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共3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共3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结合诗句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重点)
3.深入理解诗歌的感情和主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难点)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去世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一、了解作者
二、写作背景
自唐开元十八年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高适曾北上蓟门。又曾北去幽燕,希望为国效力,未能如愿。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其后张让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再其后,幽州将赵堪等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高适对此,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燕歌”即燕地的歌谣,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
“行”:即“歌行体”,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古体诗(唐之前)有“歌”、“行”、“吟”、“引”三种体裁。(《琵琶行》)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地战争之事和征夫思妇相思之情。
三、解读题目
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小序交代了时间、事件和写作的缘由。为整首诗提供了环境背景。
年号纪年法
按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作为酬答。应和,唱和。〔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2020全国卷I)〕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于是应和了一首。
主将。指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张守珪。
给……看。
四、解读小序
横行xíng 摐金chuāng 旌旗jīng 旆 pèi
单于chán 腓féi 玉箸zhù 蓟北jì
飘飖yáo 功勋xūn 逶迤wēi yí 碣石jié
五、初读感知
朗读诗歌
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该诗共28句,每四句一韵,且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具有音调之美。
思考:按照什么顺序写“征戍之事”的?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哪些人? 哪些景?
事:
人:
景:
战事发展顺序:出征——失利——被围——死斗
战争
将帅 士卒(征人) 思妇
塞外秋景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好男儿本看重驰骋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识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出师
六、理解诗意
1.出师的是一支怎样的军队?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2.“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哪两个字用得最好?
“摐金伐鼓、旌旆逶迤”渲染出师时的声势浩大(大摇大摆),
“破”、“下”等动词写出将士一往无前的气势、藐视轻敌的态度。
与下文的惨败形成对比。
“飞”,飞行,校尉的紧急文书飞奔沙漠,体现了军情的紧张危急;“照”,照耀,写战火把山照红了,说明敌人来势凶猛,规模很大;
二者都运用了夸张手法,充分展现了战争的紧迫激越。
炼字题:字意+句意+(手法)+内容分析+情感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狂风暴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将领身受皇恩却常轻敌草率作战;战士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失利
1、“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烘托了士兵们什么心境?
①概括:描写了一幅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的边塞战场图
②高级画面: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衰草,一片枯黄;暮色降临孤城能战的守兵越来越少,尽管竭力奋战却仍未解除敌军的包围。
③意境词:营造了荒芜衰败、萧瑟凄凉的意境。
④情感:烘托出残兵败卒凄凉的心境。
2、描写“失利”,运用了哪些手法?
运用对比手法,把战士浴血奋战和将军沉湎声色进行对比。表达了对战士拼死苦战的同情和敬佩,对恣意享乐的将领的讽刺和批判,暗示兵败原因。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描写了深秋的大漠中枯黄的衰草连天,苍凉的落日下,孤寂的城池里兵稀力竭,重围难解的边塞战场图,营造了孤寒苍茫、荒芜衰败、萧瑟凄凉的意境,烘托出残兵败卒凄凉的心境。
3、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自然条件恶劣(山川萧条极边土);
气候条件恶劣(大漠穷秋塞草腓);
敌人凶猛善战(胡骑凭陵杂风雨);
将领与战士的矛盾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 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哪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被围
①借代:铁衣代士兵,玉箸代家中的思妇。
②对比:把征人和思妇放在一起写,更能突出征人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5.这四句运用了哪些手法?
6.“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涕别离后”句中哪个字最为关键?请简要分析。
①“久”字最为关键。“久”字说明了戍边战士驻守边疆之久,辛苦劳累之痛,家中妻子的泪如玉箸时时感伤,传达出思念亲人之悲。
②相思之怨并不在于出征,而在于久戍不归,强烈讽刺了边将的无能、边策者失当。表达了强烈的抨击和批判,深化了主题。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你我相看 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死斗
7.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通过用典和对比,讽刺了当时将领的无能。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边烽突起 慷慨出师
力尽关山 轻敌战败
被围不归 两地相思
死斗心愿 怀念李广
出征:
战败:
被围:
死斗:
思考: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征战之苦表现在那些方面?

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环境恶劣之苦
选取塞草、孤城、落日等意象,渲染了肃杀、凄凉、衰飒的气氛,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孤城落日斗兵稀
力尽关山未解围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战事惨烈之苦
战争的残酷、无休止,写出了征战沙场士兵的伤亡惨重。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相思离别之苦
征夫,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但是蓟北征人,思家而不得归。
环境恶劣
战事惨烈
相思离别

燕歌行(并序)
事:
人:
出师 - 战败 - 被围 - 战死(心愿)
对比
士卒效命死节 -—将领侍宠贪功
士卒浴血奋战 —将领纵情声色
古时李广 — 今之汉将
景:
塞外秋景:大漠、枯草、孤城、落日等
(恶劣困苦、孤寒荒凉、偏远动荡)
出兵时的金鼓震天—战败后的困苦凄凉
情:全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七、总结全诗
1、讽刺和批判了将领们的好大喜功、贪图享乐且不恤士卒。
2、赞颂士兵为国征战、视死如归、效命死节的牺牲精神;
3、对久处荒凉边地、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离别之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
4、传达对边境安定、百姓安居的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
主题
艺术手法
1、诗作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
诗句:①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②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句式整散结合,语言铿锵有力。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4、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边塞诗
地名
景色
武器
音乐
人物
怎么写
【手法】
表达什么
情感主旨
写什么
【内容】
边塞风光
军旅生活
战争场面
两地相思
楼兰 阳关 玉门关 夜郎 阴山 蓟北 塞外 黄河
落日 秋月 雪山 大漠 风沙 烽火 狼烟 大雁
金鼓 战马 金甲 铁衣 旌旗 旌旆
羌笛 琵琶 《关山月》《折杨柳》《阳关三叠》
戍卒 将帅 征人 单于 胡人 思妇
用典
对比
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
借古言今
突出强调
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相映成趣,拓展意境
初来乍到
久经沙场
冷静旁观
①雄浑壮丽 奇异独特的风光赞颂
②保家卫国 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③奋勇杀敌 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激励赞美】
④征人久战不归的哀痛,思乡思亲之苦【思妇】
⑤穷兵黩武/骄奢淫逸的批判愤懑
士卒艰辛/民不聊生的悲悯同情
⑥外族入侵的担忧 报国无门的愤懑
⑦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 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和平安宁的珍视向往
代表:高适 岑参 王昌龄
风格:雄浑豪放慷慨悲凉
八、




当堂检测
1.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可见诗人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
2.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将领和君王两个角度来写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下文。
3.高适的《燕歌行》中描写行军时金鼓鸣, 旗帜飞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适的《燕歌行》中通过军情紧急和敌势盛大写战争开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摐金伐鼓下榆关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5.《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从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
6.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凄凉与悲壮。
7.李广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王昌龄在《出塞》中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对其的仰慕与赞颂之情。高适的《燕歌行》也提到了李广,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婉地表达了对如今带兵出塞打仗的将军的不满。
校尉羽书飞瀚海
胡骑凭陵杂风雨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例题训练
苦寒行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这首诗题为《苦寒行》,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军官的“苦寒”的。(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