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期中素养测评卷-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一、基础知识综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岁月悠悠,未来可期,漫步语文的长廊,我们可以读《【甲】飞天【甲】líng空》,欣赏跳水姑娘吕伟那轻盈笔直的跳水动作和夺魁的全过程;可以看《一着惊海天》,感受我国航天人【乙】、顽强攻关的可贵精神,领略辽宁舰官兵xián熟技艺的风采;可以忆《藤野先生》,铭记他那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的个人风范;可以品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我们看到了穿着粗糙、和蔼可亲、整日劳碌的母亲;可以赏《三峡》,流连于险峻奇异、雄伟壮丽的山川胜景。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líng空 xián熟 铭记 粗糙2.文段中【甲】【乙】两处的标点和词语填写恰当的一项是( )A.【甲】〈〉 【乙】殚精竭虑 B.【甲】“” 【乙】殚精竭虑C.【甲】“” 【乙】深恶痛疾 D.【甲】〈〉 【乙】深恶痛疾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盈笔直”“殚精竭虑”“险峻奇异”“雄伟壮丽”短语结构完全相同。B.律诗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C.“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D.鲁迅的《藤野先生》选自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二、综合性学习4.向阳中学八年级(2)班开展了以“诚信”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围绕“诚信”话题,试对出下面对联的上联。上联:下联:处世无奇但善良(2)参照下面画线句,再续写一句,使其语意连贯。因为有诚信,世界才能筑就文明;因为有诚信,世界才能更加和谐美好。诚信,如一叶扁舟,满载文明之风,驶向成功彼岸;诚信,如一朵浪花,翻涌文明之波,涤荡整片海洋; 。(3)针对下面的网络报道,写一句简要的跟帖评论。目前,我国为了对严重失信人进行信用惩戒,八部委联合印发意见,要求防范部分旅客违法失信行为对铁路运行安全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加大对其他领域严重违法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一定期限内适当限制特定严重失信人乘坐火车。三、语言表达5.小文想为下面幻灯片中的文字选配一幅插图。A、B两幅备选图中,你建议选择哪一幅,请简述理由。【当代奇迹】60年代的塞罕坝,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五种极端环境于一体,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刚刚建场的塞罕坝,没有粮食,缺少房屋,交通闭塞,冬季大雪封山,人们便处于半封闭、半隔绝的状态;没有学校,没有医院,没有娱乐设施,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建设者们,除了简单的行李衣物,其他的几乎一无所有。通过塞罕坝两代人近50年的艰苦奋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140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谱写了不朽的绿色篇章。四、诗歌鉴赏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明]李攀龙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注释】①明卿:作者的好友。②楚:楚地。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6.下列诗句中所寄予的情感与“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最相近的一项是( )A.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B.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C.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D.烈士暮年,壮心不已。7.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往往一字传神。“秋色遥看入楚迷”一句中哪个字最有意蕴?请简析其表达效果。五、现代文阅读阅读《月季花开为何多姿多彩》一文,完成下面小题。