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5年秋-鲁科版(五四制)物理九年级上册单元测试卷 第十一章 物态变化(基础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2025年秋-鲁科版(五四制)物理九年级上册单元测试卷 第十一章 物态变化(基础卷)

资源简介

2025年秋-鲁科版(五四制)物理九年级上册单元测试卷 第十一章 物态变化(基础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温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温度的准确测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下列有关温度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如图甲所示,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我们可以将玻璃管的内径变粗
B.如图乙所示,为防止温度计被胀破,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待测液体中后,要立刻读数
C.如图丙所示,体温计使用之前必须要用沸水消毒
D.如图丁所示,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沿B方向
【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解答】 A.如图甲所示为自制气压计,当玻璃管的内径变细,液面上升的高度越高,实验现象更明显,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待测液体中后,待液面稳定后再读数,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如图丙所示,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使用之前不能用沸水消毒,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如图丁所示,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B方向的视线与液面相平,视线要沿B方向,故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在使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要注意:
(1)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与分度值,不能用温度计测量超过其量程的温度;
(2)玻璃泡要完全浸入液体中,但是不能接触到容器;
(3)要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仍要完全浸在液体中;
(4)视线要与液柱表面相平,若俯视则示数偏大,若仰视则示数偏小。
2.甲、乙两支相同的体温计的示数都是38.0 ℃,若直接去测量两个体温分别是37.0 ℃和39.5 ℃的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体温计的示数是38.0 ℃,乙体温计的示数是39.5 ℃
B.甲体温计的示数是38.0 ℃,乙体温计的示数是38.0 ℃
C.甲体温计的示数是37.0 ℃,乙体温计的示数是38.0 ℃
D.甲体温计的示数是37.0 ℃,乙体温计的示数是39.5 ℃
【答案】A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解答】 两支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读数都是38.0℃,因为体温计的特殊构造缩口的存在使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水银就在狭窄的缩口处断开,缩口上的水银退不回来。如果该体温度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人的体温,对于37.0℃的人来说,体温计的示数不会下降,仍然是38.0℃;对于39.5℃的人来说,则该体温计的示数将高于38.0℃,达到实际的39.5℃,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分析】 体温计的下部靠近液泡处的管颈是一个很狭窄的缩口,在测量体温时,液泡内的水银受热膨胀,水银从缩口部分上升到管内某位置。当与体温达到热平衡时,水银柱体积不变。当体温计离开人体后,外界气温较低,水银遇冷体积收缩,就在狭窄的缩口部分断开,使已经升到管内的水银退不回来,仍保持水银柱在与人体接触时所达到的高度。
3.厨房不仅是加工食材的场所,也是日常生活中充满物态变化的“实验室”。某学习小组以煮冷冻饺子为例探究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箱中拿出的冷冻饺子表面的霜是升华形成的
B.锅中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水在沸腾后,继续加大火力可以让饺子更快煮熟
D.停止加热,锅中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说明汽化不需要吸热
【答案】B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 A.冰箱中拿出的冷冻饺子表面的霜是凝华形成的,故A错误;
B.锅中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B正确;
C.水在沸腾后,温度不变,故继续加大火力也不可以让饺子更快煮熟,故C错误;
D.停止加热,锅中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说明锅底还有热量让水吸收,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 凝华指物质由气态直接转变成固态;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体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变;汽化指物质由液态转变成气态,汽化要吸热。
4.下列对中华古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B.“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D.“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 A.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小冰晶或液化成小水滴,小冰晶在下落的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及与空气摩擦生热,再熔化成水滴落下来,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放热,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此过程中放热,故C正确;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此过程中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5.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性运用物理知识。下列对如图所示蕴含物理知识的解释错误的是(  )
A.自制简易冰箱利用蒸发吸热来保存食物
B.把鱼埋在冰粒中利用了冰温度较低且熔化吸热来保鲜鱼
C.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吸热来保存蔬菜
D.新疆坎儿井利用地下水管引水,可以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
【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蒸发及其现象
【解析】【解答】 A.蒸发需要吸热,自制简易冰箱利用蒸发吸热来保存食物,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把鱼埋在冰粒中利用了冰温度较低且熔化吸热来保鲜鱼,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放热来保存蔬菜,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坎儿井在地下,井内的水温比外界低,可以降低液体的温度、减少水暴露在空气中的面积、减慢水面空气的流速,从而减少水的蒸发,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分析】 A.蒸发吸热,具有致冷作用;
B.冰熔化时吸热,具有致冷作用;
C.物体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固放热;
D.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
6.物理课上,老师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演示碘升华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碘的熔点是114 ℃、沸点是184 ℃,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 ℃)(  )
A.碘升华是碘从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B.烧杯内部有紫色碘蒸气产生,此过程放热
C.实验中,固态碘可能会先变为液态,再变为气态
D.烧瓶中的水温度升高了,可以说明碘凝华放热
【答案】C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吸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 A.碘升华是物体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故A错误;
