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3日地月的相对运动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3日地月的相对运动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3日地月的相对运动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科学家发现,目前太阳活动进入极大期,极大期将持续一年左右,之后逐渐回归到极小期。下列关于太阳的相关认识正确的是 (  )
A.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是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
B.太阳的大气层从外到内依次为日冕层、光球层和色球层
C.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最大的是太阳风
D.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由于月球公转引起的自然现象是(  )
A.四季交替 B.昼夜交替
C.月相变化 D.以上三种都是
3.在制作“针孔照相机”的探究实践活动中,看到清晰的像后,“胜哥”把小孔变小了一些,那么观察到像将(  )
A.变小 B.变大 C.变暗 D.变亮
4.《梦溪笔谈》中有言:“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图甲);或中间为窗隙所束,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影西,鸢西则影东(图乙);又如窗隙中楼塔之影,为窗所束亦皆倒垂(如图丙)……”,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乙、丙中的现象都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B.乙图中“像”移动的方向与物移动的方向相反
C.丙图中的小孔形状变为小三角形时也会有上述现象
D.丙图中的“窗隙”越大现象越明显
5.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在下列各图中情景与客观实际相符的是(  )
A.B.C.D.
6.每年月球绕地球公转12次,可我们在地球上始终只能观察到月球的正面(如图),其原因是
A.月球没有自转 B.月球只有公转
C.月球公转和自转的周期相同 D.月球和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
7.2024年6月4日,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采样后,采样痕迹呈现的形状如汉字“中”(如图1)。网友评论:这既是“中”字,也是“和平鸽”(如图2),都象征着世界和平,迈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的步伐。下列相关说法最恰当的是(  )
A.没有人类干扰,“和平鸽”将能长期存在
B.由于日晒雨淋,“和平鸽”将会很快消失
C.由于风力吹拂,“和平鸽”将会逐渐模糊
D.随着月球自转,“和平鸽”将会面向地球
8.2025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经历了一次月全食,而且是罕见的“超级红月亮”。下图是“胜哥”拍摄的金华万佛塔上空月全食照片,下列对月全食过程的排序,正确的是
A.丁→甲→丙→乙→丁 B.丁→丙→乙→甲→丁
C.丁→丙→甲→乙→丁 D.丁→乙→丙→甲→丁
9.下列光现象中,与日食的形成原因不同的是(  )
A.小孔成像 B.雨后彩虹 C.手影游戏 D.树下阴影
10.日环食是日食的一种,发生时太阳的中心部分黑暗,边缘仍然明亮,形成光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日环食每个月都会发生
B.日环食发生时,当晚可能看见月全食
C.日环食发生时,轮廓是圆的,说明地球是圆的
D.日环食发生时,月球运动到地球与太阳之间
11.为探究日食产生的原因,“胜哥”进行了如下模拟实验:把A、B两球放置在同一水平面的视线上,并控制眼睛(代表地球上的观察者),球A和球B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球A模拟的是月球
B.日食发生当天一般是农历初一
C.要模拟日环食,小球A须向箭头③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D.要模拟日偏食,小球A须向①或②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12.观测者站在地面观察某天文现象,当时太阳、地球、月球的关系如图所示。对于观测者当时看到的天文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月球位于①位置时可能出现日食
B.当月球位于②位置时可能出现月食
C.当月球位于③位置时可看到月亮背面景物
D.当月球再次回到④位置时,至少需要1年
二、填空题
13.阳光明媚的大树底下很容易看到大大小小的圆形光斑。
(1)这些光斑是   的像(填成像物体);
(2)圆形光斑产生的原因是光线透过树叶间的孔隙照到地上,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造成了小孔成像。
14.正午太阳高度会随季节而变化,为了取得良好的吸热效果,太阳能热水器吸热面要始终与正午太阳光保持垂直,如图甲所示。
(1)当上虞所在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时,北极圈及以北地区会出现   现象。
(2)图乙为小科同学制作的太阳高度测量仪,通过观察屏幕是否出现亮斑就能确定太阳高度,他的依据是   (填光学现象)。
(3)图丙为上虞某地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情况,为了取得最好的吸热效果,冬至日之后应将太阳能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   (选填“调大”、“调小”或“不变”)。
15.2022年11月8日上演了一次月全食并“附赠”月掩天王星,小科想观察到月全食需要在图甲中的   区(填“本影”或“半影”)。再过7天月球将运行至图乙中的   (填序号),对应的月相是图丙的   (填序号)。全食阶段月球会遮掩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的天王星,天王星位于图丁中的   (填字母)位置。
16.读“月相成因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 胜数。元宵佳节赏月,月球位于图甲中 处,此时宁波地区一轮明月升起的时间是 。(填字母)
A.日出时分 B.正午时分 C.傍晚时分 D.子夜时分
(2)日全食发生时,月球在轨道上的位置应在图乙中   (填字母)处。
(3)图乙中 B 处的月相为   。
17.如甲图为某地某时刻日食初亏时的照片,据图推断:
