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七上历史·期末复习·教材问题解答(93个)1.找到我国境内发现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化石的遗址?直立人:元谋人遗址、郧县人遗址、蓝田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和县人遗址、南京人遗址;早期智人:丁村人遗址、马坝人遗址、长阳人遗址、金牛山人遗址;晚期智人:山顶洞人遗址、左镇人遗址。2.找到既发现直立人又发现智人化石的地点?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3.北京人的头部呈现怎样的进化特征?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保留了古猿的一些特征。4.完成下表,并说说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名称 生活年代 制作工具 用火状况距今约 70万—20万 已经会使用火,用火烧烤食物、北京人 打制石器年 防寒、照明、驱兽制作打制石器和骨器,掌握了山顶洞人 距今约 3万年 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磨光和钻孔技术进步:山顶洞人已经是晚期智人,不仅使用打制石器,还会制作骨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山顶洞人可能已会人工取火,而北京人仅会使用火。第 1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七上历史·期末复习·教材问题解答(93个)5.请将下列石器的图片与它们的名称、使用说明用直线连接起来,想想考古学家将它们命名为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的理由。6.为什么半坡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房屋类型不同?原因: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房屋类型不同与自然环境有关。北方寒冷干旱,半地穴式房屋利于取暖。南方温暖潮湿,干栏式房屋利于通风、防潮。7.下列哪些现象表明了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请在□内画“√”。 农作物的出现 家畜饲养 定居生活 磨制石器 □人工取火 制作陶器8.从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进入文明社会?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的北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这反映了良渚社会的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良渚古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有许多精美随葬品,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说明当时阶级分化明显。陶寺都城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说明统治者有较强调动、组织能力;陶寺都城城内有两处墓地,大型墓葬中有许多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随葬品,很多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这说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由此可知,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已进入文明社会。第 2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七上历史·期末复习·教材问题解答(93个)【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9.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特点: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长期不断交往、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10.说说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和远古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是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实物证据,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直接了解古代人类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文化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途径;出土的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人的生产工具、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遗址中的建筑遗迹、墓葬和祭祀场所等,可以揭示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等级和政治组织;此外,考古发现还可以验证和补充历史文献的记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理解记忆)远古传说: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的想象和解释,它们往往蕴含着对古代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反映了古代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价值观;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如黄帝、炎帝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还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理解记忆)11.如何向游客介绍黄帝的事迹?黄帝,名轩辕,是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部落在阪泉与炎帝部落展开了一场大规模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蚩尤战败,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理解记忆)【材料】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革》12.对商王汤、周武王通过战争推翻旧王朝,这则材料持什么立场与态度?“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意思是商汤和周武王的革命符合天意,顺应民心,因此材料对商汤、周武王通过战争推翻腐朽旧王朝之举持赞同(或支持)态度。13.为什么西周要实行分封制?西周疆域广大,兵力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西周实行了分封制。第 3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七上历史·期末复习·教材问题解答(93个)14.请在下面对应的横线上填写示意图中人物相应的身份。【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15.材料中的“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想一想:从周平王迁都洛邑,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之后,整个政治格局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各自为政,国家统治权实际上转移到了大国诸侯手里,他们操控政治、竞相角逐,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16.观察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17.找到曾经成为霸主的诸侯国所在位置。见上图红色圆圈位置第 4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七上历史·期末复习·教材问题解答(93个)18.春秋时期民族关系有怎样的发展?出现了民族交融,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19.结合所学,梳理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时期生产工具材质的变化?金属生产工具的优势是什么?变化:从石器、木器、骨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优势:生产效率更高,可以大范围扩大农业种植的区域。20.指出战国七雄的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21.指出修筑长城的诸侯国。赵国、燕国、秦国、魏国、楚国、齐国。22.面对战国时期连绵不断的战争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最渴望什么?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最渴望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材料】(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蜀志》23.