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阅读综合实践
探究点一:文章以对比表达思想,表现人物
例:《富贵不能淫》一文中对比手法的梳理与分析,如下表所示:
对比内容 对比原因 对比效果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礼”“义”的坚守,正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为了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为了突出“大丈夫”精神的可贵 突出了文章的观点,表明了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归纳:对比手法在叙事文章中的作用有两种。①突出主题:通过对比,可以将两个或多个对立的人物进行对比,从而凸显出文章的主题,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②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行为、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可以更加生动地塑造出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对比手法有助于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对比手法在说理文章中的作用: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在对比中论证观点,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观点更加突出,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1.请用图表梳理《愚公移山》一文中的对比手法,并简要分析其对比的内容、原因与效果。
探究点二: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
1.词义的继承。
列举:表示自然气候、地理方位、家畜家禽、人体器官的词语往往古今词义相同。如:自然气候——风雨雷电霜雪;地理方位——上下左右南北;家畜家禽——猪狗牛羊马鸡;人体器官——心肝脾肺眼耳。
2.古今词义的变化。
(1)词义的扩大。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所指称的对象范围扩大了,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扩大。
(2)词义的缩小。文言文中,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这种变化主要包括词义范围的缩小、词义义项的减少等。
(3)词义的转移。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这就叫作词义的转移。
(4)词义的弱化。在词义的转移过程中,有一些词所表示的意思的程度减弱了。如:贼,古义为“强盗”, 今义为“小偷”。
(5)词义的强化。在词义的转移过程中,还有些词所表示的意思的程度等加强了。如《记承天寺夜游》“念无与为乐者”的“念”古义为“考虑,想到”,今义为“想念”。
(6)词义情感色彩的变化。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要么由“褒”变“贬”,要么由“中性词”变“褒义词”或“贬义词”。
2.比较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与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
(1)池非不深也
(2)兵革非不坚利也
(3)委而去之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探究点三: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
(1)留。“留”即保留原文不译,如国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号,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称和度量衡标准等。
(2)替。“替”就是替换,如以下几种情况可以替换:①把文言文中的某些词,换成与它相对应的现代汉语的某些词。如“吾”换成“我”。②用本字换通假字。如《活板》“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中的“板”可换成“版”。③用适当词语换古文中的虚数。如《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中的“十二”是个虚数,故“十二卷”可译成“很多卷”。
(3)调。“调”即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
(4)补。古代汉语语言精练,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补充一定内容。如这几种情况可以增补:①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②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翻译时应忠于原文,并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和表达需要,进行必要补充,力求明白确切地表达意思。③文言文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补充适当的量词。
(5)删。文言文里的一些虚词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对应的词语,就可以删去不译。
2.翻译文言语句的注意事项。
(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翻译时应将其还原成现代汉语的句式。
(2)古代汉语习惯省略而现代汉语一般不省略,所以在翻译时应该先将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然后再翻译。有些语意上不连贯的地方,翻译时也要做必要的补充。
(3)文言文中经常出现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等,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这些情况,一定要把这些活用现象一一落实。
(4)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翻译时应根据其具体语境在现代汉语中寻找恰当的词语置换。
(5)文言文中时常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固定格式等,翻译时应仔细辨别。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结合《〈孟子〉三章》课文内容,谈谈你从中得到的人生教益。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在一些成语或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语中仍有保留,请分别写出一个例子。
(1)池非不深也
(2)兵革非不坚利也
(3)委而去之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①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馀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②之水,溉泽卤之地③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节选自《史记·河渠书第七》)
【注】①说(shuì):劝说。②填阏(è):淤泥。③泽卤之地:指含过量盐碱的土地。
               阅读综合实践
探究点一:文章以对比表达思想,表现人物
例:《富贵不能淫》一文中对比手法的梳理与分析,如下表所示:
对比内容 对比原因 对比效果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礼”“义”的坚守,正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为了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为了突出“大丈夫”精神的可贵 突出了文章的观点,表明了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归纳:对比手法在叙事文章中的作用有两种。①突出主题:通过对比,可以将两个或多个对立的人物进行对比,从而凸显出文章的主题,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②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行为、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可以更加生动地塑造出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对比手法有助于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对比手法在说理文章中的作用: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在对比中论证观点,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观点更加突出,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1.请用图表梳理《愚公移山》一文中的对比手法,并简要分析其对比的内容、原因与效果。
