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4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4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4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自然现象可以反映地壳变动信息的有(  )
①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②华山北坡大断崖③采石场上有弯曲的岩层④青藏高原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A.①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024年4月3日,“胜哥”突然感到强烈震感,后来证实为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地震、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下列有关地形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岩石圈的各大板块处于静止状态
B.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肯定不会有地震发生
C.地壳的运动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不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D.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多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3.客观事实是一类重要证据,下列事件可以作为2024年太平洋板块活动频繁证据的是
①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
②2024年10月22日甘肃武威市天祝县发生3.2级地震
③2024年日本樱岛火山喷发频率和规模高于往年平均水平
④2024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了18次下潜作业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4.2024年年初,日本及周边海域连续发生了多次地震,其中石川县能登地区更是发生了7.6级大地震,给当地造成较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正好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B.地震发生前通常没有任何预兆
C.地震发生时,应迅速逃离到空旷地带
D.地震发生时,可以乘坐电梯快速逃生
5.2024年4月3日在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浙江等地有强烈震感。地震发生时,下列避震方法不合理的是
A.蹲下保护头部 B.从窗口跳下
C.走安全通道 D.蹲在桌下
6.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截至目前地震已造成多所房屋坍塌,200余人死亡。各级政府已启动紧急救援安置措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过程
B.这次地震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造成的
C.地震多发生于板块交界处,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D.遇地震时,低楼层的人们可快速撤离到开阔处,高楼层的可在墙角或坚固桌椅下躲藏
7. 2024年4月 3日,中国台湾省花莲县海域发生里氏 7.3级地震。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台湾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B.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C.发生地震时要马上乘坐电梯逃生
D.在房屋倒塌前迅速进入室内抢运物品
8.下图所示为小科模拟火山喷发的课外实验。他将实验药品倒入火山模型内,再慢慢注入水,两者就会剧烈反应,“红色气泡”开始从火山模型中喷涌而出,如同火山喷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火山是导致地壳运动的原因之一
B.全球火山带与地震带的分布相对独立
C.岩浆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D.人类活动是导致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
9. 2024年年初,日本及周边海域连续发生多次地震,其中石川县能登地区更是发生了震源深度10km的7.6级大地震,给当地造成较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
A.该地正好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B.全球每年大部分地震都是极其轻微的
C.震中距就是震源距离震中的深度
D.地震发生前通常没有任何预兆
10.科学假说是根据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海底扩张说”的建立,所依据的事实是( )
A.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的亲缘关系
B.海底山脉岩石的年龄离大洋中脊越远越老
C.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大陆海岸线的吻合性
D.一种叫舌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被发现
11.科学的进步离不开科学家的不断探索,下列科学家与其贡献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瑞典分类学家林奈——提出对物种的“双名制”
B.英国科学家胡克——提出“细胞学说”
C.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D.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
1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下列现象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
A.山脉的形成 B.火山的喷发
C.洪水的爆发 D.大西洋的形成
13.一个科学假说的形成,常会成为进一步科学研究的契机。在新的证据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原有的假说不断地被解释支持或纠正,并形成新的科学假说。 “海底扩张说”的建立,所依据的事实是(  )
A.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的亲缘关系
