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省平邑县地方镇第二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物理 第四章 神奇的透镜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 共36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1.如图是某校园监控摄像头,从安保室电脑上可以看到此摄像头拍摄的学生出入校园的 画面,摄像镜头所成的像与下列设备成像特点相同的是A.汽车观后镜 B.照相机C.投影仪 D.放大镜2互联网给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契机,如图是某村通过直播为当地特产带货的场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摄像头的镜头是凹透镜B.直播使用的手机摄像头成的是正立、缩小的实像C.手机屏幕的彩色画面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组成的D.为了使网友看到更大的商品画面,应将商品靠近摄像头3.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列调节方法正确的是A.使用照相机时,先拍全身照,再拍半身照,将照相机远离人B.使用投影仪时,显示的画面太大,只需将投影仪向前移动C.使用放大镜时,为了看到更大的像,适当增大放大镜与物体的距离D.人脸识别解锁时,人脸离锁越近,拍得的像越小,更容易解锁成功4.我国古代有很多重要的科技成就,下面关于我国古代光学成就的说法正确的是A.《墨经》中记载的小孔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的折射B.《淮南万毕术》中记载的利用冰透镜取火,其原理是光的反射C.《梦溪笔谈》中记载的彩虹,其原理是光的色散D.《淮南子》中记载的凹面镜会聚光,其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5. 小明同学在第二届农博会上用数码相机(可调焦距)拍摄下了同一盒新品种彩色花菜的两张照片。如图所示,结合图片分析,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 照相机的镜头与老花镜属于一类透镜B. 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C. 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焦距需调得小一些D. 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焦距需调得大一些6.如图甲所示一幅漫画立在桌面上,小明把一个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放在漫画前,惊奇地发现,透过水杯看到漫画中的老鼠变“胖”了,还掉头奔向猫,如图乙所示,下列关于此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透过水杯看到变“胖”的老鼠是虚像B.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相当于一个凹透镜C.将漫画逐渐靠近水杯,透过水杯看到的老鼠始终是掉头的D.将漫画离水杯远一些,透过水杯看到的老鼠会变“瘦”一些7.如图所示是“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操作情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从图甲中可知该透镜的焦距为10.0cmB.如图乙所示,向左适当移动光屏可以得到缩小的实像C.如图乙所示,将蜡烛移至30cm处,光屏上可得到等大的实像D.如图乙所示,将蜡烛移至45cm处,移动光屏可以得到缩小的实像8.图是一位同学眼球成像的示意图,他所患眼疾及矫正视力应配戴的透镜类型是A.远视眼,凸透镜 B.远视眼,凹透镜C.近视眼,凸透镜 D.近视眼,凹透镜9. 如图所示,轩轩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该凸透镜的焦距f=10cmB. 物体从u=32cm处向透镜靠近的过程中,光屏上的像先变大后变小C. u=24cm时,将透镜遮挡住一部分,光屏上的像会变暗D. 8cm<u<16cm时,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像10.今年6月6日是第29个全国“爱眼日”,主题为“关注普遍的眼健康”。同学们学了《眼睛》,要设计一个“护眼行动”的宣传方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学习时,同时打开房间大灯和台灯,保证光线适宜,避免阴影遮挡视线B.使用电子产品15分钟应该让眼睛休息,每天累计使用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C.增加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强化体育锻炼,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D.睡眠时间是否充足、日常膳食是否营养、读写姿势是否正确对视力没有影响11.如图人形机器人“眼睛”的光学成像与人眼相似,是通过镜头使物体在图像传感器成像面上(相当于人眼的视网膜)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在成像面上成放大的虚像B.机器人“眼睛”的镜头对光有发散作用C.机器人“眼睛”光学成像原理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D.机器人“眼睛”只能“看见”自身正在发光的物体12.早期照相馆里,摄影师取景时看到的像都是倒立缩小的,现在的照相机利用光学或电子技术,把倒立的像转变成正立的,便于观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凸透镜只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C.照相机靠近被拍摄者,所成的像变大 D.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二、填空与作图题(每空1分,作图题每题2分,共22分)13.如图所示,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用“水球”做成像实验,“水球”成像的原理与 (选填“放大镜”或“照相机”)的相同,所成是 、 的 (填“实”或“虚”) 像。1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像会出现在光屏的 方,为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合理的操作是 。15.