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4 课 西汉与东汉 ——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分析西汉与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民族政策等方面的发展,认识到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是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重要因素,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时空观念:梳理西汉(公元前 202 年 - 公元 8 年)与东汉(公元 25 年 - 220 年)的时间脉络,明确不同历史阶段国家在政治制度、民族关系、疆域拓展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构建清晰的时空框架,准确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背景。史料实证:引导学生阅读《史记》《汉书》等史籍片段、出土文物(如居延汉简、东汉画像石)、历史地图等史料,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分析和佐证,探究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具体表现,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历史解释: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史料,对西汉与东汉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处理民族关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等措施的原因、影响进行合理阐释,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同时理解不同历史解释的多样性。家国情怀:通过了解西汉与东汉时期国家统一、疆域拓展、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感受古代中国人民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方面的努力与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二)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西汉的建立与 “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辟、东汉的建立与 “光武中兴”、东汉的衰落与黄巾起义等基本史实。理解西汉与东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具体措施及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历史地图、史料等工具和资料,对西汉与东汉时期的历史发展进行初步的探究和说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三)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情景创设、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总结。(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增强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的认识。学习古代政治家在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智慧和担当,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意义。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辟在促进民族交融和中外交流方面的作用。东汉 “光武中兴” 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东汉社会发展的影响。(二)教学难点理解西汉与东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必然性。分析东汉衰落的原因及其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客观评价西汉与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景,如模拟汉武帝朝议、张骞通西域的历程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感。史料教学法:精选相关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让学生在史料中探究历史真相。小组讨论法: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讲授法:对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等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展示图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疆域图与西汉鼎盛时期疆域图。提问引导: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大家观察这两幅疆域图,对比一下西汉鼎盛时期的疆域与秦朝的疆域有什么变化?西汉时期又是如何进一步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4 课《西汉与东汉 ——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起探寻西汉与东汉时期国家发展的奥秘。(二)新课讲授(35 分钟)1. 西汉的建立与 “文景之治”——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恢复与奠基(1)情景创设:播放简短的楚汉战争动画片段,展示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2)教师讲解:公元前 202 年,刘邦击败项羽,定都长安,建立西汉。西汉建立初期,由于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3)提问探究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和教材内容,西汉初期社会经济残破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引导学生从人口、土地、粮食、牲畜等方面思考,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粮食短缺,牲畜数量大幅减少,社会生产难以正常进行。问题 2: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西汉初期的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来恢复社会经济?(引导学生思考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补充讲解: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实行 “休养生息” 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和兵役负担,注重农业生产,鼓励农民垦荒种地。问题 3:“休养生息” 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出现了怎样的社会局面?(引导学生理解政策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经过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几代统治者的努力,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粮食储备日益丰富,社会秩序逐渐稳定,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 “文景之治”。“文景之治” 为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情景创设:模拟汉武帝朝议场景,邀请几位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主父偃、董仲舒、卫青等历史人物,就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展开讨论。(2)史料展示材料一:“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 董仲舒传》(3)提问探究问题 1:针对当时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主父偃提出了怎样的解决办法?这一办法的实施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分析 “推恩令” 的内容和影响,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学生分析史料后回答,教师总结:主父偃提出了 “推恩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这样一来,诸侯王国的封地越来越小,势力逐渐削弱,无法再与中央对抗,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问题 2:为了加强思想统治,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建议?汉武帝采纳这一建议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思想统一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学生结合史料回答,教师补充讲解:董仲舒提出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主张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他学派的思想都加以排斥。汉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家教育,设立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培养人才。这一措施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有利于加强思想统一,巩固中央集权,但也抑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问题 3:除了在政治和思想方面采取措施外,汉武帝在经济和军事方面还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汉武帝的统治措施,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总结:经济上,汉武帝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控制;军事上,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大败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北部边境的威胁,拓展了西汉的疆域。问题 4:汉武帝采取的这些措施,对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怎样的整体影响?(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民族关系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深化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认识)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汉武帝通过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拓展了疆域,促进了民族交融,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 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 ——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疆域拓展与民族交融(1)情景创设:播放张骞通西域的纪录片片段,展示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历程和西域的风土人情。(2)史料展示材料一:“骞始开通西域道也。”——《汉书 张骞传》材料二:“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汉书 西域传》(3)提问探究问题 1:汉武帝为什么要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引导学生理解张骞通西域的背景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探究能力)学生结合教材和纪录片内容回答,教师补充讲解:汉武帝时期,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被匈奴扣留了十余年,历经千辛万苦才得以逃脱,到达大月氏,但大月氏已经无意与匈奴对抗。张骞在返回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最终于公元前 126 年回到长安。问题 2:张骞通西域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对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分析张骞通西域的影响,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张骞通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和交流。西汉政府先后在西域设置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后来又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拓展了西汉的疆域,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问题 3:结合史料二和教材内容,说一说丝绸之路的路线是怎样的?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全球视野)学生分析史料和教材后回答,教师总结: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然后分为南道和北道,南道从鄯善出发,经过昆仑山北麓,到达莎车,再西逾葱岭到达大月氏、安息等国;北道从车师前王廷出发,经过天山南麓,到达疏勒,再西逾葱岭到达大宛、康居等国。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丝绸、瓷器、冶铁技术、造纸术等传入西方,西方的良种马、香料、葡萄、苜蓿等传入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 东汉的建立与 “光武中兴”——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建与稳定(1)教师讲解:公元 8 年,外戚王莽篡夺西汉政权,建立新朝。王莽的改革措施不符合社会实际,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爆发。公元 25 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2)提问探究问题 1: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面临着怎样的社会局面?(引导学生思考东汉初期的社会状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总结:东汉初期,由于长期的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阶级矛盾依然尖锐。问题 2: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引导学生理解 “光武中兴” 的内容和影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光武帝刘秀吸取了西汉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释放奴婢,整顿吏治,提倡节俭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逐渐增加,社会秩序逐渐稳定,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 “光武中兴”。“光武中兴” 使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重建和稳定。5. 东汉的衰落与黄巾起义 ——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危机(1)情景创设:展示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专权、豪强地主势力膨胀的图片和相关史料,让学生感受东汉后期的社会危机。(2)提问探究问题 1:东汉后期,为什么会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一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东汉衰落的内部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结合教材和史料回答,教师总结:东汉后期,皇帝大多年幼即位,无法亲政,大权逐渐落入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为了夺回权力,又依靠宦官除掉外戚,宦官因此掌握大权。这样就形成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败,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东汉王朝逐渐走向衰落。问题 2:黄巾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起义对东汉王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农民起义与封建王朝衰落的关系,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黄巾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矛盾激化,直接原因是张角等人利用太平道组织群众,宣传起义思想。公元 184 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席卷全国,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虽然黄巾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但东汉王朝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各地豪强地主趁机拥兵自重,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三)课堂小结(5 分钟)教师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西汉与东汉时期的历史,回顾一下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历程。西汉建立后,经过 “文景之治” 的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期,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拓展了疆域,促进了民族交融。东汉建立后,经过 “光武中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重建和稳定,但东汉后期由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打击,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学生总结:邀请几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笔记,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师最后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四)课堂练习(10 分钟)选择题(1)西汉初期实行 “休养生息” 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 秦末农民战争的影响 B. 社会经济残破C. 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D. 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2)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