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6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2025.10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并在答题纸规定位置贴条形码。
2.本试卷满分100分,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为第1页至第4页,第II卷为第5页至第7页。
3.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mm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第I卷(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晋南陶寺与地处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是两个并存的区域性文明。考古发现,陶寺遗址出土的玉神面,在造型风格(如“臣字眼”、卷云纹装饰)与工艺技法(透雕、阴刻)上,与石家河遗址核心区出土的同类玉神面高度一致。陶寺与石家河玉器的趋同表明( )
A. 陶寺文明深受石家河影响 B. 陶寺文明陷入衰落阶段
C. 区域之间文明交流的加强 D. 权贵阶层垄断玉器生产
2. 《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建武)二十八年,北匈奴复遣使诣阙,贡马及裘,更乞和亲,并请音乐,又求率西域诸国胡客与俱献见。”司徒掾班彪提出的应对之策为“颇加赏赐,略与所献相当”据此可推知(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 交往具有朝贡贸易因素
C. 边疆地区治理效果凸显 D. 西域各国尊崇儒家学说
3. 河南南阳陈棚汉代彩绘画像石墓中,刻于北前室门楣正面的“拳勇·熊”画像石(如图),其中右刻三人,皆穿短衣,武士装束,正在徒手搏斗。画中一招一式,非攻即守,却是曲尽其妙。这组画面表现的是“搏”的本意,即互相对抗。汉代画像砖上表现拳搏题材的画面有很多,下列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
A. 军事训练场景融入丧葬艺术 B. 娱乐活动以武术竞技为核心
C. 尚武与进取成为了时代风貌 D. 士族阶层垄断体育文化资源
4. 东晋南朝时期,“土断”政策逐步推行,如刘裕主持的“义熙土断”执行严苛,不仅将北方南迁的侨民(含士族与流民)编入南方本地户籍,还裁并侨州郡县,剥夺士族对侨民的庇护权,使侨民成为国家直接控制、需缴税服役的编户。这一政策的推行反映出该时期( )
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门阀士族势力趋于衰弱
C. 政权阶级基础的缩小 D. 南北民族矛盾得到解决
5. 两税法推行后,时人谓曰:“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由此可见,两税法( )
A. 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 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 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6. 下表为史书记载的宋代冶矿业发展状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徐州地区 徐州利国……冶各百余人,采矿伐炭,多饥寒亡命,强力鸷忍之民也。
江西信州 信州铅山县出铜无算,常十馀万人采凿,官所市铜、铅数千馀万斤。
广东韶州 且韶拔山带海,杂产五金,四方之人,弃农亩,持兵器,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
A. 雇佣劳动日益普及 B. 小农经济开始出现了衰退
C. 重农抑商政策发展 D. 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7. 明代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载:“迨至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同时期文献亦提及“商贾既多,土田不重”。据此可知明代( )
A. 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B.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C.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 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8. 咸丰、同治时期,地方军需开支迅速增加,中央无力拨款,部分省份便开征未被纳入国家正式税收的杂税杂捐,如厘金等,单一的中央集权财政管理体制,逐步演变为中央与地方并存的二元财政管理体制。这在客观上( )
A. 完善了政府的税制体系 B. 激发了人民的反帝情绪
C. 增强了国家的边防力量 D. 加速了清朝政府的灭亡
9. 如图选自1913年2月28日出版的《新闻报》,漫画中正在亭子里饮酒的是宋教仁。画中的醉翁“意”在( )
A. 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B. 支持实行责任内阁制
C. 实现中国的民主政治 D. 支援护法运动的开展
10. 下表为1914-1936年中国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的增长及比重变化(单位:亿元),如表反映了我国( )
近代生产 传统生产 合计
1914年 产值 2.90 149.91 152.81
比重(%) 1.89 98.11 100.00
1936年 产值 13.12 193.35 206.47
比重(%) 6.35 93.65 100.00
1914-1936年增长率 7.10 1.16 ——
A. 自然经济趋于解体 B. 军阀割据阻碍经济发展
C. 民族工业持续发展 D. 社会性质制约经济转型
