资源简介 (共35张PPT)苏传武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句式等,准确翻译并理解文意壹分析苏武在面对各种困境时的抉择与表现贰体会苏武坚守气节的高尚品格所展现出的人格之美叁感受苏武身上体现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传承弘扬忠诚、坚毅等品质肆新课导入同学们,古人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坚守大义之人——苏武。他以中郎将身份出使匈奴,却遭遇变故,被匈奴百般刁难。面对威逼利诱,他始终不为所动。今天,让我们走进《苏武传》,一同领略苏武那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与坚贞气节。文学常识WEN XUE CHANG SHI第壹章节作者介绍壹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父亲班彪的遗志,撰写《汉书》,历时二十余年完成这部纪传体断代史巨著。《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西汉从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朝灭亡(公元23年)共230年的历史。班固在史学和文学上都有极高成就,其文风典雅庄重,语言精炼,对后世影响深远。《汉书》,又称《前汉书》,东汉班固编撰,班昭、马续补作,中国首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汉和帝年间,共一百篇,一百二十卷,与《史记》《东观汉记》并称“三史”,又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史学价值价值作者作品壹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化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文学价值人物介绍壹苏武,西汉杰出的外交家,民族英雄。《汉书·苏武传》载: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19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回朝,官典属国(掌管少数民族的事情)。苏武因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写作背景壹《苏武传》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是《汉书》中的一篇人物传记。西汉时期,汉匈关系复杂多变,双方既有战争也有外交往来。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始终不屈服,最终得以归汉,成为忠贞气节的象征。班固生活在东汉初年,当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他通过撰写《汉书》来总结西汉的历史经验教训,弘扬忠义精神。苏武的事迹正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文体知识壹《苏武传》属于纪传体史书中的“传”,即人物传记。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通过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来反映历史事件和社会风貌。其结构通常包括籍贯、出身、经历、主要事迹、结局等部分。语言风格庄重典雅,注重客观叙述,同时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风貌。传记文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思想性,常用于表彰忠臣义士、记录历史人物。题目解读贰“苏武传”三字简洁明了,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人公——苏武。标题采用“人名+传”的形式,是典型的史传类标题写法。它不仅标明了文章的中心人物,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记述苏武出使匈奴、坚守节操的经历,展现其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和高尚人格。标题虽简,却高度概括了全文的核心内容。苏传武内容梳理贰① ⑥② ⑦③ ⑧④ ⑨⑤ ⑩武至匈奴,单于受赠缑王谋反,张胜知之谋反未果,欲杀汉使舍生取义,匈奴急医卫律劝降,苏武不屈北海牧羊,贫贱不移李陵劝降,岿然不动李陵再劝,忠贞如一汉匈和亲,请还苏武历尽磨难,发白归汉阅读文章,概况各段内容。层次梳理贰缘由: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1)遭遇:(1)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2)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3)流放北海,杖节牧羊(6)(4)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结局: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探究文本叁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字子卿〕苏武的传是附在父亲苏建的传后面的,所以这里不再写明他的姓。〔并〕并,都。〔郎〕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依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子弟一人做郎官。)〔稍迁至栘(yí)中厩监〕渐渐升到栘中厩监。稍,渐渐。栘中厩,汉有栘园,其中的马厩称“栘中厩”。监,管事的官员。〔胡〕这里指匈奴。探究文本叁〔数通使相窥观〕屡次互派使者窥探观察(对方的情况)。通使,互派使者。〔十余辈〕十几批。〔相当〕相抵。〔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天汉,汉武帝年号(前100—前 97)。〔且鞮(jū dī)侯单(chán)于〕曾被封为且鞮侯的单于。单于,匈奴的最高首领。〔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汉天子是我的长辈。丈人,对长辈的尊称。行,辈。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探究文本叁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译文: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借父亲职位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官。渐渐升到栘中厩监。当时汉朝接连讨伐匈奴,屡次互派使者窥探观察(对方的情况)。匈奴扣留了郭吉、路充国等汉朝使者,前后十几批。匈奴使者到来,汉朝也扣留(他们)来相抵。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刚即位,害怕汉朝袭击他,就说:“汉天子是我的长辈。”(于是)把汉使路充国等人都送回汉朝。探究文本叁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样?出使的任务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背景任务“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探究文本叁这几句交代了当时汉朝和匈奴之间处于一种敌对又互相试探的状态。汉朝多次讨伐匈奴,双方也多次互派使者,但匈奴扣留了汉朝很多使者,汉朝也扣留匈奴使者作为回应。这种紧张的国际关系背景为后文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等一系列情节埋下了伏笔,因为在这样的敌对氛围下,苏武一行的出使本身就充满了风险,也使得苏武在匈奴所遭遇的种种困境和坚守显得更加艰难和可贵。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交代了怎样的背景信息?对后文情节发展有何作用?探究文本叁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嘉其义〕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义,做事合乎情理。〔节〕旄(máo)节,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厚赂〕赠送丰厚的礼物。〔假吏〕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士〕士卒。 〔斥候〕侦察兵。〔置币遗(wèi)单于〕备办了一些财物送给单于。〔益〕渐渐。 〔非汉所望也〕不是汉朝所期望的。