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结合改革开放主题)教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结合改革开放主题)教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结合改革开放主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根源(生产力发展引发生产关系变革),并对比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理解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梳理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 770 - 公元前 221 年)的重大事件(如平王东迁、商鞅变法等),结合改革开放的关键时间节点(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92 年南方谈话等),构建 “古代变革 - 现代改革” 的时空关联,认识不同历史时期改革的时代背景差异。
史料实证:提供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史料(如《商君书 更法》)、考古资料(如里耶秦简),以及改革开放的政策文件(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统计数据(如 GDP 增长数据),指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改革的具体措施与成效,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历史解释:鼓励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解释春秋战国变法运动(如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同时结合改革开放的现实成果,分析改革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形成对 “改革是社会发展动力” 的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通过对比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的历程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支持改革创新的家国情怀。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识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表现、主要变法运动(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的内容,以及改革开放的主要政策(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设立)。
理解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内在联系,掌握改革开放与春秋战国变法运动的异同点,提升对比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如结合商鞅变法的经验教训,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深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体验历史学习的过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会运用图表、时间轴等工具梳理历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理解改革者的勇气与担当,树立 “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的意识。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立志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与历史作用(以商鞅变法为例)。
改革开放的主要政策与历史成就。
春秋战国变法运动与改革开放的异同点及历史启示。
(二)教学难点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与变法运动的关系,以及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因。
理解改革对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形成对 “改革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 的深层认识。
引导学生将历史经验与现实问题结合,提出有针对性的思考与建议。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对比教学法、问题驱动法
四、教学过程(1 课时,45 分钟)
(一)导入新课:情景创设,激发兴趣(5 分钟)
情景展示:播放两段视频片段,第一段为纪录片中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变法” 的场景(如商鞅舌战守旧大臣、奖励耕战的画面);第二段为 “改革开放初期,小岗村农民签订大包干契约、深圳经济特区建设” 的画面。
问题导入:
同学们,视频中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场景,都提到了 “变革” 与 “改革”,大家观察到这两个时期的改革有什么共同的目标吗?(引导学生回答:富国强兵、推动国家发展)
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和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都选择通过改革来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以 “改革” 为线索,学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并结合改革开放的主题,探索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二)新课讲授:层层递进,探究新知(30 分钟)
第一环节:回顾诸侯纷争,分析变法背景(7 分钟)
知识回顾:展示 “春秋战国时期时间轴”,引导学生回顾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如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历史,提问:
诸侯纷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导致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展开激烈竞争)
过渡提问:面对诸侯纷争的局面,各国如何才能在竞争中胜出?(引导学生得出 “变法图强” 的结论)
史料呈现:展示《史记 商君列传》中 “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 的史料,提问:
这段史料反映了秦国当时的什么状况?(秦国国力弱小,被中原各国轻视)
这种状况对秦国产生了什么影响?(激发秦国变法的迫切性),为后续学习商鞅变法做铺垫。
第二环节:聚焦商鞅变法,剖析改革内容与影响(10 分钟)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为 4 组,每组发放商鞅变法的相关史料(如《商君书》片段、里耶秦简中关于户籍制度、赋税制度的记载),并给出任务单:
结合史料,梳理商鞅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具体措施。
分析这些措施分别针对当时秦国的什么问题?
小组展示与教师总结:各组代表发言后,教师用表格整理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结合具体措施分析影响,如:
经济上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适应了铁器牛耕推广后的生产力发展需求,促进了农业生产;
政治上 “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问题深化:
商鞅变法取得了显著成效,秦国逐渐强大,这说明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改革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商鞅变法过程中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甚至商鞅最终被车裂,这反映了改革具有什么特点?(改革具有艰巨性、复杂性,需要改革者的勇气与决心)
第三环节:联系改革开放,对比分析历史与现实(10 分钟)
情景再现:展示 “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经济特区” 的图片,播放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音频片段,提问: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着生产力落后、计划经济体制僵化的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经济特区的设立,分别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 “大锅饭”,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经济特区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市场经济发展)
对比分析: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结合商鞅变法与改革开放的背景、措施、成效,填写对比表格(教师给出表格框架,学生补充内容):
| 对比维度 | 商鞅变法(春秋战国) | 改革开放(现代中国) |
| ---- | ---- | ---- |
| 背景 | 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 | “文革” 后经济落后,计划经济体制僵化,需要解放生产力 |
| 核心措施 | 废井田、奖军功、建县制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
| 根本目标 | 富国强兵,实现统一 |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
| 成效 | 秦国强大,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
问题驱动,深化认识:
从商鞅变法到改革开放,两次改革在 “适应生产力发展” 这一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旧体制)
改革开放借鉴了历史上变法运动的哪些经验?(如重视制度创新、注重调动人民积极性、坚持改革不动摇等)
与商鞅变法相比,改革开放有什么新的时代特征?(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等)
第四环节:总结历史启示,树立家国情怀(3 分钟)
教师引导:结合商鞅变法使秦国崛起、改革开放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历史,提问:
从这两次重大改革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关于 “改革与国家发展” 的历史启示?
学生发言与教师总结: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国情的改革,才能推动国家进步;改革需要勇气、智慧和坚定的决心;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拓展延伸(7 分钟)
基础练习:出示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改革开放政策的识记与理解(如:商鞅变法中,直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是?A. 奖励军功 B. 废井田,开阡陌 C. 建立县制;改革开放的开端是?A.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B. 1992 年南方谈话 C. 2001 年加入 WTO)。
材料分析题:提供《商君书 更法》中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和邓小平同志 “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 的材料,提问:
这两句话体现了怎样的改革思想?
结合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谈谈你对这种改革思想的认识。
拓展思考: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分析商鞅变法中的 “重农抑商” 政策与改革开放后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政策的差异,思考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政策调整的原因,下节课分享交流。
(四)课堂小结:梳理知识,升华主题(3 分钟)
知识梳理: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根源→商鞅变法的措施与影响→改革开放的政策与成就→两次改革的对比与启示。
主题升华: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从春秋战国的变法图强到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中国始终在变革中前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以史为鉴,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家国情怀,为国家的改革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板书设计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结合改革开放主题)
一、诸侯纷争:变法的背景
根源: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
表现:诸侯争霸(齐、晋等)→各国需变法图强
二、商鞅变法:古代改革的典范
措施:
经济:废井田、奖耕织
政治:废世卿世禄、建县制
军事:奖军功
影响:秦国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
启示:改革适应生产力,具有艰巨性
三、改革开放:现代中国的变革
背景:“文革” 后,生产力落后,体制僵化
措施:家庭联产承包、经济特区、市场经济
成就:经济发展,国力提升
四、对比与启示
共同点:适应生产力,推动国家发展
不同点:时代背景、领导力量、目标
启示:改革是动力,需顺应潮流、勇于创新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景化教学和问题驱动,将古代变法与现代改革结合,较好地落实了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培养。但在史料选择上,可进一步增加趣味性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史料,如改革开放前后学生生活的对比图片,提升学生的代入感。
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后续可优化分组方式,明确分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对比分析环节,学生对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的理解仍有难度,下节课可通过更多具体案例(如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调整)进一步讲解,帮助学生深化认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