11. 秧歌是我国北方农村分布很广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全国抗战爆发后,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对秧歌进行改造,新编排了许多秧歌剧,加入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主角多是普通的工农群众,如《兄妹开荒》《减租》等。抗日根据地的秧歌剧又被称为“新秧歌”。对其“新”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服务于抗日救亡的时代主题
B. 渗透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C. 体现了苏区建设的现实需要
D. 丰富了民间艺术的多样性
12.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 构建与国家政权相话应的意识形态
B. 确定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 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 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13.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给制度(即统购统销)。各地城镇、厂矿依照国家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认粮食供给对象与数量。例如,济南市每人每月平均供给粮食15千克左右,其中面粉约占三分之一。这一制度的实行( )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 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14. 下表为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单位:亿元),该表格不能说明( )
1950 1952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 4154 64.61 80.92 84.72 109.80 108.65 104.50
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 其中:苏联 13.94 12.86 52.50 40.44 62.44 47.82 69.39 49.07 90.16 68.02 81.60 57.91 77.00 51.86
亚非及西方国家 其中:西方国家 27.60 1487 12.11 1.59 18.48 7.08 15.33 5.01 19.64 7.42 27.05 9.69 27.50 11.37
A. 适应了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
B. 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 打破了欧美对华的经济封锁
D. 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改造
15. 1981年10月至11月,国务院提出在工业企业中实行经济责任制,随后绝大部分企业选择了“盈亏包干”的办法,经济责任制很快推行到全国3.6万家国有企业,到1981年底增加到4.2万家。这说明( )
A. 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建立 B. 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 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白居易《赠友》 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
张籍《凉州词三首·其一》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提取材料信息,分析说明诗歌对研究唐代社会的价值。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得海禁政策相比明初实行时更不符合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嘉靖倭乱”发生后,明朝严行海禁并废除了市舶司,这使得蕃商失去了合法的贸易渠道,大兴走私贸易。海商也逐渐转为了海盗,“虽概称倭夷,其实多编户齐民也”。
1567年,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利用穆宗登基、隆庆改元而政治布新之机,奏请在漳州月港开放海禁,准许中国商民出海贸易。明朝政府本着“于通之之中,寓禁之之法”的基本出发点,迅速批准了奏请,形成了“隆庆开海,月港开放”的局面。
“隆庆开海”带来了海上贸易的繁荣,朝廷也越来越重视海澄舶税对国家的重要作用,这是除了维持稳定海疆以外的又一重要好处。因此,明朝政府制定并不断完善海澄舶税的制度,以官方政策的形式将税收分类并固定下来,这为中国开启海洋贸易国际化奠定了政策上的基础。但“隆庆开关”规定只有漳、泉两府通番在合法的范围之内,使月港开放对内地的影响降到最小,大大降低了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意义;“隆庆开关”在全国商民中造成了一种不公平的海外贸易环境,也没能达到消除海盗源头的目的,明末中国沿海又兴起一个“中国海盗的黄金时代”,走私贸易大规模泛滥。
——摘编自《16世纪中国海外贸易思想变革——以隆庆开海为例》《中国古代海洋贸易的绝响“隆庆开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隆庆开海”加以评析。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4年7月4日,清王朝举行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殿试,其中一道题目如下: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某AI平台作答:从历史逻辑看,“陶铸国民”应为最急策,原因如下:
一、根本性:国民素质是国家现代化的土壤。若民众无现代观念与自立能力,则专门人才与实业发展缺乏社会基础。
二、可持续性: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关键正是优先推行全民教育,而非仅聚焦精英或技术。
