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校2025年八年级(上)十月学情调查A苏轼,字子髓,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B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语文试卷联,依次是首联、颈联、领联和尾联。C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姓名D.1936年,埃德加·斯诺目着者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注意事项:(2)学习楷棋,伴我成长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根据你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积累填写下表。(3分)准考证号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人物性格特征情节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意志坚强①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毛泽东反抗精神②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周恩来③屋子里陈设简单,一顶蚊帐是可以看到的奢侈品5.古诗文默写(6分)一、积累与运用(17分)(1)日暮乡关何处是?(崔颢《黄鹤楼》)●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2)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A慕政(cudn)要塞(sè)由衷(zhong)白首起家(shu)(3)山随平野尽,(李白《渡荆门送别》)B.,刻Guan)颁发(ban)娴熟(xidn弹精竭虑(dan)(4)树树皆秋色,(王绩《野望》)C.驻留(zhd)翘首(qiao)呓语(y)震聋发(zhen)(5)邱道元的《三峡》中用夸张的手法,从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语句是:D.酷似(shi)轻盈(y1ng)盾形(dtn)屏息敛声(bing)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二、古诗文阅读(17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犹如植物的根系,深深扎入中华大地的沃土之中,在漫长历史中不断养分。这一坚实根基,了中华民族的字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日(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6题。(3分)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体系,因为有了五千年灿烂文明历史的精神底色,中华优秀传【甲】钱塘湖春行统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荡中一、生生不息.A汲取构筑所以薪火相传B索取构成然后薪火相传唐·白居易C汲取构筑然后口口相传D.索取构成所以口口相传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①“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②其承戴着中华民族的价位取向,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强化着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⑤中华民族历来提侣“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乱花淅欲迷人服,混草才能没马蹄以来之”,这对和平解决争端、构建和平世界具有重大意义。④以和平、和睦、和谐为内核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的和”理念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基因。⑤其为世界各国共创平等合作、互【乙】山坡羊·侍牧庵先生西湖夜饮利共意的美好未来绘制了蓝图。元·刘时中A“承载”是动词,“凝聚力”是名词,“历来”是副词,“这”是介词。B.“生活方式”“解决争端”“互利共赢”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微风不定,幽香成径,红云十里波千顷.绮罗馨,管弦清,兰舟直入空明镜。碧天夜京秋C第①句没有语病。月冷。天,湖外斯湖,天上景。D第⑤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中华民族灵魏深处的文化基因”,4.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6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某中学社团举办以“以书会友·学习经典”为主题的读书分享活动,活动安排如下:A【甲】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将西湖暮春的美景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1)温故知新,通晓古今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B.【乙】曲中的“天,湖外影:湖,天上景”用语精要,写出了夜晚的西湖灯火阑珊,俨然是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2025 年八年级(上)十月份学情调查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7 分)1.(2 分) B2.(2 分) A3.(2 分)B4.( 1)(2 分)B(2)①示例:在湖南师范读书时,为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常饿着肚子,徒步穿林越野。