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夏津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月考高一历史 2025.10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在广东云浮市郁南县磨刀山遗址,发现了大量石器,石器加工多为单面硬锤修理,石器修理较简单、粗糙,刃部普遍不规整。石器类型有手镐、手斧、砍砸器与乱削器等,以砍砸器数量为多。据此可知,该遗址的先民( )A.处于新石器时代后期 B.生产方式以采集渔猎为主C.原始农业得到了发展 D.生活于父系氏族发展阶段2.考古人员对某史前大型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保存较好的石砌城墙、城防建筑、窑洞式房址、陶器、石骨器、玉器以及磨制石贝等。据此可推断,该遗址最有可能属于( )A.河姆渡文化 B.龙山文化 C.大汶口文化 D.仰韶文化3.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中发现,城内的大型墓地里,随葬品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而城外小型墓地,随葬品却很稀少。这表明当时( )A.部落之间战争频繁 B.阶级分化比较明显C.国家形态趋于成熟 D.宗法制度初步形成4.据考古发掘,在郑州发现的商代古城,周长近7公里,城墙用于夯土的土量约87万立方米,是二里头宫殿的四十倍,需用1300万个人工。由此可知( )A.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 B.早期国家组织力水平提高C.古代筑城技术已经成熟 D.内外服制度扩大统治范围5.《吕氏春秋》中说:“妻妾不分则宗室乱,适孽(嫡庶)无别则宗族乱。”先秦统治者为防范这一“乱”象而实施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内外服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6.春秋战国时期,公田抛荒、私田大量开垦的制度性矛盾大量出现,引致土地私有化。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分封制的逐步崩溃C.农业生产劳动力减少 D.各国开展变法运动7.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图。下列表述符合该时期时代特征的是( )A.华夏认同,完成统一 B.铁犁牛耕,社会转型C.外戚干政,列国纷争 D.兼并战争,疆域奠定8.下表是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张。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代表人物 主张荀子 “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韩非 “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适从。”墨子 “择天下贤良之人,立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A.诸子百家的思想趋同 B.加强集权成为社会共识C.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 D.追求统一成为时代潮流9.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六国后,开始了频繁的出巡活动。在三年的时间里,始皇帝将原有六国的领地巡游一遍,使当地民众增加对秦的了解。秦始皇出巡旨在( )A.加深民众认同意识 B.打击地方豪强势力C.巩固地方行政制度 D.了解六国旧地风俗10.柳宗元《封建论》写到:“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秦朝这一制度( )A.标志着贵族政治开始瓦解 B.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管理C.推动了各民族的交流融合 D.创新了官员的选拔与任命11.有学者认为,秦帝国的中央官制“在皇帝之下,重要的中枢官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博士。丞相虽位高,却较位低的御史大夫权小,兵权又为太尉所分割。”材料意在表明秦朝( )A.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B.决策能够集思广益C.贵族政治得到发展 D.国家统一日益巩固12.《史记》记载: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馕(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针对汉初的这种情况,国家( )A.重用儒学思想治国 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D.尊奉黄老无为思想13.有学者认为,西汉“在武帝以前,是与战国接近的后战国时代;武帝以后,是政治上真正一统的时代”。这主要是由于汉武帝( )A.实施盐铁官营 B.推行尊崇儒术C.颁布“推恩令” D.设置河西四郡14.西汉时期,某制度具有两大显著特征:其一在于“巡”,“周行郡国”由中央朝廷派遣对地方郡国守相等进行实地监察;其二在于“察”,“省察治状”,但只有发现问题而没有处置问题的权力。该制度为( )A.中外朝制度 B.郡国并行制 C.察举制度 D.刺史制度15.汉武帝时期专门设官将郡国贡献的土产运去行市售卖,得钱归公,称为“均输;在长安设立机构,网罗天下货物,“贱则买,贵则卖",称为“平准”。这一政策的实行( )A.冲击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B.致使地方官员特权消失C.体现国家对商业的控制 D.阻碍商品的全国性流通16.东汉时期,一位农民因连年灾荒欠下债务,被迫将自家土地卖给当地大族,随后带着家人迁入大族庄园,以耕种庄园土地为生,并向庄园主缴纳收成的一半。庄园内有冶铁作坊、织布工坊,甚至拥有武装护卫。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小农经济繁荣 B.租佃经济普遍存在C.中央集权强化 D.豪强地主势力膨胀17.东晋时期“王与马,共天下”反映的政治本质是( )A.王导势力膨胀 B.门阀士族专权 C.皇权受到制约 D.地方割据加剧18.两晋之际,中原世族抛弃在北方经营了几代的庄园产业,带上族人、佃户来奔向南方,并开拓新局面。虽然在他们看来,“南方奇怪、贫瘠,因而难以适应”。这( )A.加速了世家大族的衰落 B.造成了东晋政权的混乱C.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D.