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三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三)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三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三)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等三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备考实用性联考(三)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研究表明,江汉地区苗蛮族群的孕育与形成源头复杂、时空跨度广阔。其最早起源于黄河下游以蚩尤为代表的九黎族,后在黄河中下游形成三苗族群,进而迁至豫西、豫南,最后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这说明了( )
A.中华民族同源同祖 B.长江流域率先成为文明核心
C.战争推动民族迁徙 D.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2.下图是《汉敦煌郡邮驿系统示意图》。据甘肃悬泉汉简留存的文书传递记录,其中将骑马传递信息的人称为“驿骑”,“驿骑”有时也被写作“译骑”,传递文书的同时兼任翻译。据此可推断,“驿骑”( )
A.推动了汉代基层有效治理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助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D.强化了监察效力
3.北魏前期,鲜卑族人一般先是通过战功递升军职,有了较高地位后再兼任相应行政职务,如都将为刺史,内行将军升任都官尚书之类。在以汉人为主的州郡则依照魏晋旧制设中正掌管之,“及宣武、孝明之时,州无大小,必置中正”,通过普设中正扩大荐举面。这一举措( )
A.导致了民族矛盾的激化 B.推动了选官制度的统一
C.扩大了北魏的政权基础 D.消除了门阀制度的影响
4.唐朝时期,大型海船远航阿拉伯海和波斯湾,在中国广州、扬州、泉州、明州等地,中外船只“不知其数”,航运货物“堆积如山”。唐朝人对远航而来的船舶称作“南海舶”“西域舶”“南蛮舶”“昆仑舶”“师子舶”“婆罗门舶”,其中“波斯舶”是最常见的一种称呼。由此可知,唐朝( )
A.成为阿拉伯主要贸易伙伴 B.海外贸易繁荣兴盛
C.逐步摒弃了传统华夷观念 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5.南宋高宗继位后,提出“迎还二圣”口号,举行“北望”仪式;在宋金和议中坚持“为亲屈己”,迎回徽宗梓宫和太后回銮都举行了盛大仪式,并御书《孝经》刻石于州学。高宗此举( )
A.彰显南宋皇族和睦的家庭氛围
B.推动了宋金关系的有效缓和
C.体现了伦理思想助推政治施为
D.突显了南宋理学的统治地位
6.苏州是明清时期玉作业的中心,水平之高居于全国之冠。琢玉业的繁盛,造就了一批身怀绝技的工匠,尤以陆子冈声名最著。其首创的“诗书画印”于一体的新型玉佩“子冈牌”成为后世玉工沿袭和传承的主要载体,是玉行四百年来长兴不衰的经典之作。据此可知,“子冈牌”的流行( )
A.源于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B.符合士大夫文化品位
C.反映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体现世俗化审美趣味
7.东、西、南、北洋是自古到近代中国人对外域地理的指向统称。近代以来,作为地理指向的“西洋”变成了“南洋”,“西洋”重构为更远方的“泰西”;而“洋”也逐步取代了具有文化贬损的“夷”而成为中性词,进而具有了文化价值判断意义:“西”成了“洋”,“中”成了“土”,“洋”成了“高级”的代名词。“洋”概念的迭代反映了( )
A.中国逐步成为世界的中心 B.中国人不断形塑着新世界观
C.中国人海权意识源远流长 D.中国国际地位得到不断提高
8.1933年,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编写的《共产儿童读本》出版,共8册,课文以通俗的语言向儿童说明革命的目的、意义、任务和途径等,成为中国共产党统编儿童教育教材的重要开端。据此可知,《共产儿童读本》编写的主要意图是( )
A.强化儿童革命接班人意识 B.宣传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C.展现苏区儿童教育新面貌 D.大力推行免费义务教育
9.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来自英国、法国、德国、苏联、波兰等欧洲国家的不少人士到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访问和报道。苏联记者指出:“(陕甘宁边区)开始实施立脚于政治机关之改革及民主制度的村、乡、县的全特区选举制运动……只有汉奸、叛徒、间谍等人剥夺投票权。”由此推断,欧洲在华人士的此类报道( )
A.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瓦解了国民党在思想舆论上的控制
C.得到了西方各国政府的认可支持
D.有利于改变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
10.新中国过渡时期历次阅兵仪式的参与者除了受阅士兵、中国共产党党员,还有中国人民政协全体代表和首都各工厂职工、各学校师生、各机关人员、市民、近郊农民和城防部队,参与人数至多高达50万。这一时期的阅兵仪式( )
A.彰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B.体现了新中国人口众多的国情
C.反映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保障了向社会主义的平稳过渡
11.2025年3月,博鳌亚洲论坛在海南举行。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和政策,增强了人们对包容性全球化和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信心,为强劲、平衡的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了新动力。”这说明( )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中国支持联合国发挥核心作用
C.国际经济格局已发生根本变化
D.中国是经济全球化重要推动者
12.塞琉古帝国时期,波斯大地进入希腊化时代;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时期,其统治阶层多来自波斯帝国的东部行省;帝国后期,新波斯语从帝国东部的各种波斯方言中崛起,从口语升格为使用阿拉伯字母书写的书面语,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那些深受波斯文化影响的地区被称为“波斯化世界”。这表明波斯文明( )
A.经历了文化的迭代和积累 B.受到西方希腊文明的同化
C.处于当地文化主流的地位 D.因其独特性而缺乏兼容性
13.有学者描述美国独立战争时说:“美国革命领导人具有强烈的国际意识……派人到法国宫廷活动,还到加拿大进行宣传鼓动,成功把法国、西班牙拉入盟友行列;英国军队则包括大量德意志雇佣兵。《巴黎条约》不独处理了英美之间的问题,还涉及多个国家和人群的利益。”该学者意在说明美国革命( )