月季花开为何多姿多彩赵世伟①在鲜切花市场上被称作“玫瑰”的花,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月季。月季花色极其丰富,最常见的是红色和粉红色,还有黄色系、白色系、橙色系、黑色系、绿色系,以及复色系等品种。红的似火,黄的如金,粉的若霞,白的像玉……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购买各种“玫瑰”鲜切花来装点居室、表达感情。②月季的花为什么会呈现缤纷的色彩呢?月季花瓣中的色素主要有类黄酮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含量低。类黄酮又包括花青素和黄酮醇等。影响月季花色的主要是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不同品种月季中色素种类及含量不同,导致呈现深浅不同的各种花色。花青素为月季提供了红色、紫色、粉色色素,类胡萝卜素为月季提供了黄色和橙色色素,黄酮醇更多的是作为辅助色素。③有的月季品种会同时呈现几种不同的颜色,有的品种随开放时间而变色,如“光谱”初开时为黄色,不断开放逐渐变为粉色、深粉色、深红色。影响月季颜色的不仅是品种特性,还包括环境因素,如光强、温度等。比如“光谱”在弱光下就不变色,“猩红伯尼卡”在低温的时候颜色变深。④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也可以培育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花卉新颜色。由于月季中不含飞燕草素(一种可以呈现蓝色的花青素),所以在自然界中没有蓝色的月季。科学家通过遗传操作,使得与蓝色相关的基因在月季中得到表达,进而培育出了可稳定遗传的蓝色月季。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园艺家们会培育出越来越多五彩斑斓的月季新品种来美化我们的生活。(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8.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月季花色极其丰富,最常见的是红色和粉红色,还有黄色系、白色系、橙色系等品种。B.月季花瓣中的叶绿素含量较高,是影响花色的主要色素。C.“光谱”月季的花色会随开放时间从黄色逐渐变为粉色、深粉色、深红色。D.科学家通过基因技术培育出了可稳定遗传的蓝色月季。9.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季花色的绚丽多彩。B.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系统介绍了月季花色的不同种类。C.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月季与其他花卉的颜色差异。D.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月季花色的数量特征。10.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鲜切花市场上被称作“玫瑰”的花引出下文要说明的内容。B.第②段中加点词“主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C.第③段通过“光谱”月季的变色现象,说明时间及环境因素对花色的影响。D.本文采用“总—分”结构,按时间顺序介绍月季花色的成因与发展。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父亲的自行车①那次回老家,父亲说自行车丢了。“唉,真倒霉,到菜场买菜,一转头自行车就没了。”“丢就丢了,再买一辆,又不值多少钱。”我对父亲说。父亲没有吭声,只是神情沮丧,仿佛多年前和我赶集走散的光景。②记忆里,父亲的自行车是在我五六岁时买的。那时,父亲在镇上的供销社上班,母亲在乡下务农。父亲为了方便回家干农活和照看我们,花费半年的工资买了辆自行车。③有了自行车,我和一起出生的弟弟就有了期盼。日之夕矣,我们坐在门槛上焦急地等待父亲。当我们听到隐隐的铃声,便赛跑一般穿过那打谷场,跨过小桥,朝竹林那边的石子路冲去。我们骑自行车的方式可多了:我和弟弟并排坐在后面的架上,父亲把脚从车三角架里伸出来,一脚踩脚踏板,一脚撑地,哼着歌,晃晃悠悠地骑回家;父亲把我们兄弟俩放在前面的杠上,身子前倾,小心翼翼地骑;我们还会在车后座上玩捉迷藏,父亲便故意摇晃着身子,吓得我们紧紧抱住他的腰。④最快乐的是春节骑在父亲的自行车上去拜年。那时,乡村的道路坑坑洼洼,自行车一路颠簸,我和弟弟却兴高采烈。父亲把车骑得飞快,带起的风呼呼作响。我们的笑声和车铃声在乡村的上空回荡。⑤自行车不仅是交通工具,还是我们家的“百宝箱”。农忙时节,父亲用自行车帮母亲运粮食;赶集时,自行车上挂满了我们买的日用品;父亲还会用自行车载着我们去县城,让我们开阔眼界。⑥可是,渐渐长大了,我们有了自己的自行车,父亲的自行车便闲置了。后来,父亲的自行车越来越破旧,我和弟弟劝父亲换一辆新的,父亲总是说:“还能用,修修就好。”