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6 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一、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分析隋唐盛世出现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探讨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的根源,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时空观念:借助时间轴梳理从隋朝建立到五代十国结束的重要历史节点,明确不同历史时期的时间界限和空间范围,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地理分布,培养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引导学生阅读关于隋唐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以及五代十国战乱的史料(如史书片段、出土文物记载等),学会提取有效信息,运用史料对历史叙述进行验证和补充,培养史料分析和实证的意识与方法。历史解释: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隋唐盛世的表现和影响,以及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带来的后果,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阐述自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看法,培养多角度、深层次解释历史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了解隋唐时期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以及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培养维护国家统一、关注民生的家国情怀。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隋朝的统一与制度创新、唐朝的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流;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形成与影响。难点:理解隋唐盛世形成的深层原因;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及根本原因;认识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过渡性。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情景创设:教师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图片和一段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简短文字资料,提问:“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帝王,他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那么,在秦始皇之后的几百年,中国历史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呢?曾经的大一统局面是否得以延续?有没有哪个时期能像秦朝那样,再次展现出强大的国力和辉煌的成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6 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起探寻这段历史的奥秘。”(二)新课讲授(30 分钟)1. 隋朝:大一统的短暂重现(8 分钟)情景过渡:“秦始皇实现了全国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而在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之后,又有一个王朝实现了全国统一,它就是隋朝。那么,隋朝是如何实现统一的?它又像秦朝那样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呢?”提问 1:结合所学知识和教材内容,说说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以及统一全国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引导学生梳理隋朝统一的基本史实,培养时空观念)学生回答:隋朝建立于 581 年,建立者是杨坚(隋文帝);589 年,隋军南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实现了全国统一。教师总结: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 300 年的分裂局面,再次实现了全国大一统,这与秦始皇统一六国有着相似之处,都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提问 2:秦始皇统一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等。那么隋朝为了巩固统一,又实行了哪些重要的制度创新和措施呢?这些措施与秦始皇的措施有何异同?(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培养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能力,同时紧扣秦始皇故事线索)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组讨论隋朝的制度创新,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开凿大运河等,并与秦始皇的措施进行对比。小组代表发言: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三省六部制:秦始皇建立了三公九卿制的中央官制,而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深远。科举制:秦始皇时期主要通过军功爵制和荐举等方式选拔官员,而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使出身低微的有才能之人有机会进入仕途,扩大了统治基础,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开凿大运河:秦始皇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修建了驰道、直道等交通设施。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虽然在当时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教师补充:隋朝虽然实现了统一,并进行了重要的制度创新,但它和秦朝一样,都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二世而亡。那么,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与秦朝灭亡的原因有何相似之处?(引导学生思考,为后续唐朝的建立做铺垫)2. 唐朝:盛世华章的绽放(15 分钟)情景过渡:“隋朝虽然短暂,但它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朝代,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著名的盛世局面,其国力和影响力远超秦朝。那么,唐朝的盛世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唐朝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等方面又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呢?”提问 1:唐朝的建立者是谁?贞观之治是哪位皇帝在位时期出现的?结合教材内容和相关史料,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引导学生从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政治措施、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培养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能力)学生回答:唐朝建立于 618 年,建立者是李渊(唐高祖);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重视人才,善于纳谏;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融合等。教师总结: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一系列措施,使唐朝在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与秦始皇统治时期的严刑峻法、繁重徭役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体现了不同统治者治国理念对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展示史料:展示一段关于开元盛世时期唐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史料,如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提问 2:上述史料描绘的是唐朝哪个时期的景象?开元盛世时期,唐朝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具体有哪些表现?与贞观之治相比,开元盛世有哪些新的发展?(引导学生通过史料提取信息,分析唐朝盛世的表现,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学生回答:史料描绘的是开元盛世时期的景象,唐玄宗在位前期,唐朝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城市兴盛;文化方面,诗歌、书法、绘画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涌现出了李白、杜甫、王维等著名诗人,颜真卿、柳公权等著名书法家,吴道子等著名画家。与贞观之治相比,开元盛世时期唐朝的国力更加强盛,经济和文化发展达到了更高的水平。提问 3:秦始皇时期,采取了修筑长城等措施来抵御匈奴的入侵,加强民族关系。