三、时代需求:清末积弊深重,改革需民众支持。若无公民意识觉醒,则政治改革易沦为少数人游戏,实业成果亦难惠及全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AI的作答加以点评。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摘自1995年7~8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中近60%为18~35岁的青壮年。
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单位:%)
选择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很赞同 比较赞同 说不准 不太赞同 很不赞同
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 2.9 4.3 8.2 23.0 61.1
父母在,不远游 7.2 15.1 21.8 34.9 20.8
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 45.4 29.2 17.5 5.0 2.6
富贵贫贱是命定的 6.8 11.2 154 25.1 412
重新选择职业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经商 去乡镇企业工作 读书上大学 去大城市打工 继续种田
如果有机会重作选择,你将选择 35.2 14.1 31.8 2.7 8.5
——据周晓虹《传统与变迁》
说明材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哪些情况。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6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2025.10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并在答题纸规定位置贴条形码。
2.本试卷满分100分,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为第1页至第4页,第II卷为第5页至第7页。
3.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mm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第I卷(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晋南陶寺与地处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是两个并存的区域性文明。考古发现,陶寺遗址出土的玉神面,在造型风格(如“臣字眼”、卷云纹装饰)与工艺技法(透雕、阴刻)上,与石家河遗址核心区出土的同类玉神面高度一致。陶寺与石家河玉器的趋同表明( )
A. 陶寺文明深受石家河影响 B. 陶寺文明陷入衰落阶段
C. 区域之间文明交流的加强 D. 权贵阶层垄断玉器生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陶寺与石家河文化玉器在造型和工艺上高度一致,且两者是并存的区域性文明,表明不同文明间存在技术或文化的互动传播,C项正确;陶寺遗址与石家河遗址核心区出土的同类玉神面高度一致,说明两者更可能是双向交流,而非单方面模仿,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文明的交流,没有涉及文明衰落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文明的交流,没有涉及玉器生产的垄断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2. 《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建武)二十八年,北匈奴复遣使诣阙,贡马及裘,更乞和亲,并请音乐,又求率西域诸国胡客与俱献见。”司徒掾班彪提出应对之策为“颇加赏赐,略与所献相当”据此可推知(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 交往具有朝贡贸易因素
C. 边疆地区治理效果凸显 D. 西域各国尊崇儒家学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建武)二十八年,北匈奴复遣使诣阙,贡马及裘,更乞和亲,并请音乐,又求率西域诸国胡客与俱献见”与“颇加赏赐,略与所献相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北匈奴进行“贡马”,汉朝计划“赏赐”,这种“以贡换赏”的互动模式,符合朝贡贸易中“藩属朝贡、宗主赏赐”的核心特征,体现了交往中的朝贡贸易因素,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北匈奴遣使求和、汉朝拟赏赐回应,未涉及国家对边疆的有效管辖或民族融合成果,无法推知“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为东汉与北匈奴的一次外交互动,未提及边疆治理措施(如设机构、驻军)及效果,无法得出“治理效果凸显”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提及北匈奴求音乐与“和亲”,未涉及“儒家学说”与西域国家的联系,“西域各国尊崇儒家”的说法无任何信息支撑,排除D项。故选B项。
3. 河南南阳陈棚汉代彩绘画像石墓中,刻于北前室门楣正面的“拳勇·熊”画像石(如图),其中右刻三人,皆穿短衣,武士装束,正在徒手搏斗。画中一招一式,非攻即守,却是曲尽其妙。这组画面表现的是“搏”的本意,即互相对抗。汉代画像砖上表现拳搏题材的画面有很多,下列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
A. 军事训练场景融入丧葬艺术 B. 娱乐活动以武术竞技为核心
C. 尚武与进取成为了时代风貌 D. 士族阶层垄断体育文化资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据材料可知,汉代画像砖上有很多表现拳搏题材的画面,再结合“拳勇·熊”画像石中武士徒手搏斗的场景,能体现出汉代尚武的风气,这种尚武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具有进取的时代风貌,C项正确;画像石展现的是徒手搏斗的“拳勇·熊”场景,更侧重于武术竞技或尚武风气的体现,并非明显的军事训练场景,排除A项;虽然画面有武术竞技的元素,但仅据此就说娱乐活动以其为核心,缺乏足够的依据,不能很好地反映时代的整体特征,排除B项;画像石中展现的是武士徒手搏斗,没有体现出士族阶层对体育文化资源的垄断,排除D项。故选C项。
