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劝学》课件(共7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劝学》课件(共7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70张PPT)


劝 学
诸 子 大 成
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时期赵国人,名况,字卿,时人尊称他为荀卿,是集诸子百家之大成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汉代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三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后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认为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靠主观努力去认识它,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在政治方面,他提出“法后王”,主张适应当时社会情况去施政。在人性方面,他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变人恶的本性。
诸 子 大 成
《荀子》一书为荀况所作,现存32篇,一小部分出自荀子的弟子之手。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后人评说
而荀卿以谓知己者贤于知人者,是犹能察秋毫于百步之外者为不若见太山于咫尺之内者之明也。今有人于此,食不足以厌其腹,衣不足以周其体者,则虽天下之至愚,知其不能以赡足乡党也。盖不能利于狭则不能泽于广,明矣。而荀卿以谓爱己者贤于爱人者,是犹以赡足乡党为不若食足以厌腹衣足以周体者之富也。由是言之,荀卿之言,其不察理已甚矣——王安石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苏轼
荀子思想
孟子 荀子
宇宙观 孟子心目中的「天」,是万物的主宰,并且有判别义理、是非的能力。 荀子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也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只是一个自然的现象,与人事无涉。相信人定胜天。
伦理观 孟子主张「性善说」。所谓「性善」,即是说人性之中,而具善端,是与生俱来的特性,那就是仁、义、礼、智,称为「四端」。 荀子则主张「人性恶」,因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而恶害」。而要使人向善,就必须靠后天人工的节制和教育。
政治观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他认为政治的最高理想,是在于为人民谋求幸福、保民及救世。因此,统治者必须先有仁心,再培养出德性,才可施行「仁政」。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张「礼治」。他积极鼓励以礼乐制度来节制人之情欲,以克服人的恶性。并且,荀子亦凭着「礼」来使人民「明分使群」,即是使人类群居生活而不争,残贼淫乱等恶行而不行。
君民关系 孟子亦提倡「民本说」。他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一切的政治制度皆应为人民而设,处处为人民着想。 荀子则主张「尊君爱民」说。
劝学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荀子名言
劝学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荀子名言
劝学
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荀子名言
一门两子家,两相两帝师
两子: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名非,韩国人,著有《韩非子》),公孙尼子(乃荀子弟子,有《公孙尼子》二十八篇);
两家:诗家毛亨(战国末年鲁国人,隐居今沧州市河间市),整理《诗经》),思想政治外交家陆贾(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著有《新语》);
两相:秦相李斯(家思想,楚国人,吕不韦门客,丞相),汉相张苍(西汉初丞相,活了一百多岁,整理了《九章算术》,弟子贾谊(思想家));
两帝师:楚元王师浮丘伯(齐国思想家,楚元王刘交的老师),汉孝成帝师陈嚣(西汉扬州人,孝成皇帝刘骜的老师,官至太中大夫)。
稷下学宫
“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稷下学宫为中心的,为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此期间,学术著作相继问世。有《宋子》、《田子》、《蜗子》、《捷子》等,今已亡佚。另《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书之编撰,亦有稷下之士的参与。由于不少人是善于把学术和政治结合起来游说当权者的能手,故在宣王时受上大夫称号之稷下士多达七十六人。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等。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孟轲)、淳于髡、邹子(邹衍)、田骈、慎子(慎到)、申子(申不害)、接子、季真、涓子(环渊)、彭蒙、尹文子(尹文)、田巴、儿说、鲁连子(鲁仲连)、荀子(荀况)等,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
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更为可贵的是,当时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此段教材无)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劝学(原文)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此段教材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1. 积累文言实虚词等文言知识;(重点)
2. 理解文中主要观点,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排比论证的手法;(重点)
3. 体会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难点)
素养目标:
木直中绳, 以为轮
虽有槁暴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跂而望矣
君子生非异也
故不积跬步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zhòng róu ( 。—煣)
yòu gǎo pù(有—又 暴—曝)
xǐng
zhì(“知”通“智”)

xìng,(“生”通“性”)
kuǐ
qí jì

qiè lòu
xiè áo shàn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写出本字
砺(lì)
须臾( yú)
舆(y ú)
楫(j )
1.文章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提示】
劝,劝勉,鼓励;学,学习。
劝勉人们不停止地坚持学习。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提示】这个字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通过哪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提示】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1段)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学:学习
已:停止
——提出中心论点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卓著的见解引人深思
否定句引起人的阅读兴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样
知:“智”,智慧
参:检验
省:反省、省察
乎:介词,相当于“于”,“对”
而:表并列
就:靠近
砺:磨刀石
金:金属制的刀剑
而:并且,表递进
日:名作状,每天
广博地学习

