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育英学校2025--2026学年度阶段检测九年级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育英学校2025--2026学年度阶段检测九年级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九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核分人
得 分
得 分 评卷人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初三年伊始,为鼓舞斗志、振奋精神,班级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活动一】理解自强不息的内涵
1. 下面是活动的开场白,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8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1) ”之感,范仲淹则高唱“不以物喜,(2) ”,这是豁达深远的自强不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虽然屡遭贬谪,却抛开个人悲苦,相信“(3) ,(4) ”,这是乐观进取的自强不息;纵使前路迷茫,我们也要充满信心,正如李白在《行路难》中借典故表达了自己虽遭排挤,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5) ,(6) ”,纵使人生坎坷,我们也要像苏轼在《水调歌头》一词中给予天下人美好祝愿“(7) ,(8) 。”
【活动二】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
2. 下面是小语搜集整理的资料卡,准备参加朗诵比赛,请你帮助他解决遇到的问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出自《周易》的箴言,理至易明,让我们受益匪浅。它告诉我们君子处世应该遵循天道,刚毅坚韧,持之以恒,努力奋进。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
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多种多样。《沁园春·雪》赞颂祖国大好江山,“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ráo( )”,以激发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爱这土地中》一只饱受磨难的鸟也要用sī( )哑的喉咙歌唱,用整个生命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我看》中诗人看到了丰润的生命,我希望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yè( )”。
如何做到自强不息?首当其冲是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在学习和生活中
我们只有自强不息,不懈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其次,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树立创新意识,亦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应有之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决不能墨守成规,要以非凡的胆识不断创新。最后,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与公而忘私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1)请根据拼音和语境,给小涵资料卡上的括号填上相应的汉字。(3分)
妖ráo( ) sī( )哑 摇yè( )
(2)资料卡中,划横线的成语有一个运用错误,请找出来( )(3分)
A. 理至易明 B. 生生不息 C. 首当其冲 D. 墨守成规
(3)资料卡中划“ ”的句子有语病,请帮他修正,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3分)
得 分 评卷人
二、阅读(54分)
(一)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第3题。(共6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1)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抒发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B.诗的首联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谪的愤慨心情。