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革19.《魏书·序纪》曰:“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这实际上是向世人宣布自己是黄帝的后人、昌意的子孙)。”在此,材料强调了北魏( )A.是唯一的中原正统 B.淡化鲜卑民族特色C.民族交往交流频繁 D.华夏认同观念较强20.有学者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说,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国家颓势,并为隋唐王朝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找到了历史出口。此评价说明孝文帝改革( )A.导致了门阀士族制度的消亡 B.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C.实现了北魏政权的长治久安 D.为民族政策的推行创造了条件21.《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炀帝……名通济渠……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断。”由此可见,隋朝( )A.长途贸易开始逐渐兴起 B.政府大力鼓励民间贸易发展C.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 D.交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交流22.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而王夫之论及隋炀帝时写到:“聚钱布金银于上者,其民贫,其国危;聚五谷于上者,其民死,其国速亡”。这表明隋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是( )A.大兴土木,炫耀国威 B.君主昏聩,吏治腐败C.对外征战,穷兵黩武 D.国富民穷,基础脆弱23.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时期设置北庭都护府来管辖突厥故地;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结婚;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这体现了唐代( )A.实行灵活务实民族政策 B.消除了民族分裂的隐患C.实现了各民族间的平等 D.导致藩镇问题威胁中央24.唐天宝年间,10镇节度使加其他边镇兵力多达49万人,而京师和内地兵力总共8万。这些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这导致了( )A.边疆地区得到巩固 B.人口下降现象严重C.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D.唐朝国势由盛转衰25.下表所示历史事件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时间 事件西汉 设置西域都护府以管理西域唐朝 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元朝 设置云南行省,进行统一管理,征发赋役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A.政权更迭日益频繁 B.边疆地区经济发展C.区域文明交流互鉴 D.国家的统一与巩固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3分,共50分。)26.中国古代从春秋到东汉,地方形势不断发生变化。下列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这一历史阶段内,三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地方形势。图1 图2图3(1)图1、图2、图3分别是那一历史时期的地方形势图?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2)图3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确立的背景是什么?给国家治理带来怎样的影响?后续又是如何解决的?(6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图片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自夷狄乱华,司、冀、雍、凉、青、并、兖、豫、幽、平诸州一时沦没,遗民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中原乱,北州流民多南渡,晋成帝立南兖州,寄治京口。——《宋书》(1)根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6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使华夏诸国和戎夷蛮狄部落及国家合并为几个较大的国家。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但也为各族提供了互相融合的机会。戎夷蛮狄等族进入了黄河流域这个华夏文明的摇篮,逐渐融合于具有较高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华夏族之中。——摘编自张润棠《先秦民族大融合与汉民族的形成》材料二北朝民族认同的推进与完成,并非自下而上的社会矛盾倒逼或者强敌进攻外推的结果,而是在统治者主导和引导下渐次完成的,具有明显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内生性和人为建构性特征。北朝的民族认同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局部的表面上的强制性是建立在整体的自觉性基础上的。——摘编自段锐超《北朝民族认同研究》材料三唐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朝民族认同的典型事例及其举措。(5分)(3)指出两个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并简要说明唐朝的繁盛与民族交融之间的关系。