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厦门市湖滨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10月月考试卷语 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阅读(80分)(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两千多年来,孔丘一直被世人尊称为孔子,这已是妇孺皆知的常识。但是,孔丘为什么会被尊称为孔子呢 学者大概有两种见解。第一种以大名鼎鼎的《论语正义》为代表,认为“子”本指男子,而孔丘是男性,所以就被尊称为孔子。“子”的本意指婴儿,婴儿有男有女,“子”未必一定就指男子,所以“男子称子说”不可能成立。第二种是近现代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孔丘因道德崇高,学问伟大,所以其弟子后学都尊称他为孔子,久而久之,成为了后人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这种意见恐怕也难成立:其一,春秋时代道德崇高,学问伟大者,远不止孔丘一人,例如孔子入室弟子颜回,虽然道德学问都非常了不起,却不能尊称为“颜子”。根据传世文献,战国时代才尊称颜回为“颜子”,而这是违反春秋礼制的,说明战国时代周礼已荡然无存。其二,春秋时代华夏大国的一些普通的公卿,例如鲁国的公卿“三桓”,也被尊称为“某子”,但他们并没有什么崇高的道德、伟大的学问。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男子说”和“道德学问说”,都难自圆其说。“子”在西周时代是对部分诸侯的贬称。据春秋传世文献,大体上,华夏大国诸侯称“公”也称“侯”;诸侯称霸者则称“伯”;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则笼统称“子”或称“男”,其中“男”爵的地位似乎更低。蛮夷戎狄诸侯,则无论大小一律称“子”。春秋初期出现了新情况,以文明之国、强大之国自居的华夏大国,将自己的公卿视作华夏小国之君和蛮夷戎狄之君,有提高华夏大国诸侯政治地位的意思。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的最早例子是《左传·隐公四年》中卫国君子尊称该国公卿石碏为“石子”,因为石碏选择国家大义。后来,这就成为惯例。只要是华夏大国的公卿,不管道德学问如何,对国家有无功劳,都可以被尊称为“某子”。孔丘虽是商汤苗裔微子之后,但早已家道中落。其父叔梁也只是鲁国的一个乡邑大夫,而孔丘又是他父亲的小妾所生的幼子,无权继承父亲的爵位和官职,所以孔丘的政治、经济地位与平民百姓相差无几。按照春秋礼制,他是不够资格被尊称为“子”的。但在鲁定公十年,情况发生了改变。这年,孔子居然以庶姓身份,直接担任了鲁“相”,语文试卷第 1 页 (共10页)是公卿上大夫。按照春秋礼制,孔丘既然做了华夏大国鲁国的公卿,就可以被尊称为“孔子”了。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与其性别、道德学问无关,只与他的官爵有关。孔丘被尊称为孔子,首先是春秋时代官本位思想的反映。孔子帐下弟子,颜回、闵子骞、原宪三位,都坚决不肯做官,所以他们都不可以被尊称为“某子”。但《论语》中有尊称闵子骞为“闵子”的语录(《先进篇》),根据春秋礼制和闵子骞根本没有做官的经历,我们就可以推知,那个“闵子”应为辗转抄写刊刻之误。孔子部分设帐弟子,后来做了华夏大国的公卿,按照春秋礼制,都应该被尊称为“某子”,但是包括《论语》在内的传世文献,都直接称他们的表字,没有尊称他们为“某子”,只有曾参一直被尊称为“曾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子夏、子张、子贡等人,虽然无比崇拜孔子,但是迫于现实压力,最后客观上都背弃了老师和孔学,转而去做了法家、兵家、纵横家的“开山祖师”,只有曾子继承了孔子的衣钵,继续传经。曾子一派人认为,子夏等人不应该继续得到特别的尊敬,所以在整理文献时,把原始记录中尊称他们为“某子”的地方,统统改为直接称呼其表字,略略有点敬意罢了。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也是华夏本位思想的反映,显示了华夏文化的优越感。当时华夏之国如东夏的鲁国、齐国、卫国等,没有一个国家的实力可以与楚国抗衡,但上述自视为大国其实只是中等国家的公卿却可以称为“某子”,而楚人因是蛮夷戎狄,即便是国君也只能身处低位。再如南方吴国与周王国是兄弟之国,但是因为吴国久居南蛮之地,华夏诸国一直视之为蛮夷戎狄,所以吴国也是子爵之国。孔丘被尊称为孔子,还是华夏大国实力地位的反映。例如春秋时代的杞国为大禹之后,自然是华夏之国,但是因为国力太弱,其国君就一直被贬称为“杞子”。孔子于鲁昭公二十四年开始设帐授徒,没有官职,弟子只能尊称他为“先生”。鲁定公十年担任鲁国公卿后,弟子则尊称他为“孔子”“夫子”“君子”“子”,其间相距大约二十年。可是我们今天读孔子的传世语录,任何一章都尊称孔丘为“孔子”“夫子”“君子”“子”,难道孔子设帐的前二十年中就没有留下任何语录吗?古今整理文献有个通例,就是用人家最后的最高的职务或者死后的谥号来称呼他。那么后人整理孔子语录时,应该是把起初尊称孔子为“先生”的语录,统统改为尊称“子”“孔子”“夫子”或“君子”了。春秋战国时代,孔子是最早设帐授徒的思想家、政治家,诸子百家都比孔子晚。孔子去世,墨子才生。老子虽然比孔子年长,但是《老子》一书并非老子一人所作,而是战国末期思想家的作品,可能是假托老子而为名,旨在方便传世而已。孔子的语录,恐怕是继《诗》《书》《礼》《易》《乐》《春秋》之后,最早又十分重要的文献,所以战国诸子无论是否赞成孔子,没有不读孔子语录的,战国时代孔子语录,特别是《论语》就已经经典化。由于孔子弟子经常简称孔子为“子”,孔子设帐弟子、墨子、孟子、庄子等等,就都不可以单独称“子”,而只能尊称“某子”。语文试卷第 2 页(共 10页)孔子之子孔鲤、孔伋,都是战国初期的公卿大夫和大学问家,因为孔子的缘故,他们不仅不能被尊称为“子”,称为“孔子”更不行,所以传世文献大多称其表字伯鱼、子思,以略表敬意。(摘编自吴天明《孔丘为什么被尊为孔子》,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丘被尊为孔子的原因,《论语正义》持“男子称子说”,大多数学者反对此说法,他们认为是孔丘道德崇高、学问伟大。B.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最早的例子是卫国的石硝,其后还有鲁国的“三桓”,其实他们并没有了不起的道德学问。C.从庶姓身份直接担任鲁国的“相”,成为公卿上大夫之后,孔丘才可以被尊为孔子,这是当时社会尊尊贵贵的礼制决定的。