B.烧杯内部有紫色碘蒸气产生,这是碘的升华或汽化形成的,而升华和汽化都需要吸热,故B错误;
C.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高于碘的熔点,因此实验中,固态碘可能会先变为液态,再变为气态,故C正确;
D.在加热过程中,烧瓶内空气温度会升高,也会向烧瓶内的水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 (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7.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的熔化规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要从上往下依次组装实验器材
B.需要用到温度计和停表两种测量仪器
C.本实验需要记录加热时间、温度和物质的状态,从而总结熔化规律
D.该实验装置不适合研究所有晶体的熔化特点
【答案】A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 A.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
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顺序为由下而上,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在冰的熔化规律的实验中需要用秒表测量时间,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本实验需要记录加热时间和物质的状态以外,还要记录温度,从而总结熔化规律,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该实验装置不适合研究所有晶体的熔化特点,例如铁等金属熔点很高,用该装置无法完成,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分析】 A.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要调整好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其位置;
B.在冰的熔化规律的实验中需要用秒表测量时间,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C.本实验需要记录加热时间和温度以及物质的状态;
D.铁等金属熔点很高,用该装置无法完成。
8.如图所示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10 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B.该物质的熔化过程是AD段
C.常温常压下该物质处于固态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0 ℃
【答案】C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 A.由图可知,在t=10min时,该物质还没有凝固,因此处于液态,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在BC段是物质的熔化过程,故B错误;
C.由图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45℃不变,所以熔点是45℃,常温常压下该物质处于固态,故C正确;
D.由图可知,该物质在EF段,放出热量,温度不变,为凝固过程,物质的凝固点是45℃,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 (1)熔化图象的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而图中BC段温度不变的阶段就是熔化过程。
(2)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时的温度是熔点或凝固点。晶体在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完所用时间就是物态变化经历的时间。
9.如图所示,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消失。下列物态变化与其相同的是(  )
A.清晨,人在户外呼出“白气”
B.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锥
C.洗手后,用热风干手器将手烘干
D.寒冬,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了
【答案】C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升华及升华吸热
【解析】【解答】 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消失,乙醚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
A.清晨,人在户外呼出“白气”,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故A不合题意;
B.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锥,水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洗手后,用热风干手器将手烘干,水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故C符合题意;
D.寒冬,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了,雪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10.如图所示为二氧化碳灭火器,它是以高压气瓶内储存的液态二氧化碳作为灭火剂进行灭火的。按下开关,液体二氧化碳被喷出后产生大量的气体。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灭火器的过程中,手不能触碰连接喇叭喷嘴的金属管,以免冻伤。有关该灭火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量的气体”指的是水蒸气
B.产生大量气体的过程中需从外界吸收热量
C.灭火剂是通过降温液化的方式储存在气瓶内
D.“以免冻伤”是灭火剂升华吸热的缘故
【答案】B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 A.“大量的气体”指的是二氧化碳气体,故A错误;
B.产生大量的气体过程中属于汽化现象,需从外界吸收热量,故B正确;
C.灭火剂是通过压缩体积液化的方式储存在气瓶内,故C错误;
D.“以免冻伤”是灭火剂汽化吸热的缘故,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 这一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的两种方式是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1.关于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
B.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吸收热量形成雨、雪
C.落回陆地的雪熔化需要放出热量
D.图中的循环过程说明水的总量是不变的,我们没有必要节约用水
【答案】A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凝华及凝华放热;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解析】【解答】 A.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
B.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液化或凝华放出热量形成雨、雪,故B不符合题意;
C.落回陆地的雪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故C不符合题意;
D.图中的循环过程说明水的总量是不变的,我们仍要节约用水,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等,也就是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使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12.下列对如图所示蕴含物理知识的解释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如图甲所示,严冬,冰花出现在窗户内侧,是凝固现象
B.如图乙所示,利用干冰保鲜食物利用了干冰温度较低且汽化吸热
C.如图丙所示,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放热来保存蔬菜
D.如图丁所示,利用热风来烘干湿手,有利于加快水的蒸发,会放出
热量
【答案】C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升华及升华吸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 A.冬天室内与室外温差较大,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窗会放出热量,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属于物质的凝华现象,冰花出现在玻璃的内侧,故A错误;
B.利用干冰保鲜食物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故B错误;
C.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时放出热量来保存蔬菜的,故C正确;
D.烘干湿手的利用热风吹加快了水的蒸发要吸收热量,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13.2024年春节前气温骤降,西安上空开始“飘雪”,市民戏称像在下“盐”。气象台发文科普表示,这是霰,又称雪丸或软雹,是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是一种白色不透明的圆锥形或球形的颗粒固态降水。下列天气现象成因与其相同的是(  )