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影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也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周边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第 5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七上历史·期末复习·教材问题解答(93个)24.“商鞅虽死,秦法不灭”,试推测秦国统治者不废新法的原因?原因: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发生根本变化,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所以秦国统治者不废除新法。【材料】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25.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什么积极意义?“为政以德”即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道之以德”指以道德教化天下;“齐之以礼”指用礼教来约束百姓。“为政以德”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和礼教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6.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原因: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所以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27.说说下列孔子言论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强调在学习上要秉持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向能者学习,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要把经常复习和探求新知相结合,要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材料】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墨子·尚贤上》28.墨子的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主张?结合墨子生活的时代,说说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主张?主张:“尚贤”即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第 6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七上历史·期末复习·教材问题解答(93个)原因: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进一步瓦解,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反对以血缘、地位、裙带关系授官,希望统治者能够任用德才兼备的庶民参与国家政治。29.制定历法,分出二十四节气的意义是什么?意义:历法和二十四节气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在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材料】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30.说说《诗经》中诗句反映的时代特征。时代特征:王室衰微,社会动荡变化,战争频繁。表现出秦国战士们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31.你能辨认出下列甲骨文是什么字吗?试试看。32.结合所学,说说夏商周时期科技与文化的成就对后世有什么深远影响。天文、历法对我国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扁鹊的医学成就和《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基础;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33.指出秦灭六国的时间和路线。公元前 230年灭韩、公元前 228年灭赵、公元前 225年灭魏、公元前 223年灭楚、公元前 222年灭燕、公元前 221年灭齐。34.秦灭六国采取的策略。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材料】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35.材料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措施: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车轨和文字。第 7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七上历史·期末复习·教材问题解答(93个)意义:度量衡的统一,解决了各地换算的困难。统一车轨有利于车辆往来的方便。文字的统一,便利了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有利于文化的发展。秦始皇实行的这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36.国家统一对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什么好处?在统一的环境下,国家能够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政策与措施,减少阻隔,促进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37.观察秦朝疆域的范围,说说其都城所在和疆域四至。都城:咸阳。疆域四至: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38.找到灵渠的位置,指出灵渠连接的河流。在秦朝形势图南部寻找,灵渠连接了湘水(湘江)和离水(漓江)。39.试比较周朝和秦朝统治的差异,填写下表的空白处。项目 周朝 秦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王 皇帝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周天子在名义上是天下共主 皇权至高无上统治地方的方式 建立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40.圆形方孔是我国古代货币的基本形制。查阅资料,说一说:圆形方孔为什么成为我国古代货币的基本形制?原因:便于制造和携带方便。第 8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七上历史·期末复习·教材问题解答(93个)【材料】(秦二世)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是以陈涉(胜)……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贾谊《过秦论》41.阅读材料,说说秦朝的施政与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关系。秦的暴政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对秦朝暴政的反抗。42.找到渔阳的位置和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是大泽乡,在地图上找出渔阳和大泽乡即可43.找到张楚政权的根据地,并说明陈胜、吴广起义军的进军路线。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攻占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然后向西进军,直逼咸阳。44.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平息?原因:秦朝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尖锐;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鼓舞了广大人民起来反抗秦朝残暴的统治。45.你认为下列哪些举措与秦朝速亡有关联?请在□中画“√”。第 9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七上历史·期末复习·教材问题解答(93个)46.结合秦末农民起义的史实,说明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秦始皇和秦二世统治时期,实行暴政,人民生活困苦,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天下群起响应。陈胜、吴广起义起义失败后,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在斗争中逐渐壮大,最终推翻了秦朝。由此可知,秦朝的统治者实行暴政失去民心,导致秦朝的灭亡,这说明人民群众影响了历史发展的进程。(言之有理即可)47.汉高祖为什么要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材料】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汉书·景帝纪》4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一说:文景时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出现这样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局面:文景之治。