C.诗的颔联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D.诗的尾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明诗人并不消极气馁,而是要重新振作。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蕴含了什么哲理?(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5分)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齐田氏①祖②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③。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④也。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⑤相食,非相为而生⑥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⑦为人生之?且蚊蚋(读音ruì,吸血昆虫)囋(读音zǎn,叮咬)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选自《诸子集成·列子·说符》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②祖:祭祀(天地鬼神)之义。③响:回响,回声。④类:种类;物类。⑤迭:交替地,轮流地。⑥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⑦本:本来,原本。
4.解释加点的实词。(4分)
(1)增其旧制( ) (2)或异二者之为( )
(3)众客和之如响( ) (4)中坐有献鱼雁者( )
5.选出下列语句中“于”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3分)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天之于民厚矣
C.齐田氏祖于庭 D.预于次
6.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
8.【甲】文段抒写了范仲淹
的报国情怀(用原文中语句填写)。【乙】文中鲍氏之子的可贵品质是 。(2分)
(三)说明性文章,完成下列各题。(9分)
如何应对杂念的侵扰
①当代社会,杂念的侵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杂念的重要特性——侵入性。
②杂念往往突然闯入大脑,而人们并没有办法拒绝,只能抑制不住地把意识放到它身上。杂念会在大脑中久久盘踞。有时,人们好不容易摆脱了它,它却又会在某个瞬间卷土重来。杂念不断地破坏我们的专注,打乱我们的节奏,让人感到精疲力竭。很多时候,人们的精力往往没有被用于正常工作,而是消耗在应对杂念上了。
③侵扰我们的杂念中,有两种比较常见,这里姑且称之为“情绪杂念”和“事实杂念”。情绪杂念,一般是对尚未发生事情的担心、恐惧等负面情绪;事实杂念,则如工作时突然想起“昨天的球赛谁赢了”“晚上吃什么好”“下周大概要交物业费了”之类。不同类型的杂念,应对策略也不相同。
④应对情绪杂念的侵扰,必须分清情绪和现实。我们所担忧和恐惧的事情,通常不是事实,而是最坏的可能性被放大十倍之后的结果。绝大多数时候,事情都不会像想象中那么坏、那么难。我们只是被自己的恐惧吓倒了而已。即使想象的结果真的出现了,影响也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同时,我们总会比想象中的自己更有能力去克服这些困难。认识到这些后,我们和情绪之间就隔起了一层玻璃——能够观察到它,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但是它无法干扰到我们。这时,我们完全可以接纳负面情绪的存在,让它安分守己地待在身边,然后继续专注地做自己的工作。
⑤至于事实杂念,大脑“有隙可乘”是它成功侵入的必要条件。当我们的注意力没有被完全占用,开始频频走神,思绪漂移时,事实杂念就出现了。所以,拒绝这种杂念侵扰的有效方式是:消除注意力的“空隙”,进入注意力不间断、专注集中的“心流”状态,并提升自己进入“心流”状态的能力。
⑥以我为例,假设我预计要花2个小时写一篇文章,指望自己在这么长时间里全神贯注是不现实的。这时,我会把这2个小时的工作按文章内容划分成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可能是15—30分钟,要求自己在每一个阶段里面心无旁骛地工作。一个阶段做完了,换换脑子,干点别的事情,比如回复信息、整理资料等等,然后再开始下一个阶段。
⑦另外,作为文字工作者,我平时会维护一个灵感库,放入自己感兴趣的选题。一旦在工作中感到注意力不饱和、开始分心,我就进入这个灵感库,找一个选题,做上半个小时,让自己快速进入状态。
⑧注意力无隙可寻,事实杂念就无法侵扰我们了。
9. 关于杂念的“侵入性”,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杂念会非常突然地出现在人们大脑中。
B. 杂念会不受人们意识控制地进入大脑。
C. 杂念往往在人们大脑中存在较长时间。
D. 杂念让人因精疲力竭而无法保持专注。
10. 选文第⑥段是否可以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
11. 小语在晚上写作业的过程中总是想起白天有趣的事,请你结合本文判断其“杂念”的类型并就如何应对给予其具体建议。(3分)
(三)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2~15题。(共10分)
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
①阅读力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概念。在国际上,包括中小学生的指标性评价中,阅读能力一直是最为重要的项目之一。可以说,阅读力与“智商”“情商”“财商”等概念一样,也是现代人特别需要提升的能力。从更大层次上看,阅读力不仅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也是社会整体的阅读水平,因而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竞争力。