D.孔丘是鲁国的公卿,却可以与大禹之后的杞国国君一样都获得“某子”的称谓,反映了华夏诸国文化与国力上的等级差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的弟子闵子骞没有做过官,但《论语·先进篇》中却称他为“闵子”,很可能是后人辗转抄写刊刻时漏了一个“骞”字。B.子夏、子张、子贡等人后来开宗立派,创立了法家、兵家、纵横家,所以曾子一派整理《论语》时直接称呼其表字以表敬意。C.孔子设帐授徒在任鲁国公卿之前,而传世语录中没有尊称他“先生”的,可以推测后人在整理文献时,按照惯例做了修改。D.孔子弟子、墨子、孟子等诸子百家只能被尊为“某子”,因为在经典化的孔子语录中,孔门弟子已经把孔子简称为“子”了。3.根据材料观点,对图中诸侯国国君的称谓,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伯 B.晋侯 C.楚公 D.越子语文试卷第 3 页(共 10页)4.材料中多处引述文献,这对论证有何作用 请简要说明。(4分)5.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子”的称谓对象的流变。(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出关 (节选)鲁迅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而言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站住!”几个人大叫着。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先生在城圈边溜溜 ”关尹喜问。“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那很好!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语文试卷第 4 页 (共10 页)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 ”: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嗝, 完了!”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老子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手。代表们认这结果为满意,退出去了。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他急于要出关,静静的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除去喝白开水和吃饽饽的时间,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关尹喜非常高兴,又非常惋惜,见坚留不住老子,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老子再三称谢,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的走去。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头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大家回到关上,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语文试卷第 5 页 (共10页)“这就是稿子 ”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书记先生也凑上去,看着第一片,念道:“‘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医头痛最好是打打盹。”账房放下了木札,说。“哈哈哈!……我真只好打盹了。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这可只能怪您自己看错了人,”关尹喜笑道。“他那里会有恋爱故事呢 他压根儿就没有过恋爱。”“您怎么知道 ”书记诧异的问。“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磕睡,没有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 ”窗外起了一阵风,大家都觉得有些冷。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只有短短几句话,但本文作者通过想象,将历史的只言片语改写成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幽默诙谐的写法,更具有可读性。B.在中国古代传说中,作为道教始祖的老子,是一个具有仙风道骨的形象;可选文将老子塑造为一个年已衰老、视力不好、口齿不清且带有地方口音的出关者的形象。C 老子本想悄然出关,但却为守关者认出,不得不答应为他们办讲座。这既显出了老子的博学,也表现了他处境的尴尬。D.老子骑着青牛走后,关尹喜等人在公事房里的一番对话,足见人们的庸俗和愚昧无知。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子在城根下慢慢绕着,想尽办法也无法带着青牛脱身,后来讲学并留下五千字后才出得关来,展现了老子的尴尬与无奈。B.尹喜先是质疑“在城圈边溜溜”,当老子回答“换换新鲜空气”后,则以“现在谁都讲卫生”来回答,表明他理解了老子出关的缘由。C.文中写到老子讲授《道德经》时,借助对老子“讲”和众人“听”的描写,呈现出极强的现场感,在着墨上侧重于众人的表现。语文试卷第 6 页 (共10 页)D.小说采用“故事新编”的方法,古今杂糅,使古与今的叙事要素相互干涉,造成古代与现代的交叉、重叠、错位的现象。8.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幽默的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9.《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贞《索隐》引《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鲁迅先生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子,改写为出关受阻的老叟。请分析这样改写的文学效果。