原因:汉文帝十分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汉景帝下诏准许缺少耕地的农户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文帝和景帝进一步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有时免去田租;每逢灾荒之年,国家积极赈济灾民,开放皇家专有的山林池泽,保障民众温饱;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49.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cháo)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一方面,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为当时社会之根本,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源。另一方面,大量土地荒芜,人民饥荒,国库亏空。为保障人民基本生存与社会安定,必须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50.议一议:与秦朝的横征暴敛相比,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好处?能与民休息,使百姓安居乐业,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粮价大大降低,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材料】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51.说说董仲舒建议的内容你认为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建议?内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第 10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七上历史·期末复习·教材问题解答(93个)原因:新儒学所宣扬的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为强化皇权提供了理论依据,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52.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国力强盛,版图拓展。这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哪些措施有关系?汉武帝即位以后,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推恩令、酎金夺爵等消除了诸侯国对抗中央的能力,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盐铁官营、平抑物价等强化经济管控的措施完全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从政治、思想和经济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上,汉王朝的影响力远达边地少数民族地区,使汉王朝的版图得以拓展。53.找出西汉都城的位置。西汉都城是长安,在地图中找出位置。54.指出河西四郡的位置,说明其设立的意义?河西四郡是指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四郡,在地图中指出即可。意义:促进河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保证丝绸之路畅通;巩固汉朝边防,加强控制西域;促进民族交融,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55.梳理西汉统治者解决王国问题的重要措施,并谈谈解决王国问题对巩固统治的作用?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推恩”建议,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后又以各种理由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作用: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大一统王朝的巩固。第 11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七上历史·期末复习·教材问题解答(93个)56.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背后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秦始皇焚书坑儒,打击儒家思想;汉武帝: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相同”之处:都加强思想控制。57.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以及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对东汉统治产生了什么影响?导致东汉中后期政治动荡,豪强大族势力割据一方,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材料】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从来必可轻。——《太平御览·菜茹部》58.这是东汉后期的一首民谣。说说这首民谣反映出当时民众什么样的情绪?人民无法忍受东汉末年的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众中蔓延。59.比较“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指出统治者政策的共同之共同点。共同点:都主张释放奴婢,采取鼓励农业生产的措施,主张轻徭薄赋。启示: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关注民生。【材料】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史记·大宛列传》60.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是“凿空”之举?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被称为“凿空”。61.找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最远到达的地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最远到达欧洲和北非,据此在地图中找出即可。62.描述丝绸之路的路线。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到中亚、西亚,最后到达欧洲和北非。63.汉朝对西域的有效管理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影响:加强汉朝与西域的联系,促进民族交融;使汉朝统治疆域扩大;促进东西方交流。第 12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七上历史·期末复习·教材问题解答(93个)64.尝试从多个角度说说张骞通西域的影响?从政治角度来看,张骞通西域增强了汉朝对西域地区的政治影响力,有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从经济、文化角度来看,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从军事角度来看,张骞通西域配合了汉朝的战略安排,为汉朝对匈奴的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65.纸的发明对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文化: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纸的发明及应用,对社会历史的记载与保存,对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传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方便人类记录信息,使人类以更方便、更经济的方式传播知识。教育: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传播。社会生活:有利于解决人类清洁卫生问题,推动文明习惯的养成。【材料】东汉末年,张仲景在谈到撰写《伤寒杂病论》的背景时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伤寒论·序》66.材料反映了张仲景怎样的精神?精神:医德高尚,关注民生。67.列举三个秦汉时期的科技代表人物,并分别说明你选择的理由。蔡伦:他改进造纸术,使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张仲景:他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被后世称为“医圣”。华佗:他是东汉末年名医,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还创编出“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其他言之有理也可)68.