4. 东晋南朝时期,“土断”政策逐步推行,如刘裕主持的“义熙土断”执行严苛,不仅将北方南迁的侨民(含士族与流民)编入南方本地户籍,还裁并侨州郡县,剥夺士族对侨民的庇护权,使侨民成为国家直接控制、需缴税服役的编户。这一政策的推行反映出该时期( )
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门阀士族势力趋于衰弱
C. 政权阶级基础的缩小 D. 南北民族矛盾得到解决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南朝时期。据材料可知,土断政策通过剥夺士族对侨民的庇护权,削弱其经济和政治特权,直接打击门阀士族势力,体现了门阀士族势力趋于衰弱,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东晋南朝仅是开端,排除A项;土断扩大国家直接控制的编户,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而非缩小,排除C项;“民族矛盾解决”不符合史实,南北矛盾此时仍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
5. 两税法推行后,时人谓曰:“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由此可见,两税法( )
A. 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 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 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据材料可知,两税法虽简化税制,但定额依据最高年份的税收,导致赋税过重,形成“暴赋”,说明两税法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A项正确;两税法以财产而非人丁征税,放松了人身控制,而非强化,排除B项;材料未提地方加税权,而是中央定额过高,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赋税加重,没有涉及财政困难是否解决,且“解决了”一词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6. 下表为史书记载的宋代冶矿业发展状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徐州地区 徐州利国……冶各百余人,采矿伐炭,多饥寒亡命,强力鸷忍之民也。
江西信州 信州铅山县出铜无算,常十馀万人采凿,官所市铜、铅数千馀万斤。
广东韶州 且韶拔山带海,杂产五金,四方之人,弃农亩,持兵器,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
A. 雇佣劳动日益普及 B. 小农经济开始出现了衰退
C. 重农抑商政策发展 D. 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据材料可知,宋代冶矿业规模庞大,吸引大量劳动力,且参与者包括流民、弃农者等,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繁荣,人口流动和职业选择自由度提高,政府未严格限制此类经济活动,D项正确;雇佣关系在宋朝并没有普及,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局部农民转业,且宋代小农仍是主体,无法得出小农经济开始出现了衰退,排除B项;材料中政府大量采购矿产品,并未涉及抑制商业发展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7. 明代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载:“迨至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同时期文献亦提及“商贾既多,土田不重”。据此可知明代( )
A. 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B.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C.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 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据材料可知,明嘉靖末至隆庆年间,经商致富者增多,而依靠土地致富者减少,说明商业活动兴盛,土地的传统地位下降,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商品经济的繁荣,未涉及对外贸易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商品经济繁荣,土地地位下降,而非土地兼并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商业的发展,没有涉及手工业发展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8. 咸丰、同治时期,地方军需开支迅速增加,中央无力拨款,部分省份便开征未被纳入国家正式税收的杂税杂捐,如厘金等,单一的中央集权财政管理体制,逐步演变为中央与地方并存的二元财政管理体制。这在客观上( )
A. 完善了政府的税制体系 B. 激发了人民的反帝情绪
C. 增强了国家的边防力量 D. 加速了清朝政府的灭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类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题目背景是咸丰、同治时期,地方军费开支大增,中央财政无力拨款,部分省份开始征收未纳入国家正税的杂税(如厘金等),导致财政管理从单一中央集权变成中央与地方并存,这种变化的后果是地方财政权力扩大,中央对财政的控制减弱,地方势力逐渐坐大,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伏笔,客观上加速了清朝的灭亡,D项正确。杂税是临时、分散的,没有完善体系,排除A项;杂税主要是财政问题,不是直接反帝,排除B项;杂税主要用于地方军费,对国家整体边防没有实质增强,排除C项。故选D项。
9. 如图选自1913年2月28日出版的《新闻报》,漫画中正在亭子里饮酒的是宋教仁。画中的醉翁“意”在( )
A. 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B. 支持实行责任内阁制