(1)此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最接近乙图中的   
(2)拍摄者拍此照片时,其左侧为____方。
A.东 B.南 C.西 D.北
三、实验与探究题
18.某科学学习小组在进行工程实践时,尝试制作三球运动演示模型,过程如下:
[明确问题]
任务:设计制作三球运动演示模型,能够演示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限制条件:材料包括地球模型、月球模型、LED灯、不同规格的皮带轮、十字轴等。
(1)[设计方案]
依据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运行规律,制作的三球演示模型中,“地球”和“月球”公转周期比应为1:12。
模型既要揭示事物本质,又要简约。理论上,三球演示模型既要体现三球间距离的比例,更需符合三球   的比例。
(2)[实施计划]
按方案制作模型,限制条件中的LED 灯应安装在如图中   球中(填序号)。
(3)[检验作品]
如图为该学习小组已经完成的三球模型作品,实际检验时,摇动手柄,使大十字轴绕大轮轴转动1周,发现小十字轴只转动6周。
[改进完善]
根据检验结果,你认为对上述三球运动演示模型应该如何改进    。……
19.图甲为小科自制的“针孔照相机”来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用一个不透明的纸盒在A端开一小孔,作为镜头;在B端蒙一张半透明纸,作为光屏。小孔的大小和形状都能改变,半透明纸到小孔的距离也能改变。
(1)将镜头对着点燃的蜡烛,小科在光屏上会看到一个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实像。固定烛焰和纸盒的位置,让光屏从图示位置慢慢远离小孔,在此过程中光屏上蜡烛像的大小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固定烛焰、小孔和光屏位置,依次插入小孔、中孔、大孔的镜头,在表中记录蜡烛呈现在半透明纸上像的特征。
镜头孔径 小孔 中孔 大孔
清晰度 清晰 较模糊 模糊
明亮度 逐渐变亮
根据表格中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进一步探究像的亮度与小孔形状的关系时,小科使用如图乙所示的三种形状的小孔进行实验。小科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   。
20.某校科学学习小组同学根据工程实践的一般过程,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太阳、地球和月球三球运动演示模型。以下节选部分工程实践的过程:
【明确问题】
任务:设计制作三球运动演示模型,能够演示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设计方案】
(1)机械装置采用齿轮实现动力的传递,已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为一年,月球绕地球转一圈为一个月,即地月公转周期比为12:1,现有如图甲A、B、C齿轮各一个。为保证地月公转周期比为12:1,请写出齿轮组合的顺序。   
(2)图乙中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线,则可能会出现的天文现象是   。
(3)小乐在使用该模型的过程中发现,即便真实模拟了日、地、月三者的相对运动,但每月都会发生月食,与实际不符。小乐应如何调整该装置,才能解释满月当天不一定出现月食这一事实。   。
(4)【检验作品】
小乐演示模型后,老师指出该作品只演示了日偏食, “模拟演示”指标为“待改进”等级。为使“模拟演示”评价指标至少能达到“合格”等级,请写出改进模型的一种方法:   。
日食成因模拟实验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比例 大小 能较好模拟出日地月三者比例大小关系 能基本模拟出日地月三者比例大小关系 未能模拟出日地月三者比例大小关系
模拟演示 能模拟出3种不同类型的日食 能模拟出2种不同类型的日食 能模拟出1种不同类型的日食
四、综合题
21.如图所示为一个三球仪模型,它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太阳、月球、地球的位置关系。
(1)三球仪模型的A、B、C三个球中,表示地球的是   。
(2)当A、B、C三者的位置恰好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如图所示)时,可能出现   现象。
(3)图中所对应的日期接近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____(填字母)。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4)小妍提出,这一模型只能粗略地表示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与实际的日、地、月情况相比还有一些区别,例如:   (写出一点)。
22.小科在模拟日食、月食实验时,绘制了如下实验图甲和乙,其中大球代表太阳,小球代表月球, “眼睛”表示小科在地球上的观察点。
(1)如图甲,小科可以观察到的日食类型是    。小科通过实验发现下列因素中与形成的日食的类型有关的是    (填序号)。
①观测者在月球阴影区的位置;②月球的大小;③月地距离的不同。
(2)如图乙,当月球全部进入A区时就发生   现象;当月球的一部分进入A区,另一部分在B区时,是   现象。
23.请观察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日全食发生的过程,将上图中的序号进行排序:D→   →D。
(2)在上图中没有反映出的日食类型是   ;
(3)发生日全食和月全食时,日月地三者的位置关系有什么不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太阳的结构与概况
【解析】【分析】 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主要有黑子、耀斑、太阳风,其中黑子分布在光球层,耀斑分布在色球层,太阳风分布在日冕层。黑子的大小和多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约是11年。
【解答】A.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它们的数量和大小是衡量太阳活动强弱的重要指标。太阳活动极大期时,太阳黑子的数量和大小通常会增加,A正确;
B.太阳的大气层从外到内依次为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B错误;
C.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太阳风、太阳辐射和太阳耀斑等多种现象。太阳风是太阳大气层中的带电粒子流,它对地球的磁层和电离层有显著影响,但不能说是影响最大的,C错误;
D.太阳不是行星,而是一颗恒星,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D错误。