⑦如今,父亲的自行车丢了,我仿佛看到了父亲的青春也随着自行车一起消失了。那辆自行车承载着我们的童年,承载着父亲对我们的爱,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温暖。11.文章围绕“父亲的自行车”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1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13.结合语境,理解第⑦段中加点词语“承载”的含义。14.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六、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乙]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①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节选自曾巩《醒心亭记》)【注释】①洒然:潇洒脱俗的样子。15.“沿溯阻绝”中的“绝”与下列词句中加点的“绝”,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哀转久绝 B.深恶痛绝 C.络绎不绝 D.艰苦卓绝16.下面对甲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总体描写三峡概貌,写山的总体特点,为下文具体景物的描绘提供了大背景。B.第二段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水流之急。C.文章结尾写渔人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进一步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凉冷落。D.文章抓住季节特点,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17.甲文“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出了山 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又写出了山 的特点。乙文“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直接写出了群山环绕的样子;“ ”写出了山上草树茂盛,泉水山石秀美的特点。七、名句名篇默写18.默写。(1) ,猎马带禽归。(《野望》)(2)月下飞天镜, 。(《渡荆门送别》)(3)夕日欲颓, 。(《答谢中书书》)(4)一切景语皆情语。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以灵心妙笔写就自然万物的盎然生机。崔颢《黄鹤楼》中,以“ , ”写登楼望见的草木繁茂之景;白居易漫步钱塘湖畔,借“ , ”的莺歌燕舞,表现了对西湖春景的喜爱与留恋之情。八、名著阅读19.第二小组的同学们参与了“阅读名著,走近《红星照耀中国》”活动。(1)为深入了解红军长征的历程,小文搜集了以下材料,从中你发现红军长征时期经历了哪些困难?请写出其中的三点。长征的统计数字(摘编自《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章)▲十五个整天的大决战▲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 ▲二百三十五天的白天行军 ▲十八天夜间行军 ▲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 ▲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 ▲爬过18条山脉▲渡过24条河流 ▲经过12个省份 ▲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 ▲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 ▲深入几十年来中国军队从没到过的地方(2)回顾《红星照耀中国》,联系前面的任务,你感悟到的红军长征精神是什么?九、作文20.很多时候,我们在自然山水中寻觅阳光,在亲朋好友中寻觅阳光,在伟大人物中寻觅阳光……但我们常常忽略了,我们也可以是一束阳光,也可以将光明、希望、温暖、自信、欢乐、美好、力量等带给亲人、朋友,乃至陌生人,让其拥有一个晴朗的心境。成为一束光,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请以“我也是一束光”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期中素养测评卷-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1. 凌 娴 míng cāo 2.B 3.C【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凌空(líng kōng):意为高升到天上或耸立空中。