如图甲所示是人的眼球示意图,人眼的成像原理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类似;如图乙是近视眼看远处物体的成像示意图,可以用 (选填“凹透镜”或“凸透镜”)矫正,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16.西汉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削冰”就是把冰制成 镜,“取火”时使太阳光正好对着冰制的镜子,再把要点燃的物体放在冰制镜子的 位置。17. 25年春节档电影《哪吒2》以156亿票房登顶全球票房前五,在观看电影时有同学观察到电影放映机,于是他结合物理知识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放映机的镜头相当于_____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普通厅和巨幕厅画面大小不一样,他猜测应该是放映机与屏幕的距离___________了(选填“变小”或“变大”)。18.远视眼只能看清 的物体,看不清 (前两空均选填“近处”或“远处”)的物体。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只能将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而将近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 (选填“前方”或“后方”)。应佩戴焦距合适的 透镜制成的眼镜。 19. 如图甲,O为凸透镜的光心,F为凸透镜的焦点,请分别画出两条入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如图乙请完成光线通过透镜后的光路。如图所示,MN为凸透镜的主光轴,A为蜡烛,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确定凸透镜的位置及其焦点,并将它们画出来。三、实验探究题(21题16分,22题12分,23题14分,共42分)21.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来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同学们用平行光作为光源,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凸透镜焦距为 cm;(2)实验前,应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在 ;(3)在图乙所示位置,光屏上可以呈现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利用此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若实验过程中挡住凸透镜的一半,像的完整程度_____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受影响;若仅将图乙中凸透镜换成直径大小相同、焦距稍小的凸透镜,则需将光屏_____________(填“向左”或“向右”)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4)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从图乙所示位置向右移到30cm刻度线处,把光屏向 移动,才可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5)在图乙所示情景下,在凸透镜左边适当位置放置一个透镜镜片后,须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再次出现倒立清晰的实像,则该镜片可用来矫正 (选填“近”或“远”)视眼。22.小华利用实验室的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实验时,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2)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甲,光屏上恰好得到 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3)蜡烛移至30cm刻度线处,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可以得到清晰的倒立的 (选填“缩小”“放大”或“不变”)的实像;(4)图乙为某次实验时火焰上的A点发出的一束光,请通过作图标出A点的像A1;(5)实验中,小华将自己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后,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由此可判断小华佩戴的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6)根据所学知识,请你为预防近视提一条科学合理的建议: 。2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1)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 ;(2)图甲是小红所在小组实验时的情景,此时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由图可知物距为 cm。请在图乙的方格纸中大致画出图甲中小红看到的像;(3)保持图甲中凸透镜位置不动,将光源移动到光具座10.0cm处,为了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保持图甲中凸透镜位置不动,将光源移动到光具座45.0cm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始终得不到像,原因是 ,要想看到此时的像,观察的方法是 。第四章神奇的透镜答案1.B 2. D 3.C 4. C 5.C 6. D 7. D 8. B 9. C 10. D 11.C 12. B13. 照相机 倒立 缩小 实 14. 上方 将凸透镜下移或者将光屏上移15. 照相机 凹透镜16.凸透 焦点 17.凸透镜 变大18.远处 近处 后方 凸19题和20题的答案:(1)10.0 (2)同一高度 (3))缩小 照相机 不会 向左 (4)右 (5)远22.(2)等大 15.0 (3) 放大 (4) (5) 近视 (6) 每用眼一段时间后要休息一下,向远处眺望等。23. (1)调整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2)30.0 见解析 (3)靠近 变小 (4)物距小于焦距 虚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一侧,要在光屏的一侧透过凸透镜进行观察。光屏上的像相对于光源“F”上下颠倒,如图所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