(其他答案合理也可)②示例:为表达反对清朝封建帝制的立场,剪掉了自己的辫子。(其他答案合理也可)③生活简朴(每空 1 分)5.(6 分)(1)烟波江上使人愁(2)大漠孤烟直(3)江入大荒流(4)山山唯落晖(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二、古诗文阅读(17 分)6.(3 分)A7.(3 分)D8.(5 分)(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2 分)(2)(风)稍微大一点儿,就像演奏古雅的古乐。(补出主语 1 分,“则”1 分,句意 1分)(3 分)9.(2 分)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每处 1 分,多断不得分)10.(4 分) (1)【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乙】文通过对松风阁的环境描写,表达了作者融入自然、追求清静生活的意愿。(2 分)(2)不同。【甲】文提及谢灵运,有与这位知音比肩、共赏山水的得意之感,【乙】文作者对许由、伯夷、叔齐的消极避世做法并不认同。(2 分)【参考译文】金鸡峰上有三棵松树,不知有几百年了。微风吹过它们,声音如同幽静的泉水淙淙地流过石滩;风稍大一点儿,就像演奏典雅的古乐;如果大风刮来的时候,就像扬起波涛,又像击鼓一样,依稀有节奏。方舟上人在金鸡峰下建造了一座楼阁,命名为松风阁。我曾经路过并住在那儿,舒畅得意得像要长住下来而忘了回去。因为此阁虽在山林之中,可是离人境不远,夏天不太炎热,冬天不太寒冷,观赏松树可以使我的眼睛舒服,聆听松涛可以使我的耳朵舒服,可以悠然自得地游览。自由自在地徜徉其中,没有外界的事物扰乱我的心,能够让人感到欢喜快乐让人愿意终日如此,又何必一定要像许由那样到颍水边洗耳来显示自己的高洁,像伯夷、叔齐那样登上首阳山来显示自己的清廉呢 三、现代文阅读(36 分)11.(2 分)D12.(3 分)(1)缺少阅读兴趣(2)阅读时长短(3)缺少阅读方法(兴趣、时间、方法三个角度)13.(3 分)(1)有没有决心(2)快速阅读(或“采用快速阅读的方式”)(3)精读和跳读结合(或“将精读和跳读结合运用”)(每空 1 分,共 3 分)14.(4 分)(1)放学后借同学自行车走大路回家(1 分)(2)焦急(1 分)(3)骑车回到学校看到母亲抱着包裹站在校门口等“我”(1 分)(4)愧疚、感动(1 分)15.(3 分)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1 分),通过“抱着”“站在”“佝偻着腰”“张望”等动词细腻地描绘出母亲在学校门口等待“我”时的情形,体现出母亲的年迈和焦急的等待(1 分)展现出母亲因担心“我”而焦急、不安的心情,也表现出母亲对“我”深深的关爱(1 分)。16.(4 分)①对母亲的复杂情感,“我”一方面埋怨母亲没必要跑这么远的路,另一方面又对母亲的关爱有些感动,这种矛盾的情感让“我”在进门岗室时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面对母亲(2 分)。②担心被他人看到而尴尬,母亲年纪大,走路不利索,还一身泥土味,“我”怕师生看到母亲这样的形象,会让自己在他们面前丢面子(2 分)。17.(3 分)①厨艺娴熟:母亲制作的手擀面“宽窄均匀”“非常薄也不会断裂”“十分透亮”(1 分)。②关爱孩子:她算准时间让“我”到家就能吃上热面条,给“我”加很珍贵的荷包蛋担心“我”的安全,冒寒徒步去学校送饭,并将面条“裹在怀里”保温(1 分)。③节俭朴实:家境贫寒,她用猪油代替香油,平时舍不得吃鸡蛋,拿鸡蛋换油盐酱醋(1 分)。(写出要点即可,不用列举具体事例)18.(3 分)内容上,点明了文章的主要事物“手擀面”,让读者能迅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1分)。结构上,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母亲做的手擀面”串联起了文章的各个情节,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连贯(1 分)。表达效果上,以具体的事物为标题,引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 分)。19.(2 分)示例一:东北解放军正举行全线进攻。示例二:东北蒋军廖兵团全部覆灭。示例三:东北蒋军已全部被我包围和击溃。(其他答案合理即可)20.(3 分)①导语:由沈阳进至辽西的蒋军五个军,已全部被我包围和击溃。②作用:交代了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引出下文具体阐述的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用第一点必答,其余两点答出一点即可)21.(3 分)这句话引用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典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民解放军行动迅速、勇武非凡的形象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之情。22.(3 分)①交代敌方名称、人数、主力,可以突出敌军的人数之多、武装力量之强,侧面反映出我军之勇猛。②我军接下来的战略安排需要根据蒋军的军力布置来制定,因此需要详细介绍蒋军,以表现出我方的运筹帷幄。③介绍蒋军的兵力布置,表明敌我双方态势已定,我方胜利在望。④介绍蒋军的溃败,为“蒋介石到什么地方,就是他的可耻事业的灭亡”这一说法提供支撑,表达出作者对蒋介石的讽刺。(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四、写作能力(50 分)23.(50 分)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2025-2026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八年级语文试卷.pdf 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2025-2026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八年级语文试卷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