(6分)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建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是适应新兴的封建地主制经济的需要而在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秦始皇把这一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由三个主要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就是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元首制度;第二个环节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政治、军事;第三个环节是地方行政制度。——摘编自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一卷)》材料二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及意义。(7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6分)高一历史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B B D A B D A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D C D C D B C D B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D D A C D二、非选择题(共4题, 共50分)26.【答案】(12分)(1)图1:战国时期。(1分)理由:时间是公元前260,出现韩、赵、魏三国。(1分)图2:秦朝。(1分)理由:地方施行郡县制,都城是咸阳。(1分)图3:西汉初期。(1分)理由: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国并行制。(1分)(2)背景:汉高祖“惩亡秦孤立之败”(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2分)影响: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给汉朝统治埋下隐患。(2分)解决:汉武帝推行“推恩令”。(2分)27.【答案】(12分)(1)原因:铁制农具出现;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6分)(2)原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北方汉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6分)28.【答案】(13分)(1)新变化:民族交融;华夏认同增强。(2分)(2)事例:孝文帝改革。(1分)举措:迁都洛阳;改籍贯;着汉服;易汉姓;说汉话;通婚姻。(4分,任答四点给4分)(3)方式:和吐蕃进行和亲、会盟;对西突厥进行武力征服并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进行管理;靺鞨族与回纥接受朝廷册封。(一点2分,任答两点4分)关系:唐朝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交融是唐朝繁盛的重要原因和表现。(2分)29.【答案】(13分)(1)构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分)意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4分,任答2点)(2)表现: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分设刺史;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推行察举制;实行盐铁官营;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6分,任答3点)高一历史答案解析1.【答案】B【解析】据材料“石器修理较简单、粗糙,刃部普遍不规整”可知,这些工具的技术水平较低,说明该遗址处于旧石器时代,结合所学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可知,旧石器时代的先民生产方式以采集渔猎为主,故选B项;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后期的石器通常更为精细,有磨制石器,而材料中描述的石器加工简单、粗糙,与新石器时代后期的特点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原始农业开始于新石器时代,而材料所述为旧石器时代,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父系氏族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而材料所述为旧石器时代,排除D项。2.【答案】B【解析】龙山文化处于黄河流域,以黑陶为突出特点,且有较多城址发现,建筑方面存在石砌城墙、城防建筑,居住形式有适应北方环境的窑洞式房址,同时出土石器、玉器等,故选B项;河姆渡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以干栏式建筑和稻作农业为主,如河姆渡遗址木构房址,无石砌城墙或城防设施,排除A项;大汶口文化位于山东,早于龙山,以陶器、玉器和墓葬为特色,但缺乏城墙等防御性建筑,排除C项;仰韶文化属黄河流域中期新石器文化,以彩陶和半地穴式房屋为标志,如半坡遗址,未见石砌城墙或城防遗存,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据材料“城内大型墓地随葬品精美且数量多,城外小型墓地随葬品稀少”可知,同一时期不同墓地随葬品差异巨大,这体现出当时社会中不同群体在财富占有等方面存在显著差距,反映出阶级分化比较明显,故选B项;材料仅展示了墓地随葬品情况,未提及部落之间战争的任何信息,无法得出部落之间战争频繁的结论,排除A项;国家形态成熟的标志包括完备的政治制度、固定的领土范围、公共权力机构等,材料未涉及这些内容,不能表明国家形态趋于成熟,排除C项;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强调嫡长子继承制等,材料中没有关于血缘关系和继承制度的信息,无法说明宗法制度初步形成,排除D项。4.