(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 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孔子初仕,为中都宰①。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②,路无拾遗,器不雕伪。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定公③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④,孔子沟而合诸墓焉。谓季桓子曰:“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从之。至会所,为坛位,土阶三等,以遇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酢⑤既毕齐使莱人⑥以兵鼓噪劫定公。孔子历阶而进,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两君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偪⑦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心怍,麾而避之。(选自《孔子家语·相鲁》,有删改)材料二: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祇以异。’”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选自《论语·颜渊》,有删改)语文试卷第 7 页(共 10页)[注]①中都宰:鲁邑的长官。②涂:同“途”。③定公:鲁国国君。④鲁昭公讨伐季平子,失败流亡于晋并死于晋地,季平子把昭公葬于鲁先君陵寝墓道以南。季氏这里指季平子,鲁桓公的后代,是鲁国权臣,季桓子是季平子之子。⑤献酢:主客互相揖让敬酒。⑥莱人:齐国东部少数民族之人。⑦倡:同“遥”。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揖让A 而登B 献酢C 既毕D 齐E 使莱人F 以兵G 鼓噪H 劫定公。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曾偕弟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B.“贬君以彰己罪”中的“彰”与成语“欲盖弥彰”中的“彰”词义相同。C. “恶之欲其死”与“恶施不孝”(《兼爱》)两句中的“恶”词义相同。D“于斯二者何先”与“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斯”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孔子担任中都邑邑宰时制定了有关制度,使老百姓活着有保障,死后得以安葬。后来西方各诸侯国都纷纷效法。B.孔子做了司空后,把各种作物都种植在适宜的环境里,作物生长得很好;孔子任大司寇后很仁慈,使法律没派上用场。C.鲁定公和齐侯会盟,孔子代理司仪,孔子劝说鲁定公,前去会盟时应配备文武官员随从。鲁定公听从了孔子的建议。D.面对子张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的疑问,孔子认为讲究忠信和义能提高道德修养水平,要以忠信为主,使思想合于义。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共3小题,9分)(1)(3分)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2) (3分)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3) (3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 是皆以修身为本。14.材料二中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了治国理政要遵守“礼”,孔子自己是如何遵守“礼”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3分)(四)阅读 IV (本题共小题, 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15-16题。语文试卷第 8 页(共 10页)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注],当时只道是寻常。【注】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一文中曾追叙她婚后屏居乡里时与丈夫赌书的情景,表现情投意合、意趣盎然的夫妻生活。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词人明知西风之下自己是“独自凉”,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感情基调。8.上片次句紧承首句诘问,由眼前萧瑟之秋景而勾起沉思,一个孑立残阳、陷入无限哀思的词人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C.“被酒”一句谓酒后沉沉睡去,“莫惊”两字见出亡妻一片关心体贴的深情,“春睡”与上片的萧瑟秋意形成强烈的反差,有很浓厚的温馨感。D.本词实写眼前之秋景,虚写梦境,实虚结合,拓展了表现空间,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异曲同工。16.这首词与苏轼的《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为悼亡词,都蕴含着复杂的感情,请简要分析两首词感情的异同。(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15分)17①从孔子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开始,中国古人就常用大江大河东流到海暗示时光的流逝,李白《将进酒》中也有这样两句:“ , 。”②《诗经·无衣》的语言富有动作性, “ ”“ ”和“ ”使人想象到战士们修整武器、蓄势待发的场面。③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④王弗逝世后这十年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在政治上受到压制,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困苦已极。