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高二年级十月月考语 文 试 卷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论语》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者李泽厚从中总结出中国的“乐感文化”,他认为“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诗性智慧。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有多重内涵。“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夫子得知马厩失火后,并没有关心自己的财产,而是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热爱。“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论语》中“慎终,追远”(《学而》)的生命关怀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中国人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因此,《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由于“乐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没有一个“超人”帮助我们。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这就迫使中国的“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所以才会要求我们“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我们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这种坚信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并对之阐释说:“一个人不过几十年顶多一百年的活头,眼看要老了!要死了!还不赶快乐一乐么?”总之,“乐感文化”包含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乐感文化”的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材料二:“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提出的,牟宗三曾予阐释。他们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躁动于殷周之际,其基本动力便是忧患意识。周人从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历史嬗变中,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有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是人确立其主体性之始,它引起人自身的发现,人自身的把握以及人自身的升进。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在于一种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诗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点全在一个“如”字上,未临深渊而如临,未履薄冰而如履,这才叫忧患意识;真的临深而履薄了,斯时需要的便不再是忧患意识,而恰恰是它的对立面——临危不惧、履险如夷、乐以忘忧之类的理智、情感和意志了。忧患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临近了。儒家所津津乐道的,是理性的快乐,《论语》以乐开篇。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远来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便都是理性之乐。《孟子》有所谓君子的三乐,其“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即后来称之为天伦之乐者,是宗法制度所规范的乐。而最要紧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之乐,这种与道合一、与天地同体的超越之乐便是他们的极乐。这种乐当然也不应独享,但又不是凡民可得与共,所以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也是一乐,为同登乐土而服务的乐。