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 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考点梳理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课《孟子》三章 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考点梳理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考点梳理(适配中考)
复习导航
本资料聚焦孟子经典议论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围绕中考议论文高频考点,从文学常识→基础积累→论证逻辑→手法赏析→真题实战→拓展对比→易错警示→备考锦囊展开,既拆解文言基础(字、词、句),也强化议论文核心能力(论点、论据、论证),适配八年级课内学习与中考议论文复习,助力把握孟子 “仁政” 思想与议论性文言文的解读方法。
一、文学常识速记(基础必背)
类别 核心内容
作者 孟子(约前 372— 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为 “亚圣”(仅次于孔子)。主张 “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思想对后世儒家文化影响深远。
文体 议论性文言文(先秦诸子散文的典范),以 “逐层论证、逻辑严密” 为特色,是孟子 “仁政” 思想的重要载体。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统治者多以 “霸道”(武力、权谋)治国,孟子周游列国,宣扬 “王道”(仁政),本文通过论证 “得道者多助”,劝谏统治者施行仁政以巩固统治。
核心定位 中国古代议论文的经典篇目,以 “天时 — 地利 — 人和” 的递进论证,阐明 “仁政是治国根本” 的道理,全文逻辑严谨、气势充沛,被誉为 “先秦议论性散文的‘范本’”。
二、基础积累过关(默写 + 翻译高频考点)
1. 古今异义(中考翻译易错点)
词语 古义 今义 文中例句 真题考频
郭 外城(如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姓氏 七里之郭 高频
池 护城河 池塘、水池 池非不深也 高频
委 放弃、舍弃 委托、委屈 委而去之 高频
去 离开(指守城者离去) 到…… 去 委而去之 高频
域 限制(名词作动词) 地域、区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中频
亲戚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母系亲属)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亲戚畔之 中频
2. 词类活用与通假字
类型 例句 用法 / 通假解析 真题链接
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名词作动词,译为 “限制” 2024 山东泰安(语法题)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形容词作动词,译为 “巩固” 2023 湖北襄阳(翻译题)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形容词作动词,译为 “威慑(使…… 敬畏)” 2025 河南郑州(词义题)
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 通 “叛”,译为 “背叛”(需注明 “通假字”,不可直接写 “叛”) 2024 江苏徐州(翻译题)
3. 重点虚词(语境辨析)
虚词 用法与例句 释义
以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介词,“凭借、依靠”);②以天下之所顺(介词,“用、拿”) 均表 “凭借 / 用”,无实义,勿误译为 “因为”
之 ①三里之城(结构助词,“的”);②亲戚畔之(代词,代指 “失道者”);③寡助之至(动词,“到”) 结合语境区分 “助词、代词、动词”
而 ①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然后、就”);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前 “而” 表修饰,不译;后 “而” 表转折,“却”) 注意 “顺承” 与 “转折” 的差异
4. 重点句子翻译(附答题技巧)
原句 精准译文 翻译技巧提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保留 “天时→地利→人和” 的递进关系,“人和” 需译为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不可简译 “团结”)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限制百姓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界限,巩固国家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锋利坚固 三个分句对仗,翻译时保留排比节奏,“域”“固”“威” 的词类活用必须译出,不可漏译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得道” 译为 “施行仁政”(核心概念不可错),“畔” 需注明 “通‘叛’,背叛”,保留 “多助 — 寡助” 的对比逻辑
三、论证逻辑与主旨深度解析(议论文核心)
1. 文章结构脉络(议论文 “三段论” 框架)
层次 内容概括 作用(议论文要素对应)
提出论点(第 1 段)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用 “不如” 明确三者优先级,为下文论证奠定基调(论点)
分论点论证(第 2-3 段) ①分论点 1(天时不如地利):以 “环而攻之而不胜”(攻城失利)为例,说明 “天时” 依赖 “地利”;②分论点 2(地利不如人和):以 “城高、池深、兵革利、米粟多” 却 “委而去之”(守城溃败)为例,说明 “地利” 依赖 “人和” 用两个事实论据(攻城、守城)逐层论证,从 “天时” 到 “地利” 再到 “人和”,逻辑递进(论据 + 论证)
