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一)天津二中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学科试卷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 执拗(niù) 方遒(qiú) 铆钉 (mǎo) 戛然而止(jiá)B. 晨曦(xī) 醇酒(chún) 炽热 (chì) 蓦然回首 (mù)C. 慰藉(jiè) 讪讪(shàn) 耽搁(dān) 越陌度阡 (qiān)D. 饥馑(jǐn) 籼米(xiān) 撰写(zhuàn) 瞠目结舌(chēng)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包罗万象 磕磕绊绊 风姿绰约 摈弃B.跌宕起伏 炙手可热 物资匮乏 文采C.莫名其妙 历尽沧桑 炯炯有神 罅隙D.蛛丝马迹 亦步亦趋 云蒸霞蔚 安祥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产生于唐代,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在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上都有规定。B.郭沫若是“新月社”的主要成员,他的作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描绘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风格。C. “短歌行”为乐府旧题, “歌行”为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较为自由,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引、曲、吟等。D. “越陌度阡”中的“陌”“阡”指的是田间小路,其中“阡”是指南北向的田间小路,而“陌”则是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4.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B.《登高》的颔联是写景,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概,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代的革命知识青年的豪迈气概。D.《沁园春 长沙》上阕描写湘江边美丽壮观的秋景与诗人面对大好河山时的感受,并在感慨中以设问提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襟、气魄以及对革命前途的担忧。高一语文 第 1 页 共 8 页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说《百合花》并没有正面描写战斗场面,而是集中描绘了几幅日常情景,巧妙地展现出人物的特征。在“同行”和“借被”这两个场景中,“我”和新媳妇各自初次见到通讯员,都对他有些误解。也正是通过这些误解,“我”和新媳妇才了解到通讯员看似有些 ,其实是个质朴善良的年轻人,对他颇感亲切和喜爱。到了晚上,氛围稍微舒缓,随后战斗打响了,并且越来越激烈,不可阻挡地将故事推向高潮:通讯员被送到包扎所,“我”和新媳妇目睹了他的死亡。在战斗前与战斗后,所有的细节都是 的,无论是撒满百合花的被子、在新媳妇家挂破的衣服,还是送“我”的两个馒头。作者十分善于通过对具体的人和物的描写,来表达 而美好的感情。通讯员之死,是一个普通的、具体的人的死亡。因此,与单纯的崇高感相比,牺牲时仍穿着挂破的衣服的他,在读者内心所引发的更多的是亲切的喜爱和同情。同时,作者借用新媳妇这个“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的视角,让同样年轻且尚未体验人生幸福的通讯员之死显得更令人 。和《荷花淀》对一场伏击惊险的抒情化描写相比,《百合花》是战争背景下的日常空间,充满了日常生活的气息,给人一种更亲切的感觉。战争之残酷与生活之静美构成鲜明的对比。纵然是在残酷的战争时期发生了悲剧事件,但小说的总体情绪是克制的。当被子盖上通讯员的脸时,文章呈现出告别与拥抱、牺牲与希望的复杂情感。可以说,这是另一种理想主义,另一种革命浪漫主义。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谨言慎 行响 应微 妙惋 惜 B.不苟言 笑响 应奥 妙痛惜C.不苟言 笑呼 应微 妙痛 惜 D.谨言慎 行呼 应奥 妙惋惜6.如果把“(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放到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下列所放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借用新媳妇这个“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的视角B.作者借用新媳妇这个“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的视角(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C.作者借用新媳妇这个(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的视角D.作者借用新媳妇这个“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的视角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和《荷花淀》对一场伏击惊险的抒情化描写相比,《百合花》所展现的是战争背景下的日常空间,充满了日常生活的气息,给人一种更亲切的感觉。高一语文 第 2 页共 8 页B.和《荷花淀》对一场惊险伏击的抒情化描写相比,《百合花》所展现的是战争背景下的日常空间,充满了日常生活的气息,给人一种更亲切的感觉。C.和《荷花淀》对一场惊险伏击的抒情化描写相比,《百合花》是战争背景下的日常空间,充满了日常生活的气息,给人一种更亲切的感觉。D.和《荷花淀》对一场伏击惊险的抒情化描写相比,《百合花》所描写的是战争背景下的日常空间,充满了日常生活的气息,给人一种更亲切的感觉。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人物通讯是以报道新闻人物事迹或活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主要内容的通讯类型。它对人物形象美和作品的语言美有着较高的审美要求。人物通讯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新闻作品报道事实也好,描写人物也好,都不能将人和事截然分开。写人必叙事,叙事必写人。新闻事实是新闻形象的基础,成功的新闻作品,它所描写的人物形象都不是抽象的、都是以大量事实为基础去塑造的。要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塑造新闻人物形象。