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八校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二)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八校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二)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东省八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二)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考古学家发现,在距今4700年左右的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杯,其工艺特征与龙山文化同类物品高度一致;同时期长江中游石家河古城遗址的城墙夯筑技术则与黄河流域陶寺遗址的技术同源。这些考古发现( )
A.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融合提供了证据
B.体现出早期手工生产分工趋于细密
C.表明早期国家政治体制已走向成熟
D.提供了中外技术对比的考古学实证
2.《开通褒斜道刻石》写道:“永平六年(63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为道二百五十八里”“凡用功七十六万六千八百余人”“九年四月成就”。这条道路的开通( )
A.反映了国家对道路建设的重视
B.适应了南方经济追赶北方的需要
C.保障了朝廷对全国的稳定统治
D.体现了汉朝的社会组织能力有限
3.宋文帝(424—453年在位)多次下令,要求各级官吏督责“游食之徒,咸令附业”,务使“地无遗利,耕蚕树艺,各尽其力”,并修复了很多堤、堰、陂、泽等水利工程。宋文帝此举( )
A.取得了对北方政权的优势 B.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C.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延续了传统的重农政策
4.唐太宗登位后,因为他曾任过尚书令,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职,因此以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并为宰相。“尚书令”一称在唐代职官里失去了实际意义,因此高宗在龙朔二年(662)二月,索性下令废去此职。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制度内涵扩大 B.统治集团革新意识强烈
C.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D.三省六部制度走向衰败
5.元朝政府于1276年调拨袁州、临州、瑞州三地3700户民众至江西蒙山银场,每年定额征收白银2.5万两(折合“办正课五百锭”);至1292年,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更征发民力万人开采银矿,年产量达1.5万两。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银矿劳动者需同时承担“运粮万二千五百石”的补给任务,且《元史·食货志》记载此类矿场“所获不偿所费”。这些现象共同说明元代( )
A.贵金属开采呈现政治驱动型特征
B.赋税征收体系发生了结构性变革
C.区域经济分工突破自然地理限制
D.货币经济取代实物经济主导地位
6.以下为明末文人关于江南才女的言论统计表(部分)。
人物 作品 观点
李贽 《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 余窃谓,欲论见之长短者,当如此,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
赵世杰 《精刻古今女史》 海内灵秀,或不钟男子而钟女人。其称灵秀者何?盖美其诗文及其人也
陈兆仑 《才女说》 诚能于妇职余闲,浏览坟素,讽习篇章,因以多识故典,大启性灵,则于治家相夫课子,皆非无助
该表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A.民主启蒙思想已经萌发 B.程朱理学地位出现撼动
C.经济发展冲击了思想界 D.女权运动有实质性突破
7.鸦片战争前,“天朝制度,从不与外夷通书信。贸易事件,应由商人转禀,不准投递书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总理衙门与督抚和南、北洋大臣,把同外洋有关的通商、建厂、办校等事务连同外交一起,均视为“洋务”,由外交机构和封疆大吏管辖。这一变化( )
A.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 B.顺应了中外交往的需要
C.加剧了列强资本输出 D.摒弃了落后的夷夏观念
8.据统计,从1917年到1923年的上半年,全国报刊发表有关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著作、译文、报告、通讯和文章达百篇之多。此外,还有15种有关相对论的书籍编译出版。这体现出当时的中国( )
A.新闻出版事业走向了国际化 B.关注世界文明的新发展
C.新文化运动始终以科学为旗 D.科学技术取得显著成就
9.七七事变爆发后,毛泽东提出实行抗战的“国防教育”的主张和禁止汉奸(殖民奴化)宣传的原则……洛川会议上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其中明确提出“抗日的教育政策”的主张,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毛泽东的“国防教育”主张( )