【答案】略。
探究点二: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
1.词义的继承。
列举:表示自然气候、地理方位、家畜家禽、人体器官的词语往往古今词义相同。如:自然气候——风雨雷电霜雪;地理方位——上下左右南北;家畜家禽——猪狗牛羊马鸡;人体器官——心肝脾肺眼耳。
2.古今词义的变化。
(1)词义的扩大。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所指称的对象范围扩大了,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扩大。
(2)词义的缩小。文言文中,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这种变化主要包括词义范围的缩小、词义义项的减少等。
(3)词义的转移。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这就叫作词义的转移。
(4)词义的弱化。在词义的转移过程中,有一些词所表示的意思的程度减弱了。如:贼,古义为“强盗”, 今义为“小偷”。
(5)词义的强化。在词义的转移过程中,还有些词所表示的意思的程度等加强了。如《记承天寺夜游》“念无与为乐者”的“念”古义为“考虑,想到”,今义为“想念”。
(6)词义情感色彩的变化。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要么由“褒”变“贬”,要么由“中性词”变“褒义词”或“贬义词”。
2.比较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与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
(1)池非不深也
(2)兵革非不坚利也
(3)委而去之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答案】(1)池:句中含义为护城河,今义为池塘。“池”的古义和今义的变化属于词义的缩小。
(2)兵:句中含义为兵器,今义为军人。“兵”的古义和今义的变化属于词义的扩大。
(3)委:句中含义为放弃,今义为委任。“委”的古义和今义的变化属于词义的扩大。
(4)喻:句中含义为了解、明白,今义为比方。“喻”的古义和今义的变化属于词义的扩大。
(5)壁:句中含义:营垒;今义:墙。“壁”的古义和今义的变化属于词义的缩小。
探究点三: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
(1)留。“留”即保留原文不译,如国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号,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称和度量衡标准等。
(2)替。“替”就是替换,如以下几种情况可以替换:①把文言文中的某些词,换成与它相对应的现代汉语的某些词。如“吾”换成“我”。②用本字换通假字。如《活板》“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中的“板”可换成“版”。③用适当词语换古文中的虚数。如《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中的“十二”是个虚数,故“十二卷”可译成“很多卷”。
(3)调。“调”即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
(4)补。古代汉语语言精练,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补充一定内容。如这几种情况可以增补:①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②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翻译时应忠于原文,并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和表达需要,进行必要补充,力求明白确切地表达意思。③文言文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补充适当的量词。
(5)删。文言文里的一些虚词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对应的词语,就可以删去不译。
2.翻译文言语句的注意事项。
(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翻译时应将其还原成现代汉语的句式。
(2)古代汉语习惯省略而现代汉语一般不省略,所以在翻译时应该先将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然后再翻译。有些语意上不连贯的地方,翻译时也要做必要的补充。
(3)文言文中经常出现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等,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这些情况,一定要把这些活用现象一一落实。
(4)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翻译时应根据其具体语境在现代汉语中寻找恰当的词语置换。
(5)文言文中时常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固定格式等,翻译时应仔细辨别。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1)于是,(朝廷)任命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棘门;任命河内郡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2)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时,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顺从意愿,但也不会越过法度。
(3)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1.结合《〈孟子〉三章》课文内容,谈谈你从中得到的人生教益。
【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从孟子的“人和”理论中认识到搞好团结的重要性。从治国的角度来说是这样,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也是这样。只有和周围的人建立一种团结和谐的关系,个人才能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富贵不能淫》:我从孟子对大丈夫的论述中,认识到作为大丈夫不能只曲意顺从上级,不讲仁义道德原则来达到目的。而应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要有为天下立大志的思想和觉悟,做一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认识到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和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须先经历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干。所以,我们不要抱怨条件的艰苦,而要努力奋斗,把磨难挫折变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在一些成语或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语中仍有保留,请分别写出一个例子。
(1)池非不深也
(2)兵革非不坚利也
(3)委而去之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答案】(1)金城汤池
(2)兵刃(兵械)
(3)委弃
(4)家喻户晓(不言而喻)
(5)营壁(壁垒森严)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①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馀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②之水,溉泽卤之地③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节选自《史记·河渠书第七》)
【注】①说(shuì):劝说。②填阏(è):淤泥。③泽卤之地:指含过量盐碱的土地。
  【答案】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兴修工程,想(以此)消耗秦国的国力,使其不能向东征伐,于是派水利工匠郑国做间谍劝说秦国,让(秦国)凿穿泾水,从中山以西到瓠口,修一条水渠,并且沿着北山向东流入洛水,长三百多里,打算用(它)来灌溉农田。修渠途中郑国的目的被发觉,秦国想要杀掉郑国。郑国说:“当初我是间谍,然而水渠修成对秦国也是有利的。”秦国认为他说得对,最终命令他把水渠修成。水渠修成后,引入带有淤泥的泾河水,灌溉了含过量盐碱的土地四万多顷,每亩收成都合一钟。从此关中变成沃野,没有荒年,秦国因此变得富强,最后兼并了各诸侯国,因此下令把这条水渠命名为郑国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