进而言之,这种得道之乐,也正就是那念念不忘的修德之忧。(摘编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乐群”是基于“一个世界”的预设而强调人人“共在”的“主体间性”,重视彼此相互扶持、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B.“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的无比眷恋与喜爱,从而尊重他人生命价值,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重视“慎终”“追远”的生命精神。C.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D.“乐观”是一种表现为虽然没有上帝、天主可依赖,但对生活不悲观失望的人生态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本论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对“乐感文化”的内涵进行阐释,层次分明,条理清晰。B.材料二先追溯“忧患意识”的形成,然后着重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C.材料一谈“乐感文化”,材料二谈“忧患意识”,但两则材料对忧乐都有一定关涉。D.两则材料都注重引述文献来阐释、佐证观点,但二者对文献的分析有粗疏与细致之别。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乐感文化”精神内涵的一项是(3分)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C.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D.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孔子问曾点之志,曾点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此回答被后世誉为“曾点气象”。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曾点气象”中所体现出的“乐感文化”。(4分)5.根据材料,关于中国文化精神的标志性特征,除“乐感文化”一说之外,还有“忧患意识”说,两者矛盾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文本一:睡二指王愿坚①1935年,锁蛟岭,晚霞映衬着一片突起的峰峦,茂密的树林。一支不大的部队正沿着这丛林中的小路急匆匆地走着。这是个奇怪的行军行列:从队首到队尾扯着一条绳子,战士们一个个紧抓住绳子,脚步踉跄地往前赶。②这便是他所指挥的那支红军游击队。③这天,秘密交通送来了上级的命令:要他们立即动身赶到武功山区,和大队会合,共同进行一次大的战斗。命令像钢钉砸在铁板上似的:必须在五天内到达!但是,他们一离开根据地,就被敌人盯上了。敌人调动了沿途的军队和民团,前堵后追,紧紧地咬住不放。为了保存力量,如期到达指定地点,和敌人纠缠是不行的,他们只得钻进山林,兼程前进。④除了战斗就是赶路,日夜不停地赶路。谁负伤了,背起;谁脚上打泡了,扶起。衣服被划破了,一条条一片片地挂在身上,有的已经围上芭蕉叶子遮体了。煮饭的时间是没有的,战士们一边走着一边从粮袋里抓出把生米,再随手捋把嫩树叶子,一道塞进嘴里。但是,最难耐的还是困倦。一连三四个日夜没有合眼,谁的眼皮上也像坠了一块铅。一个个像喝醉了酒,东摇西摆地走;稍微一停步,队伍里就响起了鼾声。⑤人们多么需要睡一觉啊!⑥第四天上,他弄来了一些树皮搓成了一条长绳,人们抓着绳子走着闭一会儿眼睛。这也好不了许多:这一个,好像故意似的,身子一趔趄,一头撞到树干上,然后蓦地惊醒过来,揉着肿起的脑袋追上了队伍;那一个脸被树枝划破了;又一个脚被山石碰伤了……管它呢,总可以多少睡一会儿了。⑦疲困强烈地袭击着整个队伍。⑧副支队长任丕祥吃力地扶住一棵小杉树,焦躁地喊道:“老范,给我半个班吧!我去给大家争取点时间睡一睡!”⑨“不!”他和任丕祥一样焦躁。为了睡觉而打仗,这不成;而且前面还有七八十里路。“要不,就让大家稍微打个盹,只睡……睡二指就行……”任丕祥的话越说越低,眼睛合上了,扶着树干的手松开了,腿像被抽掉了骨头,身子沿着树干慢慢地滑下来,蓦地,咕咚一声栽倒在地上,口里还在喃喃地说着:“稍微……二指……”在他摔倒的时候,脸被石尖扎破了,殷红的血一滴滴地落到草梢上。但他丝毫也没有发觉。他睡得那么香,长长地打着鼾,脸上泛起满足的笑容。⑩他弯下身,把任丕样的身体放平了些,把他脸上的血水擦了擦。他的心一阵紧缩:任丕祥是整个支队中数得着的硬汉子,他都撑不住了,那……就在这一刹那,他大声地喊道:“休息!” 说出这两个字时,他的心情是万分复杂的。谁知道敌人什么时候到来 这每一分钟的睡眠是要用同志们的血来换哪!他应该为这一百多人,为明天的战斗负责,可是…… 看看大家都睡好了以后,他从一个战士的枪上抽出了一根枪探条,来到了一个高高的山包上,把探条笔直地插进土里。一条细细的影子斜斜地映在地面上。他伸出两个指头按住地面,在阴影转移的方向二指远处画上了一条细线。