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这时他才四十岁不到, 却已经“ , ”。⑤《论语·泰伯》中,曾子认为士人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 ”和“ ”。⑥颜渊“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与《论语·学而》所言的“ , ”的君子标准一致。语文试卷第 9 页 (共10页)⑦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 题。夏至,雨水一场赶一场,这正是菌子生长的旺季,也是捡菌子的好时节。捡菌子要赶早,星星还挂在天上,我便背起竹箩,拿上镰刀,踩着淡淡的月光出发了。我猫着腰,时而用镰刀掀开落叶,时而用手扒开杂草仔细搜寻。一不小心,一脚踩到陡坡上又松又细的松毛,一下子滑落十几米,落在厚厚的松叶上,站起一看,脚边竟然有一窝菌子,菌子一朵一朵的,粉粉的,嫩嫩的,顶开覆盖的松叶,笑意盎然地挺立着。我小心翼翼地采捡,把它们一朵朵放入竹箩中。刚走几步,只见一朵又肥又壮、形如花冠的干巴菌在松叶间若隐若现,我欣喜若狂,连忙扒开松叶用小刀把它从根部割下。一路寻去,我还捡到了隐居树下的青头菌,形如仙女散花的鸡枞花菌。宋朝诗人杨万里在《蕈子》一诗中写道:“戴穿落叶忽起立,拨开落叶百数十。蜡面黄紫光欲湿,酥茎娇脆手轻拾。”描绘的就是采菌的场景,看来,古人也和我们一样沉醉于采菌的快乐之中。18.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如果写成“一朵又一朵粉嫩的菌子顶开覆盖的松叶,笑意盎然地挺立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6分)19.请简要分析文段末尾引用古诗句的作用。(4分)四、写作(6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如《老子》中“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对这句话,你有怎样的理解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2025-2026学年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阅读(80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答案】1. C 2. B 3. C4. ①运用文献来证实:例如用《左传·隐公四年》里石碏的例子来论证“子”的称谓在春秋发生了变化。②运用文献来证伪:例如用“三桓”被尊称为“子”来驳“道德学问说”。5. 西周时期,“子”是对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的称谓;春秋初期,“子”还可以用来称呼华夏大国的公卿;战国以后,“子”可以用来称呼公卿大夫及道德崇高学问伟大者。【解析】【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孔丘为何被尊称为“孔子”的原因。文章首先介绍了两种传统观点,即“男子称子说”和“道德学问说”,并逐一反驳。接着,文章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主要是因为他担任了鲁国的公卿,符合春秋礼制的规定。文章通过引用大量文献,论证了“子”称谓的历史演变,强调了官本位和华夏本位思想在这一称谓中的重要性。最终,文章指出孔子的称谓不仅反映了个人地位,还体现了当时的文化和政治背景。【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大多数学者反对此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第二种是近现代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孔丘因道德崇高,学问伟大,所以其弟子后学都尊称他为孔子”。大多数学者认可“道德说”,并没有明确表示反对“男子称子说”。B.“其后还有鲁国的‘三桓’”错误,根据“春秋时代华夏大国的一些普通的公卿,例如鲁国的公卿‘三桓’,也被尊称为‘某子’,但他们并没有什么崇高的道德、伟大的学问”可知,“三桓”并不是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的例子。C.正确。D.“反映了华夏诸国文化与国力上的等级差异”错误,根据“按照春秋礼制,孔丘既然做了华夏大国鲁国的公卿,就可以被尊称为‘孔子’了。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与其性别、道德学问无关,只与他的官爵有关”“例如春秋时代的杞国为大禹之后,自然是华夏之国,但是因为国力太弱,其国君就一直被贬称为‘杞子’”可知,这只反映了华夏诸国国力上的等级差异,没有反应文化差异。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所以曾子一派整理《论语》时直接称呼其表字以表敬意”错误,根据“曾子一派人认为,子夏等人不应该继续得到特别的尊敬,所以在整理文献时,把原始记录中尊称他们为‘某子’的地方,统统改为直接称呼其表字,略略有点敬意罢了”可知,二者之间无因果关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根据原文“楚人因是蛮夷戎狄,即便是国君也只能身处低位”,所以楚国国君应称为“楚子”而不是“楚公”。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作用的能力。例如,根据“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的最早例子是《左传·隐公四年》中卫国君子尊称该国公卿石碏为‘石子’”可知,用《左传》中卫国君子尊称该国公卿石碏为“石子”事例,论证“子”的称谓在春秋发生了变化;根据“春秋时代华夏大国的一些普通的公卿,例如鲁国的公卿‘三桓’,也被尊称为‘某子’,但他们并没有什么崇高的道德、伟大的学问”可知,用“三桓”被尊称为“子”来反驳“道德学问说”。