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秘密★启用前
2025年河南省重点高中10月高一大联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读不尽的毛泽东诗词
汪建新
毛泽东诗词的总体情况,我想通过对几个问题的解答来展开。
毛泽东为什么能够写诗
江西省吉安县美陂村有一个书院。1930年2月之后,毛泽东在那儿住了一段时间。书院墙上有这样一副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毛泽东自己也很喜欢这副对联。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波澜壮阔,他的知识底蕴和人文修养博大精深。他一生酷爱读书学习,终生与书为伴。他有着非常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曾经有人作过统计,毛泽东藏书中留有阅读印记的,包括圈画和批注,涉及1180首诗、378首词、12首曲,诗词曲赋总计1590首,涵盖429位诗人。这一数字显然是不完全的统计结果。他成为诗人就不难理解了。
毛泽东与诗词的关系如何
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家的一生,也是诗人的一生。读诗、学诗、赋诗、吟诗、解诗、论诗,对毛泽东而言,是情趣爱好,是生活方式,是政治工具,也是交往手段。无论是喜是悲,是忧是怒,是庆贺胜利还是抒发豪情,毛泽东都会用诗词来表达自己高远的理想、坚定的意志、翻卷的心潮、激荡的思绪和绵绵的深情。
毛泽东一共写了多少首诗呢
至今也没有完全统一的说法。不同的毛泽东诗词版本,收进去的作品数量不一。最多的一个版本收了150多首。199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收入 67首,包括他生前发表的39首以及未发表的28首。这个版本收录的作品是经过严格认定的。其实,毛泽东究竟写了多少首诗并不重要,他本就不是靠作品数量取胜的。但是,他的很多作品,如《沁园春·长沙》《西江月·井冈山》《采桑子·重阳》《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七律·长征》《沁园春·雪》《浪淘沙·北戴河》《卜算子·咏梅》等等,艺术成就极高,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诗人毛泽东有什么特点
作为一个诗人,毛泽东的特点十分鲜明。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然后才是一个诗人。
他是政治家诗人,诗人政治家。我们不妨举个例子。1958年7月1日,毛泽东写了《七律二首·送瘟神》。为何写这首诗?毛泽东作了一点说明:“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所谓“欣然命笔”,充分表明毛泽东作为人民领袖,时刻关心人民疾苦,与人民同甘共苦。
我们还可以举一个例子。毛泽东有三首词以井冈山为题,分别是《西江月·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井冈山斗争不过两年零四个月,井冈山也并不是毛泽东一生中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毛泽东这种深厚的井冈山情结,完全可以理解为一个政治家对一座政治名山的特殊情感。
毛泽东诗词属于什么风格?
毛泽东曾经说:“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应当兼读……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他喜欢读苏东坡、辛弃疾,不太喜欢读杜甫、白居易,说“杜甫的诗哭哭啼啼的”。其实,毛泽东诗词的总体风格也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毛泽东诗词豪迈奔放,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毛泽东诗词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播到了国外。海外学者尤其是诗界人士,公认毛泽东是“中国的伟大诗人”。早在1937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就在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首次向西方世界披露了《七律·长征》。1938年该书被翻译成中文并取名《西行漫记》。《七律·长征》是第一首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而且是先国外后国内。
1961年9月,毛泽东在武汉会见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蒙哥马利送给毛泽东一盒555牌香烟。第二天下午,毛泽东邀请蒙哥马利乘船游览长江,观看他游泳。晚上,毛泽东又到宾馆与蒙哥马利话别,并把亲笔书写的《水调歌头·游泳》赠送给他,蒙哥马利用一盒普通香烟竟然“换”得了弥足珍贵的毛泽东诗词墨宝。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他为此行作了精心准备。在人民大会堂欢迎宴会的答谢词中,他特意引用了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诗句:“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毛泽东诗词的出版情况如何?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毛泽东诗词就一直是出版界的一个热点。迄今为止,国内国外、公开非公开、不同语种、不同角度、不同版式的毛泽东诗词书籍,超过1100种。估计没有人能够收集全这么多的毛泽东诗词版本。
毛泽东如何看待自己的诗词?
