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无衣》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无衣》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词诵读《无衣》教案
一、教学理念设计
以“激活经典军歌,传承家国情怀”为核心,立足《无衣》的战歌特质,结合2025年近期团结协作、爱国奉献的热点素材,通过“诵读感知—品析意象—现实链接”的递进式教学,让学生在体会诗歌激昂气势的同时,理解“同仇敌忾”精神的古今价值,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的共鸣。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衣、袍、裳”“戈、矛、戟”等古今异义与兵器类词语,赏析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提升古诗词语言鉴赏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诗歌中士兵的情感脉络,分析“同袍”“同泽”“同裳”的意象内涵,结合热点探究“团结”精神的时代演变,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激昂豪迈、慷慨悲壮的风格,体会战歌中蕴含的集体力量与爱国情怀,提升古典诗词审美感知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无衣》所承载的先秦军民同心的文化基因,认识“家国一体”精神对当代社会的意义,树立责任担当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重章叠句的韵律美;分析“与子同袍”“修我戈矛”等诗句,体会士兵同仇敌忾的情感与团结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重章叠句中情感的递进层次;结合2025年热点素材,阐释“无衣”精神在当代的具体体现与价值延伸。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层诵读,感知韵律)、意象分析法(聚焦关键词,解读情感)、小组讨论法(结合热点,深化理解)、多媒体辅助法(呈现素材,增强共鸣)。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包含《无衣》朗诵音频、先秦战争背景图、2025年“抗洪救灾”“国际合作”等热点素材;印发诗歌文本与重章叠句分析表格;准备古风乐器伴奏音频。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热点激趣,联结古今
素材呈现:课件展示2025年7-9月两大热点:①“2025年京津冀抗洪救灾”:多地武警官兵、志愿者组队驰援,“搭人墙、扛沙袋”,网友称“他们是当代‘同袍’”;②“中国-中亚联合反恐演习”:多国军人协同训练,展现“同仇敌忾”的协作精神。
问题引导:
“同学们,当洪水来袭,武警与志愿者并肩作战;当面对共同威胁,多国军人携手应对——这些场景中,‘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精神是否似曾相识?两千多年前,先秦战场上,一首战歌同样唱出了‘与子同袍’的热血豪情。今天,我们走进《无衣》,聆听跨越千年的力量之声。”
(二)初读感知:诵读入境,梳理基础
1.知人论世,背景铺垫
教师补充:《无衣》选自《诗经 秦风》,是一首秦地军歌。秦国地处西部,常年与西戎作战,这首诗大概率是士兵出征前的动员曲,体现了秦军“上下同心、共赴国难”的精神,也成为先秦“家国一体”文化的缩影。
明确:诗歌以第一人称口吻,展现士兵之间的互助与抗敌决心,风格豪迈激昂。
2.分层诵读,感知韵律
听读:播放专业朗诵音频(配古风鼓点伴奏),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诗歌的节奏与气势,标记停顿、重音。
齐读:学生跟随音频齐读,教师纠正字音(“戈”gē、“戟”jǐ、“裳”cháng),强调重章叠句的韵律:每章开头“岂曰无衣?与子同……”要读出反问的坚定,结尾“与子偕行/偕作/偕往”要读出递进的豪情。
分组读: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读一章,比拼哪组能更好地传递出诗歌的激昂情绪,教师点评(如“‘修我戈矛’的‘修’字要重读,体现备战的积极主动”)。
3.梳理内容,把握脉络
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每章核心内容,完成表格:
|章节|核心意象|主要行动|情感基调|
|第一章|同袍、戈矛|修戈矛,偕作|坚定协作|
|第二章|同泽、矛戟|修矛戟,偕行|激昂赴战|
|第三章|同裳、甲兵|修甲兵,偕往|豪情决绝|
教师小结:三章内容层层递进,从“备战”到“行军”再到“赴战”,情感从协作坚定走向慷慨决绝,展现了士兵们的抗敌历程与决心。
(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析意象,悟精神
1.聚焦意象:“衣”与“兵”的深意
小组讨论:①“同袍”“同泽”“同裳”中的“袍、泽、裳”都是衣物,为何反复提及?②“戈矛”“矛戟”“甲兵”均为兵器,三次“修我……”有何作用?
