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余江一中高一级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
时间:75分钟 分钟:100
一、选择题(最佳选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某同学在参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时,拍摄了下面两幅照片,这些出土文物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 ( )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住在干栏式房屋中
C.以捕鱼狩猎为主 D.能够人工饲养家畜
2.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遗址中的积石冢群内部设有中心大墓、大墓、中小型墓、附属墓等,其中大墓的随葬玉器数量多、种类多、档次高。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 ( )
A.部落联盟出现 B.阶级分化明显 C.早期国家产生 D.建筑工艺高超
3.新石器时代,辽河流域有红山文化,黄河流域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有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这反映出中华文明具有 ( )
A.延续性 B.多元性 C.独立性 D.开放性
4.表1为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墓葬分类表。这可用于说明,该遗址所属时期 ( )
表1石峁文化墓葬分类表
标准分类 葬 具 璧 龛 殉 人 殉 狗
一类基 有 有 有 有
二类 有 有 有 /
三类 墓 日 型 有 / 有
乙 型 / 有 / /
四类 基 甲 型 有 / 1 /
C 型 / 有 / /
丙型 / / 有 /
五类墓 / / /
A.存在社会阶级分化现象B.已经进入早期国家阶段C.社会专业分工开始出现D.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
5.山西陶寺遗址发现墓地有一千多座,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大幕墓主使用木棺,榨内撒朱砂,随邦品精关丰富:小墓随葬品极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这说明当时 ( )
A.已出现等级分化 B.具备成熟国家形态
C.手工业较为发达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6.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有一处遗存展现了距今约5000年的父系氏族公社,以制作独特的“蛋壳陶”技术为文化特征。该文化遗存为 ( )
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 D.良渚文化
7.铸造于殷商末代的作册般甗,铭文凡3行20字,记述商代末年商征伐人方之事,其他商代末年青铜器铭文中亦记有征伐入方之事,如小臣除尊云“隹(唯)王来正(征)人(夷)方”。商甲骨卜辞中也记载了帝乙十祀征伐人方之时间、路线。由此可见 ( )
A.商朝对外征伐推动中央集权 B.史料互证利于挖掘历史真相
C.商朝对东夷实现了有效控制 D.方国联盟已经走向分旗离析
8.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商王遇事必占卜。这反映了商代 ( )
A.青铜文化繁荣 B.社会等级森严 C.重视血缘关系 D.神权色彩浓厚
9.《史记·殷本纪》中记载了商朝的历史,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在退址中出上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这反映了 ( )
A.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B.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C.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D.历史文献的可靠性
10.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击败商纣王。面对新征服的商朝核心区域(今河南安阳一带)商遗民数量庞大且心怀不满的状况以及东方未臣服的夷族部落,周王室的抉择是实行 ( )
A.神权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邮驿制
11.对于商周更迭,传统史书多言商纣荒暴,文王、武王仁德,影响民心向背:亦有“昔周饥,克殷而年丰”,周人为生存资源而战的记述,这可用于说明,相关史家的记载( )
A.源于各自历史想象 B.只为统治阶层服务
C.受主客观因素影响 D,完全无真实性可言
1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散治私事”“田里不鬻”。下列关于该土地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其土地可自由买卖转让 B,其生产工具为铁犁牛耕
C.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 D.属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13.战国时期某学派主张:“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口口:选士大射,是以上(尚)贤。”文中□□应为 ( )
A.兼爱 B.无为 C.复礼 D.尚法
14.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王室派人向鲁国“求赙”(即丧葬资用)周桓王三年(公元前717年),周天子向鲁国求粮;二十三年,周桓王又派大夫家父向鲁国求车, 这些事件体现了 ( )
A.鲁国成为春秋霸主 B.王室的衰微
C.宗法秩序不复存在 D.分封制消亡
15.孔子注重通过音乐教学培养人才,提倡曲调平和中正、歌颂先王功业道德的“古乐”,批判当时流行的节奏明快、情感外放的“郑声”,认为这种音乐会放纵私欲。下列思想主张中,与孔子音乐观相契合的是( )
A.克已复礼 B.为政以德 C.有教无类 D.兼爱非攻
16.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尊卑有序,反对严刑峻法;墨子要求官民“兼爱”“非攻”:;庄子建议“顺自然”“无为而治”;韩非子倡导法治,,强调严刑峻法:这些主张的“共鸣”之处在于( )
A.瓦解传统的贵族等级体系 B.重塑有序社会的追求
C.展现平民阶层的政治诉求 D.推动变法运动的发展
17.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实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 )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透进入鼎盛时期
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18.西周后期,出现了拥有一小块耕地的自耕农民,他们对宗主仍存在一定的依附性,过着比较独立的经济生活。另外,还有一些耕作奴隶逐渐脱离了奴隶主贵族的羁绊,建立了自己的家室,取得了平民身份,这些现象反映了( )
A.奴隶等级结构的瓦解 B.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C.土地国有制度的松动 D.个体农耕经济的形成
19.秦律规定,地方政府要定期对使用中的度量衡器进行校正,以保证度量准确,若误差超过规定范围,相关官员就要受到法律惩处,这一规定( )
A.有利于经济秩序的规范 B.反映了秦朝律法的严苛
C.埋下了秦朝速亡的隐患 D.体现了国家治理的有效性
20.春秋战国时期,《管子·小匡》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国诸侯”并举的记述。华夏居中,为五方的核心;夷、蛮、戎、狄配以东、南、西、北,居周边四方,“五方之民”共“天下”。这些观念( )
A.强调了夷夏之防 B. 化了文化优势
C.增强了华夏认同 D.批判了种族优劣
2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重要官职多由宗室贵族担任。而晋国却任用了不少他国人才:狐偃为狄人,先轸为宋人,丕郑为周人。据此可推知,晋国( )
A.政治制度更先进 B.世卿世禄制度被打破
C.人才政策更开放 D.率先进行了政治改革
22.先秦时期有思想家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认为人先天具备这些心性萌芽,据此可知,该思想家( )
A.主张“人性本恶”,强调以“礼法”规范行为
B.倡导“无为而治”,反对刻意塑造人性
C.认为“人性本誉”,肯定先天道德意识的存在
D.提倡“尚贤兼爱”,追求社会公平公正
23.春秋时期,我国北方有楼烦、林胡、赤狄、北戎等诸多民族部落,南方有巴、楚、吴、越等诸侯国。而到了战国后期,北方少数民族主要为匈奴、东胡,南方则只剩下楚,超两个诸侯国。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中原文化影响扩大C.华夏认同观念形成B.孕育着统一的趋势D.南北文化交流加强