1966年夏,邢台地震,波及北京。当时正在毛泽东身边的护士长拉起毛泽东就往屋外跑,可是毛泽东迟疑了一下又返了回去,把案头的一个装有自己诗稿的牛皮纸袋拿了出来。护士长感觉奇怪,说那么多好东西不拿,怎么回去拿一个没什么用的破纸袋。毛泽东说:“那些东西都不是我的,我身无长物,只有这些诗稿属于我。”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毛泽东诗词?
柳亚子称赞毛泽东诗词是“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诗”;元帅诗人陈毅评价毛泽东诗词是“妙语拈来着眼高,诗词大国推盟主”。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方面去评论,毛泽东诗词都是艺术精品。
(摘编自《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系列网上讲堂》)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泽东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离不开他终生与书为伴的阅读习惯,他留有阅读印记的诗词曲赋接近1590首。
B.毛泽东诗词的总体风格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这侧面说明了毛泽东喜欢豪放派词作,不喜欢婉约派作品。
C.1937年,《七律·长征》通过《红星照耀中国》首次向西方世界披露,它成为毛泽东最早公开发表的作品。
D.毛泽东在地震时冒险返回屋中,却置众多“好东西”于不顾,只带走自己的诗稿,这表明他对自己诗词的珍视。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院的对联深得毛泽东喜爱,它契合毛泽东融战士与诗人于一身的特质,可以作为理解其诗词的钥匙。
B.尼克松引用毛泽东的诗句,是为委婉批评当时中美关系进展缓慢,这体现了诗词的政治批判功能。
C.最后一问的回答借用柳亚子和陈毅的评价,形象地说明毛泽东诗词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准之高。
D.文本从创作基础、功能定位、作品规模等展开,以问答形式阐述毛泽东与诗词的关系及其诗词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3分)
臧克家曾言:“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其伟大之处,尤其凸显在 ① 上。这种境界的呈现可分三端: ② ,《沁园春·雪》的“北国风光”、《沁园春·长沙》的“万类霜天”,皆勾勒出雄阔景象;二是气势磅礴,以宏阔视野彰显纵横万里的雄浑气象;三是志向高远,身为革命家,他将 ③ 视作“只等闲”,怀揣扭转乾坤的抱负———胸有丘壑,诗自开阔。
4.根据上下文,文中画横线处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问题并结合文本阐述理由。(4分)
5.文中提到诗词对毛泽东而言“是情趣爱好,是生活方式,是政治工具,也是交往手段”,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笨花(节选)
铁 凝
霜降了,南岗花地又搭起了窝棚,但现在已经没有人看花,也没有人“拾”花了,窝棚成了躲避日本人的藏身之地。
取灯摸出笨花村,从大道拐上小道儿,又从小道儿拐上一条南岗花地的大垄沟,她蹚着干花柴在窝棚前站住。
晚上没有月亮,星星更亮。一条天河在夜空中从东北向西南蜿蜒而下。取灯在保定上学时没注意过天上有天河,来笨花以后是同艾给她指出了天上的天河。同艾还指给她许多星座,她告诉她,北斗星像勺,南斗星像瓢。织女星旁边有个牛扣槽,牛郎星身旁有个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泽东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离不开他终生与书为伴的阅读习惯,他留有阅读印记的诗词曲赋接近1590首。
B.毛泽东诗词的总体风格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这侧面说明了毛泽东喜欢豪放派词作,不喜欢婉约派作品。
C.1937年,《七律·长征》通过《红星照耀中国》首次向西方世界披露,它成为毛泽东最早公开发表的作品。
D.毛泽东在地震时冒险返回屋中,却置众多“好东西”于不顾,只带走自己的诗稿,这表明他对自己诗词的珍视。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院的对联深得毛泽东喜爱,它契合毛泽东融战士与诗人于一身的特质,可以作为理解其诗词的钥匙。
B.尼克松引用毛泽东的诗句,是为委婉批评当时中美关系进展缓慢,这体现了诗词的政治批判功能。
C.最后一问的回答借用柳亚子和陈毅的评价,形象地说明毛泽东诗词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准之高。
D.文本从创作基础、功能定位、作品规模等展开,以问答形式阐述毛泽东与诗词的关系及其诗词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3分)