A.秦岭的雾 B.华清池的雨
C.太白山的雪  D.大雁塔的露
【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 霰,又称雪丸或软雹,是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属于凝华;
ABD.雾、雨和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BD错误;
C.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C正确。
故选C。
【分析】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
14.(2021·威海)下列对谚语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雨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云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A.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A不符合题意;
B.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B不符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固态小冰晶,是凝华现象,C符合题意;
D.雪是高空中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5.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在沸腾前气泡从杯底往上体积越来越大
B.由图可知水的沸点是97 ℃
C.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D.实验中可以通过减小水量来提高沸点
【答案】C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 A.水在沸腾前气泡从杯底往上遇到温度偏低的水会发生液化,体积越来越小,故A错误;
B.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98℃;故B错误;
C.水沸腾时温度不变,需要持续吸收热量;故C正确;
D.水的沸点与水的质量多少无关,实验中减少水量的多少只能缩短加热水至沸点的时间,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 ①液体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减小,到液面时消失;沸腾时产生大量气泡,不断有水汽化为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增大,最后破裂;
②沸腾的特点: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22分)
16.中国铸币发展史源远流长,如图所示,“钱范”是古代铸造钱币所用的模具,由正、背两块组成,内部均刻有图文。铸币时,合上正、背两块,将液态金属灌入其内,待液态金属凝固后取出,即可得到金属钱币。下表提供两种材料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请回答:
材料 熔点/℃
铝 660
铁 1 538
(1)已知铜的熔点为1 083 ℃,若想复刻铸造纯铜钱币,应选择表中的   制作“钱范”。
(2)根据所选“钱范”的材料,所灌注铜液的温度不能超过   ℃,理由是   。
【答案】(1)铁
(2)1 538;铁的熔点是1538 ℃,温度超过1538 ℃,会使铁“钱范”熔化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解析】【解答】 (1)已知铜的熔点为1083℃,铝的熔点为660℃,铁的熔点为1525℃,若想复刻铸造纯铜钱币,应选择表中的铁制作“钱范”;
(2)根据所选“钱范”的材料,所灌注铜液的温度不能超过1538℃,理由是铁的熔点为1538℃,若铜液的温度超过该温度,则模具会熔化。
【分析】(1)(2)要铸造铜钱币,则当铜熔化时“钱范”必须是固态才行。
17.在探究固体熔化规律的实验中,某时刻用摄氏温度计测得的温度如图甲所示,则读数为   ℃;图乙为A、B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判断   (选填“A”或“B”)物质为非晶体。
甲 乙
【答案】56;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晶体和非晶体
【解析】【解答】 (1)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所以该温度计的示数为56℃;
(2)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所以A是晶体,B是非晶体。
【分析】 (1)先看清温度计的分度值,再读数;
(2)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持续上升。
18.冻干食品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原有的营养成分,方便保存和运输。冻干食品制作时先把含有大量水分的食物放入冷库让食物中的水分   成固态,然后在真空条件下使食物中固态的水分直接   为气态,避免了化学、物理和酶的变化,很好地保持了果蔬的色、香、味和营养成分。(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凝固;升华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升华及升华吸热
【解析】【解答】 冻干食品制作时先把含有大量水分的食物放入冷库让食物中的水分放热凝固成固态,然后在真空条件下使食物中固态的水分直接升华为气态。
【分析】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19.“做中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沸腾知识时,小雨做了如下实验: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紧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如图所示,烧瓶内的水重新沸腾。此过程中烧瓶内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气压减小,水的沸点   。
【答案】液化;降低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 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烧瓶内的水蒸气遇冷的烧瓶壁液化变成小水珠,瓶内的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烧瓶内的水再次沸腾。
【分析】 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液体的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20.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的某些合金,是不同种金属经过   (填物态变化名称)再冷却后得到的。下面表格中的几种金属,难以与其他金属形成合金的是   。
金属 铁 铜 银 金 钨 铝
熔点/℃ 1 538 1 083 962 1 064 3 410 660
沸点/℃ 2 750 2 596 2 212 2 707 5 627 2 327
【答案】熔化;钨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解析】【解答】 (1)与其他的金属形成合金,必须先与其他的金属放在一起进行熔化,然后借助凝固形成合金;
(2) 由表格的信息可知:金属钨的熔点比铁、铜、银、金的沸点高,当钨还没有达到熔点的时候,其它的几种金属都已经达到沸点开始汽化变成气态,因此难以与其他金属形成合金。
【分析】(1)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2) 合金是指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金属的熔点相差较大,则不容易形成合金。
三、解答题(共2小题,21题3分,22题5分,共8分)
21.吃冰棍时,往往会遇到如下现象。
撕开包装纸,看到冰棍上有一层白花花的粉状物。
撕开包装纸,还看到冰棍向下冒“白气”。
咬冰棍的第一口时,冰棍与嘴唇“粘”上了。
吃到一半时,剩下的半支冰棍表面有一层细密的小水珠。
吃到最后时,有糖水顺着木棍流下来。
请你在以上五个现象中任意挑选两个,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
【答案】撕开包装纸,看到冰棍上有一层白花花的粉状物,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
撕开包装纸,还看到冰棍向下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咬冰棍的第一口时,冰棍与嘴唇“粘”上了,是嘴唇上的水遇冷凝固形成的。
吃到一半时,剩下的半支冰棍表面有一层细密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
吃到最后时,有糖水顺着木棍流下来,是冰棍遇热熔化成的液体。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①撕开包装纸,看到冰棍上有一层白花花的粉状物,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
②撕开包装纸,还看到冰棍向下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③咬冰棍的第一口时,冰棍与嘴唇“粘”上了,是嘴唇上的水遇冷凝固形成的。
④吃到一半时,剩下的半支冰棍表面有一层细密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
⑤吃到最后时,有糖水顺着木棍流下来,是冰棍遇热熔化成的液体。