故答案为:A。
2.【答案】C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月球公转引起月相变化;地球公转引起四季交替;地球自转引起昼夜交替。
【解答】由于月球公转引起的自然现象是月相的变化,四季更替是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故答案为:C。
3.【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物体通过小孔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以及光屏到小孔的距离;而像的亮暗程度与通过小孔的光线多少有关。
【解答】像的大小由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决定,把小孔变小一些,并没有改变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以及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所以像的大小不会发生变化,故 A、B 选项错误。
当把小孔变小一些时,通过小孔的光线会减少,单位面积上的光线数量也会减少,所以像会变暗,而不是变亮,故 C 选项正确,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4.【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A.影子和小孔成像的原理都是光的直线传播;
B.在小孔成像现象中,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相反;
CD.小孔成像的形状决定与物体的形状,与小孔形状无关。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甲图是鸢和它的影子,乙图、丙图是小孔成像现象,因此三者的原理都是光的直线传播,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乙图是小孔成像,“像”移动的方向与物移动的方向相反,故B正确;
C.小孔成像时,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与孔的大小有关,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丙图“窗隙”较大时,不会出现小孔成像现象,故D错误。
故选D。
5.【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在同一地点和同一时刻,太阳光的照射方向和角度是相同的,那么影子的方向应该是相同的,故B、C错误;
影子的长度与树木的高度成正比,即高度越大,影子越长,故A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A。
6.【答案】C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
【解析】【分析】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月球既有自转也有公转,自转周期27.32166天,与公转周期相同。当然,这指的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当我们以地球为参照物时,也就是在地球上的人类看来,那么,29.53059天才是“一个月”,这称为朔望月,也就是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的一个周期。这样,地球人也会觉得29.53059天月球公转一周。
【解答】人们在地球上始终只能观察到月球的正面的原因是月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相同,方向相同,且与地球的自转基本同步,在这种状态下,月球总是以同一面向着地球,故C对,ABD错。
故答案为:C。
7.【答案】A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
【解析】【分析】根据人类对月球的认识进行分析。
【解答】A.没有人类干扰,“和平鸽”将能长期存在,故A正确;
BC.月球上没有空气,不存在风雨,故BC错误;
D.由于潮汐锁定,月球正面始终对着地球,月球背面的“和平鸽”将不会面向地球,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8.【答案】D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解析】【分析】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月面部分或全部变暗的现象,时间可长达一个多小时,这就是月食。由于地球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发生月食部分的月球并非全黑,而是呈暗弱的古铜色。
【解答】月全食的过程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阶段。初亏:月球刚接触地球本影,标志月食开始;食既: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的西边缘内切,月球刚好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内;食甚:月球的中心与地球本影的中心最近;生光:月球东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内切,这时全食阶段结束;复圆: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外切,这时月食全过程结束。所以图示月食的过程是丁→乙→丙→甲→丁。
故答案为:D。
9.【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月球的概况;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通常简称光的直线传播。
【解答】日食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成的;
A. 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A正确;
B.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B错误;
C. 手影游戏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C正确;
D. 树下阴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D正确;
故答案为:B
10.【答案】D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向地球的光,我们就看不到太阳,这就是日食。