【答案】B【解析】商代古城规模宏大,需大量人工修筑,这表明早期国家能够组织大规模人力进行大型工程建设,反映出早期国家组织力水平提高,故选B项;中央集权强化在商代尚未形成,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王权相对松散,秦朝才确立集权,排除A项;古代筑城技术成熟缺乏依据,二里头已用夯土技术,材料比较规模差异体现组织力进步非技术本身,商代技术虽发展但未达成熟,排除C项;内外服制度扩大统治范围材料未体现,该制度是商代政治结构,但城墙建设属工程行为,未提疆域变化或制度调整,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先秦时期重视家族内部的继承和权力分配,以避免因继承权和权力分配不当而导致的家族和社会混乱,结合所学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有助于维护家族的稳定和秩序,故选D项;结合所学世袭制强调权力和财产按照血缘关系世代相传,材料强调家族内部的继承,要区分妻妾的后代与嫡庶身份,主旨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材料强调家族内部的继承与权力分配,主旨不符,排除B项;结合所学分封制强调君主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将土地分封给下属,形成一种等级制度,材料强调家族内部的继承和权力分配,主旨不符,排除C项。6.【答案】A【解析】据材料“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化”,这是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私田的开垦,进而促进了土地私有化,故选A项;分封制的崩溃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变迁,但它并不能直接解释土地制度走向私有化,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农业生产劳动力的减少,且劳动力减少通常不会直接导致土地私有化,排除C项;各国开展变法运动是这一时期土地制度私有化的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7.【答案】B【解析】从图中秦、赵、燕、魏等国,可知是战国时期的形势图。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得到推广,生产力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推动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故选B项;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秦朝,完成统一,排除A项;战国时期,各国君主致力于富国强兵,各国宗室、权臣以及士阶层活跃,外戚势力尚未形成足以左右朝政的强大力量,排除C项;清朝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举措,基本确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框架,排除D项。8.【答案】D【解析】材料“隆一而治”指的是在一个国家或组织中,最高领导权(或决策权)的集中与统一,能够带来良好的治理和秩序;“一家二贵,事乃无功”意思是一个家庭中有两个地位尊贵、当家作主的人,那么什么事情都难以办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意为让(或命令)人们致力于实现统一天下的公理或大义。这体现了荀子、韩非子和墨子都强调权力的集中和国家的统一,即统一国家中出现统一的权力,这体现了战国时期追求统一成为时代潮流,故选D项;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辩驳,且材料仅涉及部分思想家,“趋同”无从得出,排除A项;材料中三位思想家都强调集权,但仅涉及三位思想家,不能得出“成为社会共识”,排除B项;法家的思想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儒家和墨家思想并未体现这一点,排除C项。9.【答案】A【解析】由材料“将原有六国的领地巡游一遍,使当地民众增加对秦的了解”可知,通过出巡活动,秦始皇可以展示其权威,同时让民众更加了解秦朝,从而加深他们对新政权的认同意识,故选A项;秦始皇在统一后确实进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但出巡活动本身并不直接针对地方豪强势力,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这些制度的巩固主要通过法律、政策和官员的任命来实现,而非通过出巡活动,排除C项;了解六国旧地的风俗是出巡活动的作用,而非根本目的,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由材料“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可知,秦朝通过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管理,由皇帝任命的官员负责地方事务,这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管理,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原有的贵族体系逐渐失去了其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传统的贵族政治开始瓦解,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各民族间的联系,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C项;郡县制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已经开始实行,“创新”表述错误,且郡县制不是官员选拔制度,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据材料秦朝丞相“较位低的御史大夫权小,兵权又为太尉所分割”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的制度设计是为了限制相权,加强皇权,故选A项;“决策能够集思广益”不合题意,与材料侧重限制相权相悖,排除B项;“得到发展”不合时空、史实,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逐步瓦解,排除C项;“日益巩固”不合时空,秦朝才灭掉东方六国,实现国家统一,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由“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可得,汉初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故汉初统治者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以促进经济恢复,故选D项;汉武帝时期重用儒家思想来治国,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 郡国并行制度是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汉初经济凋敝无关,且汉初分封诸侯导致了地方势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排除C项。