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学业质量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晋城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学业质量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西省晋城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西周初年,宗法制首先在周天子和诸侯间施行,而后宗法制也及于中、小贵族,甚至延伸到士与庶民阶层。西周后期,大、小宗的关系准则已经明确,贵族宗族内部人们的各种关系也日益有了准则可循。这一变化说明西周时期( )
A.社会舆论重视宗法关系 B.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得以消弭
C.家国同构观念逐渐下移 D.宗法制呈现出理性化发展趋向
2.孟子到魏国和齐国时,跟魏、齐两国国君所讨论的已经不是如何尊崇周天子,而是魏国和齐国的君主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王”以及如何统一天下的问题。这表明( )
A.百家争鸣局面已经出现 B.诸侯之间兼并战争激烈
C.儒家仁政思想深入人心 D.周王共主地位遭受冲击
3.《后汉书》这样记载关于汉代选官制度中被选举人资格:“初令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笺奏,乃得应选,其有茂才异行,若颜渊、子奇,不拘年齿……令诸以诏除为郎,年四十以上课试如孝廉科者,得参廉选,岁举一人。”这一记载体现了当时选官制度受限于( )
A.年龄与学识 B.资历与才能 C.出身和职务 D.职业和地位
4.“门下省长官为侍中二人,掌侍从,符宝,献替,赞相礼仪,审署奏抄,驳正违失,监封题,给驿券,监起居注,总判省事。门下侍郎二人,掌侍从,署奏抄,驳正违失,通判省事。”由此可见,门下省( )
A.不参与中枢机构政务 B.成为行政运行的枢纽
C.保障行政效率的提高 D.享有审核政令的权力
5.明太祖“撰承宣布政使诰”称:“迩来朕有天下,更行省(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所以承者,朕命也,宣者,代言之也,布者,张陈之也。所以政者,军民休戚,国之利病。所以使者,必去民之恶而导民之善,使知有畏从。”据此推知,明太祖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意在( )
A.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通过增设机构分割宰相权力
C.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率 D.实现官僚机构内部权力制衡
6.1901年9月,清廷发布上谕称:“捐纳职官本一时权宜之政,近来捐输益滥,流弊滋多,人品混淆,仕路冗杂,实为吏政民生之害。现在振兴庶务,亟应加意澄清,嗣后无论何项事例,均著不准报捐实官,自降旨之日起,即行永远停止。”该谕旨的颁布有助于( )
A.变革行政机构 B.创办新式学堂 C.改善行政作风 D.废除科举制度
7.1912年3月,同盟会在南京召开改组会议,宣布改组为政党,选孙中山任总理,黄兴、黎元洪任协理。会议通过修订后的《中国同盟会总章》,“以巩固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为宗旨”,并提出了“完成行政统一,促进地方自治”“采用国家社会政策”等政治纲领主张。这表明同盟会( )
A.力图与袁世凯分庭抗礼 B.主张借助革命手段掌握国家权力
C.致力于政党政治的尝试 D.试图通过议会斗争实现民主政治
8.1916年9月20日,康有为在《时报》上发表了《致黎元洪、段祺瑞书》,要求政府“以孔子为大教,编入宪法”。经支持者呼吁,各省督军、省长也多表支持。到了1917年,宪法审议开会时,该提议却被撤销。7月,张勋复辟失败,“孔教入宪”的幻想彻底破灭。这表明,民国初年( )
A.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B.议会政治与共和体制矛盾重重
C.儒家思想仍占据主导地位 D.基层民众依然遵循传统旧道德
9.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上述举措( )
A.有利于国民革命的深入发展 B.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C.开始了革命工作重心的转移 D.意在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
10.下面的资料源自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的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该著作的发表( )
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A.奠定了建国的理论基础 B.提出了国家治理模式的政策体系
C.指导了建国的准备工作 D.构建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框架
11.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写道:“(斯巴达的)君王们希望城邦长存,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长老职位本身是对德性的一种奖励),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据此推知( )
A.斯巴达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代表
B.长老院议员不能连任和终身任职
C.长老院议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
D.监察官难以充分发挥民主的作用
