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徐州市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40分)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22 分)
1、古诗文默写(10 分 )
(1)攀条折其荣,______________。(《古诗十九首》)
(2)_________________,终岁常端正(刘祯《赠从弟(其二)》)
(3)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4)《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了“ ,
”的静景,然后写了“ , ”的动景。(郦道元《三峡》)
(5)自康乐以来,_____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6)曹植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民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的句子: , 。
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9分)
在那浩hàn________无垠的夜空之下,我独自凌( )空站立于山巅,四周万籁俱寂,唯有星辰与我对话。手中的酒杯轻轻摇曳,月光如水,我细细zhēn________酌着这杯中的佳酿,仿佛能品出岁月[甲]________的味道,每一滴都[乙]________着过往的风霜雨露。翘( )首远望,天际边似乎有未知的奥秘在[丙]________,心中那份对未知世界的渴望被无限放大。此刻,我仿佛融入了宇宙的怀抱,渺小而又自由,思绪随着夜风飘向那遥远而神秘,[丁]________着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1)请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浩hàn 凌( ) zhēn 翘( )
(2)结合语境,填入甲、乙、丙、丁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蕴含 召唤 找寻 沉淀 B.蕴含 召唤 沉淀 找寻
C.沉淀 召唤 蕴含 找寻 D.沉淀 蕴含 召唤 找寻
(3)语段中划线句子有语病,请你写出修改意见。(2分)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一篇新闻特写。消息与新闻特写的区别在于:消息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新闻特写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
B.《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是一篇通讯。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要借用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
C.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国家为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纪念活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全票通过的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D.在报道同一新闻事实时,新闻特写一般展示新闻事件的纵剖面,来龙去脉比较完整;通讯则集中笔力,主要展示新闻事件的某一横剖面,着重描写精彩瞬间。
二阅读(55分)
(一)古诗词鉴赏(5分)
过山农家
顾况①
板桥②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③焙茶④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释]①顾况(727-815),唐代诗人,他提倡质朴淳厚的诗风,其诗清新自然,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②板桥: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③嗔:责怪,埋怨。④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使返潮的茶叶去掉水分。
4.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按走访顺序,依次选取了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等镜头。
B.“莫嗔”二字,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表现了山农的爽直性格。
C.“却喜”二字,道出了山农对雨后天晴,能翻晒谷子的喜悦。
D.作者写出了亲自参加山乡养鸡、焙茶、晒谷等劳动的感受,表达了对劳动的喜爱。
5.抖音微视频是当今很火爆的一种表现形式,小文同学想将这首诗歌前两句的意境,用抖音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帮她完成下面的脚本。(2分)
抖音脚本(部分)
画面内容 画面声音 预期表达效果
板桥人渡泉声 山溪、木板桥、诗人 ①_________ 山间的幽静和诗人的心旷神怡
茅檐日午鸡鸣 茅屋、阳光、人、鸡 悠长的鸡鸣声 ②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13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②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③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④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⑤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选自苏轼《游白水书付过》)
【注释】①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②白水:山名,苏轼被贬官惠州时所游。③殆:大概。④缒(zhuì):用绳子拴着往下放。⑤余甘:橄榄的别称。
6、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浴 于 汤 池 热 甚 其 源 殆 可 熟 物
7、根据表中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文言词句 方法 示例 释义
月色入户 查找字源 甲骨文字形:日 (1)
怀民亦未寝 成语推断 寝食难安 (2)
循山而东 查阅字典 ①顺着;②遵循,沿袭;③同“巡”,巡视。 (3)
顾影颓然 关联课内 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 (3)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9、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言中曾这样评价:“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请联系【甲】【乙】两篇诗文,说说你的理解。(3分)
(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10分)
【材料一】
