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 5 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根本原因,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北方经济的破坏与南方经济的开发对政权格局的影响;理解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时空观念:帮助学生在时间轴和空间地图上清晰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灭亡历程,明确不同政权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和空间上的分布范围,形成对这一历史时期时空格局的准确认知。
史料实证: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相关的文字史料(如《三国志》《晋书》中的片段)、图片史料(如魏晋墓壁画、陶俑等)和实物史料(如出土的农具、货币等),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证明历史观点、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现象进行解释,如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分析政权更迭的原因和民族交融的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解释历史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这一时期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祖国疆域、促进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家国情怀。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政权的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如魏、蜀、吴三国,西晋、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以及北方的十六国、北魏等。
学生能够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的原因,包括政治腐败、经济危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掌握民族交融的主要表现,如少数民族的汉化、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杂居、文化习俗的相互影响等。
学生能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归纳总结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如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相关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情景创设、故事讲述、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时间轴等工具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但也是一个民族大交融、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各族人民共同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增强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政权的更迭历程。
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表现和历史意义。
(二)教学难点
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的原因。
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故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问题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情景创设:教师展示电视剧《三国演义》中 “赤壁之战” 的精彩片段,提问学生:“同学们,在这个片段中,我们看到了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胜曹操的精彩场面。赤壁之战后,天下形成了怎样的格局呢?这场战役又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引出课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三国鼎立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政权更迭频繁、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的时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 5 课 ——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新课讲授(30 分钟)
1. 三国鼎立的形成与发展(8 分钟)
(1)生动故事讲述:教师讲述 “三顾茅庐” 的故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胸怀大志,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谋士。听说诸葛亮是一位奇才,刘备就带着关羽、张飞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但都没有见到。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耐心等待,直到诸葛亮醒来。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为他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建议刘备先占据荆州、益州,与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然后再图中原。刘备听后茅塞顿开,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此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
(2)层层深入提问:
提问 1:“同学们,从‘三顾茅庐’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具有怎样的品质?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制定了怎样的战略方针?”(引导学生思考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 “隆中对” 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提问 2:“结合所学知识和历史地图,说一说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于何时、由谁建立、都城在哪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梳理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
(3)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结合教材内容和历史地图,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混战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局部地区的统一,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 西晋的短暂统一与东晋的建立(7 分钟)
(1)史料展示与分析:教师展示史料:“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灭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于是大封同姓诸王,赋予他们军政大权。这些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最终引发了‘八王之乱’。” 提问学生:“同学们,根据这段史料,我们可以看出西晋初年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八王之乱’的爆发对西晋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西晋政治制度的弊端和 “八王之乱” 的危害,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2)生动故事讲述:教师讲述 “永嘉之乱” 的故事:“‘八王之乱’使西晋的统治力量遭到严重削弱,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此时,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起兵反晋,其中匈奴贵族刘渊率领的军队势力最为强大。公元 311 年,刘渊之子刘聪派兵攻破西晋都城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史称‘永嘉之乱’。永嘉之乱后,西晋的统治名存实亡,北方陷入了‘十六国’时期的混乱局面。”
(3)层层深入提问:
提问 1:“‘永嘉之乱’后,西晋的统治宣告结束,此时,北方和南方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引导学生了解西晋灭亡后北方的 “十六国” 和南方东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提问 2:“东晋建立后,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经济文化交流。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东晋与北方政权的并存对民族交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政权并存与民族交融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教师总结:西晋的短暂统一并没有带来长期的和平与稳定,由于政治腐败、民族矛盾尖锐等原因,西晋很快就走向了灭亡。东晋建立后,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这种对峙局面一方面导致了战争的频繁发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
3. 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0 分钟)
(1)历史地图展示:教师展示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和北方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的地理位置和建立时间,帮助学生形成对南北朝时期政权分布的时空认知。
(2)生动故事讲述:教师讲述 “北魏孝文帝改革” 的故事:“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鲜卑族的汉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止使用鲜卑语;改穿汉族服装,改用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遭到了一些保守鲜卑贵族的反对,但他坚持改革,最终推动了鲜卑族的汉化和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3)层层深入提问:
提问 1:“同学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从这些改革措施中,我们可以看出孝文帝具有怎样的历史眼光?”(引导学生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孝文帝的远见卓识,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提问 2:“结合所学知识和相关史料,说一说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民族交融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这种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深远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思维能力。)
提问 3:“南北朝时期,除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也推动了民族交融的发展?”(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角度思考推动民族交融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全面思维能力。)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 “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关系” 这一主题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结合所学知识和史料,分析政权更迭对民族交融的促进作用,以及民族交融对政权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师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5)小组代表发言与教师总结: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阐述本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权更迭频繁,但民族交融却不断加强。政权的更迭为民族迁徙和杂居提供了条件,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而民族交融又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5 分钟)
(1)问题引导: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通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一时期具有哪些显著的历史阶段特征呢?”(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学生回答与教师补充: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总结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江南地区的开发、文化艺术的繁荣等。
(3)唯物史观渗透:教师运用唯物史观对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进行分析,强调政权分立是这一时期政治发展的主要表现,而民族交融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则是这一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些历史阶段特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课堂小结(3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与发展、西晋的短暂统一与东晋的建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以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等。
教师强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虽然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但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推动了民族交融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和资料,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培养自己的历史素养和家国情怀。
(四)课堂练习(5 分钟)
教师出示以下练习题:
(1)下列政权中,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
A. 魏 B. 蜀 C. 晋 D. 吴
(2)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了混乱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
A. 三国鼎立 B. 八王之乱 C. 永嘉之乱 D. 十六国时期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鲜卑族的汉化
B. 扩大疆域,实现全国统一
C. 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D. 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表现。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学生的答题情况,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
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公布答案,并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2 分钟)
请同学们撰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要求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理解,阐述对这一时期历史的认识和感悟,不少于 500 字。
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曹操、诸葛亮、王羲之、顾恺之等)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下节课我们将进行交流分享。
五、板书设计
第 5 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鼎立
形成: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
政权:魏(曹丕,220 年,洛阳)、蜀(刘备,221 年,成都)、吴(孙权,229 年,建业)
影响:局部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西晋与东晋
西晋:短暂统一(266 年,司马炎建立,都城洛阳),“八王之乱”“永嘉之乱” 导致灭亡
东晋:317 年,司马睿建立,都城建康,与北方 “十六国” 对峙
南北朝
南朝:宋、齐、梁、陈(均建都建康)
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婚姻)
历史阶段特征
政权分立
民族交融
江南开发
文化繁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