A.有效阻止了日军的全面侵华 B.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教育体系
C.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全面反攻 D.为反殖民奴化教育指明方向
10.1952年12月,我国与锡兰(斯里兰卡)签订了关于橡胶和大米的5年贸易协定,规定5年内我国每年向锡兰出售大米27万吨,锡兰每年向我国出售橡胶5万吨。1951年至1952年我国从缅甸主要进口汽车轮胎、汽油、马达卡车等。我国与上述国家的贸易( )
A.促使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B.适应了国内农业商品化的需要
C.利于冲击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D.丰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涵
11.如下为2011—202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演变趋势图。由此可见,党和政府( )
数据来源: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A.完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 D.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12.婆罗门教认为存在一种作为生命现象或各种事物主体的“我”,尽管各流派对“我”的看法有所不相同。佛教创立时就提出“无我”的主张,认为在生命现象中不存在一个不变的主体,在一切事物中也不存在一个万有的本体。据此判断,佛教的产生与发展( )
A.冲击了种姓制度 B.推动了哲学的科学化
C.取代了婆罗门教 D.反映了社会矛盾加剧
13.据史料记载,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为了寻找黄金挖掘了大量的坟墓,甚至神庙中的金银饰品也全被盗走。他们还将纽扣、镜子等一类美洲当时少有的货品,以特别昂贵的价格卖给印第安人……又动用大量的印第安人为他们开采金矿。殖民者的这些做法( )
A.利于解决美洲印第安人的就业问题
B.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C.客观上促进了美洲地区的社会进步
D.增加了美洲地区的商品种类
14.阅读“英国工业品进口税率变化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名称 时间 棉纺织品 羊毛制品 亚麻制品
1819年 50% 50% 50%
1825年 10% 15% 20%
1841-1846年 10%以下 取消羊毛进口税 20%以下
1852年 基本免税 免税 免税
A.国内消费市场竞争激烈 B.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C.贸易保护政策完全取消 D.工业竞争优势不断扩大
15.对下面漫画创作的动机,表述准确的是( )
创作时间:英国卡通画家于1962年创作。 图中人物:左边为时任美国总统顾问迪安·艾奇逊,中间扮作大马的是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右边为时任英国首相哈罗德 麦克米伦。 图片上标:(美国总统顾问)“英国失去了一个帝国,但还未找到自己的角色。 图片下标:(英国首相请求美国总统)“哦,请问,我可以扮演两条后腿吗 ”
A.谴责英国脱离了马歇尔计划
B.反思并寻求英国的振兴之路
C.呼吁美英联合对抗苏联扩张
D.折射出美国国际地位的削弱
16.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秩序构建进程中的角色正发生重要变化,逐步完成“边缘者(观众)——被动参与者(配角)——主动塑造者(要角)”的角色转变,其中,金砖国家等新组织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影响和作用尤为突出。这一变化有赖于( )
A.国际社会改变旧秩序的意愿
B.发达国家国际影响下降
C.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
D.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们日常话语中的“中华”一词始见于记载两晋南北朝史实的史籍中。这些史籍有《晋书》《十六国春秋》《宋书》《南齐书》《周书》《魏书》《昭明文选》《北史》《南史》等,它们或是两晋南北朝时期成书的史籍,或为记载两晋南北朝史实但却成书于唐初的史籍。而在此之前的史籍中,目前尚未发现“中华”一词。据此基本可以断定,“中华”一词是产生在两晋南北朝时期。
在经历东晋南北朝近400年分裂、南北重归于统一之后,“中华”涵义发生了根本变化。尤其在入唐以后,“中华”一词开始广为流行,不但成为唐朝的别称,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中国的名号。在记载与周边各政权的交往中,唐人的话语普遍以“中华”来代指唐朝。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到吐蕃,吐蕃“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渐慕华风”,可见“华”已作为唐朝的代称。