【分析】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2.所有的气体都可以被液化,但每一种气体都有一特定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压缩,气体都不会液化,这个温度叫临界温度,临界温度是物质以液态形式出现的最高温度。各种物质的临界温度不同,有的高于常温,如水是374 ℃,酒精是243 ℃,因此在常温下他们通常是以液态出现;有的低于常温,如氧是-119 ℃,氢是-240 ℃,所以我们时常看到它们都是气态。(氧、氮、氦的沸点分别为-183 ℃、-196 ℃和-269 ℃)可知:
(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   和   。但对于某些气体,只使用   的方法是不行的。
(2)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如果采用降温液化的方法进行分离,首先液化分离出来的是   。
(3)工业上常将空气先液化后再提取氧、氮、氦等气体。当温度升高时,首先汽化分离出来的是   。
【答案】(1)降低温度;压缩体积;压缩体积
(2)氧气
(3)氦气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 (1)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对于某些气体,只使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是无法使其液化的,因为每种气体都有一个特定的临界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压缩,气体都不会液化。
(2)降低温度使气体液化,当然是临界温度高的物体先达到临界点,先液化,氧气的临界温度高,氧气先液化。因此首先液化分离出来的是氧气。
(3)当温度升高时,沸点低的液体先达到沸点,先汽化。由于氦气在三种气体中沸点最低,所以首先汽化分离出来的是氦气。
【分析】 (1)根据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来作答;
(2)(3)降温液化,是临界温度高的物体先液化;液态空气汽化,是沸点低的物体先汽化。
四、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23题7分,24题10分,25题8分,共25分)
23.小明同学在实验室里进行了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活动。
(1)以下是部分操作过程:
①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A、B上,同时滴上   (选填“等量”或“不等量”)的酒精;
②使玻璃板A上的酒精表面积变大,玻璃板B不作处理,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③观察两块玻璃板上酒精蒸发的快慢。
上述活动是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   (选填“液体温度”或“液体表面积”)的关系,会观察到玻璃板   (选填“A”或“B”)上的酒精蒸发得快些。
(2)小明同学猜想水蒸发的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甲、乙所示)。结果发现图甲中水先蒸发完,于是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这个结论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从实验设计环节来看是因为没有控制水的   相同。
(3)小明在进行实验时不小心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了酒精中,将其拿出后,温度计的示数会暂时   (选填“变大”或“变小”),这是酒精蒸发   (选填“吸热”或“放热”)造成的。
【答案】(1)等量;液体表面积;A
(2)不正确;表面积
(3)变小;吸热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解答】 (1)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A、B上,同时滴上等量的酒精,使玻璃板A上的酒精表面积变大,进而观察实验现象,该操作是为了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A玻璃板的表面积大,蒸发得快些。
(2)小明同学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液体的质量与表面积均不相同,没有控制变量,故这个结论不正确;从实验设计环节来看,要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质量关系时,要控制液体的表面积相同。
(3)由于酒精具有挥发性,酒精蒸发吸热,故温度计的示数会暂时变小。
【分析】 (1)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包括:液体的质量、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空气流动速度等;
(2)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要用到控制变量法。
(3)酒精具有挥发性,且液体蒸发时需要吸收热量。
24.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丙
(1)某时刻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是   ℃。
(2)把装有碎冰块的试管放到装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主要目的是使碎冰块   。
(3)图丙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此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6 min时,试管内的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4)小明又继续加热一段时间,观察到   (选填“试管”“烧杯”或“试管和烧杯”)中的水发生了沸腾现象,温度计的示数不再发生变化。
【答案】(1)-4
(2)受热均匀
(3)晶体;固液共存态
(4)烧杯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 (1)如图乙所示,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在0℃以下,则温度计的示数是-4℃;
(2)把装有碎冰块的试管放到装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此方法称为水浴法,主要目的是使碎冰块受热均匀;
(3)图丙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在第4min到第10min,物质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由此可知冰是晶体。在第6min时,试管内的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4)小明又继续加热一段时间,观察到烧杯内的水会沸腾,但试管内的水不会沸腾,因为试管内的水可以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所以只有烧杯内的水沸腾。
【分析】 (1)看清温度计的0刻度线和分度值,可读出温度值;
(2)为了观察晶体熔化过程的现象,要使晶体受热均匀,水浴法加热可实现物质受热均匀;
(3)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4)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25.如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
物质 酒精 水银
熔点 -117 ℃ -39 ℃
沸点 78 ℃ 357 ℃
甲 乙 丙
(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温度是   ℃。
(2)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中的图线a。由图线a可知,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是:持续吸热,温度   。
(3)另一位同学使用相同装置,仅将水的质量减小,其他条件不变,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是____。
A.图线a B.图线b C.图线c D.图线d
(4)本实验中应选用   (选填“水银”或“酒精”)温度计。
【答案】(1)89
(2)保持不变
(3)B
(4)水银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 (1)题图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89℃。
(2)由a图线知道,水的沸点是98℃;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但需要不断吸热。
(3)其他条件不变,水的质量减少,吸热升温变快,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变短,图线b符合,故B正确。
(4)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水银的沸点是357℃,水银的沸点高于沸水的温度,所以测沸水的温度要选水银温度计。
【分析】 (1)根据图示先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再根据液面位置读数,注意是零上还是零下。
(2)液体沸腾的特点: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3)水加热时间的长短和水的初温与质量有关。
(4)根据表格找出酒精和水银的凝固点和沸点,再根据水的沸点来选择温度计。