24.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期间,替“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是中央的派出机构,由国家派官僚进行管理,与以往分封给舞大夫的采色不同。该措施旨在( )
A. 强化贵族势力 B.加强中央集权 C.巩固分封制度 D.发展地方经济
25.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这里评价的是秦始皇()
A.确立起的政治制度 B.灭六国充成了国家统一
C.加强对西南夷控制 D.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国家
6.下表是秦在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后设郡的相关信息。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郡名 设置经过
岡中郡(福建及浙江宁海以南) 原为圆越地,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占闽越地后始里郊
南海郡(广东珠江三角洲) 原为南越地,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灭南越后建部
桂林部(广西境内) 同南海郡
象部(广西西部,越南北部和中部) 同南海部
A.秦设四郡加强了西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B.秦的暴政导致四郡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C.秦在全国范围内运用法家思想实行统治
D.浙、闽以及两广地区纳入中原政权版图
27.秦朝为加强对百官的监督,出台了许多律令法规。其中岳藏秦简《廷卒令·乙计一》中有记载:“(官吏)有不从律令者,都吏监者举劾,问其人。”这些法规(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忠 B.有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说明秦朝法律繁琐严酷 D.完善了政府部门间的监察体系
28.图1为后世对秦始虫的部分评价。他们的评价都突出了秦始皇( )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继传》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其三》
图1
完成国家统一 B.首创皇帝制度 C.推行残暴统治 D.实行军功爵制
29.柳宗元《封建论》曾评价“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秦“公天下之端”主要体现在( )
A.六王毕,四海一 B.称皇帝,设三公
C.废分封,行郡县 D.废井田,开阡陌
30.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就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股城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一过程最能说明 ( )
A.文献史料必须通过考古发现才能证明其价值
B.《史记》作为二手史料缺乏独立的考证价值
C.商代历史研究只能依赖出土文物的直接证据
D.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互证可提升历史可信度
二、非选择题(31题20分,32题20分,合计40分)31.脊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民族交融、思想活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历史上的春秋时期,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中华大地上的居民申有华夏和A、积、蛮、夷。尽管或获和华夏在文明程度上有差距,但达对彼此交往并无太大妨碍,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递过称霸而相互联合,增强了对戎狄的防御能力,不少的成歌渐被华夏所征服。由于各族和华夏聚居在一起,经过不断的相互影响,文化礼俗等方面的差别日趋减少。到春秋末年,原来数居于中原各地的成秋童夷差不多都已和华夏融合在一起了。
-摘编自邓广铭、田余庆、戴远《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中晚期民族关系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材料二
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销炼复杂,人们对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提出主张、愿望和要求。这一时期“诸侯并争,厚招游学”·····在学术思想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还有阴阳家、名家等。这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材料三-摘编自朱绍候等《中国古代史》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滴编白李妤、萧红思《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2)依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别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的一位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并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12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
春秋战国诸子战争观
内容 出处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强战,是输桀也。”(《告子下》)“我善为阵,我善为战,大罪也。”(《尽心下》) 《孟子》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非之,谓之不义。” 《墨子·非攻上》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夫兵者,不祥之器。” 《道德经》
“名尊地广以至王者,何故?战胜者也;故?战罢者也”“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 虽杀可也。”名卑地削以至于亡者,何《商君书·画策》(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墨家、道教和法家对待战争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12分)
(2)春秋战国时期,上述四家思想哪一家备受统治者推崇?原因是什么?(8分)
历史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A A C B D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A B A B C C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C B B A D B A C D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20分)
(1)变化: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进一步扩大(少数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4(分)
原因:华夏各国的较大发展;称霸战争推动;少数民族被华夏所征服;各族与华夏族长期聚居。(一点2分,任意两点4分,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2)儒家:
孔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性善论;
或荀子:隆礼重法或礼法并施;性恶论)
道家:
老子:道生万物;天人合一;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辩证法。(庄子:逍遥自由)
背景:社会大变革;社会生产力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分封宗法体系的瓦解;各国变法运动的推动。
【解析】略
32.【答案】
(1)儒家:反对战争。儒家提倡仁爱,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战争和任意刑杀。4分)
墨家:反对非正义战争。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非正义战争。4分)
道家:反对战争。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4分)
法家:主张战争。法家主张实行法治、中央集权制度,因而提出通过战争实现统一。4分)
(2)受推崇的学派:法家。2分)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法家主张实行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适应了诸侯国富国强兵的需要。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