【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根据原文“‘子’在西周时代……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则笼统称‘子’或称‘男’”可知,西周时,“子”是对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的称谓;春秋初期出现了新情况“只要是华夏大国的公卿,不管道德学问如何,对国家有无功劳,都可以被尊称为‘某子’”,“子”还可以用来称呼华夏大国的公卿;“孔子之子孔鲤、孔伋,都是战国初期的公卿大夫和大学问家”,他们本应称“子”,但由于孔子的缘故才不能被尊称为“子”,说明战国时代公卿大夫和大学问家是被称为“子”的;且根据原文“春秋时代道德崇高,学问伟大者,远不止孔丘一人,例如孔子入室弟子颜回,虽然道德学问都非常了不起,却不能尊称为‘颜子’。根据传世文献,战国时代才尊称颜回为‘颜子’”也可知,战国时期“子”可以用来称呼道德崇高学问伟大者。(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C 7.B8.①运用漫画式的笔调塑造人物。如,文中对老子的落魄狼狈姿态进行夸张变形,改变他的伟岸形象,多次写到他如“呆木头”,幽默感十足。②采取对比反差形成幽默诙谐。如写众人听讲前认真对待,“预备抄讲义”,与后文“打哈欠”“打起瞌睡”、工具掉落一地,形成鲜明反差,诙谐顿出。③使用戏谑调侃的方式营造诙谐。如“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戏谑玩笑的方式让人捧腹。④通过细节夸张形成幽默诙谐。如写关尹喜认出老子的反应“阿呀!”的惊叹,签子手“撅着嘴走开”的神态等,都在形象生动的展现中显出诙谐。(每点2分,回答出任意三点即可)9.①将仙风道骨的老子改为出关受阻的老叟,更显出老子处境的尴尬;②借普通老叟的被揶揄嘲讽的处境,与作为道家思想开创者的被神化的境界构成鲜明的对比;③更能展现出世人的无知和浅薄以及老子思想不被认可的尴尬处境;④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⑤将历史的只言片语改写成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更具可读性。(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5分)【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C.“显出了老子的博学”分析错误,老子办讲座是出于无奈。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表明他理解了老子出关的缘由”错误,关尹喜以“现在谁都讲卫生”来回答,只是漫不经心的敷衍。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在本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幽默的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首先,通过具有漫画式的笔调塑造人物。与历史中记载的如同圣人般的老子不同,小说中的老子是一个落魄狼狈甚至有些可笑的老头子。比如小说中对他的描写,“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等,作者通过对老子形象的夸张变形,让人物体现出十足的幽默感。其次,通过运用对比反差形成幽默诙谐的效果。如众人非要老子讲学,在开讲之前,众人“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而在听了老子那无滋无味的讲座后,众人“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这种前后鲜明的反差制造出了喜剧效果,让读者感受到诙谐的意味。再次,作者用戏谑的语言来调侃小说中的人物。在小说的开头,写到老子想翻墙出函谷关,但又无法让青牛翻过墙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这里提到起重机,又提到当时还没出世的鲁班和墨翟,言语间充满调侃与戏谑之意,让读者捧腹。最后,作者通过对细节夸张的描写以达到幽默的效果。比如写关尹喜认出老子的反应,“‘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此处关尹喜“阿呀!”的惊叹,“滚鞍下马”和“打着拱”的动作,显得非常夸张,正是通过这种夸张,小说达到了幽默诙谐的效果。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首先,老子是道教尊崇的始祖,在中国的古代传说中历来将其描绘为具有仙风道骨的形象,但在本篇小说中,作者将其塑造为一个年老,视力不好,口齿不清且带有地方口音的老人。他本想悄然出关,但却为守关者认出,不得不为他们办讲座。这就凸显了老子处境的尴尬。其次,作者通过对老子讲座情况的描写,如“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等内容,借普通老叟的被揶揄嘲讽的处境,与作为道家思想开创者的被神化的境界构成鲜明的对比。然后,在描写老子讲座及写书的过程中,作者恰如其分的描写了听众的反应。老子的思想被历代读书人尊为经典,但在小说中,这一高深的思想并不为大家所接受,这样更能展现出世人的无知和浅薄以及老子思想不被认可的尴尬处境。这篇小说选自《故事新编》,是所谓借酒瓶装新酒式的作品,在作者充满戏谑调侃的幽默语言中,加入了能反映写作时社会现实的内容,让这篇改写自历史故事的小说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最后,对于老子出关这件事,无论是在《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中“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还是司马贞《索隐》引《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都只有短短几句话,但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历史的只言片语改写成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更具可读性。(三)阅读Ⅲ(35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10. BDH(3分)11. C(3分)12. B(3分)13.(9分)(1)(这) 不是合乎礼制(或“是破坏礼制”)的行为。现在把陵墓合到一起,可以用来掩盖令尊不守臣道的罪名。(3分)(2) 去掉粮食。(因为)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人民(对统治者)不信任了,(那么国家)就不能立足(或“无法存在”)了。