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案
一、教学理念设计
本课以 “历史语境中的文本解读,时代坐标下的精神传承” 为核心理念,立足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的育人定位,遵循 “文本研读 — 历史溯源 — 现实观照” 的认知逻辑。通过还原 1949 年的历史现场,引导学生在语言分析中把握开幕词的文体特征,在背景梳理中理解 “站起来” 的深刻内涵,在古今勾连中传承革命精神。教学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以情境驱动探究,以问题引领思维,实现语言建构与价值引领的统一,让学生在文本学习中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开幕词的文体特征,梳理文章论证结构,赏析准确庄重、饱含情感的语言风格,提升实用文体的解读与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梳理历史背景、分析关键语句,厘清 “站起来” 的具体内涵,培养逻辑思维与历史辩证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文中蕴含的自豪昂扬的情感基调,感受伟人语言的感染力与思想的穿透力,提升审美鉴赏水平。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传承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时代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结合历史背景,准确理解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一核心语句的深刻内涵,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与论证逻辑。
赏析文章庄重有力、情感充沛的语言特色,明确开幕词 “宣告性、引导性、鼓动性” 的文体特征。
(二)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文章中 “历史回顾 — 现实宣告 — 未来展望” 的结构逻辑,理解革命胜利的必然性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价值。
链接现实生活,思考 “站起来” 的精神内核在当代的传承意义,实现历史精神与时代需求的有效对接。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一)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展示老照片,还原 1949 年政协会议现场,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
2.文本研读法:采用圈点勾画法、旁批法,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语句,深入分析语言内涵与情感表达。
3.合作探究法:设置分层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通过生生互动、师生对话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4.对比阅读法:引入相关历史文献与当代评论,通过古今对比、文本互证,拓宽认知视野。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 1949 年政协会议纪录片剪辑、渡江战役等历史图片、文本关键语句梳理表;精选对比阅读材料,如《论人民民主专政》节选、当代学者对 “站起来” 的解读文章。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意;查阅资料,了解 1949 年前后的中国历史背景,记录疑问点。
课时安排:2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呈现:播放《开国大典》片段(聚焦毛泽东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的历史瞬间),同步展示 1949 年政协会议代表合影、解放军占领南京 “总统府” 等老照片。
教师设问:同学们,刚刚的影像与图片定格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1949 年 9 月 21 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开幕,毛泽东主席发表了一篇开幕词,其中一句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响彻寰宇,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大家知道这句话背后承载着怎样的历史重量吗?这篇文章又如何向世界宣告中国的新生?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探寻其中的答案。
(二)初读感知
文体初识:
教师讲解:开幕词是重要会议开始时,主要领导人发表的文稿,具有宣告会议性质、阐明宗旨任务、鼓舞人心的作用。请同学们结合定义,思考本文作为政协会议开幕词,应具备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宣告性、庄重性、鼓动性)
诵读感知:
全班齐读课文,标注段落层次与关键衔接词(如 “现在开幕了”“在三年多的时间内”“但是”“我们的任务是” 等)。
小组讨论:文章围绕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主要讲了哪几方面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行文思路。
成果梳理: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结构:
开篇(1-2 段):宣告会议开幕,提出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的核心论断;
主体(3-8 段):回顾革命历程,阐明会议性质,强调胜利意义与警惕性;
结尾(9-12 段):展望建设任务,发出奋斗号召。
(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
1. 溯源:“站起来” 的历史根基
问题链 1:文章为何多次提及 “三年多的时间内”“三年以前” 的历史?
