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1机械运动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1机械运动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1机械运动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猎豹飞奔 B.时间流逝 C.小草长高 D.冰雪融化
2.如图是利用每秒闪光30次的照相机装置拍摄到的4个物体运动的频闪照片,图中黑点表示物体,箭头表示物体运动方向,其中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 B.
C. D.
3.如图所示是小科观看“胜哥课程”中科学视频《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的一截图,请判断甲、乙两船的运动情况 (  )
A.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可能静止
B.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
C.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可能向左运动
D.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
4.如图所示,“胜哥”静止站在商场的电动扶梯上,随电动扶梯一起匀速下降;保洁员站在地面上擦电梯扶手,将抹布放在扶手上,手和抹布都保持不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以电动扶梯为参照物,“胜哥”是运动的
B.以保洁员为参照物,“胜哥”是运动的
C.以“胜哥”为参照物,抹布是静止的
D.以地面为参照物,保洁员是运动的
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自李白的《望天门山》。就此诗句而言,若认为站在帆船上的李白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A.青山 B.江岸 C.帆船 D.江水
6.两人进行跑步比赛,他们讨论比赛方案。小丽说: “我们跑相同的路程,看谁用的时间短,短者为胜”。小雨说:我们跑相同的时间,看谁跑的路程长,长者为胜”。对他们所说的方案,你认为(  )
A.只有小丽的方案可行 B.只有小雨的方案可行
C.两个方案都可行 D.两个方案都不行
7. 某道路全长约9千米,“胜哥”开车行驶全程用时6分钟,则快车全程平均速度约为(  )
A.15米/秒 B.25米/秒 C.30米/秒 D.90米/秒
8.比值定义法是用两个基本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下列概念采用比值定义法的是(  )
A.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B.物体的运动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叫作速度
C.身体上没有脊椎骨的动物称为无脊椎动物
D.地球仪是表示地球和地球表面地理状况的模型
9.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图像,有关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描述,错误的是(  )
A.甲物体在0~2秒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物体在2~4秒内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20米/秒
C.乙物体在0~2秒内,做加速直线运动
D.乙物体在2~4秒内通过的距离是80米
10.“胜哥”开车去杭州,先以v1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又以v2走完后一半路程,则“胜哥”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 B. C. D.
11.一艘科考船利用声呐系统对某海域的海底形状进行了测绘。具体方法如下: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 s、0.16 s、0.30 s、0.14 s、0.30 s。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为(  )
A. B.
C. D.
12.物体甲、乙运动规律的图像如图1所示,物体丙运动规律的图像如图2所示,当t=5s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乙速度之比为2:5 B.甲、丙速度之比为1:2
C.乙、丙速度之比为1:1 D.甲、乙、丙的速度无法比较
13.P、Q 是长直路面上的两地,P、Q两地相距1 500 m。现有甲、乙二人骑自行车分别从 P、Q两地同时、同向出发,如图是甲、乙二人骑自行车运动时的 s-t图像,则运动2m in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甲、乙二人可能相距1 740 m,甲距 Q 50点600 m
B.甲、乙二人可能相距1 260 m,甲距 P点360 m
C.甲、乙二人可能相距 1 260 m,甲距 P 点900 m
D.甲、乙二人可能相距1740m,甲距Q点2 100m
14.物体的运动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跟物体的运动一样,能量也有多种形式。下列能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奔跑的猎豹具有机械能