【解答】日环食的发生与月份没有关系,与月球、地球和太阳的运动有关,A错误; 日环食发生时,当晚不可能看见月全食 。日环食发生在白天,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遮挡住部分太阳光,形成日环食。而月全食发生在夜晚,是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遮挡住太阳光照射到月球上形成的,B错误;月食能证明地球是圆的,日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日环食发生时,月球运动到地球与太阳之间,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11.【答案】C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日食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日食只在农历初一二发生,即新月时发生,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全环食。
【解答】日食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球A模拟的是月球,A正确;日食发生时,地球背着太阳,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此时为农历初一,B正确;模拟日环食,球A距离球B更近,所以球A需向箭头③方向的方向移动,C错误,模拟日偏食,球A需向箭头①或②方向移动,月球表面小部分受到太阳光照射形成日偏食,D正确。
故答案为:C。
12.【答案】A
【知识点】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1)日食的形成原理: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就会发生日食现象。
(2)月食的形成原理: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地球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就会发生月食现象。
(3)由于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相同,月球始终以同一面朝向地球,我们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4)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一个月(27.32 天左右,恒星月 ),并非一年。
【解答】当月球运行到①位置时,会发生日食现象,当月球运行到③位置时,会发生月食现象。这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A正确,BC错误;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大约是27.3天(一个恒星月),D错误。
故答案为:A。
13.【答案】(1)太阳
(2)沿直线传播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形状与光源有关,与孔的形状无关。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孔与地面的距离会影响像的大小。
【解答】(1)光斑的形成属于小孔成像,成的是光源的像,即太阳的像。
(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14.【答案】(1)极昼
(2)光的直线传播
(3)调小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1)太阳高度最大时为夏至,这天太阳直射点最北,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将出极昼现象。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屏幕上出现亮光,即可确定太阳光的位置,从而测定太阳高度。
(3)冬天太阳高度减小,为增大集热板与太阳光的接触面积,应减小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
【解答】(1)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此时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因此,当处于北半球的上虞所在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时,北极圈及以北地区会出现极昼现象。(2)光在中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科同学制作的太阳高度测量仪中通过观察屏幕是否出现亮斑就能确定太阳高度,他的依据是光的直线传播。
(3)上虞地区进入冬至日之后,太阳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太阳光与地平线之间的夹角变大,集热板要尽量与太阳光垂直,所以应使太阳能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调小。
(1)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此时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因此,当处于北半球的上虞所在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时,北极圈及以北地区会出现极昼现象。
(2)光在中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科同学制作的太阳高度测量仪中通过观察屏幕是否出现亮斑就能确定太阳高度,他的依据是光的直线传播。
(3)上虞地区进入冬至日之后,太阳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太阳光与地平线之间的夹角变大,集热板要尽量与太阳光垂直,所以应使太阳能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调小。
15.【答案】本影区;4;①;G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太阳系的组成
【解析】【分析】
①月食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类型。地球绕着太阳运转,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在背对太阳的方向会产生一条地球的影子,当月球进入地球影子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将看到月全食或月偏食现象。月全食是指月球全部进入地球影子而变暗的现象,月偏食是指月球部分进入地球影子而变暗的现象。
②月食发生时,月球进入地球的影子,即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线,且地球在中间,当天的月相是满月。