娴熟(xián shú):意思是老练、熟练或灵活,形容对某种事物或工作很熟练。铭记(míng jì): 牢记在心中。粗糙(cū cāo):(质料)不精细,不光滑。(工作等)草率、不细致。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运用。甲处:结合“漫步语文的长廊,我们可以读《【甲】飞天【甲】líng空》”分析,句中的“飞天”是引用敦煌壁画的形象,故【甲】处的标点符号应使用双引号;乙处:殚精竭虑:形容全副精力、整个身心都倾注于某件事情上。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深恶痛疾: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根据语境“感受我国航天人【乙】、顽强攻关的可贵精神”可知,句中用来描写我国航天人的全身心倾注在航天事业上的可贵精神,应使用“殚精竭虑”;故选B。3.本题考查语言知识运用。C.“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意为:潮水来时,声音像千骑马在奔腾震天动地,气势像席卷着群山奔腾而来。“声如千骑疾”是比喻句,将声音比作千骑疾驰;“气卷万山来”则夸张地描述了气势之大,能卷起万山。但此句中并未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故选C。4.(1)示例:做人有道唯诚信(2)示例:诚信,如一片绿叶,衬托文明之花,泛起无穷绿意(3)示例:人无信不立,今天,诚信已成为公民的另一张“身份证”,谁也不该丢,谁也丢不起。【详解】(1)本题考查对联。首先从词性和短语角度分析下联“处世无奇但善良”。“处世”是动宾短语,指为人处世的行为;“无奇”是形容词,表没有奇特之处;“但”是转折连词,起连接作用;“善良”是形容词,体现人的品性。上联需与下联结构对应,即“动宾短语+形容词+连词+形容词”,且内容要围绕“诚信”主题,确保词性相对、语义相关。基于此分析,可拟写上联为:做人有信方正直。“做人”(动宾短语,对应“处世”),“有信”(形容词,对应“无奇”,且“信”紧扣“诚信”),“方”(转折连词,对应“但”),“正直”(形容词,对应“善良”,体现诚信之人的品性),既符合结构要求,又突出诚信主题。末字“直”是平声,符合对联的平仄要求。(2)本题考查仿写。首先看画线句的结构,采用“诚信,如+数量词+名词,+动宾短语(含‘文明之+名词’),+动宾短语(表作用、趋向)”的形式;再看内容,用比喻将诚信与文明相关联,营造出连贯的意境。续写时需遵循此结构与意象关联,使句子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能衔接顺畅。示例:诚信,如一缕清风,吹拂文明之尘,净化整片天地。(3)本题考查表达观点。首先明确报道核心:我国八部委联合施策,通过限制特定严重失信人乘坐火车,加大对严重失信行为的信用惩戒,以维护铁路运行安全及社会信用秩序。跟帖评论需紧扣“失信惩戒”“信用建设”核心,立场应支持合理惩戒(体现对规则的维护),同时可简要关联“社会意义”(如提升诚信意识、保障公共利益),语言需简洁明了,符合网络跟帖的精炼特点。示例:对严重失信人限乘火车,既护铁路安全,也敲醒诚信警钟,这样的惩戒很有必要!5.示例:A图。因为A图是人们在一片荒芜的沙漠上辛勤地劳作,契合选文中塞罕坝人艰苦奋斗才让荒原变成了林海,让沙漠变成了绿洲的主旨,所以应选择A图。【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A图是人们在荒漠上种植人工林的劳动场景,B图是一片荒芜的沙漠。从文段中“在140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可知,文字重点讲述塞罕坝建设者们在极端恶劣环境和艰苦条件下,通过艰苦奋斗营造人工林,创造绿色奇迹。A图展现了人们在荒地上劳作的场景,能直观体现建设者们艰辛付出、改造荒原的过程,与文字中建设者们奋斗造林的内容契合,而B图只是呈现了荒漠景象,无法体现建设者们的行动与奋斗,故选A图。6.B 7.一个“迷”字用得极妙,既是当时现场景色的真实描写,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前途不明的忧虑与牵挂。【导语】本诗以凄清秋景烘托离情,青枫飒飒、秋雨凄迷中,诗人遥望友人孤舟远去。“白云相送”的意象既显孤高,又含慰藉,将贬谪之痛与真挚友情凝练于空灵画面。炼字精妙,“迷”字既状楚地烟雨朦胧,又暗喻人生际遇之迷茫。6.本题考查诗句理解。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西岸。表达了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同情与牵挂,以及送别时的不舍。A.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袭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借松柏耐寒,表达坚守本性、坚贞不屈的志向。B.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这东西有什么珍贵的呢?