1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解决王国问题的一项重要政策,通过“推恩”的方式,汉武帝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牢固,这一政策直接推动了西汉政治上的真正一统,使得中央政府对全国的控制更加有效和稳固,故选C项;盐铁官营旨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这一政策主要影响是经济领域,排除A项;推行尊崇儒术主要影响的是文化和思想领域,虽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基础,但材料强调的是政治上真正一统时代,排除B项;河西四郡的设置增强了西汉的边防实力,加强了西汉对西北边疆的统治,成为防御匈奴侵扰的重要屏障,排除D项。14.【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刺史的职责是 “周行郡国”,代表中央监察地方郡国守相等官员,这体现了 “巡” 的特征;刺史只有监察权,即 “省察治状”,发现问题后只能向中央汇报,而没有处置问题的权力,这又符合 “察” 的特征,刺史制度的这些特点与题干中所描述的制度特征完全一致,故选D项;中外朝制度主要是关于中央内部权力的分配和调整,与题干中描述的对地方郡国进行监察的内容无关,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的架构,而不是专门的监察制度,与题干中强调的监察特征不相符,排除B项;察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制度,与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以及监察的方式和权力等内容毫无关系,排除C项。15.【答案】C【解析】汉武帝时期实行“均输”“平准”政策,通过政府控制土产售卖及货物买卖来稳定物价、增加财政收入,这体现了国家对商业的控制,故选C项;重农抑商政策在汉武帝时期并未被削弱,反而通过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政策进一步强化,均输平准本质仍是抑制私商、加强官营,排除A项;均输虽削弱地方处理贡品的自主权,但地方官员仍保有征税、司法等职权,材料未涉及特权“消失”,排除B项;均输促进不同地区特产流通,平准则平衡市场供需,客观上有利于全国性流通而非阻碍,排除D项。1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农民被迫将土地卖给大族且庄园有多种产业还拥有武装护卫,反映出东汉时期地方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对地方经济、社会秩序等影响较大,故选D项;小农经济繁荣要求农民独立拥有土地和生产资料,但材料中农民失去土地依附庄园,体现小农经济被破坏而非繁荣,排除A项;租佃经济在汉代存在但多指自由租种关系,材料中农民迁入庄园生活并受武装控制,体现人身依附更强的庄园经济而非普遍租佃,排除B项;中央集权强化需国家强力控制地方,但材料中豪强拥有武装和作坊,显示东汉后期中央权威衰落,地方势力坐大,排除C项。17.【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王与马,共天下”反映的是门阀士族专权,故选B项;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王导势力膨胀”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门阀士族专权对皇权有所威胁,但无法看到权力角度“受到制约”,排除C项;士族门阀势力强大不等于地方分裂割据,此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18.【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两晋时期中原世族南迁时携带族人、佃户奔向南方,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农耕工具、耕作技术、劳动力,促进了江南荒地的开发、水利兴修和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世家大族南迁后控制东晋政权,门阀政治强化,排除A项;司马睿依赖北方世族而建国,初期虽有动荡但整体稳定,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在北民南迁后继续发展,而非“变革”,排除D项。19.【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北魏统治者宣称自己是黄帝的后裔,意在融入华夏文化体系,明显是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和归宗,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故选D项;“唯一”绝对化、不合题意,与材料“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相悖,排除A项;“淡化鲜卑民族特色”不合题意,与材料侧重北魏认同华夏文化相悖,排除B项;“民族交往交流频繁”不合题意,与材料只提及鲜卑民族相悖,排除C项。20.【答案】B【解析】材料中显示孝文帝的改革“扭转了魏以来的颓势”,为隋唐解决门阀问题打下了基础,综上可知该评价侧重强调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中只显示了其改革为解决门阀政治找到了历史出口,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后伴随着贵族间矛盾的逐渐激化、贵族势力的膨胀,北魏迅速灭亡,排除C项;材料中未显示其对民族政策的影响,排除D项。21.【答案】D【解析】从“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可知,通济渠的修建改善了交通状况,使得公家漕运和私人商旅往来不断,促进了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故选D项;长途贸易在隋朝之前就已经存在,并非隋朝开始逐渐兴起,排除A项;题干中只是提及了公家运漕和私行商旅的情况,不能得出政府大力鼓励民间贸易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通济渠修建后对运输和贸易的影响,不能直接体现出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排除C项。