凭经验,这是半个多钟头。 “等影子走到这里,我一定得叫醒他们!”他暗暗下了决心。然后又警惕地向远处眺望了一下,山路上空荡荡的,看来敌人还远。 直到这时,他才觉得眼皮是那么沉重。 “就是困死也不能睡着了呀!”他找来了一节竹筒,接了一筒泉水,含上口水,朝天一喷,冷水像小雨似的洒下来,人清醒些了。可是喷了几次以后,这办法失去了效验。于是他又找来了两棵草棍儿,把眼皮撑起来,这样眼皮是不会垂下来了,可是过了不久,眼前又变得云遮雾罩了。 就在这时,眼前一簇黑点在晃动起来,他蓦地一惊,揉了揉眼睛,这才看清在他目力所及的远处出现了一群人的影子。回头望了望那根枪探条,影子距离他画的线还有一指多。 “狗东西,来得这样快!”他咒骂着,一面端起竹筒,撩起水湿着眼睛,一面向睡觉的同志们跑去。 似乎在他一生中没有比叫醒这些同志们更困难的事了。怎么叫也叫不应。他刚把这个拖起,要拖那个的时候,这个又仆倒了。费了好大的劲才叫醒了三个人。“怎么办?”没有时间磨蹭了,他抬起脚向着任丕祥的腿上踹了两下,接着又把手里的一筒水猛地泼到他的脸上。 冷不丁打一个寒战,任丕祥醒来了。 “老任,赶快想办法把同志们弄醒,向苏家墟转移!”他气冲冲地说完,带着那三个战士,迎着敌人跑去。 当他向敌人打出了第一枪以后,好大一会儿,他才看见队伍蹿上背后那一道山岭……(节选自王愿坚小说《休息》有删改)文本二:杨成武回忆录:夜行记(节选)走着,走着,突然队伍停住了。这是常有的事。遇到隘路、小桥,往往行军受阻,前面的放慢了脚步,后边拉不开步子,得稍稍等一等,要是碰上了“拦路虎”,那等的时间更长,得等到前卫开辟好通路,才能让后续部队前进。一晚上,这样走走停停要碰上好几回。等了好长一段时间,还不见动静。小白抓着马尾巴,已经发出了鼾声。马背上的病号,也沉沉地垂着脑袋进入了梦乡。再看看前面,队伍里的战士都在打盹儿,静悄悄地一个紧挨一个,后面的拉着前面的背包站在长长的羊肠小道上。“到底怎么回事?前面的障碍排除了没有?”站了好一会儿,我等不及了,朝前走去。当我来到前面时,几乎愣住了。哦,原来队伍断“线”了——前面的队伍早已踪影全无。现在原地站着的几十个人,他们一个挨着一个,手拉着前面的背包。仔细一看,最前面那个小战士趴在弯角的地方睡着了,而后面的同志由于黑夜蒙蒙看不清楚,以为又要停住等了,便习惯地站住了,时间一长,也就打起盹来。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通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部队奇怪的行列行军,从队首到队尾都扯着绳子,是为了让战士们得到一点休息的时间。B.文本一详细描写了硬汉任丕祥的睡态,他的睡态凸显了整个红军队伍的疲惫状态,这促使老范决心让战士们“睡二指”。C.文本一通过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写出红军游击队在敌人围追堵截下的艰苦行军,展现了红军战士的顽强毅力和坚定信念。D.副支队长任丕祥的焦躁和范副司令的焦躁互为映衬,前者出于对战士们的心疼,后者出于对任丕祥的不满。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运用“谁的眼皮上也像坠了一块铅”“一个个像喝醉了酒”等一系列比喻,形象地描写出战士们极度困倦的状态。B.文本一第⑥自然段使用了排比的手法,通过描写战士们不同的状态,突出战士困倦的程度之深,范围之广。C.文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文本二以叙事为主,语言平实简洁,不失生动。D.两个文本内容相近但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强调真实。8.“可就是因为这,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在走上一道崖边时,一个战士因为睡得太沉,手一松,一失脚,掉下悬崖牺牲了……”这是文本一的一段话,请指出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并简要分析其在原文中的作用。(4分)9.王愿坚在《谜的启示》中说:“小说要用小去反映大,以部分去显示全体……”请简要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艺术思想的。(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叶公子高①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哀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选贤。”齐景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节财。”三公出,子贡问曰:“三公问夫子政一也。夫子对之不同,何也?”仲尼曰:“叶都大而国小,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鲁哀公有大臣三人,外障距诸侯四邻之士,内比周而以愚其君,使宗庙不扫除,社稷不血食者,必是三臣也,故曰‘政在选贤’,齐景公筑雍门,为路寝②,一朝而以三百乘之家赐者三,故曰‘政在节财’。”