C. 实现中国的民主政治 D. 支援护法运动的开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3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宋教仁主张通过组建国民党,参加议会选举等方式,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实现民主政治,C项正确;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5年,而漫画出自1913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实行责任内阁制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这是宋教仁为实现民主政治采取的具体举措之一,但从更根本的目的来看,是为了实现民主政治,排除B项;护法运动开始于1917年,时间与1913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 下表为1914-1936年中国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的增长及比重变化(单位:亿元),如表反映了我国( )
近代生产 传统生产 合计
1914年 产值 2.90 149.91 152.81
比重(%) 1.89 98.11 100.00
1936年 产值 13.12 193.35 206.47
比重(%) 6.35 93.65 100.00
1914-1936年增长率 7.10 1.16 ——
A. 自然经济趋于解体 B. 军阀割据阻碍经济发展
C. 民族工业持续发展 D. 社会性质制约经济转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4-1936年(中国)。从表格数据来看,到1936年,传统生产(手工生产)比重仍高达93.65%,这充分说明尽管机器生产有一定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下,传统生产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严重制约了经济向近代化的转型,D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通常是耕织分离、农产品商品化等,表格主要呈现的是机器生产和手工生产的数值变化,并非直接体现自然经济解体的特征,排除A项;“军阀割据阻碍经济发展”与数据矛盾,因机器生产增速明显,说明经济仍有发展,排除B项;虽然机器生产有增长,但仅从机器生产和手工生产的数据不能完全等同于民族工业持续发展,因为不清楚机器生产的企业性质等具体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1. 秧歌是我国北方农村分布很广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全国抗战爆发后,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对秧歌进行改造,新编排了许多秧歌剧,加入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主角多是普通的工农群众,如《兄妹开荒》《减租》等。抗日根据地的秧歌剧又被称为“新秧歌”。对其“新”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服务于抗日救亡的时代主题
B. 渗透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C. 体现了苏区建设的现实需要
D. 丰富了民间艺术多样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根据地文艺工作以动员群众抗日为核心,新秧歌通过宣传生产和减租政策,服务于抗日救亡主题,A项正确;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1949年提出的,与抗战时期不符,排除B项;“苏区”指国共内战时期的根据地,而材料为“抗日根据地”,时间与内容均不符,排除C项;新秧歌虽丰富了艺术形式,但材料强调“时代特色新内容”,其“新”更指向政治功能,而非单纯多样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2.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 构建与国家政权相话应的意识形态
B. 确定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 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 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一定时期的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意识形态为政治服务。结合时间信息“新中国成立之初”,要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判断A项正确。B项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C、D项材料无从体现。
【考点定位】必修三·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13.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给制度(即统购统销)。各地城镇、厂矿依照国家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认粮食供给对象与数量。例如,济南市每人每月平均供给粮食15千克左右,其中面粉约占三分之一。这一制度的实行( )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 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统购统销的核心目的是稳定粮食供应,避免市场波动,集中资源支持工业化建设,而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粮食供给工人和城市,统购统销制度为其提供了保障,B项正确;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主要通过公私合营实现,与粮食政策关联性较小,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统购统销制度对工业化的保障作用,未涉及自然灾害的信息,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在“一五”计划前已完成,此时重点是工业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4. 下表为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单位:亿元),该表格不能说明( )