得出结论(第 4 段)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则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则天下顺之→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由 “人和” 延伸到 “得道”(仁政),点明 “人和” 的本质是 “得道”,最终得出 “施行仁政者必胜” 的结论(结论)
2. 主旨解读(表层 + 深层)
表层含义:通过对比 “天时、地利、人和” 的重要性,论证 “人和” 是作战取胜的关键,进而推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的道理。
深层内涵:①“得道” 即 “施行仁政”,孟子借战争论证 “仁政” 的重要性 —— 统治者只有关爱百姓、顺应民心,才能获得 “人和”(百姓支持),从而巩固统治;②批判战国时期诸侯 “失道”(穷兵黩武、压迫百姓)的行为,暗含对 “王道”(仁政)的推崇。
核心思想:“仁政是治国之本,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衰”。
四、写作手法赏析(中考议论文高频考点)
手法类型 文中例证 作用分析 真题链接
逐层递进论证 论点:天时→地利→人和;结论:人和→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从 “战争要素” 逐步延伸到 “治国理念”,由浅入深、逻辑严密,让论证更具说服力 2024 浙江绍兴(论证思路题)
举例论证 ①攻城:“环而攻之而不胜”(证 “天时不如地利”);②守城:“城非不高也…… 委而去之”(证 “地利不如人和”) 用具体战争实例佐证分论点,避免空洞说理,增强论证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2023 安徽芜湖(手法题)
对比论证 ①天时 vs 地利 vs 人和(三者优先级对比);②得道者(多助、天下顺之)vs 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 正反对比突出 “人和” 与 “得道” 的重要性,让观点更鲜明,增强论证冲击力 2025 湖南长沙(赏析题)
排比增强气势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三个结构相同的分句构成排比,节奏明快、气势充沛,强化 “地利不足恃” 的观点,体现孟子散文的 “雄辩风格” 2024 山东济宁(语言特色题)
五、问题探究(高频议论文阅读理解题)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论证的?
答:中心论点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证思路:①先提出论点,明确三者优先级;②用 “环而攻之而不胜” 的攻城实例,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③用 “城高池深却委而去之” 的守城实例,论证 “地利不如人和”;④由 “人和” 延伸到 “得道”,得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的结论,最终推导出 “君子战必胜”。
“人和” 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为什么是三者中最重要的?
答:“人和” 指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具体为百姓对统治者的支持、作战时的军心一致)。它最重要的原因:①天时、地利是客观条件,可遇不可求(如天气、地形无法人为掌控);②“人和” 是主观条件,可通过统治者 “得道”(施行仁政)获得,且能弥补天时、地利的不足(如守城者虽有地利,若失 “人和” 仍会溃败)。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中的 “道” 指什么?这一观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道” 指 “仁政”(即统治者关爱百姓、顺应民心的治国理念)。现实意义:①对国家治理:强调 “以人民为中心”,关注民生、倾听民意才能获得百姓支持;②对个人 / 集体:强调 “团结” 与 “正义”,如团队合作需 “人和”,正义之举会获得更多帮助。
结尾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有什么作用?
答:①结构上:收束全文,呼应开头的 “战争” 话题,形成 “提出论点 — 论证 — 结论” 的完整闭环;②内容上:强化 “得道者必胜” 的观点,“有不战” 说明得道者无需轻易动武(百姓归顺即可安定),“战必胜” 突出仁政的绝对力量,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六、中考真题实战(附答题模板)
(一)基础默写题
真题 1(2025 湖北武汉)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答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解析:聚焦 “中心论点”,注意 “利” 勿写 “力”,“和” 勿漏写。
真题 2(2024 四川成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体现 “得道者” 与 “失道者” 对比的句子是:“,。”
答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解析:抓住 “对比” 关键词,“寡” 勿写 “少”,“助” 勿误写 “住”。
(二)词句翻译题
真题(2023 江苏徐州)
翻译下列句子:亲戚畔之。
答案: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畔” 通 “叛”,译为 “背叛”)
解析:需注明 “畔” 为通假字,“亲戚” 译为 “内外亲属”(古今异义不可错),补充主语 “失道者”(使语义完整)。
(三)论证思路题
真题(2024 浙江绍兴)
简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证思路。