或曰:仲尼之对,亡国之言也,叶民有倍心,而说之“悦近而来远”,则是教民怀惠。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法败而政乱以乱政治败民,未见其可也。且民有倍心者,君上之明有所不及也。不绍叶公之明,而使之悦近而来远,是舍吾势之所能禁而使与下行惠以争民,非能持势者也。夫尧之贤,六王之冠也,舜一徙而成邑,而尧无天下矣。有人无术以禁下,恃为舜而不失其民,不亦无术乎?明君见小奸于微,故民无大谋;行小诛于细,故民无大乱。此谓“图难于其所易也,为大者于其所细也”。今有功者必赏,赏者不得君,力之所致也;有罪者必诛,诛者不怨上,罪之所生也。民知诛赏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业,而不受赐于君。“太上,下智有之。”此言太上之下民无说也,安取怀惠之民?上君之民无利害,说以“悦近来远”,亦可舍己。(节选自《韩非子·难三》)材料二:子墨子曰:“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③,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曰:不可。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曰:“善为政者若之何?”仲尼对曰:“善为政者,远者近之,而旧者新之。”子墨子闻之曰:“叶公子高未得其问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对也。叶公子高岂不知善为政者之远者近也,而旧者新是哉?问所以为之若之何也。不以人之所不智告人,以所智告之,故叶公子高未得其问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对也。”(节选自《墨子·耕柱》)【注】①叶公子高:楚国大夫,姓沈,名诸果,字子高,封地在叶,所以被称为叶公。②路寝:君主居住的正屋,此指建有齐景公正屋的高台,即路寝之台。③三棘六异:即三翮(hé)六翼,九鼎之别名。10.材料中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无功者受赏【A】而有【B】罪者免【C】此【D】法【E】之【F】所以败也【G】法败【H】而政乱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乘,文中指“一车四马”,同《登泰山记》中的“自京师乘风雪”的“乘”词义不同。B.倍,文中指“违背,背弃”,同成语“倍道而行”中的“倍”词义相同。C.智,文中通“知”,意思是“知道,了解”,与《师说》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智”词义不同。D.是,文中是代词,意思是“这”,同成语“唯命是从”“唯利是图”中的“是”用法和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叶公子高、鲁哀公及齐景公均向孔子请教治国的方略,同一问题孔子给出不同答案。子贡对此不解,后经孔子解释,才知三国人心向背不同。B.圣明的君主善于在细微处发现小的坏事,在小事上实行轻罚,所以民众没有大的阴谋与动乱,这值得那些只知依赖效仿舜的君主们学习。C.墨子认为叶公子高向孔子问政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是因为孔子告诉了叶公子高本人已经知晓的答案,没有告诉叶公子高本人所不知晓的内容。D.面对孔子对叶公子高有关政事的回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有的人认为孔子的回答属于亡国之言,而墨子则认为孔子属于无效作答。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民知诛赏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业,而不受赐于君。(2)善为政者,远者近之,而旧者新之。14.根据材料二,墨子认为应该用什么治国?为什么?(5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新月【明】吴宽新月如少女,静娟凝晚妆。亭亭朱楼上,隐隐银汉旁。桂树未全长,玉兔在何方?自然多思致,何必满容光?黄昏延我坐,檐下施胡床。遂尔成良会,清风复吹裳。愿言长不负,莫学参与商。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古风诗歌,诗人在前八句侧重描绘新月的形象,后六句则侧重“我”向明月抒情。B.“亭亭朱楼上,隐隐银汉旁”这两句,兼用比喻与叠词,一虚一实,极富错落有致之美。C.诗人以新月为圣洁的审美对象,令人耳目一新,体现了诗人雍然恬雅,秀健深静的风格。D.“黄昏延我坐,檐下施胡床”用语奇隽,黄昏为“我”铺设坐具,突显对黄昏新月之深爱。16.散文家梁衡认为,文学作品所创造的意境美大致有形境、情境、理境之美三个层次。