1 / 12025年秋-鲁科版(五四制)物理九年级上册单元测试卷 第十一章 物态变化(基础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温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温度的准确测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下列有关温度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如图甲所示,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我们可以将玻璃管的内径变粗
B.如图乙所示,为防止温度计被胀破,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待测液体中后,要立刻读数
C.如图丙所示,体温计使用之前必须要用沸水消毒
D.如图丁所示,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沿B方向
2.甲、乙两支相同的体温计的示数都是38.0 ℃,若直接去测量两个体温分别是37.0 ℃和39.5 ℃的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体温计的示数是38.0 ℃,乙体温计的示数是39.5 ℃
B.甲体温计的示数是38.0 ℃,乙体温计的示数是38.0 ℃
C.甲体温计的示数是37.0 ℃,乙体温计的示数是38.0 ℃
D.甲体温计的示数是37.0 ℃,乙体温计的示数是39.5 ℃
3.厨房不仅是加工食材的场所,也是日常生活中充满物态变化的“实验室”。某学习小组以煮冷冻饺子为例探究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箱中拿出的冷冻饺子表面的霜是升华形成的
B.锅中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水在沸腾后,继续加大火力可以让饺子更快煮熟
D.停止加热,锅中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说明汽化不需要吸热
4.下列对中华古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B.“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D.“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5.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性运用物理知识。下列对如图所示蕴含物理知识的解释错误的是(  )
A.自制简易冰箱利用蒸发吸热来保存食物
B.把鱼埋在冰粒中利用了冰温度较低且熔化吸热来保鲜鱼
C.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吸热来保存蔬菜
D.新疆坎儿井利用地下水管引水,可以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
6.物理课上,老师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演示碘升华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碘的熔点是114 ℃、沸点是184 ℃,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 ℃)(  )
A.碘升华是碘从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B.烧杯内部有紫色碘蒸气产生,此过程放热
C.实验中,固态碘可能会先变为液态,再变为气态
D.烧瓶中的水温度升高了,可以说明碘凝华放热
7.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的熔化规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要从上往下依次组装实验器材
B.需要用到温度计和停表两种测量仪器
C.本实验需要记录加热时间、温度和物质的状态,从而总结熔化规律
D.该实验装置不适合研究所有晶体的熔化特点
8.如图所示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10 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B.该物质的熔化过程是AD段
C.常温常压下该物质处于固态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0 ℃
9.如图所示,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消失。下列物态变化与其相同的是(  )
A.清晨,人在户外呼出“白气”
B.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锥
C.洗手后,用热风干手器将手烘干
D.寒冬,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了
10.如图所示为二氧化碳灭火器,它是以高压气瓶内储存的液态二氧化碳作为灭火剂进行灭火的。按下开关,液体二氧化碳被喷出后产生大量的气体。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灭火器的过程中,手不能触碰连接喇叭喷嘴的金属管,以免冻伤。有关该灭火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量的气体”指的是水蒸气
B.产生大量气体的过程中需从外界吸收热量
C.灭火剂是通过降温液化的方式储存在气瓶内
D.“以免冻伤”是灭火剂升华吸热的缘故
11.关于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
B.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吸收热量形成雨、雪
C.落回陆地的雪熔化需要放出热量
D.图中的循环过程说明水的总量是不变的,我们没有必要节约用水
12.下列对如图所示蕴含物理知识的解释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如图甲所示,严冬,冰花出现在窗户内侧,是凝固现象
B.如图乙所示,利用干冰保鲜食物利用了干冰温度较低且汽化吸热
C.如图丙所示,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放热来保存蔬菜
D.如图丁所示,利用热风来烘干湿手,有利于加快水的蒸发,会放出
热量
13.2024年春节前气温骤降,西安上空开始“飘雪”,市民戏称像在下“盐”。气象台发文科普表示,这是霰,又称雪丸或软雹,是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是一种白色不透明的圆锥形或球形的颗粒固态降水。下列天气现象成因与其相同的是(  )
A.秦岭的雾 B.华清池的雨
C.太白山的雪  D.大雁塔的露
14.(2021·威海)下列对谚语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雨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云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15.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在沸腾前气泡从杯底往上体积越来越大
B.由图可知水的沸点是97 ℃
C.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D.实验中可以通过减小水量来提高沸点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22分)
16.中国铸币发展史源远流长,如图所示,“钱范”是古代铸造钱币所用的模具,由正、背两块组成,内部均刻有图文。铸币时,合上正、背两块,将液态金属灌入其内,待液态金属凝固后取出,即可得到金属钱币。下表提供两种材料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请回答:
材料 熔点/℃
铝 660
铁 1 538
(1)已知铜的熔点为1 083 ℃,若想复刻铸造纯铜钱币,应选择表中的   制作“钱范”。
(2)根据所选“钱范”的材料,所灌注铜液的温度不能超过   ℃,理由是   。
17.在探究固体熔化规律的实验中,某时刻用摄氏温度计测得的温度如图甲所示,则读数为   ℃;图乙为A、B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判断   (选填“A”或“B”)物质为非晶体。
甲 乙
18.冻干食品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原有的营养成分,方便保存和运输。冻干食品制作时先把含有大量水分的食物放入冷库让食物中的水分   成固态,然后在真空条件下使食物中固态的水分直接   为气态,避免了化学、物理和酶的变化,很好地保持了果蔬的色、香、味和营养成分。(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19.“做中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沸腾知识时,小雨做了如下实验: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紧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如图所示,烧瓶内的水重新沸腾。此过程中烧瓶内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气压减小,水的沸点   。
20.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的某些合金,是不同种金属经过   (填物态变化名称)再冷却后得到的。下面表格中的几种金属,难以与其他金属形成合金的是   。
金属 铁 铜 银 金 钨 铝
熔点/℃ 1 538 1 083 962 1 064 3 410 660
沸点/℃ 2 750 2 596 2 212 2 707 5 627 2 327
三、解答题(共2小题,21题3分,22题5分,共8分)
21.吃冰棍时,往往会遇到如下现象。
撕开包装纸,看到冰棍上有一层白花花的粉状物。
撕开包装纸,还看到冰棍向下冒“白气”。
咬冰棍的第一口时,冰棍与嘴唇“粘”上了。