答案:作者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用 “环而攻之而不胜” 的攻城实例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再用 “城高池深却委而去之” 的守城实例论证 “地利不如人和”;最后由 “人和” 延伸到 “得道”,通过 “得道者多助” 与 “失道者寡助” 的对比,得出 “施行仁政者战必胜” 的结论,论证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解析:按 “提出论点 — 分论点论证 — 得出结论” 梳理,需点明 “实例” 与 “对比” 的作用。
答题模板:首先(提出论点 / 引出话题)→ 接着(用 XX 论据 / 手法论证分论点)→ 最后(得出 XX 结论 / 升华主旨),逻辑上 XX(如 “层层递进”“首尾呼应”)。
(四)手法赏析题
真题(2025 湖南长沙)
分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答案:运用排比手法,三个结构相同的分句并列,节奏鲜明、气势充沛;内容上从 “域民”“固国”“威天下” 三个角度,强调 “地利不足恃”(不能靠边疆、山河、武器巩固统治),为下文论证 “人和” 的重要性做铺垫,体现孟子散文的雄辩风格。
解析:先判断手法,再结合内容分析 “节奏” 与 “论证铺垫” 的作用。
答题模板:手法(如排比、对比)+ 内容分析(写了 XX 角度 / 内容)+ 作用(增强 XX 气势 / 为 XX 铺垫 / 突出 XX 观点)。
(五)主旨探究题
真题(2024 山东泰安)
结合文本,谈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 “仁政” 思想的现实意义。
答案:文中 “仁政” 即 “得道”,指统治者顺应民心、关爱百姓,从而获得 “人和”(百姓支持)。现实意义:①国家层面,当今社会 “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理念,如解决民生问题、倾听民众诉求,正是 “仁政” 思想的延续,能增强民族凝聚力;②社会层面,团队或集体中,管理者若能 “以人为本”(如尊重成员、公平公正),就能获得 “人和”,提升团队效率。
解析:先解释文中 “仁政” 的内涵,再联系 “国家”“社会” 等现实场景,避免空谈。
答题模板:文中 XX(概念)指 XX(内涵)→ 现实场景 1(如国家):XX(具体体现)→ 现实场景 2(如个人):XX(具体体现)→ 总结意义。
七、拓展对比(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
对比维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证核心 聚焦 “治国”,论证 “仁政(得道)” 对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聚焦 “个人与国家”,论证 “忧患磨砺” 对个人成才、国家存亡的重要性
论证思路 递进式(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必胜),从 “战争” 延伸到 “治国” 总分式(先举个人例子→归纳 “生于忧患”,再论国家→归纳 “死于安乐”),从 “个人” 扩展到 “国家”
论据类型 事实论据(攻城、守城实例)为主,辅以道理论证 事实论据(舜、傅说等六人实例)+ 道理论证(“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并重
语言风格 以排比增强气势(如 “域民不以……”),侧重 “雄辩”,直接劝谏统治者 以排比铺陈事例(如 “舜发于畎亩之中……”),侧重 “警醒”,引发对 “忧患” 的思考
核心思想 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衰,推崇 “仁政” 逆境磨砺造就人才,忧患意识维系国家,强调 “居安思危”
八、易错警示(避坑指南)
默写易错字:
“畔”(亲戚畔之)通 “叛”,默写需写原文 “畔”,不可直接写 “叛”;
“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勿写 “欲” 或 “御”;
“寡”(失道者寡助)勿写 “少”(“寡” 是文言文中的规范表述);
“粟”(米粟非不多也)勿写 “栗”(“粟” 指粮食,“栗” 指栗子)。
词义误解:
“池” 易误译为 “池塘”,正确为 “护城河”;
“委” 易误译为 “委托”,正确为 “放弃”;
“去” 易误译为 “到…… 去”,正确为 “离开”(指守城者放弃城池离开);
“亲戚” 易按现代义译为 “姑姑、舅舅等”,正确为 “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妻族母族)。
论证逻辑混淆:
误将 “得道者多助” 视为中心论点,实则中心论点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 是推导得出的结论;
混淆 “分论点” 与 “论据”:“攻城不胜”“守城溃败” 是论据,用于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两个分论点。
通假字遗漏:
翻译 “亲戚畔之” 时,必须注明 “畔” 通 “叛”,否则会因 “未识别通假字” 失分(中考翻译题对通假字有明确采分点)。
古今异义漏译:
翻译 “七里之郭” 时,“郭” 需译为 “外城”,不可简译 “城”(“城” 指内城,“郭” 指外城,二者有区别)。
九、备考锦囊(实用技巧)
抓 “议论文三要素” 梳理文本:明确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攻城、守城实例)— 论证(递进、对比、举例)”,快速把握论证框架;
记准 “核心概念” 内涵:“得道”=“施行仁政”,“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这些是理解主旨的关键,避免因概念模糊导致主旨解读偏差;
对比阅读强化理解: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 “论证思路”“语言风格”,总结孟子议论文 “善用排比、逻辑严密” 的共性,同时区分不同篇目的侧重点;
写作迁移运用:学习 “逐层论证” 和 “对比论证”,如写 “团结的重要性”,可仿照本文 “个人团结→集体团结→国家团结” 的递进思路,或用 “团结则成,不团结则败” 的对比增强说服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