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它来怀念罢了。抒发了因离别时间长久而产生的相思之情,与题干中送别友人的不舍等情感有相似之处。C.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表达了孤独无依、追怀古代隐士的情怀。D.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体现了老当益壮、乐观奋发、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故选B。7.本题考查词句赏析。“秋色遥看入楚迷”中“迷”字最有意蕴。从景色描写看,“迷”字精准呈现出在凄凄秋雨中,秋色蔓延向楚地,变得迷蒙不清的画面,将秋景的朦胧、苍茫感生动展现。从情感表达来讲,它还暗示着友人此去楚地,前途如同这迷蒙秋景一般渺茫难测,深切传递出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后,前途不明的担忧与牵挂,让景与情交融,极富感染力。8.B 9.A 10.D【导语】本文以常见的“玫瑰”鲜切花切入,揭示其月季本质,围绕花色成因展开说明。文章先列举丰富花色,再解析色素种类与作用,补充环境影响及基因技术培育案例,最后展望未来。语言平实准确,用打比方增强生动性,逻辑清晰,从自然到科技,全面解答月季多姿多彩的奥秘,兼具知识性与可读性。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B.有误,结合第②段“月季花瓣中的色素主要有类黄酮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含量低。类黄酮又包括花青素和黄酮醇等。影响月季花色的主要是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可知,原文明确说明月季花瓣中叶绿素含量低,且影响花色的主要色素是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而非叶绿素;故选B。9.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结合第①段“红的似火,黄的如金,粉的若霞,白的像玉……”可知,句子将红色的月季比作火,黄色的比作金,粉色的比作霞,白色的比作玉,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些比喻生动地展现了不同颜色月季的鲜艳美丽,突出了月季花色的绚丽多彩。由此可知,该句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季花色的绚丽多彩。故选A。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D.有误,结合全文,第①段引出月季花色丰富的现象,第②至④段分别说明花色成因、影响因素及人工培育,第⑤段展望未来,采用“总—分—总”结构,且是按逻辑顺序说明,并非“总—分”结构和时间顺序;故选D。11.①父亲用自行车带“我们”兄弟俩;②春节父亲用自行车带“我们”去拜年;③自行车是家里的“百宝箱”;④自行车闲置后父亲不舍得换,如今自行车丢失。 12.运用了动作描写,“坐”“等待”“听到”“赛跑”“穿过”“跨过”“冲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盼父亲归来时的急切心情。 13.“承载”指承受支撑物体,在文中指父亲的自行车承载着“我们”的童年回忆、父亲对“我们”的爱以及家庭的温暖。 14.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父亲的爱与感激之情。【导语】《父亲的自行车》以自行车为线索,串联起童年回忆与家庭温情。文章通过父亲骑车带孩子、自行车充当“百宝箱”等场景,细腻展现父子情与童年欢乐。语言质朴自然,动作描写生动,将情感融入日常细节,既表达对童年的怀念,也传递出对父亲深深的爱与感激,情感真挚动人。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第③段“有了自行车,我和一起出生的弟弟就有了期盼……我们骑自行车的方式可多了:我和弟弟并排坐在后面的架上……父亲把我们兄弟俩放在前面的杠上……我们还会在车后座上玩捉迷藏”可知,详细描述了父亲用自行车带“我们”兄弟俩,并且列举了多种骑行方式以及“我们”在车上玩耍的情景。据此可得:父亲用自行车带“我们”兄弟俩;结合第④段“最快乐的是春节骑在父亲的自行车上去拜年。那时,乡村的道路坑坑洼洼,自行车一路颠簸,我和弟弟却兴高采烈。父亲把车骑得飞快,带起的风呼呼作响。我们的笑声和车铃声在乡村的上空回荡”可知,生动地描绘了春节时父亲用自行车带“我们”去拜年的场景,突出了当时的欢乐氛围。据此可得:春节父亲用自行车带“我们”去拜年;结合第⑤段“自行车不仅是交通工具,还是我们家的‘百宝箱’。农忙时节,父亲用自行车帮母亲运粮食;赶集时,自行车上挂满了我们买的日用品;父亲还会用自行车载着我们去县城,让我们开阔眼界”可知,明确指出自行车在家庭生活中的多种用途,如同“百宝箱”一样满足各种需求。