(3分)(3)从国君到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3分)14.(3分)①孔子做司空后,派人挖沟把昭公的陵墓与先君的陵墓圈连到一起,以遵守礼制。(2分)②鲁定公和齐侯在齐国的夹谷举行盟会,齐国一方派莱人军队擂鼓呼叫,威逼鲁定公。孔子说这种做法是不义的,也是失礼的,齐侯听了孔子的话后让莱人军队撤了下去,孔子维护了礼制。(2分)【解析】两则材料共绘孔子治世图景:材料一载其治政实践,订养生送死之节,正昭公陵墓之位,拒夹谷之非礼,见“礼”之践行;材料二述其为政之论,明“信”为邦本,倡“君君臣臣”之序。实践与理念相契,于具体行事与抽象言说中,尽显孔子以礼治国、以信立邦的治道核心,笔墨间见圣贤气象。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双方拱手谦让着登上坛位,互赠礼品、互相敬酒完毕后,齐国派莱人手持兵器擂鼓呐喊,要挟定公。“揖让而登”描述会盟时双方的礼仪动作,“登”作谓语,主语省略,在B处断开;“献酢”表并列动作,“既毕”补充说明动作完成,构成完整的主谓结构,在D处断开;“齐”为主语,“使莱人以兵鼓噪”作谓语,“劫定公”为目的,在H处断开。故选BDH。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和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A.正确。B.正确,都是“彰显”。句意:贬低君主来彰显自己的罪过;/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彰显出来。C.“词义相同” 错。厌恶;/何、怎么。句意:厌恶他就想让他死;/怎么会施行不孝。D.正确。代词,这;/连词,于是。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孔子任大司寇后很仁慈,使法律没派上用场” 错。材料一原文“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意为孔子制定了法规却不必动用,并非“仁慈”使法律没派上用场,而是因治理有效,境内无奸邪之人。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非礼”,不是合乎礼制,是破坏礼制;“所以”,表方法、凭借,用来;“不臣”,不守臣道。(2)“去”,去掉;“无信”,不信任;“立”,立足。(3)“庶人”,平民百姓;“壹”,一概、一律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①根据 “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孔子沟而合诸墓焉。谓季桓子日: 短君以彰己罪,非礼也。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可知,孔子担任司空时,看到季氏将昭公葬于墓道之南这一贬君彰罪的违礼行为,便挖沟将昭公陵墓与先君陵墓合在一起,以纠正违礼之举,主动遵守并维护礼制。②根据“齐使莱人以兵鼓噪劫定公。孔子历阶而进……商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偪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可知,夹谷会盟时,齐国派莱人以武力威逼鲁定公,孔子当即斥责此举为 “失礼”,明确指出其违背会盟礼仪,最终使齐侯心生愧疚,令莱人退下,以实际行动捍卫了礼制。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刚做官时,担任中都宰。他制定了养生送死的礼仪规范:年少的和年长的饮食不同,身体强弱的人承担的任务不同,男女走路分道而行,路上没人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器物不雕刻作假。顺着丘陵造坟墓,不建高大的封土,不种树。这些制度施行一年后,西方的诸侯都纷纷效仿。鲁定公对孔子说:“学习您的这些方法来治理鲁国,怎么样?”孔子回答:“即使用来治理天下都可以,何况只是鲁国呢!”这样过了两年,定公任命孔子为司空。孔子于是区分五种土地的性质,使万物各自得到适宜生长的环境,都能各得其所。此前,季氏把鲁昭公的墓葬在墓道南边,孔子挖沟把昭公的墓与先祖的墓合在一起。他对季桓子说:“贬低君主来彰显自己的罪过,这不合礼制。如今合并陵墓,是为了掩盖您不守臣道的过错。”孔子从司空升任鲁国大司寇,设立法规却不必动用,境内没有奸邪的人。鲁定公和齐侯在夹谷会盟,孔子代理相礼之事,说:“我听说有文事活动一定要有武备,有武事活动一定要有文备。古代诸侯出国境,必定配备文武官员随从,请配备左右司马。定公听从了他。到了会盟地点,修筑了坛位,设三级士台阶。用会遇的礼节相见,双方拱手谦让着登上坛位。互赠礼品、互相敬酒完毕后,齐国派莱人手持兵器擂鼓呐喊,要挟定公。孔子快步登上台阶,护着定公后退,说:“士兵们,拿起兵器!我们两国君主是为了友好会盟,远方的夷人俘房竟敢用武力扰乱,这不是齐君命令诸侯的方式!夷人不得图谋中原,外族不得扰乱华夏,俘虏不得干涉会盟,武力不得逼迫友好。这对神灵是不吉祥的,对道德是违背道义的,对人是不合礼节的,齐君一定不会这样做。”齐侯内心愧疚,挥手让莱人退下。材料二: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朝廷。”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剩下的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但百姓不信任朝廷,国家就站不住脚。”子张问怎样提高品德、辨别迷惑。孔子说:“以忠信为主,遵循道义改变行为,这是提高品德的方法。喜爱一个人就想让他活,厌恶他就想让他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经》所说“即使不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君主像君主,臣子像臣子,父亲像父亲,儿子像儿子。”景公说:“好啊!如果君主不像君主,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四)阅读IV15.D(3分)16.(6分)同:两词均表达出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和由此而产生的悲伤之情。(2分)异:本词在对亡妻的哀思中还蕴含着对不珍惜往日夫妻生活的追悔之情(2分),苏词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2分)。