②阅读力就是精神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很难从精神上得到更多智慧的滋养。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是一种精神生活,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力,这影响到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实现。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阅读都是精神发育和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
③阅读力就是凝聚力。共读共写,一起交流,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思想,拥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这样的文化共同体,让一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会成为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下的陌生人。所以,阅读力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一个阅读率低下、阅读力不足的民族,难以在当下世界立足,也难以引领人类的明天。
④阅读力就是竞争力。我很喜欢《朗读手册》一书里的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对于个体来说,阅读是学习的工具,而学习是成功的途径。对于国家民族来说,在知识快速累积、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下,阅读力意味着对人类智慧经验的搜集、整合和应用,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发现,国家越重视阅读教育,国民的阅读力就越好,整体素质就越高,国家的竞争力也就越强。
⑤阅读力就是幸福力。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宁静与充实。阅读需要专注,在知识的积累之外,也是一种精神的修行。通过阅读感受书香,能满足人类的内在需求,使人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升华,拥有更充实、更丰盈的生活,从而增加幸福感。书香的涵养,也能形成一个社会的氛围、一个时代的气质,让喧嚣的沉静下来,让浮躁的厚重起来。
⑥阅读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改变”。我坚定地相信: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
(文/朱永新,有删改)
12.请指出第②段所论述的分论点。(3分)
13.第④段引用《朗读手册》中的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3分)
14.文章②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简要分析。(2分)
根据全文内容,简要分析第⑥段的作用。(2分)
(四)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6~20题。(共13分)
把自己变成一朵花,香给这个世界看
林清玄
有时会在晚上去逛花市。
②夜里九点以后,花贩会将店里的花整理一遍,把一些盛开着的,不会再有顾客挑选的花放在方形的大竹篮推到屋外,准备丢弃了。
③多年以前,我没有多余的钱买花,就在晚上去挑选竹篮中的残花,那虽然是已被丢弃的,看起来都还很美,尤其是它们正好开在高峰,显得格外辉煌。在竹篮里随意翻翻就会找到一大把,带回家插在花瓶里,自己看了也非常欢喜。
④从竹篮里拾来的花,至少可以插一两天,甚至有开到四五天的。每当我把花一一插进瓶里,会兴起这样的遐想:花的生命原本短暂,它若有知,知道临谢前几天还被宝爱着,应该感叹不枉一生,能毫无遗憾地凋谢了。
⑤花的盛放是那么美丽,但凋落时也有一种难言之美。在清冷的寒夜,我坐在案前,看到花瓣纷纷落下,无声地辞枝,以一种优雅的姿势飘散,安静地俯在桌边。那颤抖离枝的花瓣时而给我是一瓣耳朵的错觉,仿佛在倾听着远处土地的呼唤,闻着它熟悉的田园声息。那还留在枝上的花则是眼睛一样,努力张开,深情地看着人间,那深情的最后一瞥真是令人惆怅。
⑥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⑦许久没有晚上去花市了,最近去过一次,竟捡回几十朵花,那捡来的花与买回的花感觉不同,由于不花钱反而觉得每一朵都是无价的。尤其是将谢未谢,更显得楚楚可怜,比起含苞时的精神抖擞也自有一番风姿。
⑧说花是无价的,可能只有卖花的人反对。花虽是有形之物,却往往是无形的象征,莲之清净、梅之坚贞、兰之高贵、菊之傲骨、牡丹之富贵、百合之
闲逸,乃至玫瑰里的爱情、康乃馨的母爱都是高洁而不能以金钱衡量的。
⑨花所以无价,是花有无求的品格。如果我们送人一颗钻石,里面的情感就不易纯粹,因为没有人会白送人钻石的;如果是送一朵玫瑰,它就很难掺进一丝杂质,由于它的纯粹,钻石在它面前就显得又俗又胖了。
⑩花的威力真是不小,但花的因缘更令人怀想。我国民间有一种说法,说世上有三种行业是前世修来的,就是卖花、卖香、卖伞。因为卖花是纯善的行业,买花的人不是供养佛菩萨,就是与人结善缘,即使自己放置案前也能调养身心。卖香、卖伞也都是纯善的行业,如果不是前世的因缘,哪里有福分经营这么好的行业呢?
卖花既是因缘,爱花也是因缘,我常觉得爱花者不是后天的培养,而是天生的直觉。
这种直觉来自良善的品格与温柔的性情,也来自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一个把物质追求看得很重的人,肯定是与花无缘的。
爱花的人如果能自花中提炼智慧之香,用智慧之花来使心灵庄严,就能使我们有最深刻的觉醒,激发我们追求真实和永恒的智慧。当我们面对人间的一朵好花,心里有美、有香、有平静、有种种动人的质地,就会使我们有更洁净的心灵来面对人生。
让我们看待自己如一枝花吧!香给这世界看!