由此可知,此段体现了自行车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据此可得:自行车是家里的“百宝箱”;结合第⑥段“可是,渐渐长大了,我们有了自己的自行车,父亲的自行车便闲置了。后来,父亲的自行车越来越破旧,我和弟弟劝父亲换一辆新的,父亲总是说:‘还能用,修修就好’”以及第⑦段“如今,父亲的自行车丢了”可知,先讲述自行车闲置后父亲不舍得更换,接着点明如今自行车丢失的情况。由此可知,这两段围绕自行车从闲置到丢失的过程展开,据此可得:自行车闲置后父亲不舍得换,如今自行车丢失。12.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结合第③段“日之夕矣,我们坐在门槛上焦急地等待父亲。当我们听到隐隐的铃声,便赛跑一般穿过那打谷场,跨过小桥,朝竹林那边的石子路冲去”可知,句中使用了“坐”“等待”“听到”“赛跑”“穿过”“跨过”“冲去”等一系列动词,对“我们”的行为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这属于动作描写。由此可知,这些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我们”在傍晚时分等待父亲归来时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凸显出“我们”对父亲的期盼以及对父亲自行车的期待,因为父亲的自行车意味着欢乐和温暖。13.本题考查词语理解。结合第⑦段“那辆自行车承载着我们的童年,承载着父亲对我们的爱,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温暖”可知,文中详细阐述了自行车与“我们”童年、父亲的爱以及家庭温暖之间的紧密联系。从童年时父亲用自行车带“我们”兄弟俩玩耍、拜年,到自行车作为家里的“百宝箱”满足各种生活需求,这些具体事例都表明自行车在“我们”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由此可知,“承载”一词在这里不仅仅是其字面“承受支撑物体”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自行车作为一个载体,承载了“我们”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美好回忆、父亲对“我们”深深的爱以及整个家庭的温暖氛围,它是这些情感和记忆的寄托。14.本题考查情感理解。结合第③段“有了自行车,我和一起出生的弟弟就有了期盼……我们骑自行车的方式可多了:我和弟弟并排坐在后面的架上……父亲把我们兄弟俩放在前面的杠上……我们还会在车后座上玩捉迷藏”以及第④段“最快乐的是春节骑在父亲的自行车上去拜年……我们的笑声和车铃声在乡村的上空回荡”可知,文中细致描绘了童年时与父亲骑着自行车的欢乐场景,包括各种有趣的骑行方式、春节拜年时的快乐时光。由此可知,这些回忆充满了温馨与欢乐,体现出“我”对那段无忧无虑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结合第⑤段“自行车不仅是交通工具,还是我们家的‘百宝箱’。农忙时节,父亲用自行车帮母亲运粮食;赶集时,自行车上挂满了我们买的日用品;父亲还会用自行车载着我们去县城,让我们开阔眼界”以及第⑦段“那辆自行车承载着我们的童年,承载着父亲对我们的爱,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温暖”可知,父亲的自行车不仅是出行工具,更体现出父亲对家庭的付出,以及父亲通过自行车给予“我们”的关爱和陪伴。由此可知,文章通过对自行车相关事件的叙述,表达了“我”对父亲深深的爱与感激之情,感激父亲用自行车为“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和美好回忆。综上所述,文章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父亲的爱与感激之情。15.C 16.D 17. 连绵不绝 高耸陡峭 草树众而泉石嘉【导语】郦道元《三峡》以四季为序,绘就三峡雄奇与清幽之景,夏之湍急、春冬之秀丽、秋之凄凉跃然纸上,借渔歌传情,寓悲于景。曾巩《醒心亭记》则以群山环抱、云烟缭绕之景,展现自然之旷达与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忘却尘嚣。两文皆以景传情,一悲一喜,尽显自然之美与人心之动。1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沿溯阻绝”的意思是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绝:断绝、中断。A.“哀转久绝”的意思是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绝:消失;B.“深恶痛绝”的意思是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绝:极;C.“络绎不绝”的意思是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绝:断绝、中断;D.