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秘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山东省实验中学2026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2025.10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已的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并在答题纸规定位置贴条形码。2.本试卷满分150分。共三个大题。3.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4.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m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昆仑石刻”甫一公布,就引发了广泛讨论,我认为,石刻有三个方面尚存的疑点。首先是秦代石刻之罕见。现已知秦代石刻,主要是秦始皇巡游天下时所立,包括峄山、泰山、琅那台、芝罘、东观、碣石、会稽等7处。秦代石刻屈指可数,先秦时期的石刻也很罕见。根据考古资料,中国最早的古代石刻文字出现在商代,即殷墟石簋铭,但还只是器物上的题刻。秦国较早制作文字铭刻,但也只有秦公大墓石磬铭、石鼓文、诅楚文等少数石刻闻名于世。如果秦代有大量摩崖石刻存在,北宋时就会被金石学家收录,但事实恰恰相反。其次是“昆仑石刻”的缺损。“昆仑石刻”右下角有明显缺损,且十分平整,似是同一时期脱落的。而我们从释文来看,第一行为“皇帝”两字,第二行为“使五”两字,“五”字可与第三行“大夫”构成固定词组,这说明石刻雕刻之时,“五”字下方已药X有缺损。第三行为“大夫臣翳”,释读者之所以补“翳”字,一是“臣”字之下,确实有残缺笔画;二是根据后文两次出现“翳”字推断,此处当是“翳”字,可见石刻雕刻之时,“臣”字下方是完好的。同样的时间段、同样的疆域内,石刻的风化程度应该差不多。如果此刻为真,按正常自然风化,不应该像现在这么平整。此可疑者二也。最后是“昆仑石刻”的行文。“昆仑石刻”的文字,有学者提出,将“廿六”释为“卅七”,回应了之前学者对石刻年代的质疑,但似未注意到石刻行文的问题。从称谓上看,“昆仑石刻”短短三句话中,“翳”这个自称竞然出现了三次,与古代汉语中常省略主语的用法大相径庭。(摘编自李豪《“昆仑石刻”的三个疑点》)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材料二:近日,有关部门认定刻石为秦代刻石,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文字刻凿壁面总长82厘米,最宽处33厘米。刻石全文共37字,文字风格属秦篆,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为“皇帝/使五/大夫臣口/将方口/采樂口/阶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 /前口可/ 百五十/里”。专家通过现场调查、科学分析,获取了刻石的科学研究数据,并调集石质文物研究与保护、秦汉考古、古籍文献和书法篆刻等领域专业人员集中科研攻关,形成者古调查报告。为获取刻石的详细文字信息,采用了高清度信息增强技术。该项技术能够提取出清晰的文物本体的原始图像、纹饰以及文字信息。再追过对采集数据的分析、处理、应用,可将清晰度提高40%90%。比如,刻石中“卅七”原释为“廿六”。经分析信息漕强处理后的笔画,可见原释读为“廿”字的中间存在一竖,应释为“册”;原释为“六”字左侧竖向笔画应为岩体剥落边界,而非刻字笔画,应释为“七”。通过信息采集和提取,专家们获取了尕日澹泰刻石的正射影像图、高清数字线图、高清电子拓片和高清渲染图。在比基础上,他们逐一对刻石文字进行提取分析,并采用微距摄影技术,对刻痕微观特征进行了数据采集。根据文字提取结果,刻石文字具有显著的“因形布字”特点,文字风格统一,属典型秦篆。专家们还调查了刻石所在地的地理地貌、地层岩性、气候环境等,并对刻石周边的文物遗存进行了田野调查。从尕日塘刻石的岩体结构、岩面平整程度,以及岩体附近地面与微气候环境等因素看,在该区域内,只有刻石所处的2号岩体头备人类避风停留进行刻凿,且有利于刻石长期留存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这点体现出古人在刻石选址方面的智意。刻石本体岩性为“中細粒长石石英砂岩”,属高磨蚀性岩石,有自然风化痕迹。刻石未裣出钨、钻等金属元素,排除刻用现代合金工具凿刻的可能。检测结果表明,刻字表面和刻石表面非刻字区均含有绿泥石、伊利石等风化次生矿物,证明刻字区域和非刻字区域均经历了漫长的风化作用,形成了成分知结构类似的风化层,据此可排除其为现代新刻的可能。北大李零教授认为刻石的内容大致意思为:秦始皇派五大夫翳率方技等去昆仑采药,翳乘坐州七年三月已卵日的车到这里,爵计算来程约250里。他认为刻石的最后一句“可/ 百五十/里”尤为重要。他说,“可”字的用法是非常典型的秦汉古书里的用法,意思是“能够达到”。(摘编自李韵《青海秦刻石“验明正身”》)材料三: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车骑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一直打到燕然山,大获全胜,随军的班固写了《燕然山铭》,刻石摩崖,以表窦氏之功、宣大汉之成。