B.人的食物中储存有化学能
C.雷达天线发射的信号具有电能
D.雷电爆发时具有电能、声能、电磁能等
15.下列关于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人在运动时需要消耗能,在睡觉休息时不需要消耗能
B.米饭、汽油、木材、天然气、煤炭中储存着化学能
C.天体的运行不属于机械运动,不具有机械能
D.水库中的水不具有能量,而只有当它从水库中流下时才具有能量
二、填空题
16.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1)火箭发射时,飞船从静止到运动获得了   能。
(2)选择飞船为参照物,乘坐飞船的航天员是   的。 (填“运动”或“静止” )
17.如图甲所示,流速为5km/h的河流中有一只自由漂浮的木桶,A、B两船同时从木桶位置出发,以如图乙所示的速度计上显示的速度分别逆流、顺流而行,1h后A船到木桶的距离是   ,B船到木桶的距离是   。
18.“胜哥”和小康一起乘同一部电梯上楼。
(1)“胜哥”说小康是静止的,小武选的参照物可能是   ;
(2)而小康却说小武是运动的,小康选的参照物可能是   。
19.甲、乙两辆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
(1)第7秒时,甲车的速度为   。
(2)第10秒时,甲、乙图像相交的点表示的含义是   。
(3)乙车从开始到5秒末通过的路程为   。
20.科学家利用一种超低温原子云为媒介,成功让光在其中的传播速度降低为真空中的两千万分之一,此时光速接近于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此成果在光计算机、光通信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科学家正在努力将光速降低到几乎与蜗牛爬行的速度相当。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光在超低温原子云中的传播速度为   m/s。
(2)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   (填“相同”或“不同”)的。
21.填写下列物体或现象中所具有的能:
(1)奔跑的猎豹具有    ;
(2)汽车中的汽油具有    ;
(3)电池放电时能释放    ;
(4)遥控器发出的电磁辐射具有    。
三、实验与探究题
22.在“测量纸锥的下落速度”的活动中,“胜哥”进行以下实验:
①取一张圆形纸,剪去一部分做成纸锥,如图甲。
②实验前测量出2米高度,作为纸锥下落的高度。
③在2米高处自由释放纸锥(如图乙),同时开始计时,纸锥落到地面时,结束计时。
④计算出纸锥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速度。
⑤……
位置 时间/秒 刻度尺示数/厘米
A 0 0
B 0.1 20
C 0.2 45
D 0.3 80
E 0.4 125
(1)为使实验结果更准确,请完成第⑤步骤:   ;
(2)“胜哥”用频闪照相机通过每隔0.1s曝光一次的方法拍摄记录下纸锥的运动过程,测量各阶段距离并记录在表中。请根据上表数据,在坐标图中画出纸锥运动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
(3)“胜哥”开展进一步探究,为探究锥角大小对纸锥下落速度的影响,准备另一张等大的圆形纸,裁去更大的扇形圆心角进行重复实验。在改变锥角大小时,如何控制纸锥质量相同,请简要说出操作方法:   。
23.扭扭车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儿童玩具,设计为三轮,使用时只需用手左右摇动方向盘就即可移动,非常便捷。前轮旁边有两个辅轮,它们相互交替一前一后的摆动产生扭扭车向前运动的动力。某科学小组想探究其运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扭扭车的运动快慢跟辅轮AB 之间的距离有关。
2.扭扭车的运动快慢跟方向盘的直径有关。
3.扭扭车的运动快慢跟方向盘转动的角度有关。
(1)【实验】将扭扭车的辅轮A、B分别染上红墨水,然后放在水平地面上,通过控制相应的量,使其运动,运动轨迹如图所示,测量扭扭车在相同时间内移动的直线距离,并记录表格如下:
实验次数 辅轮AB 的距离/ cm 方向盘直径/ cm 方向盘转动的角度/度 10秒钟扭扭车移动的直线距离/cm
1 20 25 90 144.00
2 20 30 90 127.26
3 25 30 90 159.50
实验时,同学们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量角器、   。
(2)【结论】
由表格   两组数据可知,当方向盘直径和转动角度相同时,辅轮AB距离越大,扭扭车运动速度越快。由实验还能得出,当辅轮AB距离和转动角度相同时,方向盘直径   ,扭扭车运动速度越快。
(3)【思考】进一步分析发现,针对建立的假设,所收集的证据并不完整,请你在答题卷的表格中将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四、综合题
24.20飞机是由我国自主设计和制造的第五代隐身重型歼击机,其部分技术参数如下表所示:
空载质量 最大飞行速度 最大作战半径 最大飞行高度
17吨 2.8马赫(952米/秒) 2200千米 18500米
(1)计算歼20以最大飞行速度飞行5分钟运动的路程。
(2)“作战半径”是指战机携带正常作战载荷,在不进行空中加油,自机场起飞,沿指定航线飞行,执行完任务后,返回原机场所能达到的最远距离。歼20以500米/秒的速度完成一次目标恰好在最大作战半径处的任务,至少需要多少时间(忽略起飞、降落及转向所需的时间)?