B.海底山脉岩石的年龄离大洋中脊越远越老
C.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大陆海岸线的吻合性
D.一种叫舌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被发现
14.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正确的是(  )
①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由赫斯创建的
②板块构造学说是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创立的
③板块构造学说建立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
④板块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
⑤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二、填空题
15.火山和地震是地球   (填“内部”或“外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可采取的应急措施有   (填序号)。
①身处底楼时,若时间允许,应迅速跑到室外开阔地
②身处高楼时,来不及逃离,可躲在墙角或坚固的桌下
③身处城市街道时,应选择在广告牌或电线杆下躲避
④身处山里野外时,应及时避开山边、陡崖等危险环境
16. 如图所示为小科模拟火山喷发的课外实验。他将实验药品倒入火山模型内,再慢慢注入水,两者就会发生剧烈反应,“红色气泡”开始从火山模型中喷涌而出,如同火山喷发。
(1) 实验中“红色气泡”模拟的是   。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多选,填字母)
A.火山是地壳运动的剧烈表现形式之一
B.岩浆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结构中的地幔
C.导致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
17.地震时,震源产生的“地震波”会在地球内部传播。地震波有两种:波A和波B,它们在地壳不同深度的传播速度如图乙。
(1)图甲是世界地震分布图,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   。
(2)分析图乙,两种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与深度关系为   。
(3)若你手机收到图丙所示预警信息后,应立即采取避险的措施有   。(写出1条)
18.2024年4月3日, 在中国台湾省花莲县(北纬23.86° , 东经121.62° )附近海域发生7.3级的地震,此后此地连续发生多起余震。
(1) 花莲县属于   (选填“东”或“西”) 半球。
(2)请结合图片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台湾省花莲县附近海域频繁发生地震的原因:    。
(3)发生地震时,下列避震措施错误的是____(填字母)。
A.身处高楼,来不及逃离,可躲在墙角或坚固的桌下
B.身处底楼,若时间允许,可快速跑到室外开阔地带
C.身处城市街道,应选择在广告牌下或楼房旁躲避
D.在房屋倒塌前迅速进入室内抢救财物
19.如图甲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滨的三根大理石柱,它建于公元79年,科学家通过大理石柱上海洋生物的遗迹,推测出15世纪到1955年海平面与大理石柱的相对位置情况如图乙。
(1)帆船回那不勒斯港口时,船上的人会看到港口山上的房子,靠近后才能看到山下的石柱,这是因为   。
(2)图乙可作为当地地壳变动沉降的证据。但有人提出猜想,图乙的位置变化也可能是因为海平面的升降所导致的。为了验证这个猜想,需要查询的相关证据是   。
(3)火山是导致当地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请结合图丙从板块构造学说的角度说明那不勒斯地区火山活动频发的原因   。
三、实验与探究题
20.台湾位于地震带上,台北的101大楼是如何抗震的呢?如图就是台北101大楼上的阻 尼器示意图,其原理是将地震的能量转移给悬挂着的大质量阻尼器,从而减小大楼的晃动程度。“胜哥”想通过模拟实验研究阻尼器抗震效果的影响因素,于是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在木板上用乐高搭建高楼模型,并在上端放置挂钩,如图a。
②在左侧用一定大小和频率的力来回抽拉模型下的木板,将刻度尺横放于模型顶部后方,读出最大摆动距离a0。
③将一个钩码挂在挂钩上,用相同大小和频率的力抽拉木板,将刻度尺横放于模型顶部后方,读出最大摆动距离a1,如图b。
④逐个增加钩码个数,得到a2、a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研究问题是    。
(2)“胜哥”设计a实验的目的是   。
(3)“胜哥”将实验数据制作成表格如下,请根据表格帮助“胜哥”总结他的研究结果:   。
a0 a1 a2 a3 a4 .... a7
9.8cm 8.9cm 7.7cm 6.3cm 4.5cm   模型崩塌
(4)为了使本实验的结果更加可靠,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
21.小张学习了板块构造学说的知识后,产生浓厚兴趣,阅读课外书籍,获得以下信息:
材料一:国际上将地球陆地板块上缺乏明显火山活动或大地震的大陆,称之为克拉通(Craton,源于希腊语中“力量”)。研究发现,其能保持长期稳定,源于地壳下巨厚而刚性的古老岩石圈地幔。
材料二:我国华北的唐山市位于亚欧板块内部,40年余前曾发生7.8级地震,造成24.2万多人死亡,是20世纪十大自然灾害之一,时至今日中小规模地震仍时有发生。
材料三: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日祥带领团队研究发现,华北克拉通在大洋板块俯冲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破坏,容易出现大规模岩浆活动、地壳变形、形成矿藏等克拉通破坏现象。根据克拉通破坏理论,我国在胶东地区地下1000米发现了800吨黄金矿藏。
(1)根据世界地震带的主要分布,唐山地震发生地的特殊之处是   。
(2)分析材料,请谈谈发生唐山地震主要的地质原因是   。
(3)通过上述材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板块构造学说无法解释板块内部出现的地震现象。
B.华北克拉通地区可能存在着丰富的黄金矿藏。
C.华北克拉通地区的地下古老岩石圈正在不断的变厚。
D.克拉通破坏理论拓展了板块构造理论。
(4)小张绘制右图,向同学介绍克拉通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地球最外层约200千米的克拉通,漂浮在软流层上,就像密度比水小的“木板”漂浮在“水面”上。由此可推测克拉通虽然主要是岩石组成,但密度也应比软流层小,很长时间是地球上最稳定的地区。此外,从图中可以看出板块边缘的年轻大陆,由于厚度更薄而更容易发生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介绍过程中,小张运用了哪些科学方法,请举证说明?