简要分析“自然多思致,何必满容光”两句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君子肩负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任重”是因为“ ”;“道远”是因为“ ”。(2)人们常把军队中的战友情称为“袍泽之谊”,这个成语源自《秦风 无衣》中的“ ”和“ ”两句。(3)与右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小题。作为心灵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专注是人类一切才能中特别显箸的一种。当我们 a 地运用感觉器官去对某个特定的事实进行探究时,就会由然而生一种特殊的紧张感,这种紧张感仅拘限于某一器官,如眼睛。以眼睛为例,我们会发现,专注于某事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紧张感就好像一种畜势待发或一触即发的感觉。当我们专注地盯着某个目标的时候,( )。倘若我们专注于唤起心灵某个角落或运动组织中某一部位的紧张感,那么与此同时,其他部位的紧张感就不会被注意到。所以,我们 b 打算专注于某事,就会将其他外在的干扰排除掉。从心灵的角度来看,专注代表着某种态度,代表着我们愿意与某个确定的事实建立起直接而密切的联系。 c ,专注也可以说是心灵出于自身需要在积极备战,换言之,专注就是在某种非常状况下,我们将全部意念集中于某一特定目标上。如果一个人无法做到专注,那就说明他对某种他理应集中注意力的场合不感兴趣并且试图摆脱这个场合,不过这并非可以证明其缺乏专注力。事实上,他相当专注,只不过是将专注投向了其他事物。同样,那些缺乏意志力和活力与无法专注的情况也是如此。在此类人身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他们那顽强的意志和 d 的精神全都倾注于没有任何意义的闲事上。由此可见,此类人的问题在于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与我们通常所预期的不同。若想弥补这种缺陷相当困难,唯一的方法就是改变其整体生活方式。18.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指出四处并修改。(4分)19.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种感觉完全消失不见了 B.双眼就会产生这种特殊的紧张感C.注意力分散到周围环境中 D.身体其他部位也会一同跟着紧张20.文章划线(a、b、c、d)处需要词语,使句意完整,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空处选项 a b c dA 全神贯注 一旦 除此之外 执着B 全神贯注 一经 除此之外 执拗C 心驰神往 一经 由此可见 执着D 心驰神往 一旦 由此可见 执拗A.A B.B C.C D.D21.第三段画线句中“如果……就……”能否替换为“只要……就……”?为什么?(4分)22.你的同桌小明总是跟你说他做题时无法专注,时常走神。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分析小明走神的原因,并给小明提出两条建议。(4分)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请结合上面的漫画材料和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试卷第8页,共8页高二年级十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DBA①“乐生”的生命精神:曾点说要在暮春时节,穿上春服跳舞唱歌,体现了他对生命和生活的尊重和热爱;②“乐群”的生存智慧:曾点要约上五六位成年人和六七个青少年同游,这是精神上的相互扶持,是人际和谐的体现。不矛盾。①二者侧重点不同,不构成矛盾关系:“乐感文化”强调面对现实要“乐生”“乐群”“乐观”,是诗性智慧;而“忧患意识”则强调作为主体的人需要在现实中居安思危,是道德意识。②二者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得道之乐,正是修德之忧,所以源于儒家之乐的“乐感文化”同“忧患意识”是统一关系。DA8.这段话应放在⑥段后面。这段话写的是在行军过程中的一个极端事例,凸显出行军的异常艰难;与前面其他人疲惫的状态形成呼应,为下文任丕祥提出睡二指的合理请求做了铺垫。 9.用小去反映大:①通过细节塑造人物高尚品质和高大形象。老范用冷水喷脸,用草棍儿撑眼皮等细节集中地体现了他强烈的责任心。②通过小事件反映重大革命事件。用关于休息的小事件体现长征艰苦异常的环境。以部分去显示全体:以个体形象反映群体形象。用老范的形象来反映中国革命者群体的伟大精神。10.ACG11.B12.A13.(1)民众知道受罚受赏的原因都在于自己,所以急切地在事业上谋取功利,而不接受来自于君主的恩赐。(2)善于施政的人,(对于)远方的人,要亲近他们;(对于)以前的人,要像刚结交一样对待他们。 14.①墨子认为应该用“义”治国。