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南省信阳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河南省信阳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信阳市9年级语文一模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共 22 分)
班级拟召开以“扬起自信的风帆”主题班会,以下是同学们准备的部分材料,请你帮忙完善。
1. 班长准备了一段材料,准备让大家在主题班会上齐声朗诵。(共 6 分)
自信从何而来?从奋斗而来!
汗水 sǎ向千年的泥土,笑颜绽放锦绣的山河,我们告别贫困、圆梦小康,达成第一个百年奋斗。
黄河安澜,长江澄碧,一顷顷清波环绕着一座座青山,我们把“只此青绿”,还给子孙的大江大河。
杭州亚运会的“一 cù 微火”,照亮命运与共的星球,我们以中国式的浪漫,携手亚洲“心心相融,@未来□
空中“20”列阵,海上“三舰齐发”,人民军队重整重塑迈向世界一流,钢多气盈骨更硬,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1)班长有些拿不准语段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和加点字的发音,请你帮他确定一下。【 】(2 分)
A.撒 dèng 族 sù B.洒 chéng 簇 sù
C.洒 dèng 簇 shù D.撒 chéng 族 shù
(2)语段两个□处应该使用哪种标点符号?请你帮班长选择。【 】(2 分)
A.。””。 B.。”。” C.”。”。 D.”。。”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帮班长指出并修改。(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古诗文默写。(8 分)
古代先贤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历程中,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古诗文。李白巧用典故“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表明自己对从政还有所期待;杜甫在秋雨屋漏的困境中推己及人,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下寒士的处境,发出了“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呼声;白居易通过肖像描写塑造了一个“⑤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卖炭翁》)的卖炭翁形象,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控诉和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三峡》)中“⑦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极尽夸张,从侧面衬托出山势雄浑高耸,给人以壮美之感。
3. 班级开展“以和为贵”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共 8 分)
(1)请为下则消息拟写一个标题。20 字左右。(2 分)
标题:________________
“和合”本义为同心和睦、音声相应或阴阳调和。“和”与“合”贯穿中华文明的历史时空。正
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和合共生——故宫 国博藏文物联展”共展出故宫博物院与国家博物馆馆藏 400 余件历代文物精品,划分“天地同和”“万邦协和”“宜民安和”“乐在人和”四个单元。
老子曰:“上善若水。”《国语》阐释“盖”为“德之建也”“和”与“善”相辅相成,“善”是“和”的基础,是实现“人和”的道德支撑:“和”是“善”的结果与目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形成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世界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融汇进奔流不息的民族血液中,镌刻于家国万代的文化基因里,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基础。
(2)请根据语境为下面语段依次填写三个含“和”字的四字词语。(3 分)
“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特质,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①__________;以共识求团结,②__________;以包容求和谐,③__________。“和”的方式,是一分为二基础上的合二为一,和而不同基础上的求同存异,良性竞争基础上的奋进创新,我为人人基础上的人人为我。“和”的哲学,是“会通”,既有包容,更有择优;既有融合,更有贯通;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是一以贯之、食而化之、从善如流、美而趋之。“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和而不同乃万物之道。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3)请你运用对联的知识,把下列词语组合成一副对联,完整地书写在横线上。(3 分)
传美名 将相和 成佳话 国事为重 邻里相让 六尺巷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28 分)
(一)阅读下面习题,完成 4 - 7 题。(共 16 分)
流年似水
①度若飞做梦都没想到,刹那间他就年满六十了,脱下沾满油泥和铁屑的工装,领取了一个大红封皮退休证,从城北的轨道交通研究所,回到城南的流年巷度家小院。
②流年巷弯弯曲曲,像是一条窄窄的湍急的溪河,流走了无数个春朝秋夕。当度若飞的目光触摸到“流年巷”的巷牌,他真切地听到“流年似水”的哗哗声。他呱呱坠地时,在一家铁道工厂当工程师的父亲,从乐府诗“关度若飞”一句中,取出“度若飞”三个字作了他的名。这似乎成了一种预言,上一辈和下一辈都是干铁道工业的。退休了的度若飞,常会想到“时间度若飞”,一去不复返。
③度若飞回到家里,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想一些陈年旧事。三十多年前,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分配到老家株洲的轨道交通研究所,参加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动车的研究,画不完的图纸,做不完的试验,哪里有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的区别。
④他又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儿子也一样,快速地跳过了童年、少年时代,进入了青年时代真是倍速人生。如今在上海,与几个同学办起一家精密机床制造厂,闹得热气冲天的。
⑤想到这些,不禁叹了口气,对着妻子惆怅地说:“挺羡慕儿子的忙。我这个有一身本事的高级技工,闲得老骨头发酸发软。”
⑥葡萄架上的藤叶,窸窸索索地响,落下一对翠羽红喙的小鸟,你一声我一声地叫,很好听。妻
子说:“既然退休了,就该让时间慢下来。”
⑦退休了的度若飞一到夜里,脑子里呈现着一张一张的图纸,一个一个铮亮的零部件,直到院子里什么时候下起了小雨,沙、沙、沙……度若飞打一个愣噤,说:“试验开始了,是飞跑的车轮在磨擦钢轨,有杂音。”
⑧妻子醒了,说:“是雨点落在芭蕉叶上的声音,快睡吧。”度若飞辗转反侧,这个夜更难熬了。
⑨天刚亮,度若飞与妻子双双出门,穿过长长的巷道,到巷尾外的南湖公园去散步,过小桥,穿树林,绕假山,行花径。但度若飞的步子迈得又急又大,好像是赶着去上班,总把妻子丢在后面。走了一段路后,度若飞见身后无人,只好焦急地停下来等候。
⑩过了一会儿,妻子跟上来说:“你还陷在自己的心理时间里,想慢都慢不下来。你得找到一个标示客观时间真实行进的物件,来矫正思维模式的惯性使然。”妻子脑子灵光一闪,眨了眨眼,说:“古代计时用的‘铜壶滴漏’吧,滴水之声便是时间之声。”
度若飞的精气神忽地火旺起来。他到工业器材市场,购回了各种工具和材料,又收拾出一间空房,作为他的“车间”、画图、计算、制作,一遍遍地测试、改装。