表转折

凝结成、形成

合乎
用火烤使之弯曲
把……做成
即使




学习的意 义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青 出 于 蓝
冰 寒 于 水
輮 以 为 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肯下功夫
必见成效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能把枯燥的说理变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喻体与生活密切相关;
连续设喻构成排比,说理透彻。
一个本体,多个喻体——博喻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
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
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而:表修饰关系 不如:比不上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跂:踮起脚跟
而:但是 而:表修饰 疾:劲疾,洪亮 彰:清楚 假:借助
致:到达 水:名作动,游泳
绝:横渡 生:通“性”,天性
而:表修饰关系
通过学习
一般人


善假于物
弥补不足
(一般的自然条件)
善假于物
达到目标


君子
(在利用自然条件的
基础上改进创造)
善假学习
第三段(学习的作用)
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
学习的作 用
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跂而望
不如登高
假舟楫
绝江河
善假于物
登高而招
见者远
顺风而呼
闻者彰
假舆马
致千里
反复设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锲:刻
躁:不专心
焉:于此
焉:句末语气词
而:就
跬:半步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骐骥:千里马
驽马:劣马
镂:雕刻
舍:停止,放弃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上、下:名作状
黄泉:地下水
一:专一
者:表判断
而:表并列
而:表假设
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
学习方法和态度
积累坚持专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正面设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反面设喻
学习
要积累
(对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学习
要恒心
(对比)
学习
要专一
(对比)
文章思路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学习的方法 积累
坚持
专一
为什么学
怎么样学
分论点
1、大量比喻、贴近生活,寓深刻的道理于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生动而巧妙;
2、在比喻之中包含对比,说理透彻;
2、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写作特色
1.情景式名句填空
六、
(1)荀子在《劝学》中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断反思自我并积累善行就会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 )
A.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选 C。水,名词作动词,游水。其余三项是名词作状语。
3.选出对下面句中加点字“十”“一”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骐骥一跃 ②用心一也 ③不能十步 ④驽马十驾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4.选出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音、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
A.故不积跬步(jí,积累)
B.驽马十驾,功在不舍(nǔ,低劣)
C.锲而不舍(shě,遗弃)
D.金石可镂(lòu,雕刻)
D
5.选出加点的“而”所表示的关系不同的一项(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翻译句子
翻译: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翻译: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一词多义
望:1、吾尝跂而望矣
2、日夜望将军至
3.先达德隆望尊
4、适冬之望日前后
1、眺望
2、盼望
3、名望
4、农历每月十五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
兼词 于此
语助词,了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兼词:指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常见兼词有“诸”(代词“之”和介词“于”的的合音)“焉”(兼“于是”或“于之”或“于此”或“于彼”)“叵”(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合音)“曷”“盍”“旃”(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
兼词
兼词:指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常见兼词有:
1.“诸”(兼代词"之"和介词"于"两个词),如“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2.“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既可兼"于之"或"于是"又可兼"于彼"),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叵”(否定副词"不"和能愿动词"可"两个词),如“大耳儿最叵信”“居心叵测”
4.“曷”通“盍”(两词都是兼疑问代词“何”和否定副词“不”两个词),如“"盍各言尔志 "”
“旃”(兼代词“之”和语气词“焉”两个词),如“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一词多义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蚓无爪牙之利,盘骨之强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有力的弓
强健有力
有余
竭力、勉强
强盛
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善假于物也
外欺于张仪,内惑于郑袖



引出对象

一词多义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连词 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吾尝终日而思矣
(递进连词 而且)
(连词 表顺承,就)
(转折连词 却)
(表修饰,地)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假设连词 如果)
玉在山而草木润
(连词 表因果,因而,所以)
余知而无罪也
(人称代词 你)
一词多义

而闻者彰
(动词 听见)
多闻曰博,少闻曰浅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不求闻达于诸侯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名词,见闻、见识)
(动词 闻名,著称)
(动词 传播,传布)
(使动用法 使……听见)
一词多义

声非加疾也
(形容词 劲疾)
寡人无疾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赴诉于王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名词,疾病)
(名词 毛病,缺点)
(动词 憎恨)
(形容词 快)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动词 妒忌)
一词多义