22. 20世纪初,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具有可拼合性,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之后通过努力寻找证据,于1915年正式确立“大陆漂移说”。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请回答: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   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2)下列现象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____。
A.火山和地震 B.宇宙的起源
C.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3)有人认为“板块构造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完美理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
四、综合题
23. 2024年,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地都发生了火山喷发。印度尼西亚作为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之一,境内已有多座火山喷发,对当地居民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被分裂成   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上慢慢移动着。火山喷发出的岩浆主要来自地球地幔的   。
(2)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是地球   (填“内力”或“外力”)作用引起的。
(3)如身处高楼,当地震发生时,下列避灾逃生的行为中,正确的是____(多选,填字母)。
A.快速乘电梯下楼
B.向窗外大声呼救
C.不要慌乱,尽可能关闭电、火、煤气
D.从窗户跳下逃生
E.用枕头护住头部并躲进卫生间
(4)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集中分布在两个地带,我国四川省处于   地震火山带。
24.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4年1月7日9时05分在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是一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现象,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之一,板块的   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2)全球地震分布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   。
(3)地震发生时,选择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室外的跑到楼内躲避 ②迅速进入室内抢运物品
③避开高大建筑物 ④迅速远离高压电线和陡坡
⑤迅速关闭电源、燃气 ⑥高楼层的人们应立刻乘电梯撤离
⑦注意保护头部 ⑧快速跑入面积较大的房间
25.地球构造理论经历了著名的“三级跳”:
①1915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
②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提出的“海底扩张说”;
③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1)下列不能作为“大陆漂移说”的证据的是   (填序号)。
①大洋两岸的气候类型相似 ②大洋两岸的古老地层分布相似 ③大洋两岸的生物分布相似 ④大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相似
(2)“海底扩张说”   (填“支持”或“不支持”)“大陆漂移说”,它能解决“大陆漂移说”中的   问题。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的   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板块构造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完美理论。这种说法   (填“正确”或“错误”),其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地壳运动即地质运动,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证明过去所发生的地壳变动。
【解答】①②③④都是地壳变动的证明;
故答案为:D.
2.【答案】D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地震;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地壳运动即地质运动,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如火山、地震;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证明过去所发生的地壳变动。
【解答】A. 岩石圈的各大板块处于运动的状态,A错误;
B. 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比较小,B错误;
C. 地壳的运动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引起海陆的变化的能力有限,C错误
D.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多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D正确;
故答案为:D
3.【答案】D
【知识点】火山;地震;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地球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称为板块。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解答】①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汇地带。太平洋板块等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和挤压,导致地壳产生形变和应力积累,从而引发地震,所以该地震可作为太平洋板块活动频繁的证据。
②2024年10月22日甘肃武威市天祝县发生3.2级地震:甘肃武威市天祝县的地震属于青藏高原地震区,处于欧亚板块内部的构造活动区域,主要是受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挤压,导致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地壳运动活跃,与太平洋板块活动无关。
③2024 年日本樱岛火山喷发频率和规模高于往年平均水平: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处在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交界处。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下方俯冲,使得板块下沉,形成了大量的熔岩和岩浆,导致樱岛火山活动频繁,其喷发频率和规模高于往年平均水平,能很好地证明太平洋板块活动频繁。
④2024 年 “蛟龙号” 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了 18 次下潜作业:“蛟龙号” 在西太平洋海域进行下潜作业是科学考察活动,与太平洋板块本身的活动是否频繁没有直接关联,不能作为太平洋板块活动频繁的证据。
故答案为:D。
4.【答案】C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日本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
