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诗词五首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6 诗词五首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6 诗词五首
 1.诵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作者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一、字音字形
bù shèng zān(不胜簪)
zhé jǐ(折戟)    yōu rán(悠然)
fēng huǒ(烽火) yān zhī(燕脂)
tiě wèi xiāo(铁未销)
二、识记词义
1.结庐在人境:建造房舍 尘世
2.问君何能尔:如此,这样
3.悠然见南山:闲适淡泊的样子
4.山气日夕佳:山间的云气
5.欲辨已忘言:心中领会真意,不必用语言表达
6.烽火连三月: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7.浑欲不胜簪:简直 能够承受、禁得起
8.角声满天秋色里:军中号角
9.折戟沉沙铁未销:销蚀
10.自将磨洗认前朝:拿,取
11.殷勤问我归何处:情意恳切
12.我报路长嗟日暮:回答 叹息,慨叹
13.学诗谩有惊人句:同“漫”,空、徒然
探究点一: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流露出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情。“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传达出诗人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其厌恶官场、决心归隐、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渔家傲》:上片记梦天帝,下片回答天帝。“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传达出词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和对现实的不满。“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传达出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这首词反映出词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
1.《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中的“连三月”“抵万金”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连三月”写出了战火持续时间之久,“抵万金”突出了家书的珍贵以及诗人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连三月”和“抵万金”将国与家、战祸与民生连接在一起,生动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思家的情感。
探究点二: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雁门太守行》:巧妙用典。“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报君黄金台上意”的“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赤壁》:借物兴感,以小见大。这首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诗人由一根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事件,想到了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可谓想象丰富,含蓄而别致。而“铜雀春深锁二乔”尤其精妙,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东吴的破灭,而是以“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
2.《渔家傲》“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想象,借用典故,表达了词人追求理想生活、寻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意境瑰奇壮阔,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悠然见南山(闲适淡泊的样子)
B.自将磨洗认前朝(将要)
C.我报路长嗟日暮(叹息,慨叹)
D.学诗谩有惊人句(同“漫”,空、徒然)
【解析】“将”应解释为“拿,取”。
2.默写。
(1)《饮酒》(其五)中,描写黄昏时分,群鸟归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
(2)杜甫《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让我们懂得感时伤别的家国情怀。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通过强烈的颜色对比和明暗反差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和守城将士严阵以待的紧张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      ,        。”
(4)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借史事写自身,发议论,抒感慨。
(5)李清照《渔家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水天相连,如梦似幻,美妙绝伦。
【答案】(1)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2)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3)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4)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5)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能力达标
【课内阅读】
(一)阅读《饮酒》(其五),完成练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该诗为五言古诗,题为“饮酒”,实为诗人借酒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B.诗人虽身处“人境”却没有感到车马喧嚣,是因为他的居住之地偏僻幽静。
C.前四句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之“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解析】“是因为他的居住之地偏僻幽静”说法错误,是因为诗人心志高远,能摆脱世俗的束缚,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2.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为“望”是否可以?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可以。“见”说明诗人对山不是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无意间的一抬头,南山映入了诗人的眼帘。一个“见”字表现了诗人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意境相吻合。“望”字相比于“见”字,更有目的性,像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二)阅读《春望》,完成练习。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首联写望中所见,诗人借此景表达了念家悲己的感情。
B.颔联将人的情感赋予花和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国都破败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
C.颈联“三月”表明战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D.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诗风一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感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解析】首联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并非念家悲己的感情。
4.结合全诗,说说题目中的“望”字有哪些含义。
【答案】①诗人眼中所见的山河破碎及春天的凄凉景象。②诗人心中对亲人团聚、国家安定的期盼。
(三)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练习。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一、二句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严阵以待的危急形势和紧张气氛。
B.三、四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战争规模大、战斗持续久,正面写出战争的悲壮。
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招揽贤士的典故,含蓄表达将士们舍生忘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D.这首诗把一场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构思奇特,想象丰富。
【解析】“从视觉和听觉……正面写出战争的悲壮”错,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了战场的氛围,侧面写出了战争的悲壮。
6.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肃杀的景象。从本诗中“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看,此时天气已非常寒冷,可以想见当时的边塞应是草木凋零、一片萧条的肃杀景象。
(四)阅读《赤壁》,完成练习。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怀紧密结合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周瑜的赞美。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被重写。
D.后两句诗人发议论,抒感慨,从侧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以两名女子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
【解析】这是一首咏史诗,没有写景和抒怀,而是叙事和议论,表达的也不是对周瑜的赞美。
8.请赏析“自将磨洗认前朝”一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动作描写,“磨”“洗”“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折戟”这一前朝遗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自然地引出诗人对历史的咏叹。
(五)阅读《渔家傲》,完成练习。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词开篇描写了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其壮丽,为全词的奇情壮采奠定了情感基调。
B.上片四、五句写天帝殷勤询问词人,关心她想要回到哪里,由描绘梦境向抒情过渡。
C.下片首句的“报”与上片末句的“问”相呼应,“谩”表明了词人才华不足,不能写出惊人之句。
D.本词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展现了与词人以往婉约风格不同的另一种豪放词风。
【解析】词人以“谩”字感慨自己虽能写出惊人之句,却空有才华,无人欣赏。
10.这首词中的“我”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答案】①气概豪壮,追求高远。②才华横溢。③怀才不遇。④遭遇战乱离散而孤苦无依。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野 望
杜 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②清江万里桥③。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④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指松、维、保三城,时为吐蕃所拢。②南浦:南郊水滨。③万里桥:架于成都南门外锦江上。④涓埃:涓滴、埃尘。喻细小、微末。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诗人对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的深切隐忧。
C.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D.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
【解析】“前两联写景”有误。颔联第一句是叙事,第二句是抒情。
1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①忧国之情:“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②对诸弟的思念: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相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跃然纸上。③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着诗人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之情。
拓展提升
光明中学开展“以和为贵”主题系列活动,请你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和”字由“禾”与“口”组成。“和”是“龢”的省略,表示用编钟和排箫共同演奏乐曲时,虽各声部的乐音各有不同,但主调协调一致;“口”则表示人们发表言论。《说文解字》中对“和”的解释为“相应也”。
材料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1.阅读材料一,探究这则材料中体现出的“和”的思想内涵。
【答案】在多样性中寻求和谐、统一。
2.小语与班上同学发生矛盾后感到委屈,想找高年级同学帮忙“理论”,你如何劝阻?