“中华”用于政治行动,在古代功效最明显的大概要推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推翻元朝,但对蒙古、色目以至元朝宗亲、顺帝父子都采取宽容政策,彰显了明太祖的政治远见,同时也是中国已经有了多民族共处的悠久历史传统所致。清初皇帝明确意识到,他们既“仰承天命”“抚定中华”,故明所辖的版图及版图上的子民全部归其所有,明所代表的一切国家主权皆由其行使。
——整理自石硕《从中国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民族”概念》等
材料二 历经康雍乾三代治理,清朝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历史发展的地缘安全问题,实现了“长城内外皆一家”,基本奠定了中国现代疆域版图,更加深入地整合多元文化,统合境内所有区域、族群和文化,实现了空前的大一统。清朝疆域一统之后,确立了新的正统观,蕴含着“天下一家”的族群观念。顺治帝强调清朝底定中原,天下一家,无论满汉官民皆是其臣子。康熙帝指出,一切生民都是清帝之赤子,覆育生成,没有区别。雍正帝认为天下一家、万物一体是“万世不易之常经”。清朝编制的历法也注意突出“天下一家”的观念。清朝前中期,蒙古、东北地区的半农半牧区日渐增多,其与内地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物质和技术交流频繁,商路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层面的基本样态开始出现,多元一体格局基本形成。
——摘编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至明清时期“中华”含义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政府强调“天下一家”观念的背景。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大致形成了两类城市,其一是在帝国主义国家占据下发展起来的城市,如上海、天津、汉口、青岛等,或者是在近代国内资本主义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城市,如蚌埠和郑州等;其二是由封建传统城市转变而来的资本主义城市,如一些城市长久以来就是全国或地区的统治中心,北京、成都、南昌等地均属于这些城市,另有一些是封建传统城市,在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后,形成旧、新两城并峙的格局,比较典型的有南京、宁波和九江等。
——摘编自江沛等《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九卷·城市化进程研究》
材料二 德国19—20世纪城镇化主要包括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40—70年代初期的城镇化阶段,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展,技术进步带来了产业发展,使得人口集聚,城市初具发展规模。第二阶段是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的加速发展阶段,德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城镇化加速。此阶段城镇化率从36%上升至60%,德国仅用了40年时间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社会步入了工业化、城镇化社会,进入城镇化发展的黄金期。
——摘编自陈昱《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互动机理及政策优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德两国城市发展的不同特征。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火药、印刷术、指南针这三项发明,在宋代已臻成熟。然火药在中国长期用于烟火与爆竹,直至蒙古西征传入阿拉伯,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才被改造成火炮。印刷术虽始于唐宋雕版,但活字印刷在本土未普及,反而在古腾堡改良后推动欧洲宗教改革。指南针在中国主要用于堪舆风水,而欧洲人将其用于远洋航行,开启地理大发现时代。
——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技术发明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这一主题,对材料中李约瑟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三、综合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流行的全球史著作通常将非洲的社会经济变迁及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归因于外部力量的推动,将非洲描绘为被动的承受者。这些著作长期以来过于关注殖民时代以来的历史,对殖民时代以前的历史关注相对较少。近年来,非洲古代史和考古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揭示了非洲跨越地中海、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文明交往,力图证明非洲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迈克尔·A.戈麦斯(MichaelA.Gomez)将古代和中世纪的西非纳入世界历史的框架之中,强调西非国家马里和桑海与北非、埃及的商业联系和交往对地中海和伊斯兰世界的重要影响。
