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历史(全册)模拟测验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小题,共20分)1.这件事被称为商代历史上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它使商朝出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的政治局面,从此商朝结束了“荡析离居”的动荡岁月,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这件事是( )A.盘庚迁殷 B.牧野之战 C.实行分封制 D.涿鹿之战2.《中国通史》写道:“秦朝的统一,绝不全是兵力的关系……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材料表明( )A.嬴政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不大 B.秦朝统一与军事力量没有关系C.秦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商鞅变法是秦统一的基础3.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在开封相国寺大殿后的资圣门前,摆放的全是书籍、绘画、词曲、乐谱之类的物品。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书法艺术的提高 B.印刷术的进步C.中外文化的交流 D.天文学的发展4.《明史》记载:“(北京城)宫城居中央,外环皇城、内城,三重相套,中轴纵贯南北。”这一布局设计最能体现的明朝政治理念是( )A.发展商业繁荣经济 B.遵循传统礼制文化C.加强军事防御能力 D.突出皇权至高无上5.有一首歌谣唱道:“不是说天上的星星多么?比不上太平军的战士多啊!不是说天地的恩情厚吗?比不上呼王(即洪秀全)的恩情厚啊!”该“呼王”领导的军队( )A.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B.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C.曾经在廊坊一带痛击洋枪队 D.在北伐战场上取得了胜利6.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题目为“首都30万人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典礼”的新闻报道。这则新闻报道的事件应该是( )A.开国大典 B.土地改革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公私合营7.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密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党和国家实行的民族政策是( )A.兴边富民行动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西部大开发战略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8.“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日本大化改新与法兰克王国的查理·马特改革相比较,其共同之处在于( )A.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B.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C.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D.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9.工业革命时期,棉织工厂都是大建筑,不过这样建造是为了容纳最大量的人。为要尽量利用一切地方,工厂建成几层,各层尽可能不高。这反映英国( )A.纺织技术的革新 B.蒸汽机成为动力来源C.铁路时代的开始 D.工厂制度的逐渐确立10.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917年美国参加了协约国一方作战B.1945年雅尔塔会议展开,决定成立联合国C.1920年甘地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D.1993年,欧盟成立,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二、非选择题(共30分)11.中华文明滋养了和平、开放、包容的中华民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全集》材料二西汉建立之初……民族关系上则主要是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强盛,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汪高鑫《两汉正史民族史概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材料三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政权的巩固,也推动了鲜卑民族向前发展,缓和了汉族与鲜卑族的矛盾,因而也有力的推动了鲜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华夏族形成的特点。(1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民族政策的变化。写出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的两位代表将领。(4分)(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指的是我国古代哪次改革?这次改革对民族关系发展有怎样的推动作用?(4分)(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新时代该如何发展民族关系。(1分)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1)材料一图A所示会议于1949年9月在___________隆重召开,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___________,这一文件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图B反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____________( 人物名称)的率领下,开赴战场,同朝鲜军民一道抗击美国侵略军的情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他们被誉为“___________ ”。 (4分)材料二在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条件下,全国新解放区有计划、有秩序、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其总的原则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到1952年12月,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约3亿农民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2)依据材料二,指出全国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改革使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4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一个学习主题。