臧克家曾言:“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其伟大之处,尤其凸显在 ① 上。这种境界的呈现可分三端: ② ,《沁园春·雪》的“北国风光”、《沁园春·长沙》的“万类霜天”,皆勾勒出雄阔景象;二是气势磅礴,以宏阔视野彰显纵横万里的雄浑气象;三是志向高远,身为革命家,他将 ③ 视作“只等闲”,怀揣扭转乾坤的抱负———胸有丘壑,诗自开阔。
4.根据上下文,文中画横线处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问题并结合文本阐述理由。(4分)
5.文中提到诗词对毛泽东而言“是情趣爱好,是生活方式,是政治工具,也是交往手段”,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笨花(节选)
铁 凝
霜降了,南岗花地又搭起了窝棚,但现在已经没有人看花,也没有人“拾”花了,窝棚成了躲避日本人的藏身之地。
取灯摸出笨花村,从大道拐上小道儿,又从小道儿拐上一条南岗花地的大垄沟,她蹚着干花柴在窝棚前站住。
晚上没有月亮,星星更亮。一条天河在夜空中从东北向西南蜿蜒而下。取灯在保定上学时没注意过天上有天河,来笨花以后是同艾给她指出了天上的天河。同艾还指给她许多星座,她告诉她,北斗星像勺,南斗星像瓢。织女星旁边有个牛扣槽,牛郎星身旁有个织布梭,那都是牛郎和织女的定情之物。同艾说的星座属于民间传说,取灯还知道哪几颗星是蝎子座,哪几颗星是天狼座……取灯很喜欢在夏夜看星星,在朗朗星空下,听着家中那琐琐碎碎的声音,时而闭上眼,时而把眼睛睁开看星星移动的速度。她喜欢这样的时刻,在城市居住的人是永远不会拥有这个时刻的。她想,只有见过乡村的星空,才会知道宇宙的浩瀚,才会知道什么叫斗转星移。
抗日了,取灯许久不看星星了。这个晚上,当她仰头看见这个熟悉的星空,才意识到她家就在不远处,几棵高出院墙的老榆树清晰可辨。她想着家里人正在做什么,但她不能和家人见面,这是纪律。她要在这里等小袄子。
小袄子没有来南岗窝棚。也是在这个朗朗星空下,她专拣着黑影儿正朝着笨花前街走。前街有个收鸡的老头,她要去见他,告诉他有个叫取灯的女干部在村南窝棚里。以前小袄子听说过有一种人晚上睡觉时,常常睡着觉爬起来,做许多自己醒后并不知道的事,然后再躺下睡觉。现在她愿意把自己想成一个撒呓挣的人。她一脚深,一脚浅,一阵快,一阵慢,终于走到了那个收鸡老头儿的门前,没进院就看见挂在槐树上的那个大罩网。院子的两扇小门虚掩着,就像是专为她留的。小袄子推门进了院……
取灯站在地里看了一会儿星星,就钻进窝棚等小袄子。她等不来小袄子,便又钻出窝棚向远处张望。她看见有一盏灯正顺着大垄沟往这里飘,心想,这是她。可这个小袄子夜里走路还点着灯,也不怕暴露自己。这盏灯离取灯越来越近,却是擦着地皮走,幽蓝色的火光走得飘飘忽忽。取灯才发觉这并不是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灯笼鬼儿。当她在野地里突然遇到这种“鬼”时,就觉得格外恐怖,她本能地又钻回了窝棚,借着一个缝隙朝外看,看见灯笼鬼儿已远去,才又想起大哥向文成对灯笼鬼儿的解释。向文成说:灯笼鬼儿是一种化学物质,属于磷火。取灯在保定同仁中学学化学时老师也教他们做过磷的化学实验,磷发出的光就是这种幽暗的蓝光。
灯笼鬼儿走了,小袄子还没有来。这时从笨花传出鸡叫声,天已近拂晓。取灯凭着工作经验,察觉事情有几分反常。现实正提醒她,她不能再这样等下去,天亮前必须迅速离开。想到这儿,方才意识到自己的麻痹。她急匆匆地钻出窝棚,就势拔出腰里的撸子枪,把枪顶上子弹。当她再次观察四周时,四周正有人向窝棚走着。他们显然走得小心翼翼,干花柴打在他们腿上还发着豁啷啷的声响。活动着的人影儿离窝棚越来越近,原来这是一个包围圈,取灯已经陷入了这个包围圈。
在取灯的前方,有人发现了她,大步向她蹿过来。他们和她只剩下几米之遥,军装、战斗帽都历历在目。取灯举枪瞄住一个人扣动了撸子枪的扳机,枪响时那人倒了。取灯的第三枪是要放给自己的,然而她连调转枪口的时间都没有了,后面已有人攥住了她的胳膊,那是一只日本人的手。
日本人本应把取灯尽快押解回城交差的,也许他们看见眼前是个年轻的女性吧,还有那个诱人的窝棚。取灯还是被拖进了窝棚……
笨花人知道凌晨时日本人去过南岗花地。天亮后人们在花地四处寻找,他们找到了这个还盖着昨夜新霜的窝棚,窝棚里有个血肉模糊的女人。有人认出是取灯。
后方医院闻讯后从孝河以南赶到笨花,准备收治伤员。在南岗花地里,有备走在最前头。他发现许多人正围着他家的窝棚观看,便蹚着花地奔过来。他一眼就认出了窝棚里的取灯,眼前一黑就坐在了花地里。董医助扶住了有备,他又挣扎着往窝棚走。他看见一个残破的取灯姑:她仰面朝天,身上没有衣服。细看时,有备先看见的是胸大肌上有两个碗大的坑;再往下看,小腹被刀豁开了……
孟院长带头给取灯做缝合术,佟继臣、董医助都上了手。孟院长嘱咐大家缝合得越细越好,要跟为活人做缝合手术一样。
奔儿楼娘下葬时,向文成为奔儿楼娘写过砖;梅阁下葬时,向文成为梅阁写过砖;现在,他要为自己的妹妹向取灯写砖。他研究着这块砖该怎么写,他先写上“向取灯之墓”,又在向取灯的名下跨出了“烈士”两个字,合起来是“向取灯烈士之墓”。
(有删改)
文本二:
与民族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文学从来没有像在抗战中那样,深入到街头、田间和战壕,深入到最广大民众的心头。“文艺必须为普通老百姓所接受”,成为几乎所有作家发自内心的共同追求。在国难深重的关头,对作家们来说,文学“不可能是自我表现,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而是“射向敌人的子弹”,是“捧向人民的鲜花”。
