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内江市第一中学高2027届高二年级上期
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如图为商周时期主要政治制度的变迁图。这反映出西周相对商朝而言( )
A.政治疆域概念日渐清晰 B.王位继承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皇权呈现愈加强化趋势 D.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2.云南河泊所遗址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西汉官印封泥,如“滇国相印”“益州太守章”“建伶令印”“滇池长印”“同劳丞印”等,涉及益州郡、群舸郡、滇池县、建伶县等郡县区划近30个,包含了刺史、太守、县长、县令等官职名称10余种,这些西汉时期官印封泥的发现( )
A.说明羁縻政策在西南地区开始推行 B.证明该地为云南地区区域经济中心
C.为研究当时选官制度提供考古资料 D.反映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管理
3.史载唐初“边将不久任,多擢文臣,岁末还朝”。至玄宗时期,边将多授节度使,兼领数镇,久居其职,权倾一方。如安禄山身兼三镇,聚兵自重。这一调整反映了唐中期( )
A.内重外轻格局确立 B.中央选官制度变革
C.地方治理隐患加深 D.军事改革成效显著
4.王安石认为“盖制商贾者恶其盛,盛则人去本(农)者众;恶其衰,衰则货不通”,强调“榷法不宜过多”,于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减国门之税数十种,(税)钱不满三十者蠲之”。此外,“运货至边易转勿税,石炭至京不征”。这些举措( )
A.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旨在调整基本的社会经济结构
C.强化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增强了赋税征收的市场化倾向
5.明初通政司地位甚高,位列九卿之, 获得了承相拆分、整理、通交各类奏章给皇帝的权力,承担起“核准帝命,通情下达”的重任。但在明代中后期,重臣权宣对通政司封入内廷的密疏内容进行实质性处理的事情时有发生。据此可知,明代( )
A.君主专制影响中枢运行机制 B.密奏制度遭到破坏
C.通政司的法定地位大幅下降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6.下图为清末知识分子成立政治社团情况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清政府致力于政治社团的组建
维新变法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
政治改革的组织基础逐步建立
D.推翻满清统治的革命正在酝酿
7.1931年南京政府行政院发布训令,限令各学校制造匾额,一律蓝底白字,横书“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悬挂在礼堂或公共场所。1934年湖南、广东等省强令中小学读经,将“四书”“五经”及古文编入教科书。各地中学毕业会考,语文题目均是经书的原句。这些举措旨在( )
A.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B.培养近代化的专业人才
C.维护一党专政的集权统治 D.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
8.1942年2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突出宣传民主的阶级广泛性。针对新修订的选举条例,边区参议会解释说:“工农有选举权了,但并不歧视地主、资本家。”此举旨在( )
A.发动群众参与民主政权建设 B.缓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
C.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贯彻和实行“三三制”原则
9.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在讨论文字改革时,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模式( )
A.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 B.体现了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
C.表明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D.初步形成了新中国政权组织原则
10.下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示占比变化( )
A.有利于民众失业问题的解决 B.体现了城市产业结构的日益完善
C.反映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11.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记载,斯巴达的监察官每月都要与国王交换一次誓言。监察官代表城邦起誓,而国王则以个人的名义起誓,国王保证坚决执行现行的国家法律,监察官则声明城邦在国王信守誓言的情况下有义务保证王权不受侵犯。这表明当时斯巴达( )
A.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约束 B.监察权地位高于王权
C.城邦誓言左右政治运行 D.法律保证民主制实施
12.普鲁塔克记述:“屋大维感到非常惊讶,亚历山大竟然没有意识到,还有比获得帝国更加伟大的事情,那就是塑造和完善帝国。”由此可知,普鲁塔克( )
A.推崇寡头政治统治方式 B.强调罗马继承希腊体制
C.肯定元首制的历史贡献 D.赞扬了亚历山大的功绩
13.13世纪,法国国王路易九世改革规定:国王法庭是全国最高司法机关;设立巡回检察官,监督地方管理;对领主私战进行调停和仲裁;国王货币为全国流通货币;开始招募雇佣兵,由国王直接掌握。这反映了当时法国( )
政治权力的再分配 B.民族国家的形成
C.等级君主制的确立 D.分裂割据的结束
14.有学者认为,中世纪欧洲实行的中央与地方平行的政治制度,以致于“凡是有强大势力的人都建起自己的城堡以抵抗国王,城堡里充满了邪恶的人。他们不分昼夜地出去搜捕他们认为拥有财产的男女,把这些人投入监狱,以谋取其金银财宝。”该学者意在强调中世纪西欧( )
A.国家权力分散导致秩序混乱 B.中央和地方的权利对等
C.封君封臣缺乏权力制衡机制 D.封建关系正在走向瓦解
15. 美国前总统里根曾多次悲叹,他要通过国会办成一件事情真是难上加难。在美国,国会的处境也并不轻松,它通过的立法常常被总统否决,有时候甚至被最高法院宣布为违宪。这可以用来说明美国( )
A.总统的行政权力严重受限 B.三权分立体制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C.国会的立法权已名存实亡 D.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具有明显的虚伪性
16.近代英国的政治权力曾出现了两次“转移”:国家权力从世袭国王向“国民”代表——议会转移、后来权力又从世袭上院转移到“民选”的下院。材料说明( )
A.英国政治权力呈现出民主化的趋势 B.渐进性保守性是英国政治的鲜明特点
C.英国是世界上民主程度最高的国家 D.历史传统深刻影响英国政治发展进程
二、非选择题:三个大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7.国家政治体制的发展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影响人们的生产与生活。(25分)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见下图)
根据图示,指出①、③空格中制度名称以及在强化中央集权方面的作用。(10分)
材料二 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物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这种简朴的参政方式鲜明的表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雅典法律规定,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