①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包括衣裳、苔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②汉服的形制以“四书五经”为中心,千百年来礼服严格遵循礼制,并未有太大变化,而百姓常服则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丰富。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
③央视推出的节目《衣尚中国》,以服饰为题,聚焦服饰之美,力图通过艺术创意、年轻态的视觉营造中国服饰的审美意境。
④传统审美需要我们发掘、理解、驾驭和弘扬。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衣尚中国》不是简单的提倡复古,而是引领大家深入地欣赏中国的传统美学,形成新的审美表达。
【材料二】
①当下,“汉服”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之一。但有一些设计重其表而轻其里。汉服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只有深入把握传统文化内涵,才能推进其创造性转化。
②中国服饰文化昭显着社会发展的印记,传达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内涵。以唐宋为例,唐朝服饰的色彩浓艳,再加上金银杂之。其装饰图案,鸟兽成双,花团锦簇,生趣盎然。“上襦下裙”.是唐代女子的主要服饰,颜色以红色居多,常常使用红绿搭配。而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人们的美学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服饰开始崇尚俭朴,后来,朴素和理性就成为了宋朝服饰的主要特征。
③中国服饰文化在各种文学体裁中也被反映和表达出来。小说中人物的服饰,是人物生活层面的写照,是人物外观形态的表露,也是人物内心猜感世界、性格特征的体现,更是作家感情的曲折反映。
【材料三】
近几年,穿汉服从一种行为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汉服爱好者达500多万人,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商品成为时尚。下面是有关部门对汉服市场做出的部分调研数据。
10.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传承了3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B.汉服的形制以“四书五经”为中心,所以千百年来礼服并未有太大变化。
C.唐朝服饰的色彩浓艳,颜色以红色居多,常常使用红绿搭配,宋朝服饰以朴素和理性为主要特征。
D.只要把文字、瑞兽等中国元素绣在服装上,就是继承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11.阅读【材料三】,写出你从调查表中得到的两条有意义的结论。(不能出现具体的数据)(3分)
12.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请你结合以上材料提三条合理建议。(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15分)
父亲是一盏灯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点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走在前面的父亲忽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下,赶紧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踝。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忽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2分)
14.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5.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父亲没有回答。你认为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3分)
16.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3分)
(五)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12分)
人物A( ) 人物B( )
外貌形象:他们大多数人穿的军服都太肥大,袖子垂到膝部,上衣几乎拖到地面。他们说,他们每天洗手、洗脸三次,可是他们总是脏,经常流着鼻涕,他们常常用袖子揩,露着牙齿笑。革命经历:有些甚至参加过长征,据说在江西,红军主力撤退后,他们和游击队员并肩作战,并且还和敌人拼刺刀,因此白军士兵笑着说,他们可以抓住他们的刺刀,把他们拖下壕沟,他们实在太小太轻了。 外貌形象: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身材仍很修长,四肢灵活,全身肌肉发达。他的每条腿,每条胳膊,他的胸口、肩膀、屁股都受过伤。革命经历:192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后,返回黄陂开展革命活动;1932年5月,任红四方面军独立第四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任命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7.请根据名片中的信息填写出相应的人物姓名。(2分)
A B
18.选择上面其中一个人物,结合作品内容写出他的性格特点。(3分)
19.《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名著内容,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3分)
20.小语认为: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请你从《红星照耀中国》中任选一个人物,联系生活,谈谈如何才能像他一样“拥有一颗伟大的心”。(4
分)
三、作文。(63分,含书写3分)
21.根据要求写作。
高尔基汲取外祖母之爱奋力开掘人生;宗璞感怀紫藤萝之美重启征程;居里夫人坚守信念,克服困难执着前行。每一段路途的跋涉,每一次心灵的蜕变都离不开他人、他物以及内心深处“北斗星”的引领。
请联系生活,以《心中那颗明亮的星》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透露考生个人身份的信息;③不少于600字。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八年级试题答案
古诗词默写
(1)将以遗所思
(2)冰霜正惨凄
(3)老骥伏枥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2、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1)浩瀚,hào hàn,本意为水盛大貌,引申为广大、繁多之意。常用来形容天空、大海、星空等壮丽的景象或庞大的规模。
凌空,líng kōng,(移动)升上天空。
斟酌,zhēn zhuó,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恰当。
翘首,qiáo shǒu,抬起头来(望)。
(2)D