学生结合背景资料分析:回顾解放战争三年胜利历程与 1946 年政协会议被破坏的历史,既凸显当前胜利的来之不易,也强调本次会议 “全国人民大团结” 的新基础(代表涵盖各党派、团体、民族等),呼应 “站起来” 的合法性与必然性。
问题链 2:“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这句话蕴含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体会:既有对民族传统的自豪,也有对近代屈辱史的痛惜,更暗含对革命胜利的欣慰,为 “站起来” 提供情感与历史支撑。
2. 解码:“站起来” 的核心内涵
聚焦关键句:“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组织小组探究 “站起来” 的具体含义:
从民族层面:摆脱帝国主义压迫,实现民族独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从人民层面:成为国家主人,获得民主权利(会议 “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将建立人民政权);
从未来层面:开启自主建设道路,迈向民族复兴(提出经济、文化、国防建设任务)。
教师补充:“站起来” 不仅是政治上的解放,更是精神上的觉醒,标志着中国摆脱百年屈辱,以独立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 品言:语言风格与情感表达
出示例句,引导赏析:
“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 庄重有力,彰显历史使命感;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简洁犀利,展现革命自信;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 情感激昂,具有强烈鼓动性。
总结:文章语言兼具准确性与感染力,短句铿锵有力,长句逻辑严密,既符合开幕词的庄重语境,又饱含革命豪情,实现 “以理服人” 与 “以情动人” 的统一。
(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
材料呈现:
材料一:1945 年《双十协定》节选(强调 “和平建国”,但最终被国民党破坏);
材料二:《论人民民主专政》节选(“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的讲话摘录。
分组探究:
组 1:对比 1946 年与 1949 年两次政协会议,分析 “新基础” 的内涵变化及其意义;
组 2:结合材料二,说明 “人民政权” 与 “站起来” 的内在联系;
组 3:联系材料三,谈谈 “站起来” 对当代 “民族复兴” 的启示。
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从历史对比中可见,“站起来” 是人民选择的必然结果;从古今勾连中可知,“站起来” 是民族复兴的历史起点,其蕴含的团结奋斗精神至今仍是前进动力。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不仅是一篇开幕词,更是一部浓缩的革命史诗、一份庄严的历史宣言。它让我们看到,民族独立的背后是百年抗争,人民当家的根基是万众一心。“站起来” 的呐喊早已穿越时空,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旗帜。愿我们在读懂历史中汲取力量,在传承精神中续写华章。
六、板书设计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毛泽东)
(一)开篇:宣告·立魂 ——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核心论断)
(二)主体:溯源·明义
1. 历史回顾:三年胜利 → 来之不易
2. 会议性质:全国大团结 → 合法性
3. 胜利意义:民族独立、人民当家 → 内涵解码
(三)结尾:展望·号召
经济/文化/国防建设 → 未来方向
(四)精神内核:团结奋斗 自信昂扬
(五)时代价值:民族复兴的历史起点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摘抄文中 10 句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批注其语言特点与情感内涵;背诵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至 “人民的世纪到了” 段落。
拓展作业:结合本课所学与自身体验,以 “今天,我们如何理解‘站起来’”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要求引用课文语句或历史素材。
实践作业:小组合作,搜集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成就” 资料(如 “一五计划”、抗美援朝等),制作手抄报或短视频,下节课展示交流。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一)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发言,评价学生对历史背景的掌握程度与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圈点批注作业,评估学生对语言特色的赏析水平。
成果性评价:以拓展作文为载体,评价学生对 “站起来” 内涵的理解深度与现实思考能力;通过实践作业展示,考察学生的史料搜集与团队协作能力。
多元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反思阅读收获)、互评(实践作业点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情感提升。
(二)教学反思
亮点预设:情境导入环节通过影像与图片快速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对比阅读环节选取不同时期的材料,帮助学生构建 “历史 — 现实” 的认知链条,突破教学难点。
改进方向:
高二学生对解放战争等历史细节的掌握存在差异,课前可增加 “历史知识预习清单”,确保探究活动高效开展;
部分学生对 “人民民主专政” 等概念理解较浅,课堂可结合具体实例(如会议代表构成)简化阐释,避免理论化倾向;
可增加 “文本朗诵互评” 环节,更精准地落实 “审美鉴赏与创造” 的核心素养目标。
育人延伸:本课的核心是精神传承,后续可结合 “国庆” 等节点,组织 “红色经典诵读会”,让 “站起来” 的精神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扎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