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1 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经济基础、政治条件等,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动力,如原始农业的发展促使氏族部落向早期国家过渡。时空观念:帮助学生梳理中华文明起源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早期国家(夏、商、西周)的时间脉络,明确不同文化遗存(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所处的时空范围,构建清晰的时空框架。史料实证: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考古资料(如于都本地可能相关的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出土文物图片)、文献资料(如《尚书》《史记》中关于夏商的记载),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区分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价值。历史解释:鼓励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如分封制、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等进行解释,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历史现象,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家国情怀:结合于都县新长征中学的红色校情,将中华文明起源的悠久历史与长征精神相联系,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责任感。(二)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识记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阶段、重要文化遗存的分布和特征,以及夏、商、西周的建立时间、都城、政治制度等基本史实。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史料,归纳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点和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规律,提高历史分析和归纳能力。(三)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情景创设、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时空坐标梳理历史事件,运用史料实证历史观点,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结合于都长征红色文化,让学生感悟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理解中华民族的坚韧品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使命感。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表现。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二)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的推动作用。分析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及其对西周社会的影响。如何将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与于都本地红色文化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史料教学法、小组讨论法、问题引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情景创设:播放一段精心制作的视频,视频开头展示于都县红军长征出发地的壮丽景象,伴随着激昂的长征歌曲,随后画面切换到于都本地可能存在的古代文化遗址(如假设的某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现场图片,以及二里头遗址、殷墟等著名遗址的文物(如青铜器、陶器)图片。提问导入:同学们,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 于都,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但大家知道吗?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大家看到视频里那些古代遗址和文物,有没有想过,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早期的国家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长河,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时也看看我们于都的历史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着怎样的联系。(二)新课讲授(30 分钟)1. 中华文明的起源 —— 多元一体的格局(12 分钟)展示史料与图片:呈现仰韶文化的彩陶、龙山文化的黑陶、良渚文化的玉琮等不同文化遗存的图片,并标注其分布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展示于都县周边地区(如赣南地区)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资料(如考古报告摘要、遗址图片),假设其中有与仰韶文化或龙山文化相似的文化特征。问题引导与小组讨论:(基础提问)同学们,观察这些不同文化遗存的图片,大家能发现它们在制作工艺、造型等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吗?这些不同文化遗存分布在不同的地区,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中华文明起源具有 “多元” 的特点)(深入提问)再仔细看看,有没有发现某些文化遗存之间存在相似的地方?比如于都周边遗址的陶器纹饰和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有相似之处,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初步理解 “一体” 的趋势)(小组讨论)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史料和课本内容,讨论中华文明起源 “多元一体” 格局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生产力发展、民族交流等方面分析)教师总结: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存各有特色,体现了 “多元”;同时,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的文化特征,如农业生产方式、陶器制作技术等,为中华文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 “一体” 的趋势。于都周边的古代文化遗址也正是这一多元一体格局的见证,我们的祖先在这里与周边地区的先民相互交流,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2. 早期国家的形成 —— 从部落到王朝(10 分钟)情景再现与史料分析:创设情景:“同学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部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部落联盟逐渐出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首领通过禅让制传承。后来,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 夏朝。”展示史料:《史记 夏本纪》中关于禹治水、建立夏朝的记载;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宫殿建筑遗址、青铜器(如爵)图片。层层提问:(基础提问)根据史料和课本内容,夏朝建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都城在哪里?(让学生识记基本史实)(深入提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宫殿建筑遗址和青铜器,说明了夏朝已经具备了哪些国家的特征?(引导学生从政治统治、手工业发展等方面分析,如宫殿建筑体现了王权的存在,青铜器制作技术反映了手工业的专业化,进而说明夏朝是一个早期国家)(拓展提问)对比原始社会和夏朝的社会状况,想一想,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到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国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教师讲解:夏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早期国家的形成。夏朝拥有军队、监狱、官职等国家机器,实行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二里头遗址作为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遗址,为我们研究夏朝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3.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分封制与宗法制(8 分钟)多媒体展示与问题引导:展示西周分封制示意图,标注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等级;展示宗法制示意图,体现嫡长子继承制和大宗、小宗的关系。结合于都历史提问:“同学们,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假设在西周时期,于都地区属于某个诸侯的封地,大家想一想,这个诸侯需要向周天子履行哪些义务?周天子又能从分封制中获得什么好处呢?”小组讨论与师生互动:(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提问反馈)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分封制有利于稳定西周的政治秩序,扩大统治范围;宗法制则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教师总结:夏、商、西周时期,我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分封制和宗法制相互配合,构成了西周政治制度的主体,对后世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巩固练习(7 分钟)选择题(考查基础知识和时空观念)下列文化遗存中,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是( )A. 北京人遗址 B. 仰韶文化 C. 二里头文化 D. 殷墟遗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材料分析题(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问题:材料中的 “封建” 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拓展思考题(结合于都校情,考查家国情怀)于都作为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而早在几千年前,这里就已经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请同学们思考,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长征精神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与长征精神?(四)课堂小结(3 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早期国家(夏、商、西周)的建立和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强调重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为后世奠定了基础。同时,结合于都本地历史,指出我们要从中华文明的历史中汲取智慧,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力量,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五)布置作业(5 分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查阅资料,了解于都县更多的古代历史文化遗址或红色文化资源,写一篇短文(200-300 字),谈谈你对 “于都历史与中华文明” 的认识,下节课进行分享。预习下一课内容,思考早期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五、板书设计第 1 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 多元一体多元:不同地区文化遗存(仰韶、龙山、良渚等)一体:文化交流融合(于都周边遗址见证)原因:地理、生产力、民族交流二、早期国家的形成夏朝(前 2070 年):禹建立,二里头遗址国家特征:军队、监狱、官职、王位世袭制三、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义务与权利)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四、家国情怀:中华文明 + 于都长征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