(3)激光雷达系统可以测定飞机的距离、速度和方位等。激光雷达在发射和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束时,在监视屏上会分别出现一个尖形波(屏上相邻度刻线间时间间隔相同)。某激光雷达跟踪一个匀速飞行的飞机时,某时刻在监视屏上显示的雷达波形如图甲所示,几秒后同一目标在监视屏上显示的雷达波形如图乙所示。根据图形可知目标飞机的运动情况是   (选填“靠近雷达”、“远离雷达”或“距离不变”)。
25.甬舟铁路是国家铁路网规划重大项目,西起宁波东站,东至舟山本岛,设计时速250公里。金塘海底隧道是甬舟铁路控制性工程,全长16.18公里,其中采用盾构法施工区段长11.21公里, “定海号”盾构机由东向西计划掘进6272米, “甬舟号”由西向东计划掘进4940米,是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请回答:
(1)甬舟铁路设计时速为250公里,即速度为250千米/小时,其意义为   。
(2)以设计时速运行,从宁波东站至舟山本岛耗时约0.3小时,试计算甬舟铁路的全长的距离。
(3)目前, “定海号”盾构机穿越的海堤实现了“零沉降”目标,正以日均16米(即16米/日)的的速度“穿海而行”。试计算,若以此速度掘进, “定海号”完成任务的天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机械运动的分类
【解析】【分析】机械运动指的是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改变的运动。
【解答】A、猎豹飞奔时,空间位置发生改变,属于机械运动,故A正确;
BCD、时间流逝、小草长高以及冰雪融化,空间位置没有发生改变,不属于机械运动,故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答案】B
【知识点】机械运动的分类;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分析】物体沿直线做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解答】A、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里运动距离不同,所以速度大小在变化,不是匀速运动,故A错误;
B、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
C、物体运动方向在不断变化,不是直线运动,故C错误;
D、物体运动方向在不断变化,不是直线运动,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3.【答案】D
【知识点】机械运动的分类;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分析】图中岸上的旗杆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旗向左飘,说明此时风向左吹。据此结合图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分析解答;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答】 图中岸上的旗杆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旗向左飘,说明此时风向左吹。
甲船上旗帜向左,有三种可能:
一是甲船不动,风把旗帜吹向左;
二是甲船向右运动,风相对于旗帜向左,把旗帜吹向左;
三是甲船向左运动但运动的速度小于风速,此时风仍能把旗帜吹向左。
对于乙船来讲情况相对简单,风向左刮,要使乙船的旗帜向右飘,只有使乙船向左运动。
综上分析可知,只有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4.【答案】B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空间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物体是静止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解答】A、“胜哥”静止站在商场的电动扶梯上,随电动扶梯一起匀速下降,以电动扶梯为参照物,“胜哥”的位置没有改变,“胜哥”是静止的,故A错误;
B、以保洁员为参照物,“胜哥”的位置在改变,是运动的,故B正确;
C、以“胜哥”为参照物,抹布与小虞之间的位置在改变,因而是运动的,故C错误;
D、以地面为参照物,保洁员位置没有改变,因而保洁员是静止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5.【答案】C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就说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就说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李白站在帆船上时,他与帆船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帆船为参照物,李白是静止的;李白站在帆船上时,他与青山、江岸和江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以它们为参照物,李白是运动的,故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6.【答案】C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作出解答。
【解答】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快;
二是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
所以小丽和小雨的方案都是可行的。
故答案为:C。
7.【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由速度的公式代入数值即可求出。
【解答】知路线全长s=9千米=9000米,行驶全程用时t=6分钟=360秒。
然后根据速度公式可得,快车全程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 B。
8.【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比值定义法,就是在定义一个物理量的时候采取比值的形式定义;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概念在物理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比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热值等等。
【解答】A、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不是比值定义法,故A不符合题意;
B 、“物体的运动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叫作速度”,速度,是用路程和时间这两个基本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速度这个新的物理量,属于比值定义法。
C、身体上没有脊椎骨的动物称为无脊椎动物,不是比值定义法,故B不符合题意;