——摘编自李鹏涛《全球史视野下的非洲史书写》
材料二 今日被视为“全球南方”的典型区域,如广大亚洲地区、非洲大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等,在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阶段扮演了重要角色。尽管“西方崛起”的动力解释众说纷纭,但不容否定的总体历史事实是,广大亚非拉世界牺牲了自然资源、劳动力、民族独立和精神自主,以不平等的全球化参与,助力了北方国家的崛起与繁荣。美国学者麦克尼尔认为:“西欧是世界关系中这场非凡革命的主要受益者。”
——摘编自王邵励《“全球南方史学”的三重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全球史著作书写非洲历史的局限性,并概括近年来非洲史研究的新突破。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角色,并说明近年来的非洲史研究对当代历史书写的启示。
参考答案
1.A
2.A
3.D
4.C
5.A
6.C
7.B
8.B
9.D
10.C
11.D
12.A
13.B
14.D
15.B
16.C
17.(1)形成阶段(魏晋南北朝):“中华”一词最早出现于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用于指代中原汉族政权和文化。发展阶段(唐代):唐朝统一后,“中华”成为国家的代称,具有政治和文化双重内涵,代表唐朝的服饰、礼仪等文明形态。深化阶段(明清):明太祖以“中华”彰显多民族共治理念;清朝则进一步将“中华”与“天下一家”的正统观结合,强调对多元族群的包容统治。
(2)政治背景:清朝通过康雍乾三代的励精图治,基本解决了传统的地缘安全问题,确立了对边疆的有效控制,需要构建新的统治合法性。疆域背景: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版图,将蒙古、西藏、新疆等地区纳入统治,需要整合多元族群以巩固大一统格局。经济背景:边疆与内地经济联系加强,物质交流频繁,促进了族群融合。文化背景:继承儒家“天下观”,同时吸收满、蒙、藏等多元文化,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8.(1)殖民外力主导:列强通过开埠通商、设立租界(如上海、天津),控制海关与贸易,塑造殖民地化城市格局;本土经济转型: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与铁路枢纽建设(如郑州、蚌埠)推动工商业城市形成;传统政治惯性:封建统治中心(如北京、成都)依托官僚体系维持功能,部分城市在殖民冲击下形成“新旧并峙”二元结构。
(2)特征:殖民城市(上海、青岛)受控于外国资本,传统城市(南京、九江)新旧冲突,体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德国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联动,城镇化率高。
19.示例一
观点:李约瑟的观点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其局限性。
评析:李约瑟揭示了中国古代技术发明时间早而应用滞后的现象,但未深入分析其社会制度根源。宋《武经总要》载火药配方,但明清“禁民间私造”政策抑制军事革新;欧洲则因战争频繁推动火炮革命。毕昇活字因汉字繁复、成本高昂未普及;欧洲字母文字与宗教需求催生印刷革命。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磁偏角,但海禁政策使其限于内陆;欧洲则因商业扩张需求用于航海。究其原因,中西存在制度差异。中国重农抑商、科举取士抑制技术创新动力;欧洲城邦竞争、专利制度激励应用。
因此,技术发明需与社会需求、制度环境结合才能推动变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需以生产关系调整为前提。
示例二
观点:技术发明与社会变革:社会需求决定技术价值。
评析:李约瑟通过描述三大发明在中欧的不同命运,深刻揭示了技术发明与社会变革的辩证关系:技术本身是中性工具,其能否推动社会变革及变革方向,取决于特定社会的需求、制度与文化环境。火药在中国用于烟火,在欧洲却成为火炮摧毁封建制度,根源在于中国大一统王朝追求稳定,而欧洲战争频繁、民族国家竞争激烈;印刷术在中国服务于科举与典籍复制,在欧洲却因宗教改革需求推动思想解放;指南针在中国用于风水,在欧洲则因商业扩张需求将其用于远洋航行,开启地理大发现。差异的核心在于:欧洲处于封建解体、资本主义萌芽的变革期,社会对技术有强烈的变革需求;而中国长期维持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技术更多服务于稳定而非变革。
因此,技术是变革的“催化剂”,而非“决定者”。其社会价值的实现,最终由社会自身的发展逻辑与时代需求所塑造。
20.(1)研究时空局限:过度聚焦殖民时代列强对非洲的殖民侵略,忽视前殖民时期非洲社会内在发展;叙事视角偏颇:片面强调非洲作为“被动承受者”,弱化其文明主体性。
新突破方向:通过考古与跨区域交往研究,重构非洲作为“世界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
(2)双重角色:前殖民时代的主动参与者,殖民时代的被迫牺牲者,全球体系中的价值输出者,历史话语的失语者。
历史启示:打破西方中心叙事需发掘南方国家文明自主性,重构平等的全球史观;揭露殖民掠夺本质,批判资本主义扩张暴力;倡导多元文明互鉴与平等交流的正确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