1950 1952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 41.54 64.61 80.92 84.72 109.80 108.65 104.50
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 其中:苏联 13.94 12.86 52.50 40.44 62.44 47.82 69.39 49.07 90.16 68.02 81.60 57.91 77.00 51.86
亚非及西方国家 其中:西方国家 27.60 14.87 12.11 1.59 18.48 7.08 15.33 501 19.64 7.42 27.05 9.69 27.50 11.37
A. 适应了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
B. 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 打破了欧美对华的经济封锁
D. 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改造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表格显示1950-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占比显著增长,而西方国家贸易额在1950年后大幅下降,仅后期略有回升,说明当时西方国家贸易额长期低迷,封锁未被完全打破,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苏联援助推动经济建设和工业化,适应了当时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表格中与社会主义阵营的贸易是主导,体现了建国之初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苏联援助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改造,符合历史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5. 1981年10月至11月,国务院提出在工业企业中实行经济责任制,随后绝大部分企业选择了“盈亏包干”的办法,经济责任制很快推行到全国3.6万家国有企业,到1981年底增加到4.2万家。这说明( )
A. 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建立 B. 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 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类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 “盈亏包干”意味着企业有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自己决定盈亏分配),所以企业数量增长,说明这种政策激发了企业活力,D项正确;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A项;“盈亏包干”只是初步放权,还没完全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主要是经营方式变化,不是所有制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白居易《赠友》 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
张籍《凉州词三首·其一》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提取材料信息,分析说明诗歌对研究唐代社会价值。
【答案】孟郊《登科后》反映唐代科举制推动社会阶层流动及士人心态;白居易《赠友》反映两税法下农民的赋税负担;张籍《凉州词三首·其一》反映丝绸之路的贸易繁荣与对外交流;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反映唐代中央集权与国际影响力。
【解析】
【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唐代(中国)。诗歌“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描绘了科举考中后的狂喜与得意。科举制是唐代重要的选官制度,此诗可佐证唐代科举制对士人的巨大吸引力,以及士人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后的社会流动(从“龌龊”到“放荡思无涯”),体现科举制推动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诗句“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直接提及唐代的“两税法”(夏秋两季征税)。两税法是唐代中期杨炎推行的赋税改革,取代租庸调制,此诗可印证两税法下农民的赋税负担(“岁岁输铜钱”),反映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及对农民生活的影响。“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描述了丝绸之路上商队的场景:骆驼铃声穿过沙漠,运输丝绸 (“白练”)到安西(今新疆及中亚)。这反映唐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中原与西域的贸易往来,佐证唐代对外开放、民族交融的社会特征。“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描绘了大明宫早朝的盛况:万国使节朝拜皇帝。“万国衣冠”说明唐代都城长安是国际政治中心,吸引周边国家和地区遣使朝贡,反映唐代强大的中央集权与国际影响力,体现开放包容的时代气象。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得海禁政策相比明初实行时更不符合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嘉靖倭乱”发生后,明朝严行海禁并废除了市舶司,这使得蕃商失去了合法的贸易渠道,大兴走私贸易。海商也逐渐转为了海盗,“虽概称倭夷,其实多编户齐民也”。