吃到一半时,剩下的半支冰棍表面有一层细密的小水珠。
吃到最后时,有糖水顺着木棍流下来。
请你在以上五个现象中任意挑选两个,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
22.所有的气体都可以被液化,但每一种气体都有一特定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压缩,气体都不会液化,这个温度叫临界温度,临界温度是物质以液态形式出现的最高温度。各种物质的临界温度不同,有的高于常温,如水是374 ℃,酒精是243 ℃,因此在常温下他们通常是以液态出现;有的低于常温,如氧是-119 ℃,氢是-240 ℃,所以我们时常看到它们都是气态。(氧、氮、氦的沸点分别为-183 ℃、-196 ℃和-269 ℃)可知:
(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   和   。但对于某些气体,只使用   的方法是不行的。
(2)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如果采用降温液化的方法进行分离,首先液化分离出来的是   。
(3)工业上常将空气先液化后再提取氧、氮、氦等气体。当温度升高时,首先汽化分离出来的是   。
四、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23题7分,24题10分,25题8分,共25分)
23.小明同学在实验室里进行了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活动。
(1)以下是部分操作过程:
①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A、B上,同时滴上   (选填“等量”或“不等量”)的酒精;
②使玻璃板A上的酒精表面积变大,玻璃板B不作处理,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③观察两块玻璃板上酒精蒸发的快慢。
上述活动是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   (选填“液体温度”或“液体表面积”)的关系,会观察到玻璃板   (选填“A”或“B”)上的酒精蒸发得快些。
(2)小明同学猜想水蒸发的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甲、乙所示)。结果发现图甲中水先蒸发完,于是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这个结论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从实验设计环节来看是因为没有控制水的   相同。
(3)小明在进行实验时不小心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了酒精中,将其拿出后,温度计的示数会暂时   (选填“变大”或“变小”),这是酒精蒸发   (选填“吸热”或“放热”)造成的。
24.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丙
(1)某时刻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是   ℃。
(2)把装有碎冰块的试管放到装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主要目的是使碎冰块   。
(3)图丙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此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6 min时,试管内的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4)小明又继续加热一段时间,观察到   (选填“试管”“烧杯”或“试管和烧杯”)中的水发生了沸腾现象,温度计的示数不再发生变化。
25.如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
物质 酒精 水银
熔点 -117 ℃ -39 ℃
沸点 78 ℃ 357 ℃
甲 乙 丙
(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温度是   ℃。
(2)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中的图线a。由图线a可知,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是:持续吸热,温度   。
(3)另一位同学使用相同装置,仅将水的质量减小,其他条件不变,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是____。
A.图线a B.图线b C.图线c D.图线d
(4)本实验中应选用   (选填“水银”或“酒精”)温度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解答】 A.如图甲所示为自制气压计,当玻璃管的内径变细,液面上升的高度越高,实验现象更明显,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待测液体中后,待液面稳定后再读数,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如图丙所示,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使用之前不能用沸水消毒,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如图丁所示,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B方向的视线与液面相平,视线要沿B方向,故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在使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要注意:
(1)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与分度值,不能用温度计测量超过其量程的温度;
(2)玻璃泡要完全浸入液体中,但是不能接触到容器;
(3)要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仍要完全浸在液体中;
(4)视线要与液柱表面相平,若俯视则示数偏大,若仰视则示数偏小。
2.【答案】A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解答】 两支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读数都是38.0℃,因为体温计的特殊构造缩口的存在使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水银就在狭窄的缩口处断开,缩口上的水银退不回来。如果该体温度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人的体温,对于37.0℃的人来说,体温计的示数不会下降,仍然是38.0℃;对于39.5℃的人来说,则该体温计的示数将高于38.0℃,达到实际的39.5℃,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分析】 体温计的下部靠近液泡处的管颈是一个很狭窄的缩口,在测量体温时,液泡内的水银受热膨胀,水银从缩口部分上升到管内某位置。当与体温达到热平衡时,水银柱体积不变。当体温计离开人体后,外界气温较低,水银遇冷体积收缩,就在狭窄的缩口部分断开,使已经升到管内的水银退不回来,仍保持水银柱在与人体接触时所达到的高度。
3.【答案】B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 A.冰箱中拿出的冷冻饺子表面的霜是凝华形成的,故A错误;
B.锅中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B正确;
C.水在沸腾后,温度不变,故继续加大火力也不可以让饺子更快煮熟,故C错误;
D.停止加热,锅中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说明锅底还有热量让水吸收,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 凝华指物质由气态直接转变成固态;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体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变;汽化指物质由液态转变成气态,汽化要吸热。
4.【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 A.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小冰晶或液化成小水滴,小冰晶在下落的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及与空气摩擦生热,再熔化成水滴落下来,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放热,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此过程中放热,故C正确;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此过程中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5.【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蒸发及其现象
【解析】【解答】 A.蒸发需要吸热,自制简易冰箱利用蒸发吸热来保存食物,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把鱼埋在冰粒中利用了冰温度较低且熔化吸热来保鲜鱼,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放热来保存蔬菜,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坎儿井在地下,井内的水温比外界低,可以降低液体的温度、减少水暴露在空气中的面积、减慢水面空气的流速,从而减少水的蒸发,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分析】 A.蒸发吸热,具有致冷作用;