②以“义”治国,人口必然增多,刑政必然得到治理,社稷必然安定;义可以使人民得利。15.D16.①“自然多思致,何必满容光”写出了新月虽然形体还不完整,但一弯缺月,也正像少女脸上天然秀美、不必描画的修眉,自然可爱。是为形境之美。②新月虽未圆满,作者也未求圆满,新月一颦一顾,别有风情,表达了对新月的喜爱。是为情境之美。③新月尽管外形缺而不全,缺陷美也是人间的一种至美,具有美学的余韵。是为理境之美。17.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与子同袍;与子同泽。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18.“显箸”的“箸”改为“著”“由然而生”的“由”改为“油”“拘限”的“拘”改为“局”“畜势待发”的“畜”改为“蓄”BA21.不能替换。“如果……就……”表假设关系,说明“无法专注”可能是“不感兴趣”的结果,二者非必然因果;“只要……就……”表充分条件,强调“不感兴趣”必然导致“无法专注”,这样的描述过于绝对。后文提到“他相当专注,只不过投向了其他事物”,说明“无法专注”的本质是兴趣转移,而非绝对缺乏专注力,用假设关系更符合文意。22.走神原因:①可能存在外在干扰(如环境嘈杂、手机等),或内心杂念(如焦虑、疲劳)影响专注;②对做题内容兴趣不足,注意力易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可行建议:①选择安静环境,关闭手机等无关设备,减少视觉、听觉干扰;②做题任务拆解为特定的小目标,增强方向感;③尝试发现题目中的趣味点,提升内在动机。23.略参考译文:材料一:楚国的叶公子高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政事在于使近者高兴,使远者归顺。”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政事在于选用贤才。”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于说:“政事在于节约财力。”这三个人走了,子贡问道:“三个人问您的同样是政事,您回答他们的话却不同,为什么?”孔子说:“叶地附城大而都城小,民众有背叛之意,所以我说‘政事在于使近者高兴,远者归顺。’鲁哀公有三个大臣,他们对外阻挡四邻诸侯的士人到鲁国来,对内结党营私来愚弄君主。使宗庙得不到洒扫,社稷得不到血祭的,一定是这三个大臣。所以我说‘政事在于选用贤才’。齐景公修筑雍门,建造路寝高台,一个早上就赏赐了三个人,每个人都得到可以出三百套马车的户数,所以我说‘政事在于节约财力’。”有人说:孔子的回答,是亡国的论调。叶地民众对国君有背叛之意,孔子却劝说叶公“使近者高兴,远者归顺”,这便是要教人寄希望于恩赐。以恩赐作为治国手段,无功可以得赏,有罪可以免罚,这是法制败坏的原因。法制败坏,政治就会混乱,用乱政治理乱民,没有见过行得通的。再说民众有背叛之意,是由于君主的明察有所不周。不使叶公在明察上有所长进,却让他取悦近者而招徕远者,这是舍弃自身权势的制约作用,却使他和臣下一样用施惠手段去争夺民众,这不是能掌握权势的办法。尧的贤明,列于尧、舜、禹、汤、文、武六王之首,然而舜搬迁一次,所到之处就形成新的城邑,结果尧失去了天下。有人不能用方法来控制臣下,只依赖仿效舜而不失民心,不也是没有治国的办法吗?明君能从细微处发现小的坏事,所以民众没有大阴谋;从小事上实行轻罚,所以民众没有大乱。这就叫做“处理难事要从易处着手,处理大事要从小处开始。”现在有功的人一定得赏,受赏的人并不感激君主的恩德,因为这是出力得来的;犯罪的人一定受罚,受罚的人并不怨恨君主,因为这是罪行造成的。民众知道受罚受赏的原因都在于自己,所以努力在事业上谋取功利,而不接受君主的恩赐。“最高明的君主,民众仅知道有那么一个人而已。”这话是说,最高明的君主统治下的民众对君主没有什么喜爱,哪里还有什么希望恩赐的民众呢?最高明的君主统治下的民众对君主不讲利害(无欢喜和憎恶),那么用“取悦近者、招徕远者”的话劝说君主,也可以作罢了!(节选自《韩非子·难三》)材料二:墨子说:“和氏璧、隋侯珠、九鼎,这些都是诸侯们所谓的宝物,可以用来使国家富足,人口增加,刑政得到治理,政权得到安定吗?答案是不可以。所谓值得珍重的宝物,是因为它可以使人们得到利益。然而和氏璧、隋侯珠、九鼎,不能给人以利益,所以这不是天下的宝物。现在用义施政于国家,人口一定会增加,刑政一定会得到治理,政权一定会安定。人们认为宝物值得珍重,是因为可以使人们得到利益。而义可以使人民得到利益,所以说,义是天下的宝物。”叶公子高向孔子问施政之道,说:“善于施政的人该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说:“善于施政的人,(对于)远方的人,要亲近他们;(对于)以前的人,要像新交一样对待他们。”墨子听了就说:“叶公子高没有提出恰当的问题,孔子也未能正确地回答。叶公子高难道会不知道善于施政的人要亲近疏远的人,对故旧要待之如新吗?他是问要怎么样去做。不拿人家所不懂的告诉人家,而拿人家已经懂的去告诉人家,所以说,叶公子高没有提出恰当的问题,孔子也没有正确地回答。”(节选自《墨子·耕柱》)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