并说一说你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感受认识。(2分)13.治国思想和政策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卡片一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卡片二 清朝实施近两百年的国策(如下)材料二日本现代化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采取政府改革的方式。明治政府的改革成为现代化进程的开始,标志着日本首次崛起……——摘编自黄雯《日本现代化道路中两次崛起的比较与理论思考》材料三(1)材料一卡片一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促使了哪一盛世局面出现?卡片二中的“国策”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消极影响?(2分)(2)材料二中“明治政府的改革”反映了日本哪一次改革?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这次改革对日本的影响。(3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图一和图二之间的关系。图二措施体现出美国经济政策有什么特点?(3分)(4)以史为鉴,我们可以从上述古今中外国家治理的史实中得到哪些启示?(2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B D B A D D D D1.【答案】A【解析】盘庚迁殷是商王盘庚将都城迁至殷地,此后商朝结束了长期动荡,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发展,材料中“百姓由宁,殷道复兴”描述了迁殷后安宁复兴的局面,“荡析离居”指迁都前的流离失所,故选A项;牧野之战是周武王与商纣王的决战,导致商朝灭亡,与材料中商朝复兴的局面不符,排除B项;分封制是周朝建立后推行的政治制度,用以巩固统治,而商朝并未实行分封制,且材料所述是商朝内部事件,排除C项;涿鹿之战是远古时期黄帝与蚩尤的传说战争,发生在商朝之前,与商朝历史无关,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秦朝统一不仅是军事胜利,更因政治、经济、文化上已有统一趋势,秦人顺势而为,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故选C项;嬴政作为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如推行中央集权,但材料侧重整体趋势而非个人贡献,排除A项;材料指出统一“绝不全是兵力”,承认军事作用,但否定其为唯一因素,秦灭六国确实依赖强大军队,排除B项;商鞅变法虽强化秦国实力,为统一奠定基础,但材料未提及变法,而是强调统一大势,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大幅提升书籍、绘画等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与流通范围,使得相国寺资圣门前能大量摆放此类物品,故选B项;书法艺术提高主要影响书法作品,与大量词曲、乐谱等物品存在关联不大,排除A项;中外文化的交流虽促进文化多样性,但题干聚焦本土文化繁荣,非主要依赖外来影响,排除C项;天文学的发展涉及科学探索,与书籍、绘画等文化物品的摆放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4.【答案】D【解析】从材料“宫城居中央,外环皇城、内城,三重相套,中轴纵贯南北”可看出,宫城处在核心位置,这种布局旨在凸显皇帝地位尊崇,体现皇权至高无上,故选D项;北京城设计注重政治功能,而非商业发展,明朝商业繁荣体现在市集和海外贸易,宫城布局不直接关联经济,排除A项;传统礼制文化虽影响建筑对称,但北京城布局核心是突出皇权,而非一般礼制,如周代礼制强调等级,但明朝更强化皇帝中心地位,排除B项;北京城城墙有防御作用,但三重相套布局主要体现行政层级和皇权象征,军事防御更依赖边防设施,如明长城,排除C项。5.【答案】B【解析】“呼王”指的是洪秀全,他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遭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而失败,契合历史事实,故选B项;“扶清灭洋”是义和团口号,不是太平天国,排除A项;在廊坊一带痛击八国联军的是义和团,不是太平军,排除C项;太平军北伐因孤军深入最终失败,并非取得胜利,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材料中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报道了首都天安门广场30万人集会庆祝,这与开国大典史实一致,开国大典于1949年10月1日举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事件,群众规模与报道相符,故选A项;土地改革始于1950年,是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运动,与1949年庆祝活动无关,排除B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54年召开,是制定宪法的重要会议,时间远晚于1949年,排除C项;公私合营出现在1953—1956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并非1949年,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基本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自治权利,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直接对应材料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要求,故选D项;兴边富民行动是21世纪初启动的边境地区发展计划,侧重经济扶持,非基础性民族政策,排除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人民民主专政,不专为解决民族问题而设,排除B项;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经济区域发展举措,旨在缩小东西部差距,虽涉及民族地区但非民族政策核心,排除C项。8.【答案】D【解析】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都是大化改新的内容,故A、B、C项错误,日本大化改新与法兰克王国的查理·马特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故D项正确。9.【答案】D【解析】材料提到工业革命时期棉纺织工厂采用多层建筑以容纳更多工人,强调空间利用和集中生产,这体现了工厂制度的特点,即通过集中劳动力和分工协作提高效率,故选D项;纺织技术革新主要指生产工具改进如珍妮纺纱机,与厂房结构无关,排除A项;蒸汽机成为动力来源与材料不符,材料是工厂的建设,没有涉及蒸汽机,排除B项;铁路时代开始属于交通运输领域,与工厂建筑特征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10.【答案】D【解析】1993年欧盟成立,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这一表述不仅陈述事实,还基于史料对事件影响进行了客观评判,符合历史解释的定义,故选D项;1917年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只是陈述一件历史事件,并未进行认识评判,排除A项;1945年雅尔塔会议决定成立联合国,仅阐述会议内容,缺乏对其深入分析评判,排除B项;1920年甘地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只提供时间地点和人物,没有评判或认识,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1.