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文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静文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静文高中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份月考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8页,答卷前,考生请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密封线内后再开始作答。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20题,每题2.5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古人类的文化遗存在北方有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在南方有长江下游的()。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大汶口文化 D.良渚文化
2.殷墟遗址位于今天的()。
A.陕西西安 B.河南安阳 C.北京 D.南京
3.下列哪项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文字?()
A.竹简 B.甲骨文 C.帛书 D.金文
4.禅让制的特点是()。
A.传贤 B.传亲 C.父死子继 D.兄终弟及
5.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舜传位给禹 C.禹传子,家天下 D.禹建立夏朝
6.西周时期,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度,分封制度的对象包括。
①同姓亲族②功臣③古代帝王的后代④平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之为社会大变革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
A.铁犁牛耕的使用 B.百家争鸣的出现
C.分封制的瓦解 D.各国变法图强
①诸侯纷争不断②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③华夏族发展壮大④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的皇帝制度首创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10.秦朝末年,“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农民起义领袖是()。
A.黄巢 B.张角 C.刘邦、项羽 D.陈胜、吴广
11.如图为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示意图。其中对应秦代的是()。
12.西汉开国皇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采取减轻赋税、发展生产等措施,西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史称()。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 光武中兴”D.“ 开元盛世”
13.西汉初年,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
A.丞相制与刺史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分封制 D.皇帝制与郡县制
14.设立“中朝”以削弱丞相权力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祖 D.宋太祖
15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事件是()。
A.西域都护府设立 B.安西都护府设立
C.北庭都元帅府设立 D.宣慰司设立
16据学者统计,春秋时期弑君事件多达七十九起,其中弑君代立就有二十六起,而这类事件到战国时期已较为罕见。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权力运行机制重构 B.礼乐文化适时调整
C.贵族道德水平提升 D.君主保卫措施完备
17里耶秦简载:“廿六年五月辛巳朔甲子,迁陵守丞敦狐告田主:以律令正户籍,别男女大小。”此行政命令反映了秦朝()。
A.户籍功能日益完备 B.国家管理向基层延伸
C.宗族主导基层治理 D.律令儒家化发挥作用
18.汉武帝时期,出身低微的公孙弘凭借其学识被任命为侍中,常伴皇帝左右,参与国家重大政策的谋划;而身为丞相的田蚡,虽位高权重,却多负责执行既定政策,其提出的新主张往往需经皇帝与公孙弘等近臣商议后才能定夺。这一情境反映出当时()。
A.丞相已没有任何实权 B.选官制度发生了根本变革
C.中外朝制度逐步形成 D.皇权受到近臣的严重威胁
19.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张)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其后,乌孙竟与汉结婚。”材料说明张骞的行为利于西汉()。
A.国力达到鼎盛 B.扩大政治影响
C.扩大统治疆域 D.开通丝绸之路
20.汉武帝在选择广川惠王的继承人时,下诏称:“去(刘去)即缪王齐太子也,师受《易》《论语》《孝经》皆通,好文辞、方技、博弈、倡优。其殿门有成庆画,短衣大绔长剑,去好之,作七尺五寸剑,被服皆效焉。”据此可知,广川惠王继承人的选择()。
A.旨在落实推恩令 B.有意强调儒学教化
C.重视嫡长子地位 D.侧重培养治理能力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其祖之所自出(因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
-《礼记·丧服小记》
材料二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终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因循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摘编自《中国历史纵与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宗法制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宗法制的影响。(4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材料二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统一度量衡。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2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秦始皇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秦始皇对分封制持什么态度?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取代分封制(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6分)
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周和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弊端。(4分)汉武帝为解决弊端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各举一例)及意义。(4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人们对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主张、愿望和要求,在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思想的相关内容。
序号 内容
① 反对“大攻小,强执弱”的兼并战争,宣传不同阶级、阶层的人“兼相爱、交相利”
② “上设重刑者而奸尽止”“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③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④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结合所学知识,推断①②③④代表的学派,并阐述理由(任选三个学派)。
天津市静文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D2.B3.B4.A5.C6.A7.A8.D9.D10.D11.A12.A13.D14.B15.A16.A17.B18.C19.B20.B
二、非选择题
21.(1)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②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③等级森严;④与宗庙祭祀结合;⑤庶子也需遵循宗法规则。
(2)①积极:为中国封建政治提供等级制度基础;②消极:导致封建政治中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引发反智主义倾向。
22.(1)富国强兵
(2)①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免徭役;统一度量衡;②政治:确立县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改革户籍,严明法度;③军事:奖励军功,授爵赏地。
(3)使秦国国力大增,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推动秦国社会转型,确立封建制度。
23.(1)周兵力单薄,难以统治东方各族
(2)态度:反对(否定);措施:推行郡县制
(3)①权力来源:分封制诸侯权力来自周王分封,郡县制官员由皇帝任命;②权力大小:分封制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郡县制官员无世袭权,受中央管控;③与中央关系:分封制诸侯易割据,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④基础:分封制以血缘为基础,郡县制以地域为基础。
24.(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
(2)①制度:郡国并行制;②弊端: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如七国之乱);③措施:政治推恩令,经济盐铁官营;④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西汉统治。
25.①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兼并战争,符合墨家思想;②法家:强调法治、中央集权,符合法家主张;③儒家:主张“性善论”“仁政”,符合儒家思想;④道家:主张“祸福相依”“无为而治”,符合道家思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