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高层人物,都会在不同方面体现出特殊的社会影响,他们身上也有着不同的新闻价值,因此根据人物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来选取的新闻事件,必须是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件,必须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例如人物通讯《多重角色王宁生》,主要介绍王宁生作为医学界重要人物对其工作领域的贡献。作者着重记叙王宁生教授的三次归国记,体现了王宁生的报国情怀以及对自己从事的医学事业的热爱。要找准表现角度,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尽可能地把人物性格与细节融合在事件里,使文章可读,人物可亲。尤其是对高层人物的专访,选取合适的角度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尤为重要。例如《母亲节话母亲————访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这篇人物通讯,其主角是在香港政界备受关注的一位女性。作者选取了“母亲节话母亲”的角度,讲述她作为一位母亲的故事,特别是她捐肾救女的举动,让人感受到了一位母亲的坚定意志与慈爱胸怀。这样,政治人物也展现出了可亲的一面,文章的可读性也大大增加了。除了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还要重视在新闻写作上展现人物通讯的语言美。人物通讯中人物形象以及相关事件都是通过新闻语言呈现出来的,因而运用语言技巧来更好地描述人物,有着重要作用。运用白描和零度修辞描写人物,审慎使用形容词。一方面,对形容词的选择应该尽量审慎,甚至少用。因为形容词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色彩,反映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另一方面,如果不使用形容词,怎么将人物描写得具体准确呢?在《深度写作》一书中,作者曾提出“零度修辞”与纯文本写作的概念。零度修辞是尽可能地不添加任何主观意见和意向性词汇。新闻主题往往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倾向性,所以使用客观性的文字进行处理,反而使文章意义得到很好的体现。这种零度修高一语文 第 3 页共 8 页辞和纯文本写作的方式,尤其适用于人物通讯。试看《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有将挽狂澜》中的一句:“飞溅的浪涛打湿了将军的衣襟,随行人员拉住将军想往后移一步,将军岿然未动。”整句话未见一个修饰性的形容词,然而这位将军临危不乱,英勇冷静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由此可见,具体准确的描述比空洞华丽的形容更能立体地展现人物,也更具有语言上的美感和冲击力。(摘编自《浅析人物通讯的形象美和语言美———以〈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为例》,有删改)8.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新闻事实是新闻形象的基础,一篇人物通讯要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离不开适当的新闻事实。B.根据普通百姓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来选取的新闻事件,不一定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C.人物通讯作品为了反映人物的本来面貌,使得人物描写具体准确,在运用语言时是不能使用形容词的。D.使用客观性的文字进行新闻创作,往往会使新闻主题具有很强的倾向性,使文章的意义得到很好的体现。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多重角色王宁生》这篇通讯,抓住了“三次归国记”这一典型事例,从而更好地塑造了王宁生的形象。B.《母亲节话母亲——访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这篇通讯,选取范徐丽泰作为普通母亲的故事,展现其可亲的一面,为政治人物的形象塑造提供了借鉴。C.作者引用《有将挽狂澜》中的句子,证明了零度修辞和纯文本写作的方式是适用于人物通讯的。D.文章依次从语言美和形象美两个维度展开,通过举例分析明确了人物通讯在这两方面的审美要求。10.下列选项的文字表述,最能体现加点词“零度修辞”的一项是()A.《两份账单记录的坚守与感动》:“穆娟自尊要强,一年到头,雪天、雨天,白天、夜晚,别人不干的脏活苦活她干,男人干的活她抢着干,账到期了,哪怕拆东墙补西墙,也得准时把钱还上门去。普通农家的日子,像悠悠的泾河水,缓缓向前。一个女人撑起两个家,这平常的两份账单,满满写的都是亲情和感恩。”B.《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C.《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遇到患气管炎的顾客,他就介绍买冰糖;对消化不良的顾客,他又请顾客买柠檬糖和橘子糖……在售货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顾客买与不买一个样,买多买少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大人孩子一个样。”高一语文 第 4 页共 8 页D.《“探界者”钟扬》:“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更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不让一个人掉队。”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梁君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而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与他人,何也 ”公孙袭对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之,曰‘必以人祠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方千里者,何也 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选自刘向《新序·杂事》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必使吾以人祠 祠:祭祀 B.寡人将自当之 当:充当C.梁君援其手 援:拉 D.幸哉今日也 幸:希望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御公孙袭下车 袭不与其君而顾与他人B.必以人祠乃雨 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C.