——蒋云芳、胡长林《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材料三 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雅典人口总数 雅典公民总数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形式 审判程序 罪名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方式
约40万 约4.2万 6000 501 抽签 举手 一审制 渎神和蛊惑青年
材料二中的雅典民主政治有何特点?根据材料三归纳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9分)
材料四:
(3)图片资料是人们了解历史发展的重要载体,观察材料四图片并结合所学,指出其产生的历史背景。(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有学者将中华民国成立以来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线索整理如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商鞅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末的战国时代,认为法是治国的根本。他说:“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并明确指出:“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故为治之道,在于更法而治。在商鞅在推行新法之初,面对“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太子带头犯法的情况,拒不变更新法。并依法惩戒太子。结果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但在他的法制系统中人民始终处在与法对立的被管制的地位无权参与执法过程。有权执法的只是国君及其臣子,他本人曾公开声称:“夫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君本位思想是他法制思想的核心。
——摘编自苏振兴《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
材料二 公元前6世纪末当梭伦在雅典改革之时,完全可以夺取政权,建立僭主(该词有时也会被译作“暴君”)政治,但他始终坚持不为,表明了他对法制的尊重和重视,他将立法权归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并由此打开了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大门。在当选为执政官后,他已经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变化,雅典平民不仅不愿被奴役,而且要求有政治权利,否则他们会为了自身利益而反抗,因此一举取消了德拉古法典和所有公私债务,并禁止以后以人身为抵押的借贷。梭伦在立法后,许多人去找他,批评法律此条不当、彼条不妥。作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开创者,梭伦此时却利用其独裁者的地位,强迫雅典人民宣誓遵守法制10年。在这10年中,任何人不能违反他的法律。
——摘编自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梭伦传》
材料三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资产阶级法治思想的虚伪性、局限性的批判等基础上揭示了法的本质及一般规律。即法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邵凡《基于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中国法治建设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根据材料一和二、指出商鞅和梭伦在法治思想上的异同点。(9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资产阶级法治思想的虚伪性、局限性”的具体表现。(6分)
10月月考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A A C C C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A A B A
17.(1)名称及作用:①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利于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②科举制。门阀势力受到抑制,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提升官员文化素养,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政局稳定。
(2)特点:人民主权;直接民主;法律至上;公民责任。问题:民主范围狭隘;表决方式简单;公共权力滥用。
(3)背景:①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人民翻身成为国家主人,对新中国政权充满认同感,1953年民众积极参与人民代表选举,推动民主政治发展;②新中国初期经济变革:1950-1953土地改革,农民当家作主,劳动者积极性高涨,生活条件日渐改善。稻田插秧,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③新中国初期经济社会风俗变化:1950《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施,树立男女平等的新风尚,使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画中女性参与劳动,展现出乐观向上的物精神面貌。
18.示例1
示例一论题: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阐述: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孙中山领导发动辛亥革命,制定和颁布《临时约法》,宋教仁通过议会选举拟组建责任内阁被害,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建立起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提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三阶段。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叛变革命,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实行训政和宪政,实际上是国民党的一党独裁统治。
总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破坏,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示例二论题: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阐述: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抗日民主政权、人民民主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逐渐发展和完善。
总之,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说明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19.(1)相同点:重视法制的作用;认为法律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认为法律应保持基本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同点:背景不同:商鞅处于农业经济逐渐占主体地位时期;梭伦处于奴隶制商品经济逐渐发展时期;作用(目的)不同:商鞅维护封建专制君主的利益;梭伦奠定了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基础
(2)美国1787年宪法对黑人的歧视;妇女没有相应的选举权(若答出近代西方法律的其他局限亦可);本质上服务于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