D、地球仪是表示地球和地球表面积况的模型,不是比值定义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答案】B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速度时间图像中,倾斜的直线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与横坐标平行的直线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速度时间图像中,与横坐标平行的直线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倾斜的直线说明物体做变速运动。【解答】A、根据图甲可知,在0~2秒内,甲的路程与时间为正比例关系,所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甲可知,甲通过的路程不变,处于静止状态,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根据图乙可知,乙物体在0~2秒内,速度不断变大,做加速运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根据图乙可知,乙物体在2~4秒内速度为40m/s不变,通过的路程为
s=vt=40m/s×2s=80m
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先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物体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得出全程用的时间,再利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 设全程路程为s,
则物体在前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
物体在后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
物体全程用的时间:,
∴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B。
11.【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时间越长,说明经过的路程越远,海底距水面的距离越远。
【解答】由可知,速度一定时,时间越长,经过的路程越远,即海底离水平面的距离越远,B点和D点经过的时间较短,所以海底距离水平面的距离较近。
故答案为:D。
12.【答案】B
【知识点】机械运动的分类;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Δx/Δt,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
【解答】A.由题图1 可知甲的速度为v甲= 乙的速度为 由题图2可知丙的速度为 10 m/s;由上述分析可知:甲、乙的速度之比为v甲:v乙=5m/s:2m/s=5:2,故A 错误;
B. 甲、丙的速度之比为 故B 正确;
C. 乙、丙的速度之比为 10 m/s=1:5,故C错误;
D. 甲、乙、丙的速度可以比较,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3.【答案】D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Δx/Δt,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
【解答】由图可知,当时间t甲=12s时,路程s甲=60m,甲的速度当时间 时,路程s乙=30m,乙的速度运动t=2 min=120 s时,s甲'=v甲 t'=5 m/s×120 s=600 m,s乙'= 甲、乙二人骑自行车分别从 P、Q两地同时、同向出发,若两人骑车沿 P→Q 方向运动,则经过2 min 时二人相距的距离(600 m-360 m)= 1 260 m,乙离 Q 点 360 m,甲距离 P 点600 m;若两人骑车沿 Q→P 方向运动,则此时二人相距的距离. (s甲'-sz')=1500 m+(600 m-360 m)=1 740 m,甲离 Q 点 1 500 m+600 m=2 100 m,甲离 P点 600 m。故A、B、C 错误,D正确。故选 D。
故答案为:D
14.【答案】C
【知识点】能的多种形式
【解析】【分析】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且传播速度快,因此通常使用电磁波传递信号。【解答】A、奔跑的猎豹具有机械能,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人的食物中储存有化学能,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雷达天线发射的信号具有电磁能,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雷电爆发时具有电能、声能、电磁能等,故D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答案】B
【知识点】能的多种形式
【解析】【分析】(1)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无论运动还是休息,体内的生理活动如细胞呼吸等持续进行,都需要消耗能量。
(2)化学能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释放的能量,许多物质如食物、燃料等储存着化学能。
(3)机械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天体的运行属于机械运动,具有机械能(动能和势能)。
(4)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具有能量,水库中的水由于被抬高具有重力势能,本身就具有能量。
【解答】A、人在运动和睡觉休息时都需要消耗能量,故A错误;
B、米饭、汽油、木材、天然气、煤炭中储存着化学能,故B正确;
C、天体运动相对于地球或其他星体有位置的变化,是机械运动,故C错误;
D、水库中的水由于位置较高具有重力势能,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6.【答案】(1)机械(动)
(2)静止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机械能守恒
【解析】【分析】(1)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又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等。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物体位置发生变化则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解答】(1)火箭发射时,飞船从静止开始加速运动,速度逐渐增大,质量不变,根据动能的计算公式,可知飞船的动能增大,即飞船从静止到运动获得了机械能中的动能。
(2)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关键在于被研究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相对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如果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物体是静止的。
17.【答案】30km;30km
【知识点】机械运动的分类;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解答】A船以3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逆流而上,水流与船的方向相反,所以船实际的速度为,木桶的速度为,所以1小时后,A船与木桶间的距离为。B船顺流而下,实际的速度为,则B穿与木桶间的距离为。
18.【答案】(1)自己或电梯
