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 (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 (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出无尽的遐想。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是李煜的故国之月
李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杜甫的故乡之月
杜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苏轼的哲思之月
苏轼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柳永的寂寞之月
柳永
“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
“盛唐第一诗”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春风第一花”
古今评说
日本汉学家:“中国古代只有两首好诗,一首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一首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作者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张若虚生平事迹不详,唯知其曾任兖州兵曹。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开元初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其诗作语言清丽,富有跌宕起伏的音乐美感,诗境优美深邃。《全唐诗》中张若虚的诗作仅存两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写闺情,另一首就是千载传诵的抒情杰作《春江花月夜》。
文体知识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属宫体诗。(指以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简文帝萧纲。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时称“宫体”。后来也称艳情诗为宫体诗。)
张若虚却完全突破了宫体诗的藩篱,语言清新,叙写了民间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面貌为之一新。千多年来为世人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写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虽已无具体文字资料可考,但根据诗歌内容可作如下推测:
作者创作此诗时,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步江边,仰望天边的一轮皎月,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从月升写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抒发孤舟游子的思乡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相思之苦,同时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
朗读正音
全诗四句一韵,凡九韵(九段),每一韵构成一小段。
滟滟
芳甸


纤尘
皎皎
青枫浦
扁舟子
裴回
捣衣砧
西斜
碣石
潇湘
yàn
diàn
xiàn
tīng
xiān
jiǎo

piān
zhēn
pái huái
xiá
jié
xiāo xiāng
潜跃
qián
滟滟
芳甸


纤尘
皎皎
青枫浦
扁舟子
裴回
捣衣砧
西斜
碣石
潇湘
潜跃
解题
文章标题包含了几种意象?哪个意象贯穿全诗,是全诗的纽带?
春:全诗的总背景、大的时间范畴。
夜:具体背景
“春”有4句、“江”有12句、“花”有2句、“月”有15句、“夜”有2句。
春、江、花、月、夜

景物描写的主体

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哲理思考的凭借

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

本诗展现了它的哪几种状态?
提示:以月升月落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月生
月斜
月悬
月落
月是诗之魂
梳理层次
全诗从月出写起到月落结束,可分为三大层次。
月下之景 1-8句 关于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 景物美
月下之思 9-16句 由景引发的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哲理美
月下之情 17-36句 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情感美
赏析诗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景物美
滟(yàn)滟:水波荡漾闪光的样子。芳甸(diàn):花草茂盛的原野。
花林:繁花似锦的树林。
霰: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雪珠。此处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流霜:飞霜。比喻从空中洒落的月光。
汀(tīng):江边的沙洲。
【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什么情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意境:清幽静谧 、朦胧恬静、空灵梦幻
手法:
从远到近
从大到小
动静结合
运用比喻
春江
潮水
明月