三个月后,“铜壶滴漏”制作成功,而且,就安放在他们卧室的窗子边,两个长圆形的白铁无盖圆壶,依次立在两层梯形的红漆木架上,上层的壶底伸出一个黄铜管滴嘴,一滴一滴的水漏入下面的壶中,叮咚,叮咚,声音很清亮,上层的壶里固定着长竹条的刻箭,刻箭上面刻着二十四格,一格代表一个小时。
妻子左看右看,然后对着手表听水的滴落声,大声说:“不愧是大匠神工!儿子回来探亲,就让他睡这间房,听听时间之声。”
“你试着把这‘铜壶滴漏’的视频发给儿子,顺便问问他什么时候可以回家来住几天。”
“我也是这样想的。
在“铜壶滴漏”声中,度若飞走路放慢了步子,心情也变得轻松起来。早晨和妻子一起并肩散步,挺直弯惯了的腰,双手悠闲地摆动,一边还说些闲话。进市场购物,任妻子去挑选、砍价,他站在旁边看和听,觉得很有意思。
叮咚——叮咚
在“铜壶滴漏”的声音中,床头柜上的座机忽然响起了铃声。
度若飞立刻醒了过来,抓起话筒,问:“哪位?”
“爸,是我,我刚回宿舍。早些日子妈发来“铜壶滴漏”的视频,又古典又现代,有形有色有声,好玩意呵。爸能把设计图纸、工艺流程说明快递过来吗?”
“当然行。你要这个做什么?”
“这是个好玩意儿,让我突然想起一种微型均速高效铣床的设计。我还想在株洲办个分厂,聘你这位老将当技术顾问,不知道您意下如何?”
度若飞兴奋起来,大声说:“这个美差我应了。”
妻子在旁边尖着耳朵听他们父子说话。她见丈夫搁下了话筒,忙问:“你这急性子,也不问儿子什么时候回家?”
叮咚——叮咚——
“铜壶滴漏”的声音,在度若飞的耳鼓上敲打,变得高亢、宏重,像铺天盖地的钢鸣铁响……(作者:聂鑫森,有删改)
4. 退休的度若飞内心颇不平静,请阅读全文,仿照示例,概括主要故事情节。(4 分)
示例:度若飞想起陈年旧事和儿子的忙碌,非常羡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请结合括号内中的提示,任选一句,赏析其妙处。(4 分)
A. 葡萄架上的藤叶,窸窸索索地响,落下一对翠羽红喙的小鸟,你一声我一声地叫,很好听。(从描写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铜壶滴漏”的声音,在度若飞的耳鼓上敲打,变得高亢、宏重,像铺天盖地的钢鸣铁响……(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章第 段细致刻画了制成后的铜壶滴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看完这篇文章,小文想到了以下三句诗:
A.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B.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曹操)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龚自珍)
请任选一句,结合诗句和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个材料,完成 8 - 10 题。(共 12 分)
材料一:
黄旭华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核潜艇之父”——中船重工第 719 研究所名誉所长、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前不久,老人还荣获了 2017 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14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黄旭华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1988 年,在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深潜试验和水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后,黄旭华把这个使命般的接力棒传给了第二代核潜艇研制人员。此后的 20 多年里,黄旭华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还在延续。这位 93 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每天 8 点半走到办公室,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 1 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
黄旭华少年时期曾在聿怀中学读书。2017 年 9 月 29 日,聿怀中学举办建校 140 周年主题系列活动。黄院士携夫人精神矍铄地回到母校出席活动,寄望同学们立自强之志,迈坚实步伐,成为新一代国家栋梁。
(摘编自《汕头日报》)
材料二:
1958年,中国的核动力潜艇完全白手起家。核潜艇技术复杂,配套系统和设备成千上万。其中,核动力装置、艇体结构及艇型等7项难题号称“七朵金花”。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动力潜艇艇型是“水滴型”,美国为实现水滴型构造,谨慎走了三步。中国该怎么办?黄旭华大胆提出,“必须三步并作一步走”。既然国外已成功地将水滴型艇和核动力结合,就说明这条路切实可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国国力薄弱,核潜艇研制时间紧迫,只能少走弯路……”纸上得来终觉浅。要使想法变成现实,除了大胆,还要苦干。通过大量的计算和反复论证,黄旭华带领同事仅用3个月就提出5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方案一出,黄旭华又一头扎进上海交大的试验室。
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把“前进”牌算盘。在没有计算机之前,研制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就是从这把算盘上跳出来的。黄旭华说,为了保证数据准确,常常是两拨人一起算,结果一致还好,不一致两边都要重新算。
除此之外,黄旭华还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核潜艇体积狭窄,而装艇设备和管线数以万计,如何知道艇体和设备的精确重量、确保重心稳定?黄旭华要求,所有设备都要过秤。在之后数年的建造过程中,大小设备件件如此、天天如此。“斤斤计较”使得排水量达4000多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
为了艇上千万台件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网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牵涉面广,难度可想而知。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送走了一个个不眠之夜……终于,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摘编自《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曾拿着算盘算数据》)
材料三:
下潜的深度,决定了核潜艇能否躲过对手的监视而成功攻击目标。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在深潜试验中葬身大海,艇上100多人全部遇难。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也要做深潜试验。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为了稳定军心,黄旭华在和潜艇的官兵们开会时,大胆提出了要一同下水的决定。时年62岁的黄旭华随着核潜艇下潜至水下300米,在这一深度,一张扑克牌大小的核潜艇艇壳要承受1.5吨的压力,黄旭华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并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摘编自臧江江、吴夏曦《核艇之父黄旭华人间蒸发30年成就赫赫之功》)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材料一中的颁奖词赞颂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深潜人生。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第一代核潜艇研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直至耄耋之年仍延续着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B. 材料一写黄旭华 93 岁仍坚持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 1 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还到校园参加活动,为了国家和地方的科技人才培养奔走操劳,贡献余热。