A.得到欧洲广泛同情与支持 B.主要依靠政治精英的领导
C.体现殖民帝国之间的竞争 D.推动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
14.英国1834年颁行的《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只有那些愿意进入济贫院、接受集中管理和强制劳动的人,才有资格获得救济。济贫院的生活条件被刻意设置为低于独立劳动者的最低生活水平,目的是让公共救济成为穷人不得已的“最后选择”。由此可知,新《济贫法》( )
A.无意解决社会的贫困问题 B.旨在维护广大群众的权益
C.强调道德规训和个人责任 D.继承了英国社会救济传统
15.十月革命后,东线俄招华工陷入缺乏管理、生机断绝的困苦境地,有的被迫回国,有的加入了工人赤卫队,投身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战斗。1919年1月,英国驻华公使面晤北洋政府外交次长,称英国得到情报,莫斯科及近郊有一万名“过激主义”的华工;北洋政府认为“将来彼若果回国,乃中国一大险事”。由此可知( )
A.北洋政府反对华工回国
B.十月革命冲击世界格局
C.英国和北洋政府实行情报共享
D.旅俄华工推动了五四运动爆发
16.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对英国文化的长期渗透,爱尔兰兴起“盖尔语复兴运动”,学者们系统收集整理民间传说与诗歌,剧作家叶芝等人创办爱尔兰国家剧院,以盖尔语创作反映爱尔兰历史与乡村生活的戏剧。爱尔兰以上举措旨在( )
A.推动爱文学艺术的创新发展
B.为独立运动提供理论性指导
C.抵制英国工业革命经济冲击
D.重构文化身份增强民族认同
二、综合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是我国中古时代外交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新唐书》《西域传赞》记载其外交范围“东至高丽,南至真腊,西至波斯、吐蕃、昆坚,北至突厥、契丹、靺鞨,谓之‘八蕃’,其外谓之‘绝域’”。据史书记载,唐外交使节包括对周边民族政权的首领册封的册立使、慰抚周边民族的安抚使、同周边民族和亲派出的和亲使、为唐王朝和吐蕃会盟而设的会盟使等十余种使节。唐代对外交往在中央有专职机构鸿胪寺,负责管理使节的机构是礼部的主客司和户部的金部司。唐朝政府遣使出境,有关地方政府负有护送之责,必要时还要派兵护送。作为边疆军区的道也担负相当重要的外交管理职能。总之由于外交使节往来穿梭,使唐代的外交活动相当活跃,通过使节的努力,使唐代的经济、文化、外交呈现出开放态势。
——摘编自侯涛《唐代外交使节略论》
材料二 拜占庭帝国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地带,军事战略地位尤为重要,长期处于外部民族的威胁之中。在962年至1025年这一时期对外活动主要是指用以缓和外敌入侵威胁,维持和平关系的行动。东正教会是帝国中世纪后期向东部扩张的思想上的催化剂和处理对外关系的急先锋,更是拜占庭帝国向其他民族传播文明的重要阵地。拜占庭皇帝非常重视皇室婚姻,而婚姻也是重要的外交手段。拜占庭帝国的对外关系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拜占庭与东方阿拉伯人的关系;拜占庭与西方的关系;拜占庭与保加利亚人的关系;拜占庭与罗斯人的关系。在1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拜占庭对于东部领土的再征服,东方彻底成为帝国的外交重心。征服东方后,东正教与罗马教会争夺地盘等多重原因促使拜占庭帝国逐渐重视巴尔干的防务问题并最终将其纳入拜占庭文化圈。
——摘编自孙静静《962—1025年拜占庭帝国对外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与拜占庭帝国对外交往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和拜占庭对外交往对当今世界文明交流的历史启示。
三、材料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创立了多所培养劳动者的教育机构,例如“平民女学”“上海大学”“广州农民讲习所”等,为革命斗争培养了一批中坚力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生产实践纳入教学内容,教育的课程形式囊括了社会活动和生产性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在继承抗日根据地教育方针、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劳动教育始终将凝聚革命力量、服务政治动员作为重点。新中国成立以后,1954年《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中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对毕业生的生产劳动进行引导。随后,教育部颁布文件,对生产技术教育进行了相应的规定。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盛行,鼓励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成为需要完成的教育任务。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的劳动教育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对立逐步走向体脑融合,从服务于阶级斗争逐步转变为服务于经济发展。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0年至2001年,教育部围绕小学至高中阶段如何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先后印发文件,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劳动技术教育被列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形成五育并举的教育格局,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摘编自袁圣洁、李前进《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进行劳动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的历史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世纪欧洲,商品交换关系的产生导致了专利制度的萌芽。为了鼓励发明创造,封建君主往往特许授予发明人一种垄断权,使他们能够在一定期限内独家享有经营某些产品或工艺的特权。1421年,意大利产生了专利制度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发明专利。在英国,议会于1623年制定了垄断法,规定今后对任何种类的新产品的真正第一发明人授予在本国独占实施或者制造该产品的专利证书和特权。近现代,随着知识对经济发展作用和地位日益彰显,1791年法国以天赋人权理论为基础,确立了着重保护发明人的专利权观念。法国在通过的专利法第一条中明确规定了“各种工业中的每一项新发现或新发明都是作者的财产”,法国专利法的基本制度也迅速传播到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土耳其、拉丁美洲国家,成为其制定专利法的蓝本。在自由经济制度形成之初诞生的专利制度,在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和战胜自由贸易理论的挑战后,终于以法律的形式被保留下来。19世纪后期,专利制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普及,各国纷纷加入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联盟,到20世纪中叶,专利制度已经在世界各国基本建立。