B.冰熔化时吸热,具有致冷作用;
C.物体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固放热;
D.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
6.【答案】C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吸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 A.碘升华是物体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故A错误;
B.烧杯内部有紫色碘蒸气产生,这是碘的升华或汽化形成的,而升华和汽化都需要吸热,故B错误;
C.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高于碘的熔点,因此实验中,固态碘可能会先变为液态,再变为气态,故C正确;
D.在加热过程中,烧瓶内空气温度会升高,也会向烧瓶内的水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 (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7.【答案】A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 A.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
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顺序为由下而上,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在冰的熔化规律的实验中需要用秒表测量时间,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本实验需要记录加热时间和物质的状态以外,还要记录温度,从而总结熔化规律,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该实验装置不适合研究所有晶体的熔化特点,例如铁等金属熔点很高,用该装置无法完成,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分析】 A.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要调整好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其位置;
B.在冰的熔化规律的实验中需要用秒表测量时间,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C.本实验需要记录加热时间和温度以及物质的状态;
D.铁等金属熔点很高,用该装置无法完成。
8.【答案】C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 A.由图可知,在t=10min时,该物质还没有凝固,因此处于液态,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在BC段是物质的熔化过程,故B错误;
C.由图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45℃不变,所以熔点是45℃,常温常压下该物质处于固态,故C正确;
D.由图可知,该物质在EF段,放出热量,温度不变,为凝固过程,物质的凝固点是45℃,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 (1)熔化图象的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而图中BC段温度不变的阶段就是熔化过程。
(2)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时的温度是熔点或凝固点。晶体在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完所用时间就是物态变化经历的时间。
9.【答案】C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升华及升华吸热
【解析】【解答】 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消失,乙醚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
A.清晨,人在户外呼出“白气”,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故A不合题意;
B.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锥,水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洗手后,用热风干手器将手烘干,水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故C符合题意;
D.寒冬,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了,雪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10.【答案】B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 A.“大量的气体”指的是二氧化碳气体,故A错误;
B.产生大量的气体过程中属于汽化现象,需从外界吸收热量,故B正确;
C.灭火剂是通过压缩体积液化的方式储存在气瓶内,故C错误;
D.“以免冻伤”是灭火剂汽化吸热的缘故,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 这一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的两种方式是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1.【答案】A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凝华及凝华放热;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解析】【解答】 A.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
B.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液化或凝华放出热量形成雨、雪,故B不符合题意;
C.落回陆地的雪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故C不符合题意;
D.图中的循环过程说明水的总量是不变的,我们仍要节约用水,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等,也就是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使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12.【答案】C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升华及升华吸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 A.冬天室内与室外温差较大,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窗会放出热量,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属于物质的凝华现象,冰花出现在玻璃的内侧,故A错误;
B.利用干冰保鲜食物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故B错误;
C.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时放出热量来保存蔬菜的,故C正确;
D.烘干湿手的利用热风吹加快了水的蒸发要吸收热量,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13.【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 霰,又称雪丸或软雹,是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属于凝华;
ABD.雾、雨和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BD错误;
C.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C正确。
故选C。
【分析】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
14.【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A.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A不符合题意;
B.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B不符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固态小冰晶,是凝华现象,C符合题意;
D.雪是高空中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5.【答案】C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 A.水在沸腾前气泡从杯底往上遇到温度偏低的水会发生液化,体积越来越小,故A错误;
B.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98℃;故B错误;
C.水沸腾时温度不变,需要持续吸收热量;故C正确;
D.水的沸点与水的质量多少无关,实验中减少水量的多少只能缩短加热水至沸点的时间,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 ①液体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减小,到液面时消失;沸腾时产生大量气泡,不断有水汽化为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增大,最后破裂;
