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5年秋季新版八年级上册同步学练测第20课 国民党挑起内战【课程标准】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等史事。【知识结构】【要点梳理】一、重庆谈判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国民党统治集团为维持一党专政,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2.时间、地点:1945年8—10月,重庆。3.双方目的:(1)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4.成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5.影响: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一线曙光。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队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三、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1.战略战术:(1)作战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2)作战方针:积极防御。(3)主要作战方式:运动战。(4)主要目标:歼灭敌人有生力量。2.战果:(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2)陕北:1947年,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3)山东: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消灭国民党军精锐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同步训练】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在重庆进行了一次历史性会谈。会谈的最终结果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B.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C.《政府与中共会谈纪要》签署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2.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向世人报道:“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毛泽东先生来了”( )A.开启了第三次国共合作征程 B.体现了中共胸怀天下的情怀C.结束了美国侵略中国的历史 D.加速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3.国民党发动内战后不久,共产党即发表声明:“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一个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反对中国民族独立和中国民族解放的反革命的战争。”据此可知( )A.国民党意图破坏团结局面 B.国共两党间军事实力差距悬殊C.共产党提出和平建国倡议 D.解放区自卫反击战具有正义性4.国共会谈达成的协议内容包括:迅速结束国民党的“训政”,承认人民享有一切民主国家人民应享有的民主自由权利;党派平等合法;取消特务机关;释放政治犯;“积极推行自治,实现自下面上的普选“等。上述协议的达成( )A.有利于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B.威胁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局面C.得益于国际民主人士的协调 D.实现了和平建国的政治夙愿5.“从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开始会谈以后,我们哪一天不在探问着会谈进行的情形,不在关心着会谈进行得顺利与否”。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是( )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B.团结民主,和平建国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打倒列强,铲除军阀6.在革命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候,毛泽东同志总能作出正确的预判。面对国民党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了这样的预判A.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B.战争是持久的战争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7.1947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会议上所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提出了“人民解放军作战的十大原则”,其基本内容有“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下列最能体现这个战略思想的军事行动是( )A.百团大战打破日军的封锁 B.撤出延安,转战陕北C.孟良崮战役粉碎重点进攻 D.渡江战役,攻占南京8.电视剧《潜伏》中的主人公余则成有一句台词:“仗有很多种打法,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在人民解放战争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西北野战军青化砭、沙家店战役B.华东野战军孟良崮战役C.中共中央撤出延安,转战陕北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9.通知指出:“在我党采取上述步骤后,如果国民党还要发动内战,它就在全国、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党就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击破其进攻……”该通知发布的背景是( )A.《论持久战》的发表 B.重庆谈判的进行C.中共七大的召开 D.百团大战的发动10.1947年4月17日,毛泽东在修改新华社社论稿《战局的转折点―评蒋军一三五旅被歼》时,指出“蒋介石占领延安将标志着蒋介石的灭亡,人民解放军的放弃延安将标志着中国人民的胜利。”这番话与中共的哪一军事行动有关( )A.百团大战破坏敌人交通线 B.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C.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D.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33年5月,蒋介石坐镇南昌,决定首先以50万兵力,“围剿”中央根据地的红军。博古、李德命令红军北上应敌,攻打敌人设防坚固的硝石和资溪桥,结果屡战不胜。转而采取消极防御方针,命令红军处处设防,分兵把守,同敌人打阵地战,拼消耗,使红军完全陷入被动地位。1934年4月,广昌失守。国民党军队加紧对根据地中心地区的“围剿”。到1934年9月下旬,中央革命根据地日益缩小,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可能完全丧失。1934年10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大转移。——摘编自《中央苏区第一至五次反“围剿”战争史》材料二 1947年3月,国民党军胡宗南等部,以34个旅约25万人的兵力向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当时,陕北解放军的总兵力仅2万多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中共中央毅然决定放弃死守延安、同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的打法。3月19日,西北人民解放军主动撤离延安。3月29日,中共中央举行政治局会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留在陕北,指挥全国各解放区人民解放军的作战。由于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并且地形险要、回旋余地较大,西北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与敌人周旋,使得敌人往返奔波、疲于奔命,相继取得青化砖等胜利,共歼灭胡宗南部1.4万余人,基本稳定了陕北战局。——摘编自《转战陕北》(1)据材料一、概括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的直接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共中央实现陕北战局基本稳定的有利条件。(3)综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中央两次战略大转移成功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