【答案】(1)特点:由多个民族融合而成。(2)变化:从和亲到对抗(或从和平到武力);将领:卫青、霍去病(或其他符合史实的相关人物也可。)(3)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改善和巩固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4)做法:平等交往、和平交流、友好相处。【解析】(1)特点:据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可知,华夏族并非单一民族构成,而是众多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交流接触中,逐步摒弃小差异、保留大共性,最终融合而成,结合远古传说,炎帝和黄帝部落联合,并在中原地区持续融合周边其他部落,也充分体现了多民族融合这一特点。(2)变化:据材料二“西汉建立之初……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和“到了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可知,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民族政策从和亲(和平方式)转变为对抗(武力方式)。将领:结合所学大一统王朝的巩固相关知识,汉武帝时期,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派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北击匈奴,经过多次战役,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3)改革:据材料三“推动了鲜卑民族向前发展,缓和了汉族与鲜卑族的矛盾”,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次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如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等,这些举措改善并巩固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做法:综合材料一众多民族交融形成华夏族、材料二汉初“和亲”政策体现的和平智慧、材料三孝文帝改革展现的民族包容,再结合现代民族政策的核心,发展民族关系应注重平等交往、和平交流、友好相处。12.【答案】(1) 北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彭德怀 最可爱的人(2)条件: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有法律依据变化: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2 000 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3)主题:新中国的成立与政权巩固。认识:中国人民真正实现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人民成为国家主人。【解析】(1)据材料一“图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并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9月的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地点是北平。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据材料一“图B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并结合所学可知,司令员是彭德怀,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志愿军战士被誉为最可爱的人。(2)条件:据材料二“在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条件下”可知,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可知,有法律依据。变化:据材料二“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给农民,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意义: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2 000 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3)主题:材料一涉及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做准备,还涉及抗美援朝,从军事上巩固了政权,材料二土地改革从经济上巩固了政权,因此主题是新中国的成立与政权巩固。认识: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捍卫了国家安全,农民成为土地主人,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意义可知,中国人民真正实现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人民成为国家主人。13.【答案】(1)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消极影响: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2)改革:明治维新。影响: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3)关系:图一反映美国经济大危机时期失业率高,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实施新政,进行了图二的田纳西水利工程建设,以工代赈,缓解就业压力。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4)启示:统治者应关注民生;国家政策应与时俱进,适时调整;要坚持改革开放;要善于学习先进的技术和制度等。【解析】(1)盛世局面: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文教兴盛,各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消极影响:联系所学可知卡片二中的“国策”为清朝的闭关政策,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改革:联系所学可知,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影响:联系所学可知,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3)关系:根据材料一图一可知,其反映的是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时期失业率高,图二反映的是田纳西水利工程建设,联系所学可知,为解决经济大危机期间失业率高的问题,美国实施新政,以工代赈,缓解就业压力。特点:据所学可知,以工代赈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之一,体现出当时美国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4)启示:材料一“贞观之治”的出现提醒我们统治者应关注民生;材料二明治维新和材料三罗斯福新政告诉我们:国家面对不同时期的情况,政策应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材料一清朝闭关锁国造成的消极影响告诉我们:国家不能闭关自守,要坚持改革开放;也不能狂妄自大,要善于学习先进的技术和制度等。第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