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7 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分析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的背景,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制度创新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如均田制瓦解推动租庸调制向两税法转变。时空观念:以时间轴为线索,梳理从秦朝到隋唐重要制度的发展脉络,明确不同制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把握制度发展的时空顺序。史料实证:引导学生分析相关史料,如《通典》中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记载、两税法的法令条文等,通过史料验证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的影响,如三省六部制对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了解隋唐制度的辉煌成就及其对后世乃至世界的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制度建设的关注,激发学生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二)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理解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历史制度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三)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情景化教学,以秦始皇的故事为线索,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活动。运用时间轴、史料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感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历史使命感。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三省六部制的内容、运作机制及其历史影响。科举制的创立、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两税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二)教学难点理解三省六部制如何实现君权与相权的平衡,以及其对后世政治制度的影响。分析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的必然性,以及其在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方面的作用。探讨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及其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的深远影响。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开启一段特殊的历史之旅,我们的 “导游” 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又影响深远的皇帝 —— 秦始皇。大家想象一下,假如秦始皇穿越到了隋唐时期,当他看到隋唐的政治、选官、赋税制度时,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和感慨呢?他可能会想:“我当年确立的三公九卿制,怎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选拔官员的方式怎么和我那时大不相同了?百姓交税的方法也变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带着秦始皇的这些疑问,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 7 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揭开这些制度变化的神秘面纱。(二)新课讲授(35 分钟)1. 三省六部制:皇权与相权的新平衡师:首先,我们来看看秦始皇最关心的政治制度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三公九卿制,三公中的丞相拥有很大的权力,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当秦始皇穿越到唐朝,看到中央官制变成了三省六部制,他肯定会疑惑:“这个三省六部制和我的三公九卿制有什么不一样呢?丞相的权力去哪里了?”(展示三省六部制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和结构图,思考第一个问题:三省六部制中的 “三省” 分别指什么?它们各自的职能是什么?“六部” 又隶属于哪个省?(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后回答)生: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如果认为诏令不合适,可以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它们隶属于尚书省,分别负责不同的具体事务。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准确。那大家再思考第二个问题:与三公九卿制相比,三省六部制在权力分配上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对皇权的加强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从相权分割的角度分析)师:在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权力相对集中,而在三省六部制下,相权被一分为三,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各司其职,相互牵制。这样一来,任何一个省都不能单独决定国家大事,必须经过三省的协作和制衡,这就大大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秦始皇当年可能担心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展示史料:《资治通鉴》中关于三省六部制运作的记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师:大家结合这段史料,思考第三个问题: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体现了怎样的原则?这种运作机制有什么积极影响?生:体现了分工合作、相互制衡的原则。这种机制可以减少决策的失误,提高行政效率,同时也能防止官员专权,保障皇权的稳定。师:非常好。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它不仅加强了皇权,还完善了中央行政体系,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一直被后世王朝所沿用。2. 科举制:选官制度的革命性变革师:解决了政治制度的疑问,秦始皇可能会关注官员的选拔问题。他当年选拔官员主要依靠军功爵制和世袭制,而到了隋唐时期,选官制度变成了科举制。秦始皇可能会问:“这种科举制是怎么选拔官员的?它和我那时的选官制度有什么不同呢?”(展示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的对比表格,引导学生分析)师:在科举制出现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选官主要看门第出身,导致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局面。请同学们思考第一个问题:科举制是如何选拔官员的?它的选拔标准是什么?生: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选拔标准主要是个人的学识和才能,而不是门第出身。师:那大家再思考第二个问题: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有什么必然性?它的实行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小组代表发言)生 1:九品中正制导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而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为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生 2:科举制以学识和才能为选拔标准,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行政能力,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生 3:科举制的实行还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因为人们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会更加重视学习,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师:同学们的分析非常全面。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它打破了门第的限制,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为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可能,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今天,我们的考试制度也受到了科举制的一定影响。3. 两税法:赋税制度的重大调整师:除了政治和选官制度,秦始皇还会关注百姓的赋税问题。他当年实行的是重赋政策,征收田租、口赋等多种赋税。当他看到隋唐时期实行两税法时,可能会疑惑:“这种两税法是怎么征收赋税的?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赋税制度呢?”(展示均田制瓦解的相关史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师:在唐朝前期,实行的是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均田制逐渐瓦解,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却还要按照人丁缴纳赋税,导致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激化。请同学们思考第一个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两税法是如何调整征税标准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改为以资产和土地为主要征税标准。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赋税,所以称为两税法。师:那大家再思考第二个问题:两税法的实行有什么历史意义?它与租庸调制相比,有哪些进步之处?生 1:两税法适应了均田制瓦解后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承认了土地兼并的事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生 2:以资产和土地为征税标准,更加合理,体现了公平税负的原则,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生 3:两税法的实行还简化了征税手续,提高了征税效率,对后世的赋税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两税法的实行,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调整,它标志着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从以人丁为本向以财产为本的转变,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巩固练习(3 分钟)隋唐时期确立的三省六部制中,负责执行诏令的是(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吏部答案:C解析: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吏部是尚书省下辖的六部之一,所以答案选 C。科举制的创立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它创立于( )A. 秦朝 B. 汉朝 C. 隋朝 D. 唐朝答案:C解析: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唐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所以答案选 C。两税法实行的主要背景是( )A. 均田制瓦解 B. 社会安定 C. 经济繁荣 D. 皇权加强答案:A解析: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后来均田制瓦解,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制无法实行,在此背景下,两税法应运而生,所以答案选 A。(四)课堂小结(2 分钟)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以秦始皇穿越的故事为线索,学习了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主要包括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两税法。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完善了中央行政体系;科举制打破了门第限制,扩大了统治基础;两税法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调整了赋税制度。这些制度的创新,不仅推动了隋唐时期的繁荣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希望同学们能够记住这些重要的历史制度,理解制度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五)布置作业(5 分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撰写一篇短文,题目为《隋唐制度创新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不少于 500 字。预习下一课内容,思考下一课可能涉及的历史问题。五、板书设计第 7 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隶属于尚书省)影响: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影响后世二、科举制背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内容: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以学识才能为标准影响:打破门第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教育文化发展三、两税法背景: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无法实行内容:以资产和土地为征税标准,分夏、秋两次征收影响:减轻农民负担,增加财政收入,推动赋税制度发展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秦始皇穿越的故事为线索,采用情景化教学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活动。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融入了高中历史五大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素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分析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讲解。另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小组的讨论不够积极主动,需要更好地组织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提升历史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