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成都石室中学2025一一2026学年度上期高2026届期十月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泽题(本部分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1.在山东济南焦家遗址中,考古人员发掘出多座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其中部分墓葬的墓圹规模较大,使用木质棺椁,有一棺一椁,也有一棺重椁:墓主人都是男性,随葬品有玉钺、石钺,以及精美的陶器和镯、环等其他玉器。这反映了()A.石器时代的结束B.生产关系的变化C.部落联盟的瓦解D,礼乐制度的完善2.商朝建立后,以神权强化王权,祭祀活动频繁且隆重,青铜器多作为礼器用于祭祀,造型庄重威严。到了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青铜器不仅用于祭祀,还常被赋予表彰功绩、彰显身份的作用,造型与纹饰更加规整有序。这一变化说明()A.封建等级秩序日益巩固B,制度演变影响文化形态C.青铜工艺水平得到提升D,神权统治地位发生动摇3.据考古发现,西周时期,农业生产仍以粟、泰为主要作物,对灌溉要求较高的小麦占比不大。然而,战国时期小麦在粮食作物组合中的地位显著跃升,与粟类作物形成并驾齐驱之势。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社会人口快速增长B,农业耕作技术发展C.高产农作物的引入D,封建土地制度确立4.楚国的郡县制与封君制长期并存。战国前期,楚国封君的领地部分为灭亡小国而置,通常包括一个或数个城邑。吴起变法后,封君领地数量骤然增多,原先的封邑裂变为两个或数个地区,多不具有完整城邑,新增的封君与出土的惠王时期曾侯乙简所载的封君名称相同,当属于同一家族。这种变化反映出,楚国()A,地方行政体系趋于规范B.社会转型的发展趋势C.传统政治建构不断强化D.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5.诸子百家对历史演进的阐释存在显著分歧。儒家孟子推崇“三代之治”,以尧、舜为仁政典范:道家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向往结绳记事的远古社会:法家商鞅强调“世事变而行道异”,反对效法古代:阴阳家邹衍则以五行相胜解释夏、商、周、秦的兴替。这表明()A.各派思想家均以复古作为政治理想B.历史理解差异促成学派分庭抗礼C.诸子通过重构历史以规划未来秩序D.各派依托历史资源因应社会变革6.秦统一过程中,对“新地”(新近征服之地)明确提出“匡饬异俗”的要求,通过移民和推行严刑峻法来强行改变“新地”原有的民间风俗,匡正“新地”民众思想。这一举措()A.消除了旧文化的影响B.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C.缓和了各民族的矛盾D.埋下了秦速亡的隐患7.据睡虎地秦简《行书律》记载:“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又载:“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行。”这些法令有利于()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提高基层官员的文化素养C.推动国家邮驿系统技术革新D.保障丝绸之路的信息畅通8.汉文、景二帝诏令通俗明晓,明白如话。至武帝时,诏令又同训典。如武帝诏书曾引“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等语,命二千石官员举贤才。这一变化缘于()A,主流意识形态的调整B,察举制度的完善1/4命题、审题人:石室北湖高三历史备课组成都石室中学2025一一2026学年度上期高2026届期十月月考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泽题(本部分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1【答案】B【解析】对于生产关系的变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约公元前3500一2500年)的墓葬如焦家遗址所示,墓圹规模较大、使用木质棺椁(包括一棺一椁或一棺重椁),墓主人均为男性,随葬品有象征军事权力和社会地位的玉钺、石钺,以及精美陶器、镯、环等玉器,这体现了社会分层和私有制的发展,表明当时生产关系从原始公有制向不平等分配转变,男性贵族或首领开始学控资源和权力,故选B项:石器时代的结束以青铜器广泛使用为标志,如夏商时期,但大汶口文化仍属新石器时代,随葬品中的石钺证明石器仍是主要工具,未显示时代结束,排除A项:部落联盟的瓦解通常发生在夏朝建立前后,大汶口文化时期社会结构正强化而非瓦解,墓葬差异反映组织加强,排除C项;礼乐制度完善于西周时期,大汶口随葬品虽有礼仪元素但未形成系统化制度,如钺象征权力而非礼乐规范,排除D项。2.【答案】B【解析】商朝以神权强化王权,青铜器多用于祭祀;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青铜器作用丰富且造型纹饰有变化,可见制度演变对文化形态产生影响,故选B项:分封制下等级秩序虽得到强化,但材料聚焦于青铜器用途与造型的变化如何反映制度影响,而非秩序巩固本身,排除A项;青铜器造型更有序可能涉及工艺进步,但材料核心是功能演变与文化意义,工艺水平并非变化说明的主因,排除C项;西周青铜器功能扩展不直接否定神权,祭祀活动仍存,材料未体现神权统治地位动摇,而是制度变迁导致功能多元化,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战国铁农具和牛耕推广,农业耕作技术进步,水利灌溉工程修建,增强了小麦抗旱能力,小麦种植面积增加,在粮食作物地位上升,故选B项:社会人口快速增长在战国确实存在,但这是农业发展的结果而非小麦地位提升的直接驱动力,排除A项:此时无高产农作物引入,排除C项:封建土地制度确立主要改变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方式,对小麦地位变化影响不大,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楚国封君领地在吴起变法后发生变化,由领地较大变为裂变细碎,且新增封君多属同一家族,这一变化符合战国时期社会从分封制向中央集权转变的转型趋势,故选B项;材料只呈现封君领地变化,未涉及地方行政体系各方面规范发展,排除A项:传统政治建构是分封制等,材料显示封君领地破碎化,并非传统政治强化,排除C项;材料围绕封君领地变化展开,没有直接体现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联,排除D项。5.【答案】D【解析】诸子百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儒家推崇“三代之治”、道家向往远古社会、法家反对效法古代、阴阳家以五行相胜解释朝代兴替,都是借助不同历史资源提出应对社会变革的主张,故选D项:法家强调“世事变而行道异”,反对效法古代,并非以复古为政治理想,排除A项:学派分庭抗礼主要是因为各学派代表不同阶层利益及政治诉求,并非历史理解差异,排除B项;重构历史不是诸子目的,而是通过阐释历史提出治理国家等主张,排除C项。6.【答案】D【解析】秦统一过程中对“新地”强行改变原有风俗、匡正民众思想,这一举措引发当地民众强烈不满,激化了社会矛盾,易导致民众对秦朝统治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国家稳定,为秦朝的速亡埋下隐患,故选D项;秦的措施未能消除旧文化影响,强制手段反而激发地方文化反弹,秦亡后六国故地迅速复兴原有习俗,证明影响持续存在,排除A项: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己通过经济文化交流逐步形成,并非秦朝强制政策的结果,秦的粗暴同化加深了民族隔阂,排除B项;秦的举措激化了各民族矛盾,新地民众因风俗被强行改变和严刑峻法压迫而反抗,如楚地、越地频发起义,矛盾加剧而非缓和,排除C项。7.【答案】A【解析】由“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可得,秦朝通过严格的法令,保障政令传达的时效性,这使得中央政令能快速准确传达到地方,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A项;材料强调传递效率与执行者的可靠性,未涉及提升官员文化素养,排除B项;材料围绕公文传递要求及人员选用,未涉及邮驿系统技术革新内容,除C项:秦1/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pdf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