甲处:岁月“沉淀”味道更为合适,因为“沉淀”有积累、积聚的意思,岁月会积累下各种情感、记忆等,就像酒经过时间沉淀出独特的味道一样。这里用“沉淀”比“蕴含”更能体现岁月的作用过程。
乙处:酒“蕴含”着过往的风霜雨露,“蕴含”是包含的意思,酒中包含着过去的经历,就像酒中包含着酿造时的各种气候、原料等因素带来的影响,用“蕴含”比“沉淀”更准确地表达酒与过往经历的关系。
丙处:天际边的奥秘在“召唤”着人,“召唤”有吸引、呼唤的意思,奥秘吸引着人去探索,而“沉淀”和“蕴含”在这里不能准确表达奥秘对人的吸引作用,“找寻”的主体应该是人而不是奥秘,所以用“召唤”更合适。
丁处:心中对未知世界的渴望被放大,思绪飘向远方是去“找寻”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找寻”表达了一种主动探索、寻求的态度,而“沉淀”“蕴含”“召唤”都不能准确表达这种主动探索的行为。
(3)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画线句中的“思绪随着夜风飘向那遥远而神秘”成分残缺,可在句末添上“……的地方(远方等)”。
D
选项分析:
D.“新闻特写一般展示新闻事件的纵剖面…通讯则…横剖面”错误,新闻特写集中展示新闻事件的横剖面(精彩瞬间),通讯展示纵剖面(来龙去脉完整)。
(一)古诗词鉴赏
4、D
5、①潺潺的流水声②田园的悠闲和诗人的闲适自在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①“板桥人渡泉声”句意: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人渡泉声”真切地表达了人渡板桥时满耳泉声淙淙的独特感受。②“茅檐日午鸡鸣”是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鸡鸣并不新奇,但安排在这句诗中,却使深山中的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茅檐陋舍,乃“山农家”本色;日午鸡鸣,仿佛是打破山村沉静的,却更透出了田园的悠闲和诗人的闲适自在。
(二)文言文
6、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7、门 睡觉 顺着 回头看
8、①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交横、盖)②(水花像)雪花般飞溅,(水声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爱又畏惧。(喜、畏)
9、【甲】文中苏轼月夜寻友共游,强调闲适心境,寄情山水,显示了超然物外的闲适与豁达。【乙】对山水的细致描绘和对美景的欣赏,展示了他在逆境中的乐观心态。这些作品依托自然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体现苏轼的达观和在逆境中的自得其乐。
(三)非连续性文本
10.B
11.示例:①2022年中国消费者主要通过电视剧、电影来接触汉服的文化;②2022年某市某校有超过半数中学生喜欢汉服。
12.①深入地欣赏中国的传统美学,形成传统服饰新的审美表达;②深入把握传统文化内涵,推进传统服饰文化创造性转化;③充分利用各种文化渠道,积极宣传中国传统服饰文化;④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服饰文化)教育,加深对传统服饰文化的理解,培养对传统服饰文化的感情;⑤进行积极引导,让中国传统服饰成为影响更广、更深的服饰新时尚。
(四)阅读
13、①儿子(14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路,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②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
14、①(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
②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或:外貌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的艰辛。)
15、①沉着镇定。面对困境,父亲并没有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他走出森林。(或: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深沉的爱……)
16、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理由: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①父亲的身高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从迷路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儿子多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木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17、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困境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18.红小鬼;徐海东。
19.红小鬼。在保安,一位十三四岁的小通讯员特意找到作者,他担心自己的名字被斯诺写错而影响到外国同志对红军的印象,因而极为仔细地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纸条上,并希望当面得到斯诺(不写错他名字)的保证。他们身上有着在当时中国儿童普遍缺少的高度自尊的特点,他们愉快乐观、勤奋聪明、努力好学。
20.一: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
二: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战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刮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危险的情形下过桥。
三: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
21.彭德怀具有坚定的信念。他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彭德怀十八岁就当了排长,在从事一项谍报活动后不幸被捕。他每天都要受各种各样的刑罚约一个小时,每一次受刑都让他难以忍受,但是他一次也没有屈服,最终敌人什么也没有问到,就把他释放了。彭德怀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应该葆有一样坚定的信念,去克服遇到的一切困难,积极面对生活中的艰辛,努力奋斗,不负青春年华。
毛泽东从小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勤奋好学。在后来的革命道路上,他领导了秋收起义,开辟了井冈山根据地,充分体现出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出色的军事才能。毛泽东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如果想要“拥有一颗伟大的心”,就必须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好学,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
作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