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7.《兼爱》教案 一、教学理念设计 立足“文本研读与现实观照”双维度,以墨子“兼爱”思想为核心,结合2025年近期社会热点激活经典文本。通过文言梳理夯实基础,以问题探究深化理解,借现实案例链接古今,让学生在“读懂文本—辨析思想—践行价值”的递进中,传承传统文化智慧。 二、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弗、当、恶”等文言实词虚词及通假字,理清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提升文言文解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比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结合现实案例探究“兼爱”的当代价值,培养逻辑思辨与问题解决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墨子“质朴恳切、层层递进”的论说风格,感受其救世情怀中的思想美与人格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兼爱”思想的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树立平等博爱的价值理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文言知识,理清“乱起于不相爱”的论证逻辑,把握“兼相爱则治”的核心观点。 难点:辨析“兼爱”与“仁爱”的本质区别,结合2025年现实热点理解“兼爱”思想的当代生命力与实践路径。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教学方法:诵读法(夯实文言基础)、问题链探究法(深化文本理解)、对比分析法(辨析思想差异)、热点联想法(链接现实价值)。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墨子生平、2025年“社区互助”“国际救援”等热点素材;印发“仁爱”与“兼爱”对比材料;准备文言知识清单。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热点设问,激活思考素材呈现:课件展示2025年7-9月两大热点:①“京津冀暴雨灾后互助”:陌生居民自发组建救援队,跨社区运送物资,网友称“这是一场陌生人的相爱”;②“全球青年气候行动峰会”:多国青年联合提交《共同行动宣言》,呼吁跨越国界应对气候危机。 问题引导: “同学们,灾后陌生人的援手、跨国界的环保合作,这两种看似无关的现象,背后是否藏着共同的精神内核?两千多年前,有位思想家就提出过一种超越亲疏、国界的爱,他认为这是解决社会混乱的良方。他是谁?这种思想又是什么?今天我们走进《兼爱》,寻找答案。” (二)初读感知:疏通文本,理清脉络 1.知人论世,铺垫背景 教师补充:墨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出身平民,被称为“平民圣人”,其“兼爱”思想针对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战乱频发”的社会现实提出。2016年我国发射“墨子号”量子卫星,正是致敬他的科学贡献。 明确:本文选自《墨子 兼爱上》,是墨家核心思想的集中体现。 2.诵读文本,夯实文言 学生齐读,教师正音:弗(fú)、当(cháng,同“尝”)、恶(wū,怎么)、交相恶(wù,憎恨)。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标注疑难句。教师点拨重点句: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类比论证开篇,提出核心问题);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明确乱之根源);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提出解决方案)。 3.梳理思路,把握结构 学生完成思维导图: 提出问题(治天下需知乱之根源)→分析问题(乱起于“不相爱”:君臣、父子、兄弟、盗贼、诸侯皆因不相爱生乱)→解决问题(治天下需“兼相爱”,则天下治)。 教师小结:文章以医病喻治国,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体现墨家“务实说理”的风格。 (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探究本质,链接现实1.聚焦核心:何为“兼爱”? 文本探究:“兼爱”的内涵是什么?结合“爱人若爱其身”“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分析。 明确:“兼爱”即不分亲疏、贵贱、国界的平等之爱,核心是“爱人如己、交相利”。 2.热点勾连:“兼爱”在当下? 课件展示2025年热点素材,分组讨论: ①素材1:“社区共享粮仓”(2025年8月,多地社区设立共享粮仓,居民自发捐赠米面油,按需取用)——这体现了“兼爱”中的哪种内涵?(人与人的平等互助) ②素材2:“中国医疗队赴非洲抗疫”(2025年9月,中国医疗队携带疫苗赴非洲多国援助)——这如何体现“兼爱”的延伸?(超越国界的人类大爱) 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墨子“兼爱”不是抽象理念,而是当下社区互助的温暖、国际救援的担当,是“交相利”的生动实践。 3.赏析论说:质朴中的力量 思考:本文语言没有华丽辞藻,却能打动人心,原因何在? 明确:①类比论证通俗形象(以医病喻治国,贴近生活);②排比句式增强气势(“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③情感真挚恳切(饱含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与救世热忱)。 (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辨析思想,传承价值1.文本对比:“兼爱”VS“仁爱” 发放材料:孔子“仁爱”相关语录(“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组探究: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维度 墨家“兼爱” 儒家“仁爱” 核心 无差别平等之爱 有差序的等级之爱 基础 平民立场,天下公利 血缘伦理,孝悌为本 实践路径 交相利,务实行动 修身养性,推己及人 教师补充:两者并非对立,“仁爱”是亲情起点,“兼爱”是大爱延伸,共同构成中华“爱”的文化基因。 2.现实思辨:“兼爱”难实现吗? 提出争议:有人说“兼爱”太理想化,现实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你怎么看? 结合2025年热点回应:“京津冀灾后互助中,陌生人冒着危险救援;‘墨子号’卫星服务全球通信,这都是‘兼爱’的现实注脚。‘兼爱’不必轰轰烈烈,一句问候、一次援手,都是其落地生根的模样。” 六、板书设计 7.兼爱(墨子) 背景: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战乱频发 脉络:提问题→析根源→给方案 治天下→乱起于→兼相爱 不相爱→则天下治 内涵:平等之爱爱人如己交相利 当代:社区互助国际救援人类共生 对比:兼爱(无差别)VS仁爱(有差序) 七、作业设计 基础巩固:整理文中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完成课后练习。 写作实践:结合2025年“全球青年气候行动峰会”热点,写一段200字短文,谈谈“兼爱”思想对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启示。 实践拓展:参与班级“共享书架”搭建活动,践行“爱人利人”的“兼爱”理念。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教学评价:通过文言梳理检测语言建构能力,以热点讨论评价思维深度,借写作实践考察文化理解与表达。多数学生能把握“兼爱”内涵,初步建立古今链接意识。 教学反思:热点素材有效激活课堂,但“兼爱”与现代社会治理的关联可进一步深化。后续可补充“基层治理中的互助模式”案例,让思想价值更具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