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 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D.言未卒,而天大雨方千里者 吾猎得善言而归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君知错能改,是一个能采纳善言的人。B.公孙袭既正直又善言辞,是一个有胆识的人。C.文中的齐景公求雨竟要用人祭祀,是一个残暴的君主。D.此文作者要表达的是为人应明理听取善言的观点。五、默写14.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每空1分)(1) ,百舸争流。《沁园春·长沙》(2)携来百侣曾游, 。《沁园春 长沙》(3) ,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高一语文 第 5 页 共 8 页(4) 我有嘉宾, 。《短歌行》(5)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 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 ,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北中国萧红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喀喀喀的响着,发出一种强烈的不能控制的响声;被北风冻干的树皮,触到地上立刻碎了,断了。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滚到雪地里去,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上房的门喀喀地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耿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地倒念着:中华抗日英雄耿振华吾儿收父字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清雪还照旧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地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哪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高一语文 第 6 页 共 8 页“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地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 ”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 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地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地睡着。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伐呀,不伐白不伐。”把树木都锯成短段。“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高一语文 第 7 页 共 8 页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耿大先生死了。1941年3月26日(有删改)15.下列对小说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从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以耿家为中心,将家国浮沉、两代人的故事凝聚一处,体现了构思的匠心。B.小说中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连死讯都只是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东北青年辗转不定的处境。C.从“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到称儿子为“抗日英雄”,这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前后矛盾的态度。D.小说写耿少爷离家之后家中环境日益破败、人心散了,预示着家庭最终败落的命运和耿大先生的悲剧结局。E.小说结尾耿大先生被幽禁园中,孤愤难言,他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也与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有关。16.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分)17.作者写“榆树”被养、被伐和被焚,每个过程都富有深刻的意蕴,试加以分析。(3分)18.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往往具有暗示性,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哪些暗示信息。(4分)七、作文: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香雪的梦想是走出闭塞的台儿沟,用知识改变命运;钟扬的梦想是穿梭于青藏高原,为未来珍藏生命的种子;袁隆平的梦想是扎根于田间地头,让天下人远离饥饿。他们的梦想,或关乎个人前途,或致力于科学探索,或奉献于人类福祉,虽形态各异,却同样闪耀着动人的光芒。那么,正值青春年华的你,关于梦想有怎样的思考呢?请以“梦想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高一语文 第 8 页共 8 页语文答案1-5BDBDC ;6-10DAADB; 11-13DBC(1)漫江碧透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万里悲秋常作客鼓瑟吹笙(5)山不厌高,海不厌深15. CE16.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氛围,烘托出树木被伐时的悲惨景象,暗示了耿家的衰败,也为下文耿大先生的悲剧命运做铺垫。17.养榆树:体现耿家对家族久远和光荣的期盼与珍视;伐榆树:反映出战争背景下,耿家为抵抗日本侵略者,不惜牺牲家族珍视之物的决心;焚榆树:表达了耿家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以及绝不留给敌人任何物资的抗争精神。18.暗示儿子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担心弟弟们受日本影响,忘记中国文化;也暗示儿子即将投身抗日,为国家和民族而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