探究文本叁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译文: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节(出使匈奴),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并趁机赠送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常惠等招募士卒和侦察兵一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之后,备办了一些财物送给单于;单于渐渐倨傲了,这不是汉朝所期望的。探究文本叁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方欲发使送武等〕(匈奴)正要派遣使者送苏武等人(返汉)。〔缑(gōu)王〕匈奴的一个亲王。〔长水虞常〕指汉朝投降匈奴的原长水校尉虞常。〔昆邪(húnyé)王〕匈奴的一个亲王,其部落在今甘肃西北部。〔浞(zhuó)野侯〕汉将赵破奴的封号。太初二年(前 103),他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没〕陷入而不能脱身。探究文本叁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卫律〕长水胡人,生长于汉,曾任汉使出使匈奴,后因事株连,畏罪逃亡,投降匈奴,封为丁灵(匈奴的一个部落)王,成为单于的亲信。〔将〕率领。〔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暗地里一起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阏氏,匈奴单于正妻的称号。探究文本叁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译文:(匈奴)正要派遣使者送苏武等人(返汉),适逢匈奴国内的缑王与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密谋反叛。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投降汉朝,后来又跟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中。连同卫律所率领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暗地里一起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探究文本叁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相知〕相熟识,有交情。〔私候〕私下拜访。〔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我虞常能为汉朝暗中用弩弓射死他(指卫律)。〔幸蒙其赏赐〕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赐。幸,希望。蒙,蒙受、得到。〔货物〕财物。探究文本叁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译文:适逢苏武等人来到匈奴,虞常在汉朝的时候,平素与副使张胜有交情,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朝皇帝非常痛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朝暗中用弩弓射死他,我母亲和弟弟都在汉朝,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赐。”张胜答应了,把财物给虞常。探究文本叁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独阏氏子弟在〕只有阏氏和王室的子弟在家。〔发〕发动,动手。 〔亡〕逃跑。〔告〕告发。 〔生得〕指被活捉。〔治其事〕审理这个案件。〔恐前语发〕担心以前(与虞常)的谈话泄露。发,暴露、泄露。〔以状语武〕把情况告诉苏武。状,情状、情况。探究文本叁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译文: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告发了这件事。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探究文本叁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及〕牵连。〔见犯乃死,重(zhòng)负国〕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见犯,指受到侮辱。重,更加。〔引〕牵扯。 〔贵人〕指贵族大臣。 〔左伊秩訾(zī)〕匈奴王号。〔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假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意思是,因为密谋劫持阏氏、杀掉卫律就把汉使处死,处罚太重。〔宜皆降之〕应该让他们都投降。降,使动用法,使......投降。探究文本叁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译文: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严的刑罚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探究文本叁结合第二、三段的内容,梳理缑王、虞常谋反的经过。勾结卫律部属私候张胜,得到张胜的支持趁单于出猎准备起事被人告发起事失败苏武想自杀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原因探究文本叁这句话中苏武的语言简洁明了,“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直接陈述了事态发展必然会牵连到自己,并且认为如果等到被侵犯才死,那就会严重辜负国家。从他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以及对可能因自己而给国家带来负面影响的深深担忧,他宁愿自杀也不愿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请赏析这句话中苏武的语言特点以及所体现的情感。探究文本叁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受辞〕听取供词。〔屈节辱命〕污损了节操,辜负了使命。〔坎〕坑。〔煴(yūn)火〕没有火焰的微火。〔蹈〕同“搯(tāo)”,叩击,拍打。一说当作“焰”,熏。〔复息〕又能呼吸。探究文本叁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舆〕车,这里用作动词,用车载送。〔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候问〕问候。〔收系〕逮捕监禁。探究文本叁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译文: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使节操有亏、又辜负了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背朝上放在坑上,轻轻地踩他的背部,来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常惠等人哭泣着,把苏武抬回营帐。单于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派人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探究文本叁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苏武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①手下人张胜勾结匈奴叛乱。(苏武作为代表团的正使,副使出现问题了,这是他的严重失职)②作为汉使,求和的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③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之间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探究文本叁在当时的情况下,你是否同意苏武以自杀证明清白、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的做法?请简要阐明理由。示例:不同意苏武的做法。①苏武虽然为了国家尊严,以死来承担责任,大义凛然,但作为大汉使者,他的使命是缓和汉匈关系,谋求两国和平,不能在意外变故发生时选择自杀这种较消极的方式,这有负使命;②在当时汉朝国力相对强盛的情况下,匈奴应该不会与汉朝决裂,虽然叛乱事件牵涉使团,但该事件与苏武并无直接关系,所以苏武应以自己大汉使臣的身份积极、主动地与匈奴沟通、交涉,化解矛盾,完成使命。(若答同意,言之成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