【解答】石川县正好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震发生前通常有预兆;地震发生时,应迅速逃离到空旷地带;地震发生时,不可以乘坐电梯快速逃生。
故答案为:C。
5.【答案】B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习一些在火灾、地震、水灾中逃生的科学知识,在一些突发事件中,要充分利用科学知识,进行自救和逃生。
【解答】地震发生时,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将身边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蹲在小开间的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如床下、书桌下等),并护住头部,AD正确;不能从窗口跳下,会发生生命危险,B错误;如果时间允许,走安全通道迅速逃到室外空旷地带,远离高大建筑物,C正确。
故答案为:B。
6.【答案】B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
【解答】A、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过程,故A正确;
B、甘肃省积石山县地震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造成的,故B错误;
C、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因此地震多发生于板块交界处,故C正确;
D、遇地震时,低楼层的人们可快速撤离到开阔处,高楼层的可在墙角或坚固桌椅下躲藏,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7.【答案】B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解答】A 、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而不是地中海 — 喜马拉雅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围绕着太平洋分布,台湾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所以 A 选项错误。
B 、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而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该选项说法正确。
C 、发生地震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生。因为地震可能会导致电梯断电、轨道变形等故障,被困在电梯内会面临更大的危险,所以 C 选项错误 。
D 、在地震发生时,应尽快撤离到室外空旷地带,而不是进入室内抢运物品。房屋在地震时可能随时倒塌,进入室内抢运物品会增加自身的危险,危及生命安全,所以 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8.【答案】C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 板块运动学说认为,有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解答】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的剧烈表现形式,故A 错误;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因此世界上地震带和火山带的分布大体一致,故B 错误;岩浆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故C 正确;板块运动是导致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故D 错误。故选 C。
9.【答案】B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日本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
【解答】石川县正好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全球每年大部分地震都是极其轻微的;震中是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点;地震发生前通常有预兆。
故答案为:B。
10.【答案】B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形成的,且在板块交界处较活跃,为火山和地震多发带。
【解答】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舌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被发现、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大洋海陆线吻合都属于大陆漂移说的代表,B选项属于海底扩张学说的代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胡克利用显微镜观察到了软木塞死细胞的细胞壁。
【解答】A、林耐提出了双名制,对物种的命名包括属名和种名,故A不符合题意;
B、提出细胞学说的是施莱登和施旺,故B符合题意;
C、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仍为远古大陆是一个整体,现在的大陆由泛大陆分裂而成,慢慢漂移至现在的位置,故C不符合题意;
D、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在软流层上 “漂浮”,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解答】A、山脉的形成通常是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地壳隆起抬升形成的,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B 、火山的喷发与板块运动有关。在板块交界处,尤其是消亡边界,板块俯冲使得岩石融化形成岩浆,岩浆上升喷出地表就形成火山,比如环太平洋火山带,处于多个板块交界处,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C、洪水的爆发主要是由气候因素(如暴雨、长时间降雨等)、地形因素(如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等)、河流因素(如河道弯曲、河床淤积等)以及人类活动(如围湖造田、破坏植被等)导致的,与板块构造无关,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D 、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板块张裂。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不断张裂,使得地壳下陷,形成了大西洋,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故答案为:C。
13.【答案】B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根据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分析。
【解答】大陆漂移假说是魏格纳提出的,其依据主要有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的吻合性、生物的相同性和岩层的相似性。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认为:离大洋中脊近,岩石年龄越轻;离海岭越远,岩石年龄越老,而且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其运动方向相反,板块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张,在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其方向是相对运动,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地表还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