③新月:农历初一,日地月共直线,月球在中间,可能发生日食;
上弦月:农历初七初八、西边天空西边亮;
满月:农历十五十六,日地月共直线,地球在中间,可能发生月食;
下弦月:农历廿二廿三,东边天空东边亮。
④太阳系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解答】
①月全食需要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区,月偏食则是进入地球的半影区。
②月食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当天的月相是满月,再过七天,月相为下弦月,在图乙中4位置,东边亮,是图丙中的①。
③太阳系八大行星距离太阳位置由近至远依次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故而天王星位于G位置。
16.【答案】(1)B;C
(2)B
(3)新月(或朔)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解析】【分析】月相是指月球的形状在一个月中发生周期性变化;新月发生在农历初一,此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整夜不见月亮;满月发生在农历的十五,此时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月亮整夜可见。日食发生在农历的初一,此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月球挡住了太阳,所以地球上的人看不见太阳,以为太阳被吃掉了。
【解答】(1)元宵节是农历的正月十五,此时形成的月相是满月,对应的是图中的B选项,满月的月亮从傍晚起清晨落,所以明月升起的时间是傍晚时分;
(2)日全食发生在农历的初一,此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月球挡住了太阳,所以地球上的人看不见太阳,以为太阳被吃掉了。所以选B;
(3)B是新月,地球上看不到太阳。
17.【答案】(1)C
(2)A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1)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月球就挡住了太阳光形成月影,从地球上月影所在区域看太阳,太阳全部或部分被月球遮挡,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
(2)由于月亮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转,日食总是在太阳圆面的西边缘开始的。
【解答】(1)日食是由于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并且三者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而形成的天文现象。在乙图中,C 选项呈现出月球杠进入太阳和地球之间的状态,符合日食初亏时(日食开始阶段,月球开始遮挡太阳)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所以日食初亏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最接近乙图中的C。
故答案为:C。
(2)日食初亏时,月球是从太阳的西边缘开始逐渐遮挡太阳的。因为太阳的视运动方向是东升西落,在日食初亏时,月球从左侧侵蚀太阳,也就意味着拍摄者的左侧是太阳升起的方向,即东方,所以拍摄者拍此照片时,其左侧为东方。
故答案为:A。
18.【答案】(1)体积
(2)①
(3)将大小皮带轮的直径换成1:12规格的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太阳系的组成;行星及其卫星
【解析】【分析】(1)太阳的体积最大,月球的体积最小。
(2)体积最大的是太阳,太阳是光源。
(3)转动圈数不符合实际,应换成1:12的皮带轮。
【解答】(1)地球、太阳和月球体积不同,所以在制作模型时,要符合体积比。
(2)三个球中只有太阳自身能够发光,所以LED灯要安装在太阳上,太阳的体积最大,所以是①号球。
(3)“地球”和“月球”公转周期比应为1:12,但实际检验时,摇动手柄,使大十字轴绕大轮轴转动1周,发现小十字轴只转动6周,所以改进方案为:将大小皮带轮的直径换成1:12规格的。
19.【答案】(1)倒立;变大
(2)小孔到像的距离及小孔的形状相同时,小孔越大成像越亮,但像变模糊。
(3)没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同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小孔成像成的是光源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与物距和像距有关,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2)小孔越大,经过小孔的光线越多,像越亮。
(3)图中孔的形状和大小均不相同,存在多个变量。
【解答】(1)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成倒立的实像。
固定烛焰和纸盒的位置,让光屏从图示位置慢慢远离小孔,像距会变大,在此过程中光屏上蜡烛像也会变大。
(2)根据表格中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小孔到像的距离及小孔的形状相同时,小孔越大成像越亮,但像变模糊。
(3)要探究像的亮度与小孔的形状的关系,则需要控制孔的大小不变,只改变形状,而图乙中改变了孔的形状,没有控制三个小孔的大小相同。
(1)[1]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成倒立的实像。
[2]固定烛焰和纸盒的位置,让光屏从图示位置慢慢远离小孔,像距会变大,在此过程中光屏上蜡烛像也会变大。
(2)根据表格中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小孔到像的距离及小孔的形状相同时,小孔越大成像越亮,但像变模糊。
(3)要探究像的亮度与小孔的形状的关系,则需要控制孔的大小不变,只改变形状,而图乙中改变了孔的形状,没有控制三个小孔的大小相同。
20.【答案】(1)B、A、C
(2)日食
(3)把地球公转平面与月球公转平面错开一定的夹角或地球和月球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4)减小月球模型的体积或增大月球模型的体积、增大月球模型与地球模型之间的距离或减小月球模型与地球模型之间的距离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 日食又叫做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月食,又称月蚀,是一种当月球运行进入地球的阴影(阴影又分本影和半影两部分)时,原本可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有部分或全部不能被直射阳光照亮,使得位于地球的观测者无法看到普通的月相的天文现象。