1567年,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利用穆宗登基、隆庆改元而政治布新之机,奏请在漳州月港开放海禁,准许中国商民出海贸易。明朝政府本着“于通之之中,寓禁之之法”的基本出发点,迅速批准了奏请,形成了“隆庆开海,月港开放”的局面。
“隆庆开海”带来了海上贸易的繁荣,朝廷也越来越重视海澄舶税对国家的重要作用,这是除了维持稳定海疆以外的又一重要好处。因此,明朝政府制定并不断完善海澄舶税的制度,以官方政策的形式将税收分类并固定下来,这为中国开启海洋贸易国际化奠定了政策上的基础。但“隆庆开关”规定只有漳、泉两府通番在合法的范围之内,使月港开放对内地的影响降到最小,大大降低了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意义;“隆庆开关”在全国商民中造成了一种不公平的海外贸易环境,也没能达到消除海盗源头的目的,明末中国沿海又兴起一个“中国海盗的黄金时代”,走私贸易大规模泛滥。
——摘编自《16世纪中国海外贸易思想变革——以隆庆开海为例》《中国古代海洋贸易的绝响“隆庆开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隆庆开海”加以评析。
【答案】“隆庆开海”是明朝在月港有限开放海禁的局部政策调整。其积极意义在于:顺应了海外贸易需求,使私人贸易合法化,促进了东南沿海繁荣,增加了朝廷税收,并初步建立了海洋贸易管理制度。但其局限性更为根本:开放仅限漳、泉两地,影响范围极小;政策本质仍是“寓禁于通”,极为保守。这导致贸易环境不公,未能根除走私,明末海盗反而再度猖獗。总之,这是一次不彻底的改革。它虽局部缓解了矛盾,但由于其内在的保守性,未能推动国家海洋战略转型,使中国错失了融入全球贸易的历史机遇。
【解析】
【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明朝的中国。根据材料“1567年,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奏请在漳州月港开放海禁……迅速批准了奏请,形成了‘隆庆开海,月港开放’的局面”可得出,“隆庆开海”是明朝在月港有限开放海禁的局部政策调整。根据材料“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得海禁政策相比明初实行时更不符合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隆庆开海’带来了海上贸易的繁荣,朝廷也越来越重视海澄舶税对国家的重要作用……这为中国开启海洋贸易国际化奠定了政策上的基础”可得出,其积极意义在于:顺应了海外贸易需求,使私人贸易合法化,促进了东南沿海繁荣,增加了朝廷税收,并初步建立了海洋贸易管理制度。根据材料“规定只有漳、泉两府通番在合法的范围之内,使月港开放对内地的影响降到最小”可得出,但其局限性更为根本:开放仅限漳、泉两地,影响范围极小;根据材料“于通之之中,寓禁之之法”可得出,政策本质仍是“寓禁于通”,极为保守。根据材料“也没能达到消除海盗源头的目的……走私贸易大规模泛滥”可得出,这导致贸易环境不公,未能根除走私,明末海盗反而再度猖獗。最后总结升华,总之,这是一次不彻底的改革。它虽局部缓解了矛盾,但由于其内在的保守性,未能推动国家海洋战略转型,使中国错失了融入全球贸易的历史机遇。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4年7月4日,清王朝举行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殿试,其中一道题目如下: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某AI平台作答:从历史逻辑看,“陶铸国民”应为最急策,原因如下:
一、根本性:国民素质是国家现代化的土壤。若民众无现代观念与自立能力,则专门人才与实业发展缺乏社会基础。
二、可持续性: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关键正是优先推行全民教育,而非仅聚焦精英或技术。
三、时代需求:清末积弊深重,改革需民众支持。若无公民意识觉醒,则政治改革易沦为少数人游戏,实业成果亦难惠及全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AI的作答加以点评。
【答案】示例:
AI平台以“陶铸国民”为清末教育改革最急策的作答,围绕近代国家和社会的转型展开分析,论证方向具有历史合理性,但也存在对清末改革实质理解不够、社会现实复杂性考量不足、对“三者关系”辩证分析欠缺的局限。合理性:1904年处于清末新政时期,分析指出国民素质是国家现代化根基,符合清末民众缺乏现代观念、改革需社会基础的现实;借日本明治维新全民教育的成功经验,呼应材料中日本尚武教育的提示;点出清末改革需公民意识支撑,切中改革易成少数人游戏的困境。局限性:分析未考虑清末改革实质仍然是维护封建统治,如培养国民“忠爱之心”。以日本明治维新中“尚武”精神为榜样,而忽略了日本走向军国主义扩张。未分析清末改革的困境,财政匮乏、革命起义不断、思想保守等,难以支撑教育的改革。割裂“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关系,忽视“造就人才”对教育的师资保障、“振兴实业”对教育的经济支撑作用。因此,分析历史问题既要看到“应然”,即国民素质是根本,也要看到“实然”,即清末缺乏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同时需注重历史事件中各要素的辩证关系,避免简单化的“优先级”判断。
【解析】