【答案】(示例)小语,别人欺负你肯定是不对的,不过遇到问题要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可以寻求老师帮助,不应该用暴力来解决,你说对吗?             26 诗词五首
 1.诵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作者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一、字音字形
bù shèng zān(不胜簪)
zhé jǐ(折戟)    yōu rán(悠然)
fēng huǒ(烽火) yān zhī(燕脂)
tiě wèi xiāo(铁未销)
二、识记词义
1.结庐在人境:建造房舍 尘世
2.问君何能尔:如此,这样
3.悠然见南山:闲适淡泊的样子
4.山气日夕佳:山间的云气
5.欲辨已忘言:心中领会真意,不必用语言表达
6.烽火连三月: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7.浑欲不胜簪:简直 能够承受、禁得起
8.角声满天秋色里:军中号角
9.折戟沉沙铁未销:销蚀
10.自将磨洗认前朝:拿,取
11.殷勤问我归何处:情意恳切
12.我报路长嗟日暮:回答 叹息,慨叹
13.学诗谩有惊人句:同“漫”,空、徒然
探究点一: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流露出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情。“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传达出诗人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其厌恶官场、决心归隐、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渔家傲》:上片记梦天帝,下片回答天帝。“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传达出词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和对现实的不满。“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传达出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这首词反映出词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
1.《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中的“连三月”“抵万金”有何表达效果?
探究点二: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雁门太守行》:巧妙用典。“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报君黄金台上意”的“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赤壁》:借物兴感,以小见大。这首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诗人由一根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事件,想到了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可谓想象丰富,含蓄而别致。而“铜雀春深锁二乔”尤其精妙,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东吴的破灭,而是以“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
2.《渔家傲》“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悠然见南山(闲适淡泊的样子)
B.自将磨洗认前朝(将要)
C.我报路长嗟日暮(叹息,慨叹)
D.学诗谩有惊人句(同“漫”,空、徒然)
2.默写。
(1)《饮酒》(其五)中,描写黄昏时分,群鸟归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
(2)杜甫《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让我们懂得感时伤别的家国情怀。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通过强烈的颜色对比和明暗反差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和守城将士严阵以待的紧张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      ,        。”
(4)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借史事写自身,发议论,抒感慨。
(5)李清照《渔家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水天相连,如梦似幻,美妙绝伦。
能力达标
【课内阅读】
(一)阅读《饮酒》(其五),完成练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诗为五言古诗,题为“饮酒”,实为诗人借酒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B.诗人虽身处“人境”却没有感到车马喧嚣,是因为他的居住之地偏僻幽静。
C.前四句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之“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2.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为“望”是否可以?为什么?
(二)阅读《春望》,完成练习。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望中所见,诗人借此景表达了念家悲己的感情。
B.颔联将人的情感赋予花和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国都破败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
C.颈联“三月”表明战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D.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诗风一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感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4.结合全诗,说说题目中的“望”字有哪些含义。
(三)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练习。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严阵以待的危急形势和紧张气氛。
B.三、四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战争规模大、战斗持续久,正面写出战争的悲壮。
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招揽贤士的典故,含蓄表达将士们舍生忘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D.这首诗把一场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构思奇特,想象丰富。
6.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四)阅读《赤壁》,完成练习。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怀紧密结合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周瑜的赞美。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被重写。
D.后两句诗人发议论,抒感慨,从侧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以两名女子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
8.请赏析“自将磨洗认前朝”一句的表达效果。
(五)阅读《渔家傲》,完成练习。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开篇描写了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其壮丽,为全词的奇情壮采奠定了情感基调。
B.上片四、五句写天帝殷勤询问词人,关心她想要回到哪里,由描绘梦境向抒情过渡。
C.下片首句的“报”与上片末句的“问”相呼应,“谩”表明了词人才华不足,不能写出惊人之句。
D.本词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展现了与词人以往婉约风格不同的另一种豪放词风。
10.这首词中的“我”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野 望
杜 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②清江万里桥③。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④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指松、维、保三城,时为吐蕃所拢。②南浦:南郊水滨。③万里桥:架于成都南门外锦江上。④涓埃:涓滴、埃尘。喻细小、微末。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诗人对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的深切隐忧。
C.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D.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
1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拓展提升
光明中学开展“以和为贵”主题系列活动,请你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和”字由“禾”与“口”组成。“和”是“龢”的省略,表示用编钟和排箫共同演奏乐曲时,虽各声部的乐音各有不同,但主调协调一致;“口”则表示人们发表言论。《说文解字》中对“和”的解释为“相应也”。
材料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1.阅读材料一,探究这则材料中体现出的“和”的思想内涵。
2.小语与班上同学发生矛盾后感到委屈,想找高年级同学帮忙“理论”,你如何劝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