(2)周围建筑物、地面等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1)(2)当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空间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认为该物体是静止的,若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
【解答】(1)小康和“胜哥”以及电梯间的空间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以“胜哥”自己或者电梯为参照物时,小康是静止的。
(2)“胜哥”和周围建筑物、地面间的空间位置发生改变,所以以周围建筑物或者地面为参照物,“胜哥”是运动的。
19.【答案】(1)0
(2)甲乙两车在10秒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均为140米
(3)70m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分析】 在s-t图象中,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s-t图象可知两车运动时间以及路程为,据此利用速度公式计算速度以及路程。
【解答】(1) 第7秒时, 甲静止,所以 第7秒时,甲车的速度为0;
(2) 第10秒时,甲、乙图像相交的点表示的含义是甲乙两车在10秒相遇,此时甲乙两车在10秒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均为140米;
(3) 乙车从开始到10秒末通过的路程为140m,乙车做匀速运动,所以 乙车从开始到5秒末通过的路程为70m。
20.【答案】(1)15
(2)不同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根据光在超低温原子云中的传播速度与真空中光速的关系计算出光在超低温原子云中的传播速度;
(2)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解答】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3×108m/s,从第一句话可知,光在超低温原子云中的传播速度为:

(2)本材料说明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21.【答案】(1)动能
(2)化学能
(3)电能
(4)电磁能
【知识点】能的多种形式
【解析】【分析】根据物体具有的能量形式进行回答。
【解答】(1)奔跑的猎豹具有动能。
(2)汽车中的汽油具有化学能。
(3)电池放电时能释放电能。
(4)遥控器发出的电磁辐射具有电磁能。
22.【答案】(1)再剪出一个大小不等的扇形,再将它们做成锥角不等的纸锥,重复步骤③
(2)
(3)先把圆形纸剪去相同大小的扇形,再把其中一个圆形纸再剪去一小部分扇形并用胶水沾在纸锥的内侧,便可保证纸锥的轻重是相同的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分析】(1)由图甲可知,应改变减去扇形的大小,制成纸锥,进行重复实验。
(2)将表中数据描在图中对应位置,并用光滑的线将各点连接起来。
(3)要探究角度的影响,由控制变量法可知,应控制纸锥的质量相同,可将扇形剪下后用胶水沾在纸锥上。
【解答】(1)根据题意知道,应再剪出一个大小不等的扇形,再将它们做成锥角不等的纸锥,重复步骤③。(2)根据表格数据,做出图像如下图
(3)根据纸锥一开始的制作方法,“胜哥”先把圆形纸剪去相同大小的扇形,再把其中一个圆形纸再剪去一小部分扇形并用胶水沾在纸锥的内侧,便可保证纸锥的轻重是相同的,这样也就符合了控制变量法研究的要求。
(1)根据题意知道,应再剪出一个大小不等的扇形,再将它们做成锥角不等的纸锥,重复步骤③。
(2)根据表格数据,做出图像如下图
(3)根据纸锥一开始的制作方法,先把圆形纸剪去相同大小的扇形,再把其中一个圆形纸再剪去一小部分扇形并用胶水沾在纸锥的内侧,便可保证纸锥的轻重是相同的,这样也就符合了控制变量法研究的要求。
23.【答案】(1)刻度尺、秒表
(2)2、3;越小
(3)
实验次数 辅轮AB的距离/cm 方向盘直径/cm 方向盘转动的角度/度 10秒钟扭扭车移动的额直线距离/cm
4 25 30 不为90度都可以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1)测量长度的仪器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仪器是秒表。
(2)根据控制变量法,探究某一因素的影响时,要控制其它条件相同,结合表中数据即可得出结论。
(3)要探究方向盘移动角度的影响,则应控制角度不同外其它条件相同。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需要测量距离和时间,所以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秒表。
(2)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2和实验3的方向盘直径和转动角度相同,而辅轮AB的距离不同,且实验3中辅轮AB的距离更大,在相同的时间内扭扭车移动的直线距离更远,可知直径和转动角度相同时,实验3中辅轮AB的距离越大大,扭扭车移动的速度越快。
实验1、2辅轮AB的距离相同,1中方向盘直径小,扭扭车运动的速度快。
(3)实验没有探究扭扭车移动速度与方向盘转动角度的关系,所以应设置实验4,改变方向盘转动的角度,如下所示
实验次数 辅轮AB的距离/cm 方向盘直径/cm 方向盘转动的角度/度 10秒钟扭扭车移动的直线距离/cm
4 25 30 不为90度都可以  
24.【答案】(1)歼20以最大飞行速度飞行5分钟运动的路程
(2)“歼20”一个作战半径的飞行路程s'=2×2200km=4400km飞行一个作战半径的来回需要的时间
(3)靠近雷达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s=vt计算路程,注意时间的单位为米每秒。
(2)完全一次作战任务,经过的距离是最大作战距离的两倍,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式求解时间。
(3)由图可知,发射和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束的时间间隔正在变短,说明飞机与雷达之间点的距离在变短。
【解答】(3)根据图甲和图乙可知,激光雷达在发射和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束的时间变短,可知目标飞机靠近雷达。
(1)歼20以最大飞行速度飞行5分钟运动的路程
(2)“歼20”一个作战半径的飞行路程s'=2×2200km=4400km
飞行一个作战半径的来回需要的时间
(3)根据图甲和图乙可知,激光雷达在发射和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束的时间变短,可知目标飞机靠近雷达。
25.【答案】(1)列车每小时通过的路程为250千米
(2)S= vt=250km/h×0.3h=75km
(3)t=S/v=6272m÷16m/天=392 天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速度表示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时间等于路程除以速度。
【解答】(1)速度表示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所以 速度为250千米/小时表示 列车每小时通过的路程为250千米 ;
(2)已知速度和时间,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所以 S= vt=250km/h×0.3h=75km ;
(3)已知路程和速度,时间等于路程除以速度,所以 t=S/v=6272m÷16m/天=392 天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