【导语】苏轼的《江城子》与纳兰性德的《浣溪沙》同为悼亡词,均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与哀伤。苏轼以梦境为线泰,描绘了对亡妻的深情与生死相隔的无奈,情感沉郁而悲凉。纳兰性德则通过秋景与往事的对比,抒发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惋惜,情感细腻而含蓄。两首词虛实结合,拓展了情感的表达空间,展现了悼亡词的独特魅力。15.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与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异曲同工”说法有误。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先直抒胸臆,再虚写记梦,后又使用实写,与本词不同。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词开篇,以“西风”奠定了整首词哀份的基调,表现了作者因思念亡妻而倍感孤独的情感。而下片中,作者又以“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两句回忆妻子在时的生活的两个片断:前一句写妻子对自己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心,后一句写夫妻风雅生活的乐趣。通过这两个片段,我们可以看见作者对委子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井茂的妻子的无限哀伤。而本词尾句“当时只道是寻常”更表达了作者的追悔之情。卢氏生时,作者沉浸在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中,但他却毫不觉察,只道理应如此,平平常常。而此时,伤心的纳兰性德明知无法挽回一切,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满腔的追悔之情。所以,本词在对亡妻的哀思中还蕴含着对不珍惜往日夫妻生活的追悔之情。《江城子》中,通过“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干行”的诗句及其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梦中妻子在闺阁中梳妆的情形,通过妻子的梳妆、无言、泪千行等来表现作者梦中与亡妻相见的凄凉之感、恩爱之情,以及对爱侣的深切怀念。此外,词中“尘满面,髮如霜〞一句,还通过比喻的手法,将自己的身世感慨融入其中,使情感更为真挚、沉重。所以,苏轼的词里还融有世路艰难和自身被贬的感慨。把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整理到一起即可。名篇名句默写17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2分)②修我甲兵 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3分)③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2分)④尘满面,鬓如霜。(2分)⑤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2分)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2分)⑦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18.①“一朵一朵的,粉粉的,嫩嫩的”独立成句,强调菌子多、粉嫩的特点;②原句由多个短句构成,句式简洁明快,有节奏感;③原句使用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菌子的特点,更具画面感。(每点2分)19.①内容上,引用古诗句写出古人捡菌子时的欢乐场面,使文段内容更丰富。②结构上,与前文“我”捡菌子的快乐形成呼应,突出捡菌之乐。(每点2分)【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找出二者的不同,主要是句式、用词、修辞、标点等,然后结合文意分析效果。从句式角度来看:“一朵一朵的,粉粉的,嫩嫩的”,“的”字词组独立成句,起强调的作用,说明此处菌子多,菌子粉嫩,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原句由多个短句构成,句式简洁明快,读起来抑扬顿挫,有节奏感,改后的句子“一朵又一朵粉嫩的菌子顶开覆盖的松叶”是个长句,无此效果。从用词角度来看:原句使用叠词“粉粉”“嫩嫩”,生动形象地写出菌子可爱的特点,更能表现其“笑意盎然”的特点,也更具画面感,显得俏皮可爱。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的能力。从内容上来讲,引用部分的古诗句是描绘古人捡菌子时的欢乐场面,和文段意境相合,用在这里表示欢乐的心情,使文段内容更饱满。从结构上来讲,承接前文的“我”捡菌子时“欣喜若狂”的场景,与前文前后呼应,突出作者捡拾菌子的快乐之情。写作(60分)【材料分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提到老子的话“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具体看来,胜人者有力,是指那些在比赛、竞争、争斗中表现出色,能够战胜对手的人,他们拥有某种特殊的能力或技巧,因此被认为是有力的人。然而,自胜者强才是真正的强者。自胜者是指那些能够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困难和不足,不断进步和成长的人。他们不会停留在舒适区,也不会被失败击倒,而是会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能力和状态。这种力量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更是来自内心的坚韧和毅力。由此看出,在“战胜别人”和“战胜自己”的问题上,语意重点更倾向于“战胜自我”。两者并不矛盾,战胜对手固然重要,战胜自我则可能更加艰难;有时候要战胜对手,首先需要战胜自我。因此,想要成为真正的强者,我们需要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力量,并在人生的各个领域中取得成功。写作时可以单独写“战胜自我”,也可以辨析二者的关系。