②沸腾的特点: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16.【答案】(1)铁
(2)1 538;铁的熔点是1538 ℃,温度超过1538 ℃,会使铁“钱范”熔化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解析】【解答】 (1)已知铜的熔点为1083℃,铝的熔点为660℃,铁的熔点为1525℃,若想复刻铸造纯铜钱币,应选择表中的铁制作“钱范”;
(2)根据所选“钱范”的材料,所灌注铜液的温度不能超过1538℃,理由是铁的熔点为1538℃,若铜液的温度超过该温度,则模具会熔化。
【分析】(1)(2)要铸造铜钱币,则当铜熔化时“钱范”必须是固态才行。
17.【答案】56;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晶体和非晶体
【解析】【解答】 (1)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所以该温度计的示数为56℃;
(2)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所以A是晶体,B是非晶体。
【分析】 (1)先看清温度计的分度值,再读数;
(2)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持续上升。
18.【答案】凝固;升华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升华及升华吸热
【解析】【解答】 冻干食品制作时先把含有大量水分的食物放入冷库让食物中的水分放热凝固成固态,然后在真空条件下使食物中固态的水分直接升华为气态。
【分析】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19.【答案】液化;降低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 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烧瓶内的水蒸气遇冷的烧瓶壁液化变成小水珠,瓶内的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烧瓶内的水再次沸腾。
【分析】 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液体的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20.【答案】熔化;钨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解析】【解答】 (1)与其他的金属形成合金,必须先与其他的金属放在一起进行熔化,然后借助凝固形成合金;
(2) 由表格的信息可知:金属钨的熔点比铁、铜、银、金的沸点高,当钨还没有达到熔点的时候,其它的几种金属都已经达到沸点开始汽化变成气态,因此难以与其他金属形成合金。
【分析】(1)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2) 合金是指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金属的熔点相差较大,则不容易形成合金。
21.【答案】撕开包装纸,看到冰棍上有一层白花花的粉状物,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
撕开包装纸,还看到冰棍向下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咬冰棍的第一口时,冰棍与嘴唇“粘”上了,是嘴唇上的水遇冷凝固形成的。
吃到一半时,剩下的半支冰棍表面有一层细密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
吃到最后时,有糖水顺着木棍流下来,是冰棍遇热熔化成的液体。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①撕开包装纸,看到冰棍上有一层白花花的粉状物,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
②撕开包装纸,还看到冰棍向下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③咬冰棍的第一口时,冰棍与嘴唇“粘”上了,是嘴唇上的水遇冷凝固形成的。
④吃到一半时,剩下的半支冰棍表面有一层细密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
⑤吃到最后时,有糖水顺着木棍流下来,是冰棍遇热熔化成的液体。
【分析】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2.【答案】(1)降低温度;压缩体积;压缩体积
(2)氧气
(3)氦气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 (1)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对于某些气体,只使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是无法使其液化的,因为每种气体都有一个特定的临界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压缩,气体都不会液化。
(2)降低温度使气体液化,当然是临界温度高的物体先达到临界点,先液化,氧气的临界温度高,氧气先液化。因此首先液化分离出来的是氧气。
(3)当温度升高时,沸点低的液体先达到沸点,先汽化。由于氦气在三种气体中沸点最低,所以首先汽化分离出来的是氦气。
【分析】 (1)根据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来作答;
(2)(3)降温液化,是临界温度高的物体先液化;液态空气汽化,是沸点低的物体先汽化。
23.【答案】(1)等量;液体表面积;A
(2)不正确;表面积
(3)变小;吸热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解答】 (1)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A、B上,同时滴上等量的酒精,使玻璃板A上的酒精表面积变大,进而观察实验现象,该操作是为了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A玻璃板的表面积大,蒸发得快些。
(2)小明同学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液体的质量与表面积均不相同,没有控制变量,故这个结论不正确;从实验设计环节来看,要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质量关系时,要控制液体的表面积相同。
(3)由于酒精具有挥发性,酒精蒸发吸热,故温度计的示数会暂时变小。
【分析】 (1)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包括:液体的质量、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空气流动速度等;
(2)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要用到控制变量法。
(3)酒精具有挥发性,且液体蒸发时需要吸收热量。
24.【答案】(1)-4
(2)受热均匀
(3)晶体;固液共存态
(4)烧杯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 (1)如图乙所示,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在0℃以下,则温度计的示数是-4℃;
(2)把装有碎冰块的试管放到装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此方法称为水浴法,主要目的是使碎冰块受热均匀;
(3)图丙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在第4min到第10min,物质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由此可知冰是晶体。在第6min时,试管内的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4)小明又继续加热一段时间,观察到烧杯内的水会沸腾,但试管内的水不会沸腾,因为试管内的水可以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所以只有烧杯内的水沸腾。
【分析】 (1)看清温度计的0刻度线和分度值,可读出温度值;
(2)为了观察晶体熔化过程的现象,要使晶体受热均匀,水浴法加热可实现物质受热均匀;
(3)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4)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25.【答案】(1)89
(2)保持不变
(3)B
(4)水银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 (1)题图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89℃。
(2)由a图线知道,水的沸点是98℃;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但需要不断吸热。
(3)其他条件不变,水的质量减少,吸热升温变快,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变短,图线b符合,故B正确。
(4)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水银的沸点是357℃,水银的沸点高于沸水的温度,所以测沸水的温度要选水银温度计。
【分析】 (1)根据图示先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再根据液面位置读数,注意是零上还是零下。
(2)液体沸腾的特点: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3)水加热时间的长短和水的初温与质量有关。
(4)根据表格找出酒精和水银的凝固点和沸点,再根据水的沸点来选择温度计。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