那么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有哪些重要的交往事件?这些交往对唐朝和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紧扣秦始皇故事线索,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唐朝的民族政策,培养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能力)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组讨论唐朝的民族政策和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事件,如文成公主入藏、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等。小组代表发言: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方式,促进了民族融合和边疆地区的开发。文成公主入藏,不仅带去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也加强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对西藏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与秦始皇时期的民族政策有所不同,它更加注重和平交往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提问 4:唐朝不仅国内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流也非常频繁。结合教材内容,说说唐朝对外交流的主要表现有哪些?这些对外交流对唐朝和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唐朝的对外交流,培养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学生回答:唐朝对外交流的主要表现包括:日本派遣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唐朝的文化;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这些对外交流,不仅使唐朝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提高了唐朝的国际影响力,也使唐朝吸收了世界各地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促进了自身的发展。3. 唐朝的衰落与五代十国的分裂(7 分钟)情景过渡:“唐朝虽然盛极一时,但最终还是走向了衰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分裂时期。那么,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什么?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时期的历史又有哪些特点呢?”提问 1: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结合教材内容,说说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时间和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唐朝衰落的原因,培养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能力)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主要包括:唐玄宗后期朝政腐败,宠爱杨贵妃,重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节度使权力过大,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社会矛盾尖锐等。安史之乱爆发于 755 年,持续了 8 年之久。它对唐朝的影响非常大,使唐朝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大量减少,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严重削弱,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提问 2:秦始皇建立的秦朝虽然短暂,但它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统一。而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为什么会再次陷入分裂局面,形成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与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有何异同?(引导学生分析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的原因,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分裂局面,培养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组讨论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并与其他历史时期的分裂局面进行对比。小组代表发言: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势力不断壮大,中央政府无法控制;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割据一方,建立政权;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等。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与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相比,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全国处于分裂状态,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不同之处在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而且各个政权之间的联系相对较为密切,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三)课堂小结(5 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历史。我们首先了解了隋朝实现了全国统一,并进行了重要的制度创新,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然后学习了唐朝出现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以及唐朝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最后探讨了唐朝的衰落和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形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既有大一统的盛世辉煌,也有分裂战乱的苦难时期。同时,我们也可以对比秦始皇时期的历史,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相似与差异,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展示时间轴:教师在黑板上展示从隋朝建立(581 年)到五代十国结束(979 年)的时间轴,标注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时间节点,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强化时空观念。(四)课堂练习(5 分钟)隋朝实现全国统一的时间是( )A. 581 年 B. 589 年 C. 618 年 D. 907 年答案:B解析:581 年隋朝建立,589 年隋灭陈,实现全国统一,618 年唐朝建立,907 年唐朝灭亡,所以答案选 B。下列关于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B. 重视人才,善于纳谏C. 实行严刑峻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D. 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答案:C解析:贞观之治时期,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重视人才、善于纳谏、完善制度等措施,C 选项实行严刑峻法不符合贞观之治的特点,所以答案选 C。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A. 玄武门之变 B. 安史之乱 C. 藩镇割据 D. 黄巢起义答案:B解析:玄武门之变是唐太宗夺取皇位的事件,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后的结果,黄巢起义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所以答案选 B。(五)布置作业(5 分钟)撰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隋唐盛世》,要求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阐述自己对隋唐盛世的认识,不少于 500 字。查阅相关史料,分析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五、板书设计第 6 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隋朝:大一统的短暂重现建立:581 年,杨坚统一:589 年,灭陈措施: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大运河灭亡:二世而亡唐朝:盛世华章的绽放建立:618 年,李渊贞观之治(唐太宗):原因、表现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经济、文化表现民族关系:开明政策,文成公主入藏等对外交流: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唐朝的衰落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安史之乱:原因、时间、影响五代十国:形成原因、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