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五四运动(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五四运动(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资源简介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1课 五四运动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单元的关键内容,上承辛亥革命后的思想困境,下启中国共产党诞生。教材以先阐述新文化运动:从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残存的背景切入,介绍《新青年》创刊、“民主”与“科学”口号及文学革命,凸显其思想启蒙作用,为五四运动做铺垫。接着聚焦五四运动:详述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导火索,分阶段呈现北京学生运动与上海 “三罢” 斗争,通过史料与地图展现运动扩大,明确初步胜利成果。最后剖析其历史意义,对比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强调其作为转折点的地位及五四精神的核心。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学过辛亥革命等近代史实,对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探索有初步认知,但对思想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联理解较浅。学生思维活跃,对视频、图片等直观史料兴趣浓厚,但分析复杂史料和抽象概念的能力不足。部分学生易混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时间线及逻辑关系,对五四精神的现实意义缺乏深层思考。教学中需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多用情境创设和对比分析,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其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与时代价值。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五四运动的史事,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感悟五四精神。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运用课本中的文字、图片等资料,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掌握五四运动的爆发、扩大和取得初步胜利等基本史实。(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结合新文化运动评价相关史料,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及影响,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以及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五四运动的爆发背景、过程、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五、教学难点 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内在联系。
六、教学方法 问题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材料分析、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出示视频片段,同学们,视频和图片展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中国在这次和谈中的遭遇如何?这又引发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运动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学习11课《五四运动》。 思考问题并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通过视频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背景 【引导】出示三幅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结合材料尝试概括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回答】辛亥革命的失败和民国初期的政治混乱,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革新运动,把人们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培养国民独立人格,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通过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分析历史背景的能力。
(二)开始标志 【提问】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生答后出示陈独秀《敬告青年》以及后来更名《新青年》的封面图片和部分内容。 【回答】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 明确新文化运动的开端,增强时空观念。
(三)代表人物 【引导】出示表格,请学生说一说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经历,将表格补充完整。 【回答】陈独秀早年留学日本,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胡适1910年赴美留学,191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1913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任教授;鲁迅 1902年留学日本,1920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通过表格梳理代表人物的经历,了解他们的思想来源与实践基础,加深对历史人物与运动关联的理解。
(四)代表人物 【提问】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在哪里? 【引导】出示北大校徽和人物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发现其中反映出哪些历史信息? 【回答】《新青年》和 北京大学。 【回答】从图片可以看见持不同甚至相反政见的人同时在北大任教,有激进的胡适,也有保守的辜鸿铭,显示了北大博大的胸怀与新思想的魅力,所以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 明确主阵地的重要性,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五)内容 【引导】依次出示新文化运动内容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分组合作,讲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引导】引导学生自由讨论:陈独秀提到的“德先生”与“赛先生”分别指什么?各破除什么封建思想?何为民族?何为科学? 【提问】出示文学革命相关图文材料,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什么?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主张什么呢?生答后出示视频片段,请学生观看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文白之争。 【回答】①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反对将孔教定为国教,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②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 【回答】“德先生”即民主,反对专制;“赛先生”即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反对迷信和偶像崇拜的科学精神。 【回答】③文学革命: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白话文)。 【回答】①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②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通过分组讨论和具体史料分析,逐层解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结合视频片段增强直观感受,帮助学生理解 “民主”“科学”的内涵及文学革命的意义,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和历史思维。
(六)意义 【引导】出示两则文字材料,请学生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回答】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对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通过史料分析总结运动意义,落实历史解释素养。
、‘ 环节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一)背景 【讲授】出示图文材料,简要讲述一战后,中国也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 【提问】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了哪些正当的要求?这些要求被接受了吗? 【引导】思考:面对此情此景,作为青年学生,你的心情会有怎样的转变?后出示时年31岁,中国代表团顾维钧关于山东问题的精彩发言,思考:顾维钧 【回答】①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②废除“二十一条”;③收回青岛主权。遭到拒绝,并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通过巴黎和会的具体史实分析,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激发爱国情感。
的发言如此精彩,为什么中国外交在山东问题上还是遭到失败 【回答】弱国无外交。
(二)过程——第一阶段 【讲授】出示时间轴和历史图片,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举国愤慨……结合时间轴梳理五四运动的过程。 【引导】出示提纲、图片和史料,请学生结合材料找到五四运动的关键信息。 【提问】思考:“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这一口号反映出五四运动的斗争对象都有谁?通过梳理信息,你发现五四运动具有什么特点? (二)过程——第二阶段 【引导】出示时间轴和历史图片,继续请学生梳理五四运动的过程。 【引导】出示地图和提纲,请学生结合课本和地图找到这一时期发生的变化。 【回答】5.3:北京各校学生代表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京报》社长邵飘萍报告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决议,中国外交失败的经过和原因。北大一位同学当场咬破中指,撕下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全体学生更加激愤;5.4:北京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集会,发表宣言。 【回答】①时间:1919.5.4②地点:北京③主力:学生④斗争方式:示威游行⑤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⑥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⑦结果:学生代表被捕,第二天,北京学生总罢课。 【回答】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反对封建军阀统治。不妥协、彻底性。 【回答】6.3:北京学生再次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6.4:上海学界声援北京,积极宣传;6.5:上海日本纱厂工人全体罢工,……罢工工人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之多;随后商人也举行罢市,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 【回答】①时间:6月5日(后期);②主力:学生→工人阶级;③运动中心:北京→上海;④形式:学生罢课;商 通过时间轴、图片和史料梳理运动第一阶段的关键信息,引导学生从口号中分析斗争对象和运动特点,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历史脉络,落实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 通过对比分析运动前后阶段的变化,结合地图展现运动的扩大,使学生认识到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重要意义,理解运动发展的深层动力,培养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
人罢市;工人罢工。
(三)结果 【提问】出示历史图片,五四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回答】①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曹、陆、章职务;③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结合历史图片明确运动结果,认识到五四运动取得的初步胜利。
环节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一)五四运动的性质 【引导】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回顾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 【引导】出示两则文字材料,材料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 (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和图片以及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比较,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回答】①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回答】②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③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回答】①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②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③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表格对比和史料分析,引导学生从运动的参与者、斗争目标和影响等方面归纳性质和意义,结合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比,深刻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转折作用,感悟五四精神的内涵,落实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
(三) 课堂小结 新文化运动以 1915 年《青年杂志》创刊为标志,提倡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礼教统治,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1919 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从北京学生罢课到上海工人罢工,最终实现直接目标。它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值得我们传承。 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 巩固课堂所学,渗透家国情怀。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史料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知识点。在讨论五四精神的现实意义时,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的观点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培养其深度思考能力。对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比,可在课后布置相关练习进一步巩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