【解答】 板块构造学说建立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板块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大陆漂移说”是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创立的,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由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
故答案为:C。
15.【答案】内部;①②④
【知识点】火山;地震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在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地表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
【解答】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可采取的应急措施有:
①身处底楼时,若时间允许,应迅速跑到室外开阔地;
②身处高楼时,来不及逃离,可躲在墙角或坚固的桌下;
③身处城市街道时,不要在广告牌或电线杆下躲避;
④身处山里野外时,应及时避开山边、陡崖等危险环境。
故答案为:内部;①②④。
16.【答案】(1)岩浆
(2)A;B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
【解析】【分析】(1)火山喷出物有固态、液态以及气体的物质。
(2)人类活动不是导致火山喷发的原因。
【解答】(1)“红色气泡”是液态的,所以模拟的是岩浆。
(2)火山和地震都是由地球内力导致的,是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故答案为:AB。
17.【答案】(1)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2)波A和波B的传播速度随深度增大而增大
(3)马上跑到室外空旷处(就近选择墙角蹲下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1)两大主要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沿太平洋边缘分布,涉及多个板块的俯冲和碰撞,如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美洲板块等相互作用,地壳活动极为活跃,是全球地震最频繁、强度最大的地区。
地中海 - 喜马拉雅地震带:横贯欧亚大陆南部,由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挤压形成,地震活动也较为强烈。
(2)地震带成因: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被分为若干板块,板块在不断运动,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容易引发地震。
【解答】(1)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在两大区域。一是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因为这里处于多个板块的交界处,板块活动频繁;另一个就是地中海 - 喜马拉雅山一带,该区域同样是板块相互碰撞挤压的地带,地壳不稳定,所以容易发生地震。
(2)从图乙中可以看出,随着深度数值的增大,波 A 和波 B 对应的速度曲线都是上升趋势。这表明两种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它们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
(3)当地震预警信息提示震中距较近且有强烈震感时,为了保障生命安全,需要迅速采取避险措施。如果在室外,马上跑到室外空旷处,这样可以避免被倒塌的建筑物等砸伤;如果在室内来不及跑到室外,就近选择墙角蹲下,利用墙角相对坚固的结构来保护自己,并用双手护住头部等重要部位,减少受伤的风险。
18.【答案】(1)东
(2)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
(3)C;D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生活中要掌握预防地震的措施。
【解答】(1)花莲县位于台湾岛上,属于东半球。
(2)台湾省花莲县附近海域频繁发生地震的原因是: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
(3)发生地震时,身处高楼,来不及逃离,可躲在墙角或坚固的桌下,身处底楼,若时间允许,可快速跑到室外开阔地带,身处城市街道,不能选择在广告牌下或楼房旁躲避,不能在房屋倒塌前迅速进入室内抢救财物。
19.【答案】(1)地球是球形的
(2)调查15世纪到1955年海平面的升降情况
(3)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一般来说,板块儿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儿与板块儿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解答】(1)地球的表面是弧形的,因此帆船回那不勒斯港口时,船上的人会看到港口山上的房子,靠近后才能看到山下的石柱,这个现象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例如,日食、月食、星座的移动、船只在海上消失和重新出现的顺序(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等现象都是地球是球形证据。
(2)查询当地及周边地区长期以来的海平面变化数据,包括历史记录、卫星观测和潮汐测量等。这些数据可以揭示海平面是否有显著的升降趋势,以及这种趋势是否与图乙位置变化的时间尺度相吻合。可以验证图乙的位置变化是否因为海平面的升降所导致的。
(3)据图可知,那不勒斯地区火山活动频发的原因主要是其位于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之间的挤压作用导致地壳变形和岩浆活动频繁。
20.【答案】(1)阻尼器的抗震效果与阻尼器的质量是否有关
(2)显示没有阻尼器时的晃动程度,作为对比的量/对照作用
(3)对于同个建筑物,阻尼器质量越大,抗震效果越好。但质量过大会压垮建筑物
(4)多次实验验证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地震;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改变的量结合题意分析;
(2)根据没有挂钩码作为对比的量;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解答】(1)本实验改变的钩码的个数,即改变了阻尼摆的质量,探究大楼的晃动程度与阻尼摆的质量关系;
(2)“胜哥”设计a实验的目的是显示没有阻尼摆时的晃动程度,作为对比的量。
(3)根据表格数据,在承受能力许可的范围内,阻尼摆的质量越大,大楼顶端最大摆动距离越小。
(4)为了使本实验的结果更加可靠,可以多次实验验证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
21.【答案】(1)唐山位于板块内部
(2)唐山所处克拉通在大洋板块俯冲等因素影响下发生破坏
(3)A;B;D
(4)模型法(图像法):绘制模型图来解释问题
类比:克拉通类比木板,软流层类比水
推理(推测):木块密度比水小,漂浮水面,推理克拉通密度比软流层小
【知识点】地震;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内部相对稳定的板块(岩石圈),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解答】(1)地震一般发生板块交界处,而唐山 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却发生了7.8级地震;
(2)由材料可知,华北克拉通在大洋板块俯冲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破坏,导致该处地壳变形、岩浆活动活跃,容易引发地震;
(3)A、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震是发生在板块交界处的,而唐山处于板块内部,因此板块构造学说无法解释唐山地震的原因;故A正确;
B、由材料可知,当克拉通被破坏时,可能形成黄金矿藏;故B正确;
C、华北克拉通地区的地下古老岩石圈被破坏,在变薄;故C错误;
