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福海县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福海县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2025-2026学年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九月月考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0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积累(32分)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问题。(12分)
“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去吗,配吗,这褴褛的披风;战吗,战啊,以最卑微的梦;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他们说,要戒了你的狂,就像擦掉了污垢,你的班驳,与众不同,你的沉默,振耳欲聋……”
一首的《孤勇者》诉说了小人物的勇气和信仰,即使满身泥泞,依然不向苦难低头,纵使伤口累累,却还倔强地前进着。
“孤勇者”开启了救亡图存的近代化的探索之路,前扑后继,宁死不屈;“孤勇者”在黑暗和危险中默默守护我们的光明与平安,他们将自己葬于寒冬,把我们推向暖春。“孤勇者”是千千万万个坚守内心信仰的我们,尽管孤独,但一直勇敢。
(1)请用正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模样(mú) B.呜咽(yè) C.污垢(gòu) D.倔强(juè)
(3)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
A.褴褛 B.班驳 C.振耳欲聋 D.前扑后继
(4)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热血沸腾 B.抑扬顿挫 C.慷慨激昂 D.摧枯拉朽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书籍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读书不但可以提升自我,而且能够增长知识。(将“可以提升自我”和“能够增长知识”互换位置)
B.通过后天的超乎常人想象的艰苦训练和磨砺,使浙江卫视《最强大脑》节目的某些选手的记忆技能发生了改变。(去掉“通过”或“使”)
C.随地吐痰,是衡量一个市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在“随地吐痰”之前加上“不”)
D.这是我们的家乡,请大家自觉保护城市秩序,爱护城市环境。(把“保护”改成“维护”)
3.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有了知识和智慧,我们才能独立思考,懂得如何应对人生的种种不确定性。
②因为阅读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
③从而免于迷失和彷徨,知道何去何从。
④阅读为什么能提升我们的气质?
⑤可以说,阅读培育的是丰盈充实的灵魂,气象万千的精神。
A.①③④②⑤ B.④②①③⑤ C.①③②④⑤ D.④②③①⑤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骄傲的人终会销声匿迹,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会永远鹤立鸡群。
B.他们原来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毕业后各自回到故乡,从此便分道扬镳了。
C.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
D.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
B.消息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C.消息的三个特点是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D.消息和新闻特写都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都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来写。
6.默写(8分)
(1)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
(2),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3),志在千里;烈士暮年,。(曹操《龟虽寿》)
(3)侧面表现三峡两岸山峰高耸险峻的句子是,。(郦道元《三峡》)
(4)“早发白帝彩云,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使我们想到《三峡》一文中的:,。
二、活动(4分)
7.下面是小新同学写的一则消息,请你阅读消息,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9月2日上午9时整,我校2025级初一新生军训开营仪式在校操场隆重举行。
为增长学生实践经验,锻炼学生体魄,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学生组织纪律意识,加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律自强、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9月2日至7日,我校初一年级将开展为期六天的军训。开营仪式上,王校长代表学校致辞,希望通过几天的训练,同学们在思想觉悟和行为方式上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以昂扬的斗志和焕然一新的精神风貌投入紧张而又充实的初中生活。
