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班级交大附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注意:本试题共6页,两道大题。姓名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湖北和辽宁等地的遗址中,发现了6000多年前各具特色的“龙文物,华夏、苗蛮和东夷部族都有与龙相关的传说。这些考古发现和传说反映出A.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B.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C.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D.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考号2.下图是学者统计的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不同经济类型人群的龋齿率。据图可知30回米朵柠(洗)什人科 农业人科25熬齿率(泉)201505北方采集南方采集平作平裕况作和作疗猎渔猜农业农业农业一出自冉智宇《中国新石器时代龋病与生业经济关系研究》诚信保证A农业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B.北方经济的发展水平高于南方C,南方地区医疗水平普遍较低D。环境对早期人类发展影响较大我是交大附3.距今8000年前后,中国各地普追出现规模较大、规划完备的定居村落,其中具有代表中学生,我承诺遵性的是辽河流域的兴隆洼遗址。兴隆洼遗址为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环燎聚落,百余间半地穴式房屋成排布列,规划有序。据此可知兴隆注群落守《交大附中试场A.社会成员阶级分化明显B.原始稻作农业逐步萌发规则》、《交大附中C.具有一定社会组织能力D.已经具备国家初始形态学生考试违纪处4。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首次发现了商都之外的大型,铜作坊遗存,出土的青铜器纹样和形制有典型的中原二里冈风格,也有对后来楚文化彩响较大的楚式鬲与凤鸟形花纹图案。理细则》,诚实守由此可以推断盘龙城信,认真答卷。A.已具备了完整的手工业生产管理体系B,串联起长江黄河双大河中华文明结构我签名:C.是中原文化南下取代地方文化的产物D、是夏商王初统治下的地方性方国政权第1页,共页。5.公元前1046年,阳武王在牧野之战败商纣王。面对新征服的商朝核心区域(今河南安阳一带)商遗民数量庞大且心怀不满的状况以及东方未臣服的爽族部落,周王空的快择是实行·神权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邮驿制6.《尚书》中周公捉出了“天命啼常,惟德是袖”,这成为历代治国理念的重要依据。下则选项中,与此观点相致的是A.“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B.“观其士大夫…不比周,不朋党”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7.商代青钥器纹饰主要以餐餮普面纹为主,西周时期青铜器纹饰偶见一些人形纹饰,春秋战因时期,不少背铜器出现了反映费族生活的纹饰,题材涵盖实饮、欧舞、习射、采桑、弋射及水陆攻战等场景。商周到春秋战国的背铜器纹饰变化反映了A,尊神事鬼思想的消亡B.礼乐等级制度的瓦解C.费族血缘政治的加强D.关注现世的观念增强8.据《史记》记我,眷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彻底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9.战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白狄在今太行山东龙建立中山国。《战国策》中称“(中山王)专行仁义,费儒学。”在河北平山县发现的中山王墓中出土了“中山王三器”(钢鼎、铜方壶、铜圆並),其铭文大谈忠、孝、仁、义、礼、信等,如“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唯德附民,唯义可长”等。材料反映了中山国A,推茶儒家正统思想B.深受华妥文化影响C.认同同源共祖观念D.礼仪制度渐趋完普10。卷秋末,晋国卿大夫举先废弃井田制,授民田地,按亩征税。这种土地改革,成为卷秋战国之交大变革的开端,使“五口”到“八口”之家的小农,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农民替代费族,成为军队主力,军队规模扩大,战争规模升级。这一变化A.推动了小农经济解体B。说明封建国家的建立C.促进了国家迅速统一D,源于铁器牛耕的使用11.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A.“齐物”:“逍遥”B.“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费,社稷次之,君为轻”C.“天行有常”:“仁政”D.“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12.下表为孟子、荀子及韩非的主张。三人均思想家主张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树隐、羞恶、锌让、是非四端之心,主张通过“仁政”牧化苟子人先天县有好利而恶害等自然本能,主张“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铭非认为“好利恶害,人之情也”,主张“不务德而务法”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