“艰苦卓绝”的意思是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绝:极点。故选C。16.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能力。D.文章并未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景色,而是先写了夏水的迅猛,接着写了春冬之时的清幽,最后写了秋天的凄凉,顺序并非春夏秋冬,本项分析错误。故选D。17.本题考查提炼与概括能力。第一空,甲文“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意思是:两岸都是连绵不绝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这句话描绘了三峡两岸山势的连绵不断,毫无空缺,直接展现了山的广袤与连绵。第二空,甲文“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意思是: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蔽了天空和太阳。“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意思是: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这两句话通过夸张与对比的手法,进一步刻画了山的高大险峻,重岩叠嶂遮蔽了天空和日光,只有在正午和半夜才能见到日月,突出了山的雄伟与遮天蔽日的特点。第三空,乙文中的“草树众而泉石嘉”的意思是:草木繁茂,泉水山石秀美。这句话直接描绘了山上草木的繁茂以及泉水、山石的秀美,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生机与和谐。【点睛】参考译文:[甲]在三峡七百里的范围内,两岸都是连绵不绝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蔽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每到天刚放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在这里)可以看见那群山环绕,云雾缭绕,旷野无边无际,草木繁茂,泉水山石秀美,让眼睛所看到的都是清新之景,耳朵所听到的都是清新之音,于是内心感到清爽而觉醒,更想要长时间停留而忘记了回去。18. 牧人驱犊返 云生结海楼 沉鳞竞跃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默写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犊、返、生、竞、萋、洲、莺、燕”等字的正确书写。19.(1)行军路途遥远;自然环境险恶;敌方围追堵截;遭遇军阀包围;穿越陌生区域;战斗频繁等。(2)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详解】(1)本题考查提取与概括能力。由材料中“二百三十五天的白天行军”“十八天夜间行军”“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可知,行军时间跨度大,且每日行军距离长,这充分表明红军长征面临行军路途遥远的困难,如此长时间的持续行军,对红军战士的体力是巨大的考验。从“爬过18条山脉”“渡过24条河流”能看出,长征途中要跨越众多山脉与河流,自然环境极为险恶,山脉的陡峭、河流的湍急等,都给红军行军带来极大阻碍。依据“十五个整天的大决战”“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可以明确红军在长征中战斗频繁,不仅要应对大规模决战,还有日常遭遇战,同时要突破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时刻面临敌方围追堵截,战斗的激烈与残酷可想而知。另外,“深入几十年来中国军队从没到过的地方”体现出红军穿越陌生区域,对当地地形、民情等都不熟悉,这也增加了长征的难度。(2)本题考查提炼与感悟能力。《红星照耀中国》通过埃德加·斯诺的实地采访,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及红军在革命斗争中展现的伟大精神。由材料所列数据“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可知,红军面临极端危险的战斗环境,体现了他们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战士用生命开辟道路的壮举。结合名著内容可知,斯诺笔下的红军战士,尽管衣衫褴褛、装备简陋,却信念坚定。例如,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毅然进行战略转移,踏上长征之路,正是因为他们坚信革命事业是正义的,终将取得胜利,体现他们将民族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置于首位的精神。