22.【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 马端临认为隋朝国富,王夫之认为隋炀帝时期国富会使民众贫困,使得国家速亡,这表明隋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是国富民穷,故选D项;大兴土木是指大规模兴建土木工程,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吏治腐败指官员没有责任感,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导致社会风气腐化,政治腐败,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无有关隋朝对外战争的信息,无法得出对外征战、穷兵黩武的结论,排除C项。2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为巩固统治,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采用设置机构、册封、和亲等多种形式,恩威并施,实行灵活务实的政策,故选A项;唐代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融合,“消除了民族分裂隐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唐朝并未实现各民族平等,表述绝对,排除C项;藩镇问题是唐朝中后期藩镇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削弱,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与民族政策无关,排除D项。24.【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天宝年间,节度使兵力超过京师和内地兵力,且节度使既是地方军事长官,又涉及行政、财政等多方面的权力,故其独立性较强,威胁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选C项;材料强调节度使及其他边镇兵力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边疆的防御,但节度使权力过大,引发安史之乱,威胁中央集权,排除A项;人口下降强调唐朝整体人口数量减少,材料强调边镇兵力与京师内地兵力的数量对比,未涉及唐朝全体人口数量的变化,排除B项;结合所学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材料强调节度使权力过大,未涉及安史之乱爆发,排除D项。25.【答案】D【解析】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元朝设置云南行省和宣政院管理相关地区,这些举措都是不同朝代为加强对特定区域(边疆地区)的管理所采取的措施,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 ,巩固统治,故选D项;政权更迭频繁强调朝代或统治集团快速替换,而材料中事件均为同一朝代内巩固统治的具体举措,未涉及不同政权交替的现象,排除A项;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侧重于经济开发或生产活动,但材料内容都属于行政管理,二者不是同一范畴,排除B项;区域文明交流互鉴强调不同地区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互动,而材料中的事件属于政治管辖措施,未涉及文化交流的层面,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26.【答案】(12分)(1)图1:战国时期。(1分)理由:时间是公元前260,出现韩、赵、魏三国。(1分)图2:秦朝。(1分)理由:地方施行郡县制,都城是咸阳。(1分)图3:西汉初期。(1分)理由: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国并行制。(1分)(2)背景:汉高祖“惩亡秦孤立之败”(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2分)影响: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给汉朝统治埋下隐患。(2分)解决:汉武帝推行“推恩令”。(2分)27.【答案】(12分)(1)原因:铁制农具出现;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6分)(2)原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北方汉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6分)28.【答案】(13分)(1)新变化:民族交融;华夏认同增强。(2分)(2)事例:孝文帝改革。(1分)举措:迁都洛阳;改籍贯;着汉服;易汉姓;说汉话;通婚姻。(4分,任答四点给4分)(3)方式:和吐蕃进行和亲、会盟;对西突厥进行武力征服并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进行管理;靺鞨族与回纥接受朝廷册封。(一点2分,任答两点4分)关系:唐朝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交融是唐朝繁盛的重要原因和表现。(2分)29.【答案】(13分)(1)构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分)意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4分,任答2点)(2)表现: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分设刺史;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推行察举制;实行盐铁官营;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6分,任答3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万隆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高一历史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