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课件(共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课件(共22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
———————表达方式
微格考场
卷别 篇目 题干设问 设题角度
2023· 全国乙卷 《破阵
子》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
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表达方式
2022· 新高考Ⅱ卷 《送
别》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表达方式
2021·浙江卷 《意难
忘·家》 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
片的叙事艺术。 表达方式
微格考场(各省市模拟)
卷别 篇目 题干设问 设题角度
2024·广东六校联考 《刘仙岩》 两首诗的标题和题材相同,但表达方式和主旨不尽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分别简要分析。 表达方式
2025· 广西质检 《春光好》 结尾的“几含情”在表达方式上和前面有什么不同 有何作用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描述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4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6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8
设问方式:
1.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抒情手法)属于表达方式中的一种
2.请赏析本诗的描写艺术?(描写手法)属于表达方式中的一种
3.本诗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4.本诗与《蜀相》都以咏怀诸葛亮为题材,但表达方式各具特色,请简要分析。
反思归纳
1、掌握和了解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
2、能够区分白描、细描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3、能够赏析诗歌中所用的表达方式。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正面描写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侧面描写: 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衬托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10
2、虚实结合指眼前的、现实的、具体的景、事与过去的、想象中的、虚构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表达某种思想感情。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实)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虚)
后两句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11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区别
12
用典有用事和用语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作者借赞扬历史上的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13
白描和工笔(细节描写)
1.它指的是用最朴素、简练、不加修饰的语言,精准地刻画出事物的形象、动作或状态,不事雕琢,不尚辞藻,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分析:诗人罗列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墟烟、狗吠、鸡鸣等意象。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白描出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画卷。
(白描不是不能有修辞,是不能太华丽)
【白描例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工笔:它指的是诗人调动丰富的想象力和华丽的辞藻,对描写对象进行细致入微、层层铺陈的刻画,追求画面的精致、色彩的浓丽和细节的真实。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4、点面结合
  什么是点面结合呢?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面”指整体的、概括性的描绘(背景、环境、全景
“点”指个别的、具体的、突出的细节(特写、焦点)。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面 - 广阔、荒寒、寂灭的整体环境)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点 - 聚焦于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
分析:前两句是“面”的描写,极写天地之间的空旷无垠、毫无生机。后两句是“点”的刻画,将镜头骤然缩小,聚焦于江心一叶孤舟、一位渔翁。
点染
  在诗歌中,它是一种先提出情感或主旨的核心(点),再通过景物或叙事来烘托、渲染、说明(染)的抒情手法。(先勾勒骨架,再添上血肉)
例子: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点)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染)、
总结:点面结合(摄影里的特写与全景)
点染(绘画里的勾线和晕染上色)
登岳阳楼 杜甫〔唐代〕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翻译】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亲朋好友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北方边境的战争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登岳阳楼 杜甫〔唐代〕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本诗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记叙,首联记叙了长久渴望终得登楼的事件;2.描写,以夸张的笔法描写洞庭湖的浩瀚气势,化静为动3.抒情,直抒胸臆,由自身“老病孤舟”的凄苦,直接联想到北方未平的战事(“戎马关山北”),于是凭栏流泪,感时伤乱,忧国忧民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宋代〕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边,在这中秋将至的时节,更是没有一点风势。平静清澈的湖面像白玉磨成的镜子,像美玉铺成的田地,有几万顷那么宽阔,湖上只漂浮着我的一叶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水面上下一片澄明。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却不知如何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如今我(虽)因年老而深感短发稀疏,衣襟单薄透着寒意,(但)我仍能平静地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江面之中。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地倒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物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地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地放声高歌啊,不知道今夕是何年!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宋代〕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简析本词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
1.以描写为主体,描绘了洞庭湖在中秋前夕平静、辽阔、澄澈的夜景。
2.将抒情完全融入景物之中(融情于景),这里的描写不仅是写景,更是词人内心光明磊落人格的写照,展现自己肝胆肺腑如冰雪般晶莹纯洁。
3.再辅以记叙与想象,词人幻想自己汲尽西江水为酒,以北斗星为酒勺,邀请天地万物为宾客,“扣舷独啸”是行为记叙
【训练检测】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B.“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三、四句的意思是: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您到了南中一定会很喜欢。诗中“称”意思是“称赞”,不是“相称”,且诗中并没有谈到友人的风采。
【训练检测】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
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