长征途中,红军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毛泽东等领导人根据敌我形势变化,果断放弃原定计划,转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云南方向前进,避免了硬拼,保存了革命力量。红军还展现出高度的纪律性和团结精神。过草地时,粮食极度短缺,战士们互相分食最后一点炒面;指挥员把马让给伤员,官兵同甘共苦,无人搞特殊。最重要的是,红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他们一路宣传抗日,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因此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百姓为红军带路、送粮、送子参军,这是红军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20.例文:我也是一束光小区后门的转角处,总摆着个旧修鞋摊。摊主是位沉默的老爷爷,手背皲裂如老树皮,总低着头钉鞋掌,摊前鲜有人停留。那天我去取快递,路过时看见老爷爷正对着手机皱眉——屏幕上是社区发来的核酸通知,他手指在屏幕上划来划去,却总也找不到登记入口。我想起妈妈教我帮外婆操作手机的样子,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上前:“爷爷,我帮您看看吧?”老爷爷抬头,眼里满是局促,把手机小心递过来。我先调大字体,再一步步点进社区小程序,手把手教他找到“老年通道”,还在备忘录里写下操作步骤,每一步都标上大大的数字。老爷爷凑近头看,像个认真的小学生,连声道谢时,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从那以后,我总绕路去修鞋摊。有时帮老爷爷查看天气预报,提醒他雨天收摊;有时把家里多余的旧报纸拿给他垫摊位;周末还带着笔记本,帮他记录修鞋的订单——他总记不清谁的鞋该取了,常有人跑空。老爷爷渐渐愿意和我说话,说他年轻时在工厂做鞋匠,说他想念老家的孙子。有天放学,我看见摊前围了好几个人。原来是邻居李奶奶的鞋底开胶了,老爷爷正帮她修鞋,旁边的阿姨在问手机缴费怎么操作,老爷爷竟指着手机上我写的备忘录,慢慢教她。看见我来,老爷爷笑着招手:“丫头,你看,我也会教别人啦!”夕阳把修鞋摊染成暖金色,老爷爷的手仍在翻飞,却多了几分利落。我忽然明白,不必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帮老人解决一个小难题,陪他说几句话,这些微小的举动,也能成为照亮别人的光。原来我也是一束光,哪怕只有萤火般的亮度,也能在角落里,暖了人心,亮了岁月。【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1.审题立意。“我也是一束光”的核心在于打破“寻觅他人光芒”的惯性认知,聚焦“自身亦可发光”的主体性。题目中“光”是具象化的比喻,可指向光明、希望、温暖、自信等积极特质,“也”字强调从“被动接收”到“主动给予”的转变,暗含自我认知的觉醒——普通人亦有照亮他人的力量。立意需紧扣“我”的具体行动,体现“发光”的过程:既可以是在他人困境时传递温暖,也可以是凭借坚持与自信感染身边人,还可以是用微小善举为陌生世界注入善意。要避免空泛喊口号,需通过真实场景与细节,展现“我”如何从察觉自身价值到主动释放能量,最终落脚于“照亮自己”(自我成长)与“照亮他人”(传递价值)的双重意义,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契合初中生对自我价值探索与人际交往的认知需求。2.选材构思。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整体思路以“自我觉醒—实践发光—感悟价值”为线索,通过具体生活场景展现“我”从“渴望被照亮”到“主动成为光”的转变,用细节刻画“发光”的过程与影响,突出真实感与感染力。如聚焦校园场景:同桌因数学成绩下滑而自卑,课下沉默寡言。“我”发现后,每天利用课间为他整理错题思路,用自己曾克服数学难题的经历鼓励他,还制作“每日进步小卡片”记录他的点滴突破。最终同桌重拾自信,成绩稳步提升,“我”也在帮助中更坚定“微小行动亦能传递力量”;如描写家庭场景:奶奶因不会用智能手机视频通话,总念叨想念远方的姑姑。“我”先画好图文并茂的操作指南,再手把手教奶奶点击图标、调节音量,还反复模拟与姑姑通话的场景。当奶奶成功与姑姑视频,笑着说“孙女就是我的光”时,“我”懂得家人间的陪伴与耐心,就是最温暖的光;或者选择社会场景:小区独居的张爷爷行动不便,无法及时领取快递。“我”主动提出帮他取件,还会顺便询问他是否需要代购生活用品。后来发现其他邻居也受“我”影响,主动关心张爷爷,小小的善举带动了邻里间的温暖互动,让“我”明白“一束光可汇聚成一片光”。写作技巧上,可运用细节描写(如“每日进步小卡片”上的字迹、奶奶学用手机时颤抖的手指)增强画面感;通过人物语言(同桌的感谢、奶奶的感慨)侧面烘托“我”的“发光”效果;结尾用比喻升华主题(如“每个人都是星,点亮自己,也能照亮夜空”),呼应题目,让文章情感更真挚,立意更深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