(文章有删改)
16.选文采用了 的表现手法,以花为线索,按拾花、 、爱花、 的顺序构思全文,层层深入,结构严谨。(3分)
17.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及其作用。(3分)
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18.请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2分)
那还留在枝上的花则是眼睛一样,努力张开,深情地看着人间,那深情的最后一瞥真是令人惆怅。
19.简要分析第 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20.通读全文,谈谈文题“把自己变成一朵花,香给这个世界看”的深刻含义。(3分)
得 分 评卷人
三、作文(50分。请将作文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鲁迅:“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请以“踏出一条路”为题目完成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XX代替。
语文试卷 第7页 ( 共8页 ) 语文试卷 第8页 ( 共8页 )
语文试卷 第9页 ( 共8页 ) 语文试卷 第10页 ( 共8页 )2025----2026学年上学期九年级第一次联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①忧谗畏讥 ②不以己悲 ③沉舟侧畔千帆过 ④病树前头万木春
⑤闲来垂钓碧溪上 ⑥忽复乘舟梦日边. ⑦但愿人长久 ⑧ 千里共婵娟
2.(1) ① 娆 ②. 嘶 ③. 曳 (2)C
(3)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亦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应有之义。
3.(1)A(2)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1分)。新生的事物必然蓬勃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或: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2分)。
4.(1)规模(2)不同,不同于(3)应和,同意(4)同“座”,座位 5.B
6.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
7.(1)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则替君主担忧。
(2)人类把能够食用的物类拿来食用,难道是上天本来为了人类才生出这种物类吗?
8.【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乙】敢于向权威提出不同意见。
齐国田氏在庭院中设祭祀,(祭罢设宴)招待的客人有上千人。座中有献赠鱼雁的客人。田氏看着鱼和大雁,于是感叹道:上天对于人类真是优厚啊!繁殖五谷杂粮,生长鱼类鸟类,用来给人类食用。在座的客人好像回声一样地应和着主人的说法。有一个人姓的的少年,才12岁,参预席中,坐在末座,这时进言道:(实际道理)和您的说法不相同。天地之中生存的万物,和我们人类都是共生并存的物类。物类没有贵贱之分,只是因为智力大小不同而相互制约,交替、轮流地互相食用,并不是为了对方才生存的。人类把能够食用的拿来食用,难道是上天本来为了人类才生出这种物类(供人食用)的吗 再如蚊蚋叮咬人的皮肤,虎狼吞食人肉,并不是上天本来为了蚊蚋和虎狼才生出人类来的啊。
9. D 10. 不可以。第⑥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用自身实践具体真切地说明如何拒绝杂念侵扰,保持专注的“心流”状态。
11. 示例:小语的情况属于“事实杂念”;建议:①结合自身情况设置阶段学习目标,比如规划各科作业完成时间,避免全神贯注的时间过长。完成小目标后适当休息,确保学习时能集中注意力。②利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问题,在有需要时帮自己恢复专注
12.阅读力就是精神力。
13.道理论证,对本文的分论点进行论证,增强说服力;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强调阅读是我们学习的工具,只有阅读才能使我们成功,阅读可增强国家的竞争力。
14.不能调换。这四个段落分别提出了本文的四个分论点,它们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阅读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力,民族才能有凝聚力,民族有了凝聚力,国家在世界上才能有竞争力,最终增加人们的幸福感。
15.由对阅读力的论述,得出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总结全文论述的内容,提出中心论点。
16.托物言志(或象征、以物喻人) 选花(或悟花) 变花(或学花)
17.“雄辩”本义指有说服力、强有力的辩论,这里有“有力证明或辩护”之意(1分)。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花朵平静的心态和洁净的心灵,虽然凋落,依然沉静庄严地开放,倾听土地的呼 唤,从而展现一种难言的美丽(2分)。
18.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1分),以花喻人、花像眼睛,“努力张开”“深情地看着”“深情的最后一瞥”无不展示了花对土地的呼唤及对人间深情的依恋,落花有情,即使凋落,也依然美丽,同时也怕美丽的失去,“惆怅”一词正是作者复杂心境的体现(1分)。
19.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作者巧妙地由上段卖花因缘过渡到下段的爱花因缘,文章衔接自然,浑然一体(1分)。
20.文章托物言志,借花寓意了高远的人生志向;(1分)作者珍爱人间的每一朵好花,花里有美、有香、有平静、有种种动人的质地和永恒的智慧,所以作者愿把自己变成一朵花。(1分)同时,作 者更愿像花那样,即使不被欣赏,依然沉静庄严地开放,倾听土地的呼唤,深情地注视人间的美好,用更洁净的心灵来面对人生,把花的芬芳香给这个世界看。(1分)(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