硝烟散尽,时光流逝,当我们在这里纪念70年前的伟大胜利的时候,我想,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感到沉重的责任和使命,70年过去,抗战历史和抗战精神依然像山一样矗立在我们面前,抗战还远没有写完,抗战的文学如同群山连绵,一直有更高的一座山在召唤着我们。
(选自铁凝《“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窝棚不是为了看花和“拾”花,而是专为躲避日本人的藏身之处,也是抗日地下工作者进行秘密活动的联络点。
B.小袄子在取灯等她时,向收鸡老头透露了取灯的行踪;写灯笼鬼儿的飘忽衬托出小袄子告密时的摇摆不定。
C.向文成在取灯的砖上题写了“烈士”,砖具有象征意义,这是通过官方的命名,完成对取灯政治身份的确认。
D.《百合花》中新媳妇为小战士缝补衣服与《笨花》中孟院长等人缝合取灯遗体,均能体现尊重逝者的生命意识。
7.关于文本一中向取灯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取灯和《哦,香雪》中的香雪都在夜晚感到恐惧,在看到星星或月亮后变得乐观。
B.取灯意识到家就在不远处,却选择不与家人见面,展现出她恪守纪律的战士形象。
C.取灯对夜晚的“灯笼鬼儿”是磷火的认识,体现了民间迷信与科学认知的碰撞。
D.在被敌人包围后,取灯欲调转枪口自杀的细节,显示其宁死不屈的抗日精神。
8.文本一画线段落写夜晚的星空,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二中指出:文学是“射向敌人的子弹”“捧向人民的鲜花”。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认知的。(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 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
越好,要跟为活人做缝合手术一样。
奔儿楼娘下葬时,向文成为奔儿楼娘写过砖;梅阁下葬时,向文成为梅阁写过砖;现在,他要为自己的妹妹向取灯写砖。他研究着这块砖该怎么写,他先写上“向取灯之墓”,又在向取灯的名下跨出了“烈士”两个字,合起来是“向取灯烈士之墓”。
(有删改)
文本二:
与民族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文学从来没有像在抗战中那样,深入到街头、田间和战壕,深入到最广大民众的心头。“文艺必须为普通老百姓所接受”,成为几乎所有作家发自内心的共同追求。在国难深重的关头,对作家们来说,文学“不可能是自我表现,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而是“射向敌人的子弹”,是“捧向人民的鲜花”。
硝烟散尽,时光流逝,当我们在这里纪念70年前的伟大胜利的时候,我想,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感到沉重的责任和使命,70年过去,抗战历史和抗战精神依然像山一样矗立在我们面前,抗战还远没有写完,抗战的文学如同群山连绵,一直有更高的一座山在召唤着我们。
(选自铁凝《“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窝棚不是为了看花和“拾”花,而是专为躲避日本人的藏身之处,也是抗日地下工作者进行秘密活动的联络点。
B.小袄子在取灯等她时,向收鸡老头透露了取灯的行踪;写灯笼鬼儿的飘忽衬托出小袄子告密时的摇摆不定。
C.向文成在取灯的砖上题写了“烈士”,砖具有象征意义,这是通过官方的命名,完成对取灯政治身份的确认。
D.《百合花》中新媳妇为小战士缝补衣服与《笨花》中孟院长等人缝合取灯遗体,均能体现尊重逝者的生命意识。
7.关于文本一中向取灯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取灯和《哦,香雪》中的香雪都在夜晚感到恐惧,在看到星星或月亮后变得乐观。
B.取灯意识到家就在不远处,却选择不与家人见面,展现出她恪守纪律的战士形象。
C.取灯对夜晚的“灯笼鬼儿”是磷火的认识,体现了民间迷信与科学认知的碰撞。
D.在被敌人包围后,取灯欲调转枪口自杀的细节,显示其宁死不屈的抗日精神。
8.文本一画线段落写夜晚的星空,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二中指出:文学是“射向敌人的子弹”“捧向人民的鲜花”。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认知的。(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 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2)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擅收立杀,不俟报闻。
14.曹操为何下了《求贤令》,却又要杀贤才 请结合后三则材料加以说明。(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秋 思
李 白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注]悲。