【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20世纪初(中国)。围绕对AI的作答做点评,需要辩证地分析。背景:根据材料“1904年7月4日,清王朝举行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殿试”“学堂之设”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1901年初清政府实行“新政”,其中包括教育改革。合理性:根据材料“根本性:国民素质是国家现代化的土壤。若民众无现代观念与自立能力,则专门人才与实业发展缺乏社会基础”可知,分析指出国民素质是国家现代化根基,符合清末民众缺乏现代观念、改革需社会基础的现实;根据材料“可持续性: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关键正是优先推行全民教育,而非仅聚焦精英或技术”可知,借日本明治维新全民教育的成功经验,呼应材料中日本尚武教育的提示;根据材料“时代需求:清末积弊深重,改革需民众支持。若无公民意识觉醒,则政治改革易沦为少数人游戏,实业成果亦难惠及全民”可知,点出清末改革需公民意识支撑,切中改革易成少数人游戏的困境。局限性:根据材料“忠爱之心”并结合所学可知,分析未考虑清末改革实质仍然是维护封建统治,如培养国民“忠爱之心”。根据材料“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并结合所学可知,以日本明治维新中“尚武”精神为榜样,而忽略了日本走向军国主义扩张。结合所学,晚清改革面临的严重统治危机,不利于大规模的改革。因此未分析清末改革的困境,财政匮乏、革命起义不断、思想保守等,难以支撑教育的改革。根据材料“从历史逻辑看,“陶铸国民”应为最急策”并结合所学可知,割裂“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关系,忽视“造就人才”对教育的师资保障、“振兴实业”对教育的经济支撑作用。因此,分析历史问题既要看到“应然”,即国民素质是根本,也要看到“实然”,即清末缺乏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同时需注重历史事件中各要素的辩证关系,避免简单化的“优先级”判断。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摘自1995年7~8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中近60%为18~35岁的青壮年。
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单位:%)
选择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很赞同 比较赞同 说不准 不太赞同 很不赞同
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 2.9 4.3 8.2 23.0 61.1
父母在,不远游 7.2 15.1 21.8 34.9 20.8
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 45.4 29.2 17.5 5.0 2.6
富贵贫贱是命定的 6.8 11.2 15.4 25.1 41.2
重新选择职业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经商 去乡镇企业工作 读书上大学 去大城市打工 继续种田
如果有机会重作选择,你将选择 352 14.1 31.8 2.7 8.5
——据周晓虹《传统与变迁》
说明材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哪些情况。
【答案】观点: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人们思想解放和择业观念的转变。
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锐意进取、敢闯敢干成为新思潮,逐渐深入人心,一改过去“吃大锅饭”“父母在,不远游”“命定论”、职业固化等观念,人们的思想逐渐解放,带动择业观念发生巨大变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理念被人们接受,推动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带动择业观念进一步的变化,下海经商、进厂务工或去大城市打拼成为青壮年重新择业的意向。与此同时,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已被青壮年接受,读书上大学也成为新的风尚。
【解析】
【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当代中国。首先,确定观点,根据材料“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可知,对于“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很不赞同的比例高达61.1%,这表明随着社会发展,传统“以农为本”的思想在年轻农民(调查对象近60%为18—35岁青壮年)中受到极大冲击,他们对农民身份的职业认同度降低。对于“父母在,不远游”,不太赞同(34.9%)和很不赞同(20.8%)的比例较高,反映出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对农民的束缚减弱,农民更倾向于为了发展离开家乡,外出闯荡的意愿增强。对于“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很赞同(45.4%)和比较赞同(29.2%)的比例占优,说明农民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益处,对改革持积极认可的态度,改革的理念在农村得到广泛认同。综上所述,可以提炼观点为: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人们思想解放和择业观念的转变。其次,围绕提炼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等角度进行说明,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锐意进取、敢闯敢干成为新思潮,逐渐深入人心,一改过去“吃大锅饭”“父母在,不远游”“命定论”、职业固化等观念,人们的思想逐渐解放,带动择业观念发生巨大变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理念被人们接受,推动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带动择业观念进一步的变化,下海经商、进厂务工或去大城市打拼成为青壮年重新择业的意向。与此同时,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已被青壮年接受,读书上大学也成为新的风尚。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