——摘编自徐海燕《近代专利制度的起源与建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专利制度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近代专利制度的历史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阐明了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即“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之所以区别于“西方式”,是因为其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归根到底是因为其内生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摘编自段治文、张晓委《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文明根基》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围绕“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D
2.C
3.C
4.B
5.C
6.B
7.B
8.A
9.D
10.A
11.D
12.A
13.C
14.C
15.B
16.D
17.(1)同:对外交往范围广;对外交往服务于国家治理;通过联姻加强同周边民族联系。(任答两点即可)
异:唐代建立了中央至地方的管理机构,拜占庭利用东正教和联姻进行对外交往;唐代通过使节进行友好交往,拜占庭通过军事征服进行对外交往;唐代对外交往包括与少数民族的交往,拜占庭对外交往对象以外族为主;对外交往目的不同:唐代对外交往出于确立政治权威,拜占庭则为了传播宗教和对外扩张。(任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2)历史启示:和平友好交往有利于文明的发展;主动积极的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文明交往交流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有利于文明的交流互鉴。(任答两点即可)
18.(1)特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于革命和国家建设;颁布文件予以保障;重视劳动实践;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逐步融合;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地位不断提高)。(任答四点即可)
(2)历史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养了革命人才,壮大了革命的力量,有利于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任答三点即可)
19.(1)背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启蒙思想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扩大了专利制度的传播;工业革命,自由贸易的发展;政府政策的支持。(任答四点即可)
(2)历史意义:推动了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有利于社会进步;促进了生产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后世各国知识产权体制的形成提供借鉴。(任答两点即可)
20.示例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源自于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点——“人口规模巨大”根植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传统。区别于古希腊“小国寡民”的国家形态,中国是一个超大型、多民族、长历史的国家,14亿多的人口规模超过发达国家人口总和。中国在如此大规模人口体量的基础上,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这得益于“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和“九州共贯”的大一统传统。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不同于欧洲从帝国内部分裂出独立自决的民族国家,而是将帝国直接转化为统一的主权国家。这一过程保持了疆域、人口与族群的连续性,体现了中国体量之“大”。同时,通过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内塑强大政治认同,建立统一集中的财政军事力量。现代中国体量之大与结构之强,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势、六合同风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密不可分。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我们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论言之有理,有价值观的升华,而非单纯重复观点)
示例二: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发展。
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正是对“协和万邦”的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区别于西方两极对立、隔绝闭塞的零和博弈,当代中国推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倡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推动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
总之,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华文明为基,立足于中国国情,推动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结论言之有理,有价值观的升华,而非单纯重复观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