(1)请你为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2个字)(4分)
三、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壬寅岁①,余游天台石梁……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来自华顶②,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③所挡 ④,自然拗怒⑤郁勃,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瀑上寺曰上方广,下寺曰下方广。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节选自袁枚《浙西三瀑布记》,有删改)
【注释】①壬寅岁:即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②华顶:天台山峰名。③磥砢:石众多而乱。④挡 :阻挡撞击。⑤拗怒:抑制愤怒。
8.参照提示,解释加点词语。(4分)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词义
哀转久绝 【查字典】①断绝;②停止、消失;③极远;④绝交;⑤横渡。 (1)
遂两宿焉 【关联教材】肃遂拜蒙母 (2)
9.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
C.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D.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
11.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1段总体描写三峡概貌,写出了三峡的雄伟气象,为下文具体景物的描绘提供了大背景。
B.第2段“或王命急宣”几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下行的船只的航速,可谓日行千里,正面表现出江流之急。
C.第3段描写了一幅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的画面,写潭水深且静的特点,写山突出其高峻。
D.文章最后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起首写山;夏天和春冬两季,重点写水;最末写秋,又以山为主。
12.说说【甲】【乙】两文所写到的水有什么相同的特点。(4分)
三、阅读(16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印象中的季羡林先生
①20世纪30年代初,四位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同在清华大学学习,由于共同的文学爱好走到了一起,成为名噪一时的文学新星,时称“清华四剑客”。“四剑客”中的季羡林、吴组缃、林庚都曾经在北京大学任教。
②改革开放初期,我在北大中文系求学。季羡林先生长期执教于东语系,我虽在公开场合下面聆过先生的教诲,但并未登堂入室、传承衣钵,只能算是他广义上的学生。当然,“广义上的学生”也还是学生,学生和老师总会有近距离的接触,但所有这些接触都是在季先生浑然不觉之时,所以,也即民间所谓“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式的接触,其中印象较深的有两次。
③一次是在我进北大的第二年春季,美籍华裔学者欧阳祯教授来北大讲学,安排在北大当时最大的教室——第二教学楼203室。大家热情高涨,203教室座无虚席,座位间的走道里都站满了人,还有更多的学生在教室门口和楼道里张望。欧阳教授来了,颀长,西装革履而略显拘谨。一位头发斑白的老教师忙着为欧阳教授开道,随后对讲座和欧阳教授向大家做了简短的介绍,再看看已经爆满的教室,便很随意地在讲台边上坐了下来——203教室的讲台是一个离地约20厘米、五六平方米的水泥平台,也差不多等于席地而坐了。周边的学生们则纷纷“效尤”,敬陪末座,很快就把讲台也坐满了。举步维艰的欧阳教授于是成了汪洋中的一棵树。
④直至“一棵树”开讲前弯下腰来,毕恭毕敬地向老教师致敬和致谢时,大家才知道,原来这位席地而坐的老者竟是时任北大副校长、大名鼎鼎的比较文学前辈学者季羡林先生。教室里有些轻微的骚动,但很快也就平静下来了。我这才仔细地看了看季先生:面貌清瘦,神情蔼然,穿着一件那个年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洗得有些褪色的蓝涤卡中山装,戴一顶同样颜色的解放帽,所有的纽扣,包括风纪扣都系得严严实实。从那以后,我便学着季先生,在天气不太热的时候,也系起中山装的风纪扣——直到不再穿中山装。
⑤第二次面聆季先生教诲,是在差不多一年后五四文学社的成立大会会场。季先生是五四文学社的顾问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之一。记得另一位顾问谢冕老师是早早到了会场。大会开始前,花白头发的季先生搀扶着白发苍苍、瘦小而步履有些蹒跚的朱光潜先生走进会场。肃然起敬之余,我发现季先生似乎仍穿着一年前那件有些褪色的蓝涤卡中山装,依然系着风纪扣。
⑥季先生以顾问老师的身份发表了简短的讲话,大意是,今天看到大家“四世同堂”,十分高兴。当年我在清华读书的时候,就听过朱(光潜)先生的课;谢冕同志可以算是我的学生;而在座的同学们又是谢老师的学生,我们四代人都喜欢文学,中国的文学还是很有希望的。季先生的教诲,我一直未能忘怀——倒不是由此激发了什么宏伟的文学理想,而是感动于他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家人。
⑦与季先生稍有联系的记忆,似乎都是耐人寻味的……
⑧后来,季先生渐渐成了公众人物,频频出镜。镜头是一种再造空间、再造现实,难以从中获得“亲炙”的震撼与亲切;因此,我也从未像“追剧”粉丝们那样去关注季先生的起止状。只是偶尔在电视里通过季先生的影像,似乎能感受到这位通常被镜头处理成为气色红润的面团团的老人那慈祥的眼神后面,两道依然锐利深邃的目光。
⑨那是任何艺术手段都掩饰不住,也改变不了的睿智者思想的电光石火。那一刻我好像忽然有点明白了,为什么当年虽年轻气盛,但瘦削文弱的季先生愿意接受“剑客”的称号。