D、克拉通破坏理论补充了板块构造学说无法解释的部分现象,使板块构造学说更加完善;故D正确;
(4)小张绘制了右图来解释克拉通稳定的原因,属于模型法;
小张在解释原因中用木板类比克拉通,水类比软流层,更加形象的解释了克拉通稳定原因;
同时由木板漂浮在水上,推测克拉通的密度要比软流层小,不然无法漂浮在软流层之上;
故答案为:(1)唐山位于板块内部;(2)唐山所处克拉通在大洋板块俯冲等因素影响下发生破坏;(3)ABD;(4) 模型法(图像法):绘制模型图来解释问题;类比:克拉通类比木板,软流层类比水;推理(推测):木块密度比水小,漂浮水面,推理克拉通密度比软流层小。
22.【答案】(1)碰撞和张裂
(2)B;C
(3)不对,“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比较认可的地壳运动学说,他提出了地球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这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的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形成巨大的山脉和海沟,板块的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解答】(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2)B宇宙起源无法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C长江三角洲平原是地球外力流水的作用导致的,无法用板块构造构造学说解释;所以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AD;
(3)不对,“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不能说是完美的理论;
故答案为:(1) 碰撞和张裂 (2)BC(3)不对,“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23.【答案】(1)六;软流层
(2)内力
(3)C;E
(4)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知识点】火山;地震;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其运动方向相反,板块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张,在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其方向是相对运动,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地表还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
【解答】(1)全球地壳可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火山喷发出的岩浆主要来自地球的地幔的软流层;
(2)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是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
(3)地震来时,千万不要惊慌,身处高楼层时,乘电梯或走楼梯危险性都较大,阳台等处也不安全。若是在高楼层的教室上课,要就近躲在课桌旁边,或小开间的墙角处,半蹲,并用书包等护住头部,切不可因为恐惧从窗户跳下;若是在高楼层的家中,则要迅速撤离到空间较小或有三角支撑的卫生间,可用枕头保护头部。若是在低楼层教室或是平房中,可以迅速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和危险品。地震发生时,尽可能关闭电、火及煤气。
故选CE;
(4)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集中分布在两个地带,我国四川省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火山带。
故答案为:(1)六;软流层;(2)内力;(3)CE;(4)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24.【答案】(1)碰撞
(2)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3)③④⑤⑦
【知识点】地震的预报和防范;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解答】 (1)地震是地壳变动表现形式之一,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
(2)世界地震与火山分布相似,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处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3)地震发生时,室外相对开阔,楼内可能因地震导致建筑结构损坏,如墙体倒塌、天花板掉落等,存在较大危险。所以室外的人不应跑到楼内躲避,①错误。
地震发生时,首要任务是确保自身生命安全,迅速进入室内抢运物品会浪费逃生时间,且室内在地震时危险重重,可能会遭遇坍塌等危险,该②错误。
高大建筑物在地震时容易倒塌或部分结构脱落,避开高大建筑物可以有效减少被砸伤的风险,该③正确。
高压电线在地震时可能会掉落,引发触电危险;陡坡在地震时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迅速远离高压电线和陡坡能保障自身安全,该④正确。
迅速关闭电源、燃气,可防止因地震引发漏电、火灾、燃气泄漏爆炸等次生灾害,⑤正确。
地震时,电梯可能因电力中断、结构损坏等原因被困,甚至出现坠落等危险,高楼层的人们不应立刻乘电梯撤离,⑥错误。
头部是人体重要部位,在地震逃生过程中,注意保护头部能有效降低受伤风险,⑦正确。
面积较大的房间在地震时更容易出现天花板掉落等情况,不利于躲避,应选择有承重墙的墙角等相对安全的地方躲避,⑧错误。
故答案为:③④⑤⑦。
25.【答案】(1)①
(2)支持;动力来源
(3)运动;错误;“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知识点】火山;地震;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又根据大量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提出的学说。因此有人把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称为全球大地构造理论发展的三部曲。 板块构造学说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这个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地壳的生长边界海岭和转换断层,以及地壳的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合线等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在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有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成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岛弧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在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常形成巨大的山脉。
【解答】(1)下列不能作为“大陆漂移说”的证据的是 ① ;
(2)“海底扩张说”支持“大陆漂移说”,它能解决“大陆漂移说”中的动力来源问题。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的运动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板块构造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完美理论。这种说法错误,其原因是“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故答案为:(1) ① (2)支持、动力来源(3)运动、错误、“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