假舆马者
(动词 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寡人五年,寡人得其志矣
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乃悟前狼假寐
(动词,借)
(动词 宽容)
(动词 授,给予)
(动词 假装)
一词多义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佛印绝类弥勒
以为妙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形容词,与世隔绝的)
(形容词 到了极点 )
(动词横渡)
(动词 间断)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动词 停止,消失)
(副词 极,非常)
博见强识,过绝于人
(动词 超过)
通假字
1虽有槁暴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君子生非异也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有”通“又”。“暴”通“曝”
“輮”通“煣”,使……弯曲
“生”通“性”,资质禀赋
“知”通“智”zhì,智慧。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副词作动词
金就砺则利
日:每日。
上、下: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
水:游水
輮:使……弯曲
就:靠近接近
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
故木受绳则直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积善成德
数次活用
用心一也
直:形容词做动词,变直
高:形容词做名词,高处
形容词做名词,善行
一:数次做形容词,专一
古今异义
金就砺则利
古:金属刀剑,泛指所有金属
今:专指黄金(词义缩小)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托身、安身
今:把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些人或事物上
蚓无爪牙之利
古:鸟兽的爪和牙齿
今:帮凶、走狗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古义:地下水
今义:阴间
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广泛地学习
今:学问广博精深
蟹六跪而二螯
古:蟹腿
今:动词,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其他重要实词、虚词
劝学
劝:动词,鼓励,勉励
学不可以已
已:动词,停止
木直中绳
中:动词,合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动词,检查
跂:动词,踮起脚后跟
虽有槁暴
暴:通“曝”,晒
金就砺则利
就:动词,靠近、接近
吾尝跂而望矣
其他重要实词、虚词
而闻者彰
彰:形容词,清楚
假舆马者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假:动词,借
锲:动词,刻;雕刻
固定格式的语句
①“以为……”
“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现代汉语义为“把它做成……”
例句:輮以为轮
②“无以……”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用来的……”或“没有用来……的办法”,与“有以……”相对。
例句: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特殊句式
(2)定语后置
蚓无爪之利,筋骨之强
①取之于蓝
②而青于蓝
③而寒于水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介词结构后置
判断句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背诵技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不可以已。
2、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比喻?
A、提高自己:青出于蓝
       (比喻)
       冰寒于水  知明行无过
       (比喻) 
B、改变自己:輮以为轮 
C、
规范自己: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背诵技巧
3、学习的作用是什么?
弥补自己: 
 登高博见
 顺风而呼  善假于物也
 假舆马、  (反复设喻)
 假舟楫
背诵技巧
学习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应该持什么态度?
要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不积跬步,不积水流  正反
要坚持: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对照
    朽木不折,金石可镂  反复
要专一:蚓--用心一也    设喻
    蟹--用心躁例
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This moment will nap, you will have a dream; But this moment study, you will interpret a dream.
  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I leave uncultivated today, was precisely yesterday perishes tomorrow which person of the body implored.
  3.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Thought is already is late, exactly is the earliest time.
  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Not matter of the today will drag tomorrow.
  5.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Time the study pain is temporary, has not learned the pain is life-long.
  
哈佛大学图书馆训言20条
  6.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Studies this matter, lacks the time, but is lacks diligently.
  7.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Perhaps happiness does not arrange the position, but succeeds must arrange the position.
  8.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The study certainly is not the life complete. But, since continually life part of - studies also is unable to conquer, what but also can make
  9.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Please enjoy the pain which is unable to avoid.
  10.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Only has compared to the others early, diligently, can feel the successful taste.
 
  11.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Nobody can casually succeed; it comes from the thorough self-control and the will.
  12.时间在流逝。
  The time is passing.
  13.现在流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Now drips the saliva, will become tomorrow the tear.
  14.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The dog equally study, the gentleman equally plays.
  15.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Today does not walk, will have to run tomorrow.
  
  16.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The investment future person will be, will be loyal to the realityperson.
  17.受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The education level represents the income.
  18.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One day, has not been able again to come.
  19.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
  Even if the present, the match does not stop changes the page.
  20.没有艰辛,便无所获。
  Has not been difficult, then does not have attains.
劝学
劝学
唐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
宋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劝学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金缕衣
唐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孔子:“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朱熹: “三到法”: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中庸·第二十章》“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宋濂: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刘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陆游: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三国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伏尔泰: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胡居仁: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陶渊明: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杜荀鹤: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1、韦编三绝
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三:概数,指多次;绝:断。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由于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联简册的绳子多次断开后泛用以形容勤奋读书。
2、悬梁刺股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很少休息,有时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终于成为当代大儒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最终做了六国的宰相。
3、凿壁偷光
匡衡,西汉经学家。家贫,他的邻居比较富裕,为了学习, 匡衡便将墙壁掏个洞,引来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官至丞相。
4、囊萤映雪
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官拜吏部尚书。
5、闻鸡起舞
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终成东晋北伐名将。
6、羲之临池
王羲之自幼研读书法,一有时间就揣摩字体的间架结构和气势,心里想着,手指在衣襟上画着,时间一长,连衣襟都划破了,他每天写完字后,都要到家门前的池塘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池塘的水全部成了深黑。人们把这个池塘叫做墨池。
学习要珍惜时间
得到的启示
学习要持之以恒
学习要讲究方法
苏秦悬梁、孙敬刺股
匡衡凿壁、孙康映雪
车胤囊萤、羲之临池
学习要勤奋艰苦
左思补拙、江郎才尽
启示
小 结
文章的论证过程
本文围绕 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运用 和 论证方法给我们阐述了 、 、 三方面内容,反复阐明了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学习取得,并从中指出了学习的正确方法与态度是 、 、 。全文以生活中常见事物和事理作比,论证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生动活泼,说服力强,意在勉励人们坚持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学不可以已”
比喻
对比
学习的意义
学习的作用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
坚持
专一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