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注】莎鸡:虫名。又名络纬,俗称纺织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比喻,以景入诗,阳光明媚,绿树成荫,黄鹂鸣叫,有声有色。
B.蕙草枯萎凋零,秋风带来阵阵凉意,暗示诗人的内心情感发生变化。
C.“天秋木叶下”与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都写了秋叶飘零之景。
D.诗歌描写细致入微,后文萧瑟凄凉之景与开篇的美好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16.本诗和王维《山居秋暝》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都写到“芳歇”,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一位旅居国外多年的华侨看了中国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后激动万分,借用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表达了自己的思乡念国之情。
(2)在讲魏晋南北朝历史时,历史老师引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说明了好大喜功、轻敌冒进的宋文帝的狼狈结局。
(3)与右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诗歌是文学之祖、艺术之根。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史就像一条()的文学长河,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新诗,我们都能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诗意之美。对正在求学的广大青少年来说,学写诗歌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体悟诗意之美的重要途径。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古人云“诗言志”“诗缘情”。激发诗情,需要生活的体验和积累,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苏轼痛彻心扉的相思之情源自生活中的伉俪情深。如果我们平时多感受生活,多关注现实,诗情就会如约而至,也就能从中提炼出抒情主题。
诗歌需要形象。思想感情融汇并转化成形象,就形成意象。①诗歌能通过意象激发读者的想象,②读者也会感受到特有的诗歌艺术魅力。③诗歌可以围绕一个中心意象来抒写,④如闻一多的《红烛》中核心意象就是红烛;⑤也可以用多个意象来表达,⑥如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对人生的思考是通过几个意象的组合。写作诗歌时,最好不要直接说出你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要通过具体的形象,运用各种手法去暗示,这样表达才能耐咀嚼,有诗味。
情感、意象,以及古典诗的格律、现代诗的韵律等都要落实到语言上。 。当然不能苛求字字珠玑,句句箴言。一首诗中有一两句能让人眼前一亮,就已经很难得了。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蕴含丰富的社会内容,激起了世人的共情。刚开始学写诗歌,语言做不到凝练、含蓄,也要努力做到朴实、真挚。
18.填入文中第一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生生不息B.奔流不息C.川流不息D.经久不息
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语言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必须凝练、含蓄,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B.诗歌的语言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必须凝练、含蓄
C.诗歌的语言必须凝练、含蓄,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D.诗歌的语言必须凝练、含蓄,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下面是中华诗人协会标志的主体图形,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寓意简明,句子通顺。(4分)