代表发言后,教师点拨:①“衣”是贴身之物,“同袍”象征士兵间“生死与共”的亲密关系,从“袍”(外衣)到“泽”(内衣)再到“裳”(下装),衣物越来越贴身,情感联结也越来越紧密;②“修兵器”是备战行动,三次重复既体现了士兵们积极抗敌的状态,也强化了“同仇敌忾”的气势,兵器升级(戈矛→矛戟→甲兵)更暗示战斗准备的全面与决心的坚定。
2.赏析手法:重章叠句的妙处
提问:诗歌三章结构相似、语句重复,这种“重章叠句”的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后,教师总结:①韵律上,反复咏叹让诗歌节奏鲜明、朗朗上口,适合作为战歌传唱,激发士气;②情感上,相同句式的重复与关键词的递进(作→行→往),让士兵的豪情与决心层层叠加,感染力更强;③内容上,精简文字却丰富了内涵,用有限的篇幅展现了备战、行军、赴战的完整过程。
3.热点链接:“无衣”精神的当代回响
课件展示2025年热点素材,分组探究:
①素材1:“2025年高校联合科研攻关”:10所高校的科研团队共同研发“新型环保材料”,攻克技术难题——这如何体现“与子同袍”的精神?(当代“同袍”是科研伙伴,“共克的难关”是技术瓶颈,展现团结协作的科研精神)
②素材2:“社区‘邻里互助队’”:2025年9月,多地社区组建互助队,老人帮忙看娃、年轻人帮购物资,解决居民生活难题——这与《无衣》的“同泽”情怀有何共通之处?(从“战场互助”到“生活互助”,核心都是“守望相助”,体现了“团结”精神的生活化延伸)
教师总结:《无衣》的“同袍”精神,早已超越古代战场,成为当代社会“团结协作、共担责任”的文化底色,无论是抗洪救灾中的军民同心,还是科研路上的团队攻关,都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
(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拓视野,明价值
1.文本对比:《无衣》与《秦风 小戎》的战歌差异
发放《秦风 小戎》节选(“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学生对比阅读。
探究问题:两首秦风战歌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明确:《小戎》侧重描写战车、战马等军备,凸显秦军的威武装备;《无衣》则聚焦士兵间的互助与决心,彰显“人”的团结力量。二者从“物”与“人”两个角度,共同展现了秦风的豪迈与秦军的战斗力。
2.文化思辨:“家国情怀”的古今变与不变
提出问题:古代战歌中的“家国情怀”(为君主、为疆土而战),与当代的“家国情怀”(为社会、为人民而奉献)有何异同?结合2025年“青年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热点谈谈。
学生发言后,教师点拨:不同之处在于,古代“家国”常与“君主、宗族”绑定,当代“家国”更强调“人民、社会”;相同之处在于,核心都是“为集体利益奉献自我”。如2025年西部计划志愿者,远离家乡服务边疆,正是当代“家国情怀”的体现,与《无衣》中士兵“共赴国难”的精神内核一致。
3.价值升华:青少年如何传承“无衣”精神
小组分享:作为高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如何践行“与子同袍”的团结精神?
总结:①学习上,组建学习小组,互助答疑,共同进步;②生活中,参与班级、社区志愿服务,主动帮助他人;③理想上,树立“为社会贡献力量”的目标,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连。
六、板书设计
无衣(《诗经·秦风》)
背景:先秦秦地战歌家国一体
结构:重章叠句(三章递进)
同袍→同泽→同裳(情感:亲密→紧密→无间)
戈矛→矛戟→甲兵(行动:备战→行军→赴战)
手法:反复咏叹(韵律美、情感强化)
精神:同仇敌忾团结协作家国情怀
当代:抗洪救灾科研攻关志愿服务
传承:互助学习参与公益胸怀家国
七、作业设计
基础巩固:背诵并默写《无衣》,赏析“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字。
拓展写作:结合2025年“中国-中亚联合反恐演习”热点,以“当代‘同袍’”为题,写一首短诗(不少于4行),融入《无衣》的精神元素。
实践探究:采访身边参与过志愿服务的人(如社区志愿者、西部计划志愿者),记录他们的故事,分析其中体现的“团结互助”精神,形成一份500字左右的访谈稿。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教学评价:通过背诵默写检测基础掌握情况,以赏析写作评价语言与审美能力,借实践探究考察现实链接与表达能力。多数学生能理解诗歌精神,建立古今关联,课堂参与度较高。
教学反思:热点素材有效激活了课堂,但对“秦地文化与战歌风格的关联”挖掘不足。后续可补充秦国地理、民风资料,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