比如选择写“战胜自我”,可以写“为什么说‘优于过去的自己是真正的高贵’”“自胜者强”“战胜自我的意义”以及如何做到“战胜自我”,还可以将“战胜别人”与“战胜自己”进行比较分析。【参考立意】(1)战胜自己胜过战胜对手(2)胜己者赢天下(3)人生需要自立自强【优秀例文】胜人固好 自胜更强《老子》有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此语穿越千年尘烟,至今仍如北辰耀空,照亮吾辈精神征途。它告诉我们:光有力量不够,还需强;光胜人不够,还需自胜。人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能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才能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强者。胜人之力如利刃,其锋芒可断外物之阻,开辟前行之路。昔项羽巨鹿破釜沉舟,九战九捷,尽显“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雄武;亚历山大东征万里,铁骑踏遍三大文明,书写征服者的史诗。这些豪杰以非凡之力战胜对手,在历史长卷中镌刻下自己的名字。他们的力量如狂风席卷,却难逃“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的天道——若仅凭外力而缺少内省,终如流星划空,虽璀璨一时,终将陨落。可见胜人固好,自胜者才能让自己更加强大。自胜之强如明镜,映照心灵深渊,涤荡内在尘埃,改正自身不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存在着缺点和短处。对待这些缺点和短处,应多“反求诸己”,勤于反省、勇于改过。春秋时期的蘧伯玉,十分善于克己内省、查失改过。相传,他每天都会反省自己前一日所犯的错误,力求做到今日之我胜过昨日之我,每年都会反省自己前一年的不足,即便到了五十岁的年纪,仍然在反省之前所犯的过错,所谓“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蘧伯玉寡过知非、德行出众,于卫献公初入仕,在献公中期已成为卫国皆知的贤大夫。自胜之强磨刀石,砥砺意志锋芒,突破旧我壁垒,贵在挑战超越自我。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古语云:自胜之谓强。曰强制,曰强恕,日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对于如何挑战自我、取得自胜,曾国藩讲到 “如不惯早起,而强之未明即起;不惯庄敬,而强之坐尸立斋;不惯劳苦,而强之与士卒同甘苦,强之勤劳不倦。是即强也”。早起、庄敬、劳苦此类事情,应去尝试,去突破,去“自讨苦吃”,在一次次的挑战、超越和吃苦中,成就更好的自己。有人说,世上所有的相遇,都是遇见了自己;世上所有的成功,都是战胜了自我。当我们既能以勇敢开辟天地,更能以自律滋养心性,便真正继承了老子智慧的精华。在这呼唤真正强者的时代,让我们既能胜人有力,更能自胜而强,在历史的长河中,劈波斩浪,勇往直前。【评分细则】题意 评分等级 文章特征符合 题意 一类文 54~60分 A.立意准确、集中、鲜明:能扣紧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准角度,立意鲜明,主旨集中、明确。B.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思路清晰。C.能严格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D.所选文体特征鲜明。二类文 48~53分 A.立意准确、集中:能结合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准角度,立意明确。 B.内容具体,结构完整,思路基本清楚。C.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D.符合所选文体的特征要求。三类文 42~47分 A.立意基本准确:能联系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择角度,确立主旨,符 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B.内容具体,结构大致完整,思路基本清楚。C.基本能 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D.基本 符合所选文体的特征要求。基本 符合 题意 四类文 36~41分 A.立意不够准确:能联系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择角度,确立主旨,局部观点游离材料的主要思想内涵。B.内容大致具体,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如残缺、思路混乱。C.未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D.不符合所选文体的特征要求。偏离 题意 五类文35 分及以下 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完全忽略写作要求,完全不符合文体要求,仅选取材料、要求或背景的只言片语展开写作,思想不健康,观点错误。补充说明:1.字数扣分:601-800字之间,按评分标准扣分,每少50个字扣1分;600字以下(含600字) 36分左右,不再扣字数分;501-600字,27-35分,不再扣字数分;401-500字,20-26分,不再扣字数分;301-400 字,10-20分,不再扣字数分;200 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2.只写标题的,给2分,不评0分。3.错别字:每3个字扣1分,重复不计,最多3分。4.标点:3-5处扣1分,6处以上扣2分(最多扣2分)。5.诗歌按行计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_2025-2026学年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docx 2025-2026学年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docx 厦门市湖滨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10月月考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