22.论文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四个问句,作为上文的写作提纲。(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李大钊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鲁迅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毛泽东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8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青桐鸣大联考(高一)》
语文A参考答案
1.D【解析】A项“接近1590首”说法不当,原文说
④交往手段:赠诗蒙哥马利,尼克松引用诗词促进
的是“诗词曲赋总计1590首…这一数字显然是
外交。
不完全的统计结果”,说明实际数量超过1590首。
(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四点6分。若有
B项“不喜欢婉约派作品”说法不当,“不废婉约”意
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思是“不忽视婉约词”。C项“它成为毛泽东最早公
【解析】本题题干有明确的指向性,要根据题干关键
开发表的作品”说法不当,原文说的是“《七律·长
词的指向,认真阅读和理解材料,在材料中找出与
征》是第一首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故选D项。
情趣爱好、生活方式、政治工具、交往手段相关的内
2.B【解析】B项“是为委婉批评当时中美关系进展
容,分点进行说明。
缓慢”过度解读。
6.D【解析】A项“窝棚不是为了·而是专
3.【答案】(示例)①豪迈奔放的境界(豪放博大的境
为…”理解不当,根据文本一开头部分可推断出,
界)②一是景色雄壮(画面壮美)③千难万险的长征
窝棚本是为了看花和“拾”花而建,只是现在被挪作
(每空1分,共3分。超过字数不给分)
他用。B项“灯笼鬼儿的飘忽衬托出小袄子告密时
【解析】衔接连贯要注意前后句和原文语段的暗示
与限制。第一处根据原文毛泽东诗词风格,以及横
的摇摆不定”强加关联。C项“通过官方的命名”理
线后一句“这种境界”和境界的具体呈现可知,可填
解不当,砖相当于墓碑,上面的“烈士”称谓是由向
“豪迈奔放的境界”或“豪放博大的境界”等等;第二
文成书写的,并不能代表官方命名。故选D项。
处根据本题选文“皆勾勒出雄阔景象”等内容可知,
7.A【解析】A项“都在夜晚感到恐惧,在看到星星
可填“一是景色雄壮”;第三处根据诗句“红军不怕
或月亮后变得乐观”理解不当。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以及横线前对毛泽东“革
8.【答案】①写夜晚的星空景象和星座的民间传说,表
命家”这一身份的强调可知,应填这两句诗指代的
现了乡村淳朴的生活和取灯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
历史事件,并突出困难程度,可填“千难万险的长
向往。
征”。注意前后词语的搭配和字数要求。
②通过星空的美好与后文取灯被杀惨状的对比,寄
4.【答案】(示例)问题:毛泽东诗词的传播范围有多
寓了强烈的悲愤情感
广?(毛泽东诗词的海外影响有多大?)
(每点2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
理由:①解答中指出毛泽东诗词吸引并熏陶了几代
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中国人,而且传播到了国外。②通过海外诗界及埃
【解析】明确题干指向一分析文本一画线段落写
德加·斯诺、蒙哥马利、尼克松等名人事例,重点说
夜晚星空的意蕴。通过取灯观看星空,表现她对美
明了毛泽东诗词的海外影响。
好生活的向往,“北斗星像勺,南斗星像瓢”的比
(问题2分,理由2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若
喻,将天文现象转化为可触摸的日常乡村器物
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表现淳朴的乡村生活。而本段也与后面取灯被杀
【解析】此问后面的解答中指出“毛泽东诗词吸引并
时仰面朝天的惨状形成对比,增强了悲愤的情感
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播到了国外”,后面通过
力度。
海外诗界的评价及埃德加·斯诺、蒙哥马利、尼克松
等名人的事例,来说明毛泽东诗词的传播范围之广,
9.【答案】①射向敌人的子弹:文学反映抗战历史,揭
海外影响之大。注意一问一答,先答问题,再答理由。
露日本侵略者残忍杀害取灯的暴行,成为控诉日军
5.【答案】①情趣爱好:终生以读诗、写诗为乐,如批注
战争罪行的有力武器。
诗词曲赋不少于1590首。
②捧向人民的鲜花:文学传播抗战精神,讴歌向取
②生活方式:他用诗词记录其革命生涯,如以“井冈
灯等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赞扬像孟院长、向文成
山”为主题的三首词。
一样支持抗战的中华儿女。
③政治工具:《七律二首·送瘟神》呼应社会事件,
(每点3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
传递领袖关怀。
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语文A答案(第1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