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4.7 通过透镜看世界 教学设计课题 4.7 通过透镜看世界 单元 第四章 光的世界 学科 物理 年级 8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 7 节内容,承接之前对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习,聚焦望远镜和显微镜两种重要光学仪器。教材通过梳理两种仪器的发展历史、拆解成像原理,结合实物结构与实际应用案例,搭建起 “透镜规律→仪器构造→实际观测” 的知识链条。既深化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具体应用,又拓展了学生对宏观宇宙与微观世界的认知,是连接基础光学知识与科技实践的关键内容,同时渗透了科学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如 “中国天眼” 介绍)。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知道望远镜、显微镜由两组凸透镜(或透镜组合)构成,能阐述两种仪器的成像原理及最终成像特点,明确放大倍数计算方法(显微镜)。科学思维通过对比望远镜与显微镜的物镜、目镜作用差异,培养分析、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仪器工作原理,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科学探究通过观看仪器工作视频、分析成像示意图,体验 “观察→提问→推理→总结” 的探究过程;尝试思考 “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制作望远镜” 的可行性,激发探究兴趣。科学态度与责任了解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科学家的贡献,培养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态度;通过 “中国天眼” 等案例,增强民族自豪感;明确 “不可用望远镜直接观测太阳” 的安全常识,树立科学安全意识。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u>2f、f重点 1. 望远镜、显微镜的基本构造(物镜、目镜)及成像原理。2. 两种仪器的核心作用:望远镜观测远处物体、显微镜放大微小物体。3. 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难点 1. 理解 “多透镜组合” 的成像过程(物镜先成像,目镜再对该像二次成像)。2. 区分望远镜与显微镜物镜、目镜的成像规律差异(如望远镜物镜成缩小实像,显微镜物镜成放大实像)。材料准备 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望远镜、显微镜工作原理视频、科学史资料(伽利略、“中国天眼” 等)。2. 教具:望远镜、显微镜实物(或模型),展示物镜、目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结构;凸透镜、凹透镜镜片(供学生思考组合实验)。3. 课件与示意图:包含望远镜、显微镜成像光路图,放大倍数计算示例图,微观世界(细胞、绒毛)、宏观天体观测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 提问激趣:“人类如何观测遥远的星星?又如何看到肉眼看不见的细胞?”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回答。2. 播放短视频:展示宇宙星体(如月球、行星)观测画面与微观世界(如细胞、尘埃)画面,引发认知冲突。3. 引出课题:“这些观测都离不开两种重要仪器 —— 望远镜和显微镜,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通过透镜看世界’。” 1. 思考并回答教师问题,分享对望远镜、显微镜的初步认知(如 “望远镜能看星星”“显微镜能看细菌”)。2. 观看视频,感受宏观与微观世界的奇妙,产生探索仪器原理的兴趣。 通过生活提问与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搭建 “生活现象→科学仪器” 的连接。讲授新课 一、望远镜1. 科学史回顾:展示资料:介绍 1609 年伽利略发明望远镜、1610 年开普勒改良望远镜、1668 年牛顿发明反射望远镜的历程,强调科学家的创新精神。提问:“为什么望远镜能让我们看清远处的物体?”2. 原理分析:展示望远镜结构示意图(物镜、目镜),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讲解:物镜: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类比照相机镜头);目镜:u课堂练习 1.用显微镜和望远镜看物体时,看到的( )A.都是实像 B.前者是实像,后者是虚像C.都是虚像 D.前者是虚像,后者是实像2.望远镜能对远处的物体进行视角放大,它利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则物镜和目镜对被观察物体所成的像是( )A.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 B.物镜和目镜都成实像C.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D.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显微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目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B.望远镜分为折射式望远镜和反射式望远镜C.显微镜和各种形式的望远镜,目镜都成虚像D.无论什么形式的望远镜,其物镜直径越大越好4.要观察细胞等人眼无法直接看见的物体应选______________镜;要观察遥远的天体应选用__________镜;要观察纺织品布纹是否有缺陷,应选用___________镜。5.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肉眼看不见的细小物体,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___________,它的物镜的焦距很________,目镜的焦距较__________ (选填“长”或“短”)。课堂小结板书 4.7 通过透镜看世界1. 望远镜(看宏观:星星、远山)构造:物镜 + 目镜(凸透镜)原理:物镜:u>2f → 倒立缩小实像(类比相机)目镜:u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1.阅读书籍:推荐《从伽利略望远镜到哈勃太空望远镜》,了解望远镜从诞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时期望远镜在天文发现(如木星卫星、星系形态等)中的作用;阅读《显微镜下的奇妙世界》,探索显微镜下微生物、细胞等微观生命的活动与结构奥秘。2.实践活动:用简易材料(凸透镜、纸盒等)尝试制作望远镜模型,观察远处景物;利用显微镜(学校实验室或家用简易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口腔上皮细胞等,记录观察到的形态结构。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1.特色资源:历史影像资料:伽利略用望远镜观测月球、木星的手绘记录,以及早期显微镜下的生物绘图,能让学生直观感受科学发现的原始过程,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虚拟仿真软件:借助 “光学仪器虚拟实验室” 类软件,模拟望远镜、显微镜的成像过程,学生可通过调整物镜、目镜的焦距、物体的距离等参数,动态观察成像的变化,突破 “多透镜组合成像” 的抽象理解难点。2.技术手段:多媒体课件:运用动画演示望远镜、显微镜的光路传播,将抽象的光学原理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物镜、目镜的成像规律。实物投影:展示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时画面,以及望远镜观测天体的高清图像,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直观看到微观与宏观世界的景象,增强学习的直观性与趣味性。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通过科学史介绍与实物、模型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数学生能掌握望远镜、显微镜的基本构造与成像原理;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掌握较为扎实。2.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 “两次成像” 的过程理解仍有困难,尤其是望远镜与显微镜物镜成像规律的差异,在后续教学中需进一步通过慢动作动画、分组讨论等方式强化;课外实践活动的布置虽有引导,但缺乏对学生实践过程的实时指导,后续可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小型实践分享会,交流实践成果与问题。3.改进方向:针对抽象难点,增加更多直观的演示实验与互动环节;优化课外实践的指导方式,借助线上平台(如班级群)及时解答学生实践中的疑问,提升实践效果。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