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杨兴等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基本要素。
思维发展与提升:
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筛选信息的能力;揣摩文中重要语句,体会现场描写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叙事特色。
审美鉴赏与创造:
欣赏新闻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背景介绍
了解香港及其历史
构成 历史 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沿海的200多个岛屿)
1841年1月26日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 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背景介绍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
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解 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不列颠尼亚:(英文:Britannia)是罗马帝国对不列颠岛的称呼,后据此设立不列颠尼亚行省。不列颠尼亚被罗马人神化,又衍生成守护不列颠岛的女神名称,她的现代形象通常是身披盔甲,手持三叉戟和盾,后成为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英国最知名的远洋邮轮之一,名字也是“不列颠尼亚”。
1、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①表层含义: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②深层含义:运用借代手法,“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③标题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采用主谓倒装结构,将谓语提前,起强调作用,强调“别了”。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新闻概念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基本特征
六要素
真实性
时效性
准确性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事(What)
何故(Why)
如何(How)
结构
(1)标题:消息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力求鲜明、概括、准确、生动。
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2)导语:一般是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简要概述最核心的信息。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
(3)主体:对导语作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4)背景:事件发生的背景、环境、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为烘托新闻的主题服务,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不一定有)
(5)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提示新闻的意义、趋向,或对报道内容作概括小结,加深读者对新闻的理解、感受,语言精练,紧扣主题。(不一定有)
整体把握
本文包括新闻的哪些结构呢?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
导语:第1段。英国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落, 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主体:第2—10段
背景:港督府变迁 香港历史(在第4、7、11段插叙)
结语:第11段。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时间 地点 事件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时间 地点 事件
30日下午4时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第一次降旗
4时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离开
晚6时15分 添马舰东面 告别仪式
7时45分 亲王军营旁 第二次降旗仪式
最后一分钟 交接仪式现场 第三次降旗仪式
7月1日第一分钟 交接仪式现场 五星红旗升起
0时40分 中国南海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
把握写法
书后的学习提示说学习本文要“重点把握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请回到原文,找一找,本文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写法?
段落 现实场景 历史材料
2-4段 4时30分,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表明港督将永远成为历史。 港督府成立时间,其后扩建、发展。
5-7段 晚6时15分至7时45分,添马舰东面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象征英国长达150多年的管治结束。 156年前,英国士兵占领港岛,升起英国国旗,英国管治开始。
8-9段 子夜时分,最庄严的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长达一个半世纪。
10-11段 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文本细读
背景资料的作用
补充新闻事实,丰富了内容,增加了历史厚重感;(一般都具有的)
形成今昔对比,增强了巨变中我们的自豪感。(本篇具体分析的)
品味语言
本文有许多富有隐喻意味的语句,请结合语境分析其隐含意思。
举例:
(1)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品味语言
(1)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品味:“新的一天”“第一分钟”既是指政权交接易帜这一历史时刻,也指中国掀开恢复香港主权的新篇章。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既是主权的象征,也预示着香港美好的明天即将开始。
品味语言
(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品味:“从海上来”标志着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国统治,回归祖国。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从海上黯然地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04
艺术鉴赏
作者说:
不能喧宾夺主,只写中方,更不能对英国痛骂一顿,讽刺挖苦,但又要突出殖民主义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
第八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
独特的视角与巧妙地标题
倒装、借代、象征、化用
“作诗非难,题为难”
现场与历史交织
强烈的历史纵深感
百年耻,一朝雪
事实与情感辉映
洋溢的民族自豪之情
作者的情感、态度
入微的细节描写
可视、可听、强烈的现场感
清冽的国家尊严和民族自豪感
恰到好处的对比手法
强调英国统治的落幕
揭示重要的历史意义
04
艺术鉴赏
05
探究思考
查阅资料,了解成功对香港恢复主权是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局势与外交局面,思考香港成功回归原因有哪些?
查阅资料,思考收回台湾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别有哪些?
6月10日,河北唐山,网曝一段监控视频,画面中男子走到白衣女子身旁,尝试摸女子后背被拒,随后双方发生冲突,一名上前帮忙的黑衣女子被重摔在地,白衣女子被男子同行人拉到店外继续殴打。
网传监控视频显示,一名男子靠近几名女子所在餐桌,几秒钟后双方开始推搡并产生肢体冲突,双方扭打到一起后,几名男子从店外冲进来,将女子拖出到店外马路上后,持续殴打女子。旁边有几名女子试图上前制止,同样遭到推搡和殴打。
搜索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和本文进行比较阅读。
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