C. 材料二中,中国早期核潜艇科研手段一片空白。黄旭华只能带领同事拿着算盘算数据,用此手段提出了 5 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原有的尖端技术问题就都迎刃而解。
D. 材料三写 70 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在深潜试验时,下去后再没有上来,艇上人员葬身海底。一是证明科学研究总是存在危险的,二是为写黄旭华作铺垫。
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用了比较生动的语言含蓄地使读者感受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浑金璞玉般的品质,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情感力度。
B. 材料二和材料三通过列举一系列数据,对黄旭华的事迹进行了报道,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C. 材料三中,作者写到黄旭华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说明黄旭华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其他做此研究的科学家要大得多。
D. 这三则材料运用了引用、正侧结合、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就黄旭华的事迹做了客观、真实的报道。
10.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黄旭华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原因。(6 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 15 分)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 11—14 题。(10 分)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①然大观。然不若武昌黄鹤楼。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②,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总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
【注释】①杰:高大。②殊:差别。③眼界: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
1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2分)
A.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观:壮丽景象。
B.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排空:一扫而空。
C.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薄暮:傍晚时分。
D.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锦鳞:美丽的鱼。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语段【甲】中,迁客骚人的“悲”从何而来?请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语段【乙】是怎样写岳阳楼的?它写岳阳楼的目的与语段【甲】有什么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5分)
观刈①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②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③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④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⑤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①刈(yì):割。②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③秉(bǐng):拿着。④曾:一直、从来。⑤岁晏(yàn):年底。
卖炭翁(节选)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5. 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 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 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C. 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 “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16. 《观刈麦》中的“惜”字与《卖炭翁》中的“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结合具体内容对比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整本书阅读。(5 分)
17. 把相关人物形象联系起来阅读,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主题。如《水浒传》中的林冲、鲁达、杨志,《骆驼祥子》中的祥子、老马、二强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朱赫来、谢廖沙,每组人物形象都可以建立联系。请你从上述三组中选择一组,比较人物形象的异同,说明这组人物形象的联系对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100 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50 分)
18. 任选一题作文。
(1)请以 “__________也是美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700 字左右;⑤文中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 传统节日,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情感温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活载体。校刊《花开狮河》特别推出《非遗守护》专刊,开展征文活动,诚邀全体同学执笔抒怀,在以下两个栏目中任选一个投稿:
栏目一:记忆的温度
传统节日的故事,潜藏在家庭的烟火日常中,也绽放在旅途的文化邂逅里……请选取一个最有感触的传统节日,以“我的节日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写作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800 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栏目二:青春的宣言
传统节日的力量,蕴含在铿锵有力的宣讲里。请以“守护传统节日,我们在行动”为题,撰写一篇演讲稿,号召全校师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守护传统节日。
要求:①内容充实,有说服力、感染力。②800 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