⑩只是这怕是最后的剑客了……思之不觉有些怅然。
(作者:江锡铨。有删改)
13.文章围绕“我”印象中的季羡林先生展开,主要记叙了“印象较深”的两次接触。请以季羡林先生为主人公简要概括。(4分)
14.请简要概括文中季羡林先生的人物形象。(4分)
15.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1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文章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季羡林先生深深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B.作者只在公开场合聆听过季羡林的教诲,所以只是他“广义上的学生”。
C.第④段加点的“一棵树”指欧阳祯教授,旨在突出他的身材高大挺拔。
D.文章最后一段中的“最后的剑客”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结构严谨。
四、作文(30分)
17.作文
请以“那一次,我真””为题写一篇文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抄袭、套作。③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600字
第7页 共8页 ◎ 第8页 共8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福海县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一、积累
  1.(1)(用正楷工整书写 “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 于田字格内)
  (2) D
  (3) A
  (4) C
  2.C
  3.B
  4.B
  5.D
  6.(1)绿叶发华滋(2)馨香盈怀袖(3)老骥伏枥;壮心不已(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5)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二、活动
  7.(1) 我校初一新生军训开营
  三、文言文阅读
  8.(1)停止、消失(2)于是,就
  9.A
  10.(1)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2)我坐在石梁上,仿佛置身于瀑布之上。
  11.B
  12.两文都写出了水势浩大、水流湍急、声音喧闹的特点。
  四、现代文阅读
  13.①欧阳祯教授来北大讲学时,季羡林先生作为时任北大副校长,穿着朴素,在爆满的教室讲台边席地而坐,为其开道并做介绍。②五四文学社成立大会前,季羡林先生搀扶朱光潜先生走进会场,仍穿着之前那件褪色中山装,开会时以顾问身份发表简短讲话,将师生视作家人。
  14.①生活朴素,常穿褪色蓝涤卡中山装且系好风纪扣;②谦逊低调,作为副校长却在讲座现场席地而坐,不张扬;③尊重他人,搀扶年迈的朱光潜先生,对欧阳祯教授毕恭毕敬;④关爱师生,将学生当作家人,关心文学传承。
  15.通过描写讲座现场座无虚席、走道站人、门口楼道张望的热闹场景,侧面烘托出欧阳祯教授讲学的吸引力,同时也为后文季羡林先生席地而坐的低调行为做铺垫,更能凸显季先生不摆架子的品质。
  16.C
  五、作文
  那一次,我真勇敢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敲打着玻璃,也敲打着我的心。看着书桌上那张皱巴巴的演讲比赛报名表,我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个让我突破自我的下午。
  那是学校一年一度的 “校园风采” 演讲比赛,班主任在班里动员大家报名时,我低着头,手指紧紧攥着衣角。我从小就胆小,一在人多的地方说话就会脸红心跳,更别说站在全校师生面前演讲了。可当班主任念到演讲主题 “勇气” 时,我心里突然一动 —— 或许,我该试着挑战一下自己?
  报名后,我开始紧张地准备。写演讲稿时,我把自己对 “勇气” 的理解全都写了进去,从害怕举手发言到尝试回答问题,从不敢和陌生人说话到主动问路…… 每一个字都源于我的真实经历。可练习时,问题来了:只要对着镜子模拟演讲,我就会忘词,声音也忍不住发抖。妈妈看出了我的焦虑,笑着说:“别害怕,把听众当成家里的玩偶,就像平时跟妈妈说话一样就好。”
  比赛那天,看着选手们一个个自信地走上讲台,流利地演讲,我的手心全是汗。当主持人念到我的名字时,我感觉全身的血液都冲上了头顶,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加油,你可以的!” 我在心里给自己打气,深吸一口气,一步步走上了讲台。
  站在台上,刺眼的灯光照得我睁不开眼,台下黑压压的一片,全是注视的目光。我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大脑一片空白。就在我快要放弃时,我看到了班主任鼓励的眼神,想起了自己写的演讲稿里的句子:“勇气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时依然选择向前。”
  我重新调整呼吸,慢慢开口:“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勇气,是向前一步》……” 一开始,我的声音还有些颤抖,但讲着讲着,我沉浸在了自己的故事里,忘记了紧张,忘记了台下的观众。当我讲完最后一句话,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时,我才反应过来 —— 我做到了!
  虽然那次演讲我没有拿到名次,但我一点也不难过。因为那一次,我战胜了内心的恐惧,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原来,勇敢并没有那么难,只要敢于尝试,就能看到不一样的自己。窗外的雨停了,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报名表上,我笑着把它叠好,放进了抽屉 —— 那是我勇敢的见证。
答案第2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