这段历史在《后汉书·实宪传》中有详细记载。然而长期以来,该石刻的具体地,点一直无人知晓。直到1990年,两位教民在蒙古国中戈壁省杭爱山一支脉南麓避雨时发现一处汉字摩崖,其问有关专家也进行了研究,但-一直未能成功释读。2017年7月下旬,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和内蒙古大学专家组成多学科专家联合考察队,对该摩崖进行实地考察。8月15日,者察队宣布该摩崖即班固所作《燕然山铭》。文字为典型汉隶,内容和《后汉书·窦宪传》基本相同,仅存在一些异文。至此,消失近两千年的燕然山铭原刻才为世所知。(摘编自吴毅强《辨伪与述真一一从“昆仑石刻”谈起》)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山东省实验中学2026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C(“三处”应为“两处”)2.D(A项“无疑属于非正常的白然风化”曲解文意;B项“直接回应”无中生有;C项“必须依靠文献”过于绝对)3.①有人坚信石刻为古迹;②刻石文字属典型秦篆;③科技与考古的融合4.该句表达的观点是“秦代没有大量摩崖石刻存在”,(1分)该观点不可靠。(1分)因为“泰代有大量摩崖石刻存在,北未时不一定就会被金石学家收录”;(1分)该大前提错误,所以虽然推理过程无误,但结论错误。(1分)5.考察目的不同:材料二、三是辨析真伪;《石钟山记》则为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阐释寧要“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的观点。(2分)考察方法:(1)同:考察者都进行了实地考察(或现场调查)。(1分)异:材料二、三中多领域(学科)专家合作、运用科技手段、长期调查、文献互证。(3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6.D(A项的“救衍虚伪”不准确:B项错在“反面色”上,“极大压机了我的个性”也是无中生有;C项的“按时间烦序”不正确。)7.B(第二句有正在兴建的高楼,第三句只是“旧房子”,所以“破败倾颓”不正确,“对未米的担忧”也过度升华了。)8.①富有才华的建筑师;②有堂心、有探索精神:③心忠细腻、内心世界丰富:④会鼓励儿子,保护儿子的童真,懂得陪伴儿子的亘要性。(1点1分)9.(1)使小说充满章真帝趣,呈现出一种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比如“我”认为居住的大楼单元会转动,还有,楼房建筑都是有情绪的。(2)从孩子的有限视角讲述故事,使故事具有一种模糊的不确定性,增强了小说的张力;比如“我”并不知道那对年轻夫妇利和老头其实是从别的地方搬来的,还有,“我”不知道那座蓝色的房了其实是被标掉了。(3)将儿童单纯与天真的迎想世界与成年人现实生活的保守、琐碎、忙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史好地表现童真的可贵与现实的无奈;比如“我”在天台上对世界的探索与“母亲”反对上天台的对比,还有,“我”认真观察每幢楼的变化与其他人忙忙际碌地不愿意停下脚步的对比。(1点2分,每一点都是观点1分,举例1分)10.BEG(原句为“幕巾有急需,夜深开戟门以待。滑或醉不至,宗宪倾善之”。“急需”为宾语,应;“夜深”前面承前省略主语,应断;后面“滑”和“宗宪”分别作句子主语,前而应断)11.C(意义相同,都是“间或,有时”的意思)12.B(“因张元忭不尊礼法”理解错误,原意是张元忭用礼法来数导他,但徐清不能听从张元忭教导,时间长了,就生气离开;“不计前嫌”也错)I3.(1)徐清对自己的才能与谋略十分自信,喜欢施用出其不意的计谋,谈论军情往往切中肯綮。他觉得世间的士人没有让他满意的,然而他也始终没有得到赏识。(“自负”,自信,1分:“中”,切中肯綮、击中要害、符合实情,1分:“当意”,满意、符合自己心总,1分:“不遇”,指不受赏识,1分)(2)(胡公)派人拿着书信来招他出山(写信来请),他却躺着不起来,人们纷纷认为他既愚笨又危险,而他自己则认为平安。(首句补主语“胡宗宪”“胡公”,1分;“折简”,书信1分,也可理解为写信;“愚而危之”,意动用法,认为…愚笨危险,1分;整休句意通畅,1分)14.(1)材料·侧重写徐渭的优点、长处和他的人生经历;材料三侧重写他对进入幕府的看法和对义的态度,为“义”虽死不可改变。(3分)(2)原因:材料一选自《明史》,是史料记载,内容要客观真实。材料三是徐消自己写的墓志铭,重在表达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2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徐涓,字文长,是山阴人,当生员时,有盛大名气。总膏胡宗宪将他征召到幕府里,宗宪猎得白虎,将耍把它献给朝廷,让徐涓起草奏章,与其他门客所起草的奏章一道,寄给跟自已关系好的学士评判,让他挑选其中特别好的-篇,呈给朝廷。学士把徐涓所写的奏章进献皇上,世宗非常高兴,越发地宠信、待重胡宗完,胡宗宪因此也更看重徐渭。胡府气势威严庄重,将领、官吏们没有谁敢仰视。而徐渭头戴角巾,身着布衣,只行长揖之礼,无拘无束地高谈阔论。慕府中若有紧急之需,会在夜深时打开大营门来等符徐渭。徐渭有时喝醉了不能来,胡宗宪也只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语文答案.pdf 语文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