很多成语典故出自《史记》,例如“破釜沉舟”“一以当十”等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查一查,还有哪些成语典故出自《史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韦编三绝;酒池肉林;网开一面;卧薪尝胆;孺子可教;四面楚歌;纸上谈兵;负荆请罪等第 13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七上历史·期末复习·教材问题解答(93个)69.说出图中“江水”是现在的哪条河流。长江70.结合曹军和孙刘联军的行军路线,叙述赤壁之战的过程。根据地图中曹军和孙刘联军的行军路线叙述即可。【材料】诸葛亮曾对孙权说: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三国志·诸葛亮传》71.诸葛亮这段话体现了怎样的策略?与赤壁之战有什么关系?策略:孙刘联合抗曹。关系: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击败曹操。72.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影响:改变了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群雄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第 14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七上历史·期末复习·教材问题解答(93个)73.指出三国的都城并观察三国大致的区域。魏国的都城是洛阳,蜀汉的都城是成都,吴国的都城是建业,据此在地图中指出。74.找到夷洲的位置。提示 仔细观察地图即可找出夷洲的位置。【材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75.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蒿里行》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原因:东汉末年州郡割据不断。76.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议一议:决定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包括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指挥者心态等方面。【材料】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晋书·鲁褒传》77.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这则材料说明,在大地主、大贵族当权的背景下,西晋社会道德沦丧,唯钱至上。78.西晋统治面临哪些挑战?政治腐败、宗室亲王势力强大、内迁各族的反抗。79.指出西晋的都城。西晋的都城是洛阳,在地图中找出即可第 15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七上历史·期末复习·教材问题解答(93个)80.观察鲜卑、匈奴、羯、羌、氐分布区域。提示 根据地图分别说出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分布区域。81.西汉和西晋都分封过诸王。想一想: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产生什么影响?影响:诸王拥兵自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诸王为争夺中央政权,会导致国家战乱,阻碍社会经济发展。82.据史料记载,西晋时期内迁各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议一议:内迁各族认为自己与汉人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内迁各族想证明其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8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1)北方战乱,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为南方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当时南方地区较安定,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材料】梁朝吴筠(jūn)《咏宝剑诗》:我有一宝剑,出自昆吾溪。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锷边霜凛凛,匣上风凄凄。寄语张公子,何当来见携。——《艺文类聚·军器部》84.这首诗与手工业的哪个行业有关?哪些诗句体现了宝剑的制作水平?冶铁制造业。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锷边霜凛凛,匣上风凄凄。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nou)……无积聚而多贫。——《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卷五十四“史臣曰”85.比较一下,《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不同:《史记》中的江南地区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宋书》中描述了江南地区开发后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的景象。第 16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七上历史·期末复习·教材问题解答(93个)86.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以及梨树、枣树、杏树等。这些农林品种原来主要种植在北方,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想一想:北方的农作物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方?这反映出什么历史现象?原因: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北方的农作物。历史现象:江南地区的开发。87.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当时各族人民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材料】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魏书·序纪》88.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魏统治者强调鲜卑族也是黄帝的后裔,鲜卑族与汉族有共同的血脉。89.胡床原是北方民族的坐具,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内地流行。根据图画,说说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影响:丰富了汉族社会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90.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人改用汉姓的情况。说说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拓跋 元 步六孤 陆拔拔 长孙 贺兰 贺达奚 奚 独孤 刘丘穆陵 穆 勿忸(niǔ)于 于第 17 页 共 18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七上历史·期末复习·教材问题解答(93个)目的:削弱民族隔阂,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材料】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种谷》91.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原因: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因时因地制宜”,教导人民要掌握天时和土壤的条件来进行生产。他很注意天时、地利与农作物的关系。他认为只有掌握天时和土壤条件来进行生产,才能获得好收成。(言之有理即可)9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和绘画艺术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有哪些?(1)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2)各族人民的大交融,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3)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93.为展示古代科技成就,彰显古代科学家精神,我国在 1955年发行了《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一组)》邮票,祖冲之纪念邮票是其中一枚。结合祖冲之的生平,想一想:祖冲之为什么被列入这套纪念邮票?原因:祖冲之是南北朝著名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均有重要贡献。他学识渊博,与其子合著《缀术》一书,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他最突出的成就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的精神,非常值得人们学习。(理解记忆)第 18 页 共 18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