春江
江流
芳甸
花林

流霜
白沙
情感: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题型“分析意境”: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尽量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为什么用“生”不用“升”?
“升”仅仅是状态,“生”具有欣欣向荣的灵性、活力,明月与潮共生,本身皎洁,又兼有大海的磅礴气势,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凸现了明月随潮涌生的情状,极富动感,有声(水)有色(月) ,景象壮观,幽美邈远。
“生”后才能有下一句月光闪耀千万里远,又有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呈现了万里阔大的时空,同时,眼界之大,胸襟之大,有一种俯仰天地的宇宙观。
春天的夜晚为什么会出现“霰”、霜”?
春天没有白色的雪和霜,但是在月光下照耀下的世界,是银色的,所以作者在这里把月光比作雪和白霜(月色如霜),写出了月色清凉,月夜朦胧。
月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把它比作霜,而且是空里流动的霜,这样既有动态的美感,又能让人深入其境,是由虚变实。
“江流……皆似霰”不直接描写月亮。而是从嗅觉、视觉来写,置身这个月夜,有花的芳香,有月色的清凉,从侧面(感受)来营造整体的意境。
“汀上白沙看不见”,本来能够看到的白沙却说看不见,因为它跟月光都是白色,那就反衬出月光是那样的皎洁,是由实入虚。
哲理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纤尘:微细的灰尘。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穷已:穷尽。
【译文】: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当一个人注视太空中的明月,开始去领略其中的美时,人类就出现了。因为,人类是会欣赏美的动物。
在人注视着明月的同时,明月不是被动的处于被欣赏的地位,而是也在深情地注视着人。在这样互相观照之中,孤独得以慰藉,忧愁得以述说。在这世上匆匆活一期的不同时空的人们,也通过仰望同一轮明月,在短暂和变化中感受永恒。
良辰美景引发对生命与宇宙的思索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类的起源
月的起源
宇宙的起源
诗人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诗人将明月永照与人生更替对照着来写,阐明了“宇宙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这一哲理。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和绝望,缘于对人生的热爱。
个体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宇宙无穷,人类生生不息。所以“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的江月得以共存。诗人跳出了个人生命意义的小圈子,用博大的情怀来关注人类,表现了他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感情基调:哀而不伤
人生之理:①自然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易逝;②月的圆满与人的孤独无依;③月之有情和人生的残酷无情。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这正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古人的宇宙意识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陈著的《续侄溥赏酴醾劝酒二首·其一》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崔护阮籍《咏怀》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王勃《滕王阁序》
对月的发问,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思考人生哲理的开端。一般情况下,面对自然或宇宙,人易产生渺小、短暂继而悲伤。
每个人都是被月亮等待的人
不知江月待何人?这句话是很亲切的。江上的月亮在等待谁呢?每一个人都是被这个世界所等待的人,世界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你用你的方法去认识了世界,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法赋予世界意义,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无比珍贵的。当我们看到江上的月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这样去想,我正是那个月亮所等待的人。
哲理美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悠悠:渺茫、深远。此句象征游子如白云飘荡远去。
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境内有青枫浦,又名双枫浦。
胜:能承担,能承受
扁(piān)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楼:明月映照下的楼阁。这里指楼上的思妇。
【译文】: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四句使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情感?请简要分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送美人兮南浦。——《九歌·河伯》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
游子漂泊的凭靠,羁旅之愁的寄托,也是不得志后追求自由的象征。
借指楼上的思妇。
飘来飘去,无落脚之地的白云象征终日漂泊的游子。
用典,送别地点的代称。
扁舟从此去,鸥鸟自为群。——张九龄《初发江陵有怀》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曹植《七哀诗》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月裴回:月光流动的样子。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离人:此处指思妇。妆镜台:梳妆台。玉户:用玉装饰的门。
捣衣砧(zhēn):捣衣石,捶布石。
相闻:互通音信。
逐:追随。月华:月光。
文:同“纹”。古有鱼、雁传书的传说,这两句暗含对方所在遥远,鱼、雁亦难传书之意。
【译文】: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月光透过玉窗珠帘,照进闺室,引动思妇的离愁,故希望它不要透帘入室,但却无法卷之而去,照在她的捣衣砧上,勾起思妇对远方游子的思念,想拂之使去却拂而还来。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鸿雁虽然能飞越万里长空,却不能超越月光照及的范围;月光照进深水,使深藏水底的鱼龙也感受到光照,跃动起来,形成层层水纹。
思妇怀远
借“月”传情
赏析“裴回”“卷不去”“拂还来”等词语的表达作用。
裴回:拟人手法,写出因浮云游动月亮游移不定,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感到怜悯而不忍离去;
“卷”与“拂”——表明思妇的思念之苦,她想赶走恼人的月光,可是月光却“卷不去”“拂还来”,正如她对游子的思念,想忘却做不到。,生动细腻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对游子的相思之苦。
“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重点意象解读:“捣衣”
【捣衣】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gǎo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 (称为 “砧”,一般为石制上,用木棒(称为“杵”)敲平,这个过程称为 “捣衣”,也叫“捣练〞;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
捣衣的机械重复的劳作,砧声单调悠长,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 主题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闲潭:平静寂寥的深潭。
江水流春:承上“闲谭落花”,谓江水漂送着落花,像是把春天都流送尽了。
海雾:从海上升腾起而弥漫笼罩一切的迷雾。
沉沉:深貌,形容雾之深。
碣(jié)石:山名,在渤海边上。
潇湘:湘江与潇水,在今湖南。这里两个地名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乘月:趁着月光。摇情:摇曳牵引离人的离情别绪,犹言牵情。
【译文】: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隐没在海上升起的深浓迷雾重,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游子思归
花林——落花
春江——江水流春
月升——月斜(月落)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花落、水流、月落,都有美好事物消逝之意,既是写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青春、幸福和憧憬的流逝,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归的凄苦和落寞。
前后意象区别:
本段文字如何表达游子思归的感情?
(1)虚实结合:在梦中也想归家。
(2)寓情于景: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
(3)夸张:以 “无限路”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
(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思妇怀远,游子思归。春江花月,年年如斯。
一切生命在宇宙中都会显得渺小和短暂,但正因这份由此而起无奈和希冀,才让感情显得更加不易和厚重。
木心: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苏轼: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总结
月下之景
月下之理
月下之情
月光清凉
月色朦胧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画意
春江花月图
哲理
月下沉思图
诗情
思妇怀远图
游子思归图
《春江花月夜》以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营造朦胧、迷幻、神奇、幽深、静谧而又略带惆怅意境。构成了春江花月图、月下沉思图和思妇游子图三幅图画,在思想与艺术上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以月为核心,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