【解答】(1) 图乙中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线,则可能会出现的天文现象是 日食,此时月亮在中间,可能会挡住太阳的光,地球上的人看不到太阳;
(2小乐应如何调整该装置,才能解释满月当天不一定出现月食这一事实。 把地球公转平面与月球公转平面错开一定的夹角或地球和月球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这样太阳的就可以打到月球上,就会出现不一定每月都出现月食现象 ;
(3)小乐演示模型后,老师指出该作品只演示了日偏食, “模拟演示”指标为“待改进”等级。为使“模拟演示”评价指标至少能达到“合格”等级,请写出改进模型的一种方法: 减小月球模型的体积或增大月球模型的体积、增大月球模型与地球模型之间的距离或减小月球模型与地球模型之间的距离 ;
故答案为:(1) 日食 (2) 把地球公转平面与月球公转平面错开一定的夹角或地球和月球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3) 减小月球模型的体积或增大月球模型的体积、增大月球模型与地球模型之间的距离或减小月球模型与地球模型之间的距离
21.【答案】(1)B
(2)月食
(3)B
(4)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实际距离远大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实际距离(合理均可)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1)A是太阳、B是地球、C是月球。
(2)日食: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月球挡住了太阳。
(3)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
(4)月食因遮挡情况不同,分为月全食和月偏食。
【解答】(1)太阳、地球和月球三个星球中,太阳的体积最大,月球的体积最小,地球居中,所以B是地球。
(2)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光,月球被遮挡,所以将观察到月食现象。
(3)图中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所以对应的日期为夏至日附近。
故答案为:B。
(4)实际上三个星球间的距离关系和图中不同,月食现象在不同范围内大小可能不同。
22.【答案】(1)日环食;①③
(2)月全食;月偏食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 日食,又叫做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解答】(1)图示中小球不能完全挡住大球发出的光,大球四周环状部分会被看到,此时可以观察到日环食。当小球向②方向运动时,靠近观察者,日环食变成了日全食;当小球向①或③方向运动时,大球的一部分被遮掩,出现了日偏食,所以日食类型与①观测者在月球阴影区的位置和③月地距离的不同有关,和月球的大小无关。故选①③。
(2) 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月食就在每月的十五。月食一般包括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分析图片可知,当月球全部进入A区时就发生月全食现象;当月球的一部分进入A区,另一部分在B区时,是半影月食现象;当月球全部进入B区时,是月偏食现象。
23.【答案】(1)EACFB
(2)日环食
(3)日全食: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月全食;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
【知识点】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1)日食的过程:日食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当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日食过程是太阳被月球逐渐遮挡又逐渐露出的过程 。
(2)日食的类型:日食分为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日全食是太阳被月球全部遮住;日偏食是太阳部分被月球遮挡;日环食是月球只遮挡住太阳的中心部分,太阳边缘依然可见,形成一个明亮的光环 。
(3)日食和月食时日、月、地的位置关系:日食发生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中间;月食发生时,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中间,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
【解答】(1)日全食的过程包括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阶段。由于月球是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转,所以日食总是在太阳圆面的西边缘开始。初亏时,月球的东边缘刚接触到太阳圆面的瞬间;食既时,月球逐渐遮挡住太阳,阳光强度和热度显著下降;食甚时,整个太阳圆面被遮住;生光时,月球黑影边缘逐渐露出阳光;最后复圆,太阳完全恢复,排序是D→EACFB→D。
(2 )日食类型主要包括 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和全环食 四种 ,在上图中没有反映出的日食类型是日环食。
(3)发生日全食时,日、地、月三者呈一条直线,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中间;而发生月全食时,地球则位于太阳和月亮中间 。
(1)日全食的过程包括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阶段。由于月球是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转,所以日食总是在太阳圆面的西边缘开始。初亏时,月球的东边缘刚接触到太阳圆面的瞬间;食既时,月球逐渐遮挡住太阳,阳光强度和热度显著下降;食甚时,整个太阳圆面被遮住;生光时,月球黑影边缘逐渐露出阳光;最后复圆,太阳完全恢复,排序是D→EACFB→D。
(2)日食类型主要包括 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和全环食 四种 ,在上图中没有反映出的日食类型是日环食。
(3) 发生日全食时,日、地、月三者呈一条直线,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中间;而发生月全食时,地球则位于太阳和月亮中间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