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麦新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麦新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5一2026年度第一学期初三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4页,21道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根据网上阅卷要求,本试卷中的所有试题均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本试卷上的答
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本题包括1-7题,共22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出自《周易》的箴言,理至易明,让我们受益匪
浅。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
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多种多样。《沁园春·雪》赞颂祖国大好江山,“须晴日,看红
装素裹,分外妖娆”,以激发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爱这土地》中一只饱受磨
难的鸟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用整个生命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我看》中诗
人看到了丰润的生命,希望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在中国近代创办大学的浪潮中,“自强不息”一词更是多次被写进大学校训,少年
自强则民族不朽,青年自强则国运昌盛。这也是先辈们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的心
声。他们希望通过“自强不息”来提醒和激励青年一代定要刚毅自强,百折不挠。我们
的祖国历经百年沧桑,经过一代一代先辈们的不懈努力,才有了现今的朝气蓬勃。站在
世纪的开端,我们青年,更是应当将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下去。首先相得益彰的是刚健
有为,积极进取。。青年人决不能墨守成规,要以非凡的胆识不断创新。最后,
要把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公而忘私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纵观中国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了
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前扑后继,同样诠释着他们对自强不息的理解。
1.(2分)文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箴言(chen)B.摇曳(ye)C.不朽(xiǔ)
2.(2分)文中的画横线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红装素裹B.墨守成规
C.前扑后继
第13
3.(2分)文中画波浪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受益匪浅
B.相得益彰
C.百折不挠
D.朝气蓬勃
4.(2分)填入上面文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其次是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B、其次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树立创新意识
C.其次是提高创新意识,树立创新思维能力
D.其次是树立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5.(9分)请根据语境提示默写。
“乐”与“悲”,一直是古典诗文中重要的主题。“(1),
在乎山水之间也”是欧
阳修政事之余与民同游袖水之乐;“因思杜陵梦,(2)”是温庭筠客行思乡之悲;
“今日听君歌一曲,(3)”是刘禹锡贬谪归来的苦中作乐,“(4)
雪拥
蓝关马不前”是韩愈进谏被贬,英雄失路之悲;“(5),(6)
”是李白(《行
路难》其一)面对前路艰难,挣脱茫然低沉后,对人生前景充满自信的达观之乐,“(7)
,湘水无情吊岂知”是刘长卿怀古思今、借先哲自况之悲;而如苏轼所写“(8)
,9)
,此事古难全”,不如乐观旷达面对。
6.(2分)化学课代表在实验室门口贴了下面这副对联,请你结合对联知识,补全下联。
上联:世间千变万化,细心观察,科学分析,乃得真相
下联:生活诸多问题,多方探究,一,
7(3分)阅读《诗词三首》,对下列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诗人借用姜尚、伊
尹的典故,表达了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抱负的强烈愿望。
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
“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岁月流逝以及故友凋
零的无限怅惘之情。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这句词以埋怨的口吻向月亮
发间,看似无理,实则巧妙地抒发了词人在中秋月圆之夜与亲人难以团聚的遗憾和思念。
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