12.13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发布“黄金诏书”,确认由七大封建诸侯选举“罗马人民的国王”的合法性,这七大诸侯被称为“选帝侯”。这表明神圣罗马帝国( )
A.世俗王权得到强化 B.国内封建势力减弱
C.统治阶级矛盾缓解 D.民主政治初步确立
13.1854年英国《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指出:“通过建立适当的考试系统,选拔能干的人才从事公共服务;成绩突出的公共服务人员可以得到晋升,能够胜任工作的人员可以得到最高奖励,以此鼓励公共服务人员勤勉的工作态度和进取心。”这一报告精神的实施( )
A.保证了政府工作的廉洁性 B.促进了贵族特权向专业治理转型
C.避免了传统选官方式弊端 D.冲击了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发展
14.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概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见,英国议会改革( )
时间 内容
1832 年 重新分配议员名额并修改选民资格,中等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
1867 年 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除矿工和农业工人外,工人阶级大多得到了选举权
1884—1885 年 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A.确立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 B.适应了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
C.推动了英国内阁制度的建立 D.赋予了议会至高无上的权力
15.1883年1月通过的美国文官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上述规定( )
A.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意在限制文官参与政治活动
C.反映了政党政治斗争激烈 D.表明文官政治遵循中立原则
16.玛格丽特·撒切尔在其著作《唐宁街岁月》中写道:“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由此可见,英国文官制度( )
A.调动了官员工作的积极性 B.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水平
C.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融合 D.避免了政党政治的弊端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九品官人法的创立,从历史现象看,是由于汉末天下大乱,士人背井离乡,流徙不定,汉代选官的所谓“乡举里选”已难以为继,所以必须任命专人即中正来考察本籍的士人,为朝廷选官提供依据。但从本质上说,九品官人法的创立,毋宁说是表达了门阀大族势力发展在政治上的诉求。九品官人法最初只设郡中正,后又置州大中正,或称“州都”,总各郡中正之议。九品官人法后来又被称为九品中正制。中正由司徒选现职中央官兼任,负责考察评论其原籍士人的家世、状、品。家世就是被考察士人父、祖当前的官爵。状,就是才德的评语,言简意赅。品,就是把考察的结果分出等第: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即九品。因上上品只有圣人才能达到,故无人能及,实际上只有二品及以下的八品。中正评定后,把被评定人的家世、状、品三项资料呈司徒府,司徒再转送吏部尚书,“若吏部选用,犹下中正,问人事所在,父、祖位状”。由于门阀士族在魏晋南北朝居于统治地位,他们占据取士选官的吏部、中正要职,把持取士选官的大权,于是逐渐形成“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和“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高门世族自可平流进取,坐致公卿,而寒庶子弟只能老守陋巷,终于里闾,直到刘宋之后,才有了由策试入仕的机会。
——摘编自陈琳国、侯旭东主编《中国大通史·魏晋南北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九品官人法创立的背景及其运作机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九品官人法创立的影响。
18.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指出:“美国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争取脱离英国的民族独立的运动,它也是一个争取美国社会和政治的民主化的运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独立前的殖民地时代实行的是君主制,因为英国国王就是包括北美殖民地在内的大英帝国的元首,殖民地居民就是英王的臣民。弗吉尼亚等三个州在1776年后制定的州宪法中分别宣布成立共和国。州宪法彻底摧毁了“国王的职位”,并且“绝对地剥夺它的一切权利、权力和特权”,为的是“所有其他人将永远不会享有这些东西,这个职位今后不许存在,无论在名义上或实质上,在这个殖民地上都不许重建”。革命领袖都认识到:为了防止人民受压迫,从法律上保障人民的基本自由权利非常重要。他们都回忆到1689年英国国会所制定的“权利法案”对于遏制国王的权利膨胀和防止暴政的出现,起了巨大作用。因此,在所有的州宪法的开头部分都附上“权利法案”或“权利宣言”,其中做了保障人民各种自由权利的规定。
材料二 革命中产生的州宪法宣布禁止官职世袭。在 1776 年颁发的马里兰州的“权利宣言”中规定:“在本州不得授予贵族头衔及世袭的高级官职。”北卡罗来纳宣布:“在本州不得授予世袭的津贴、特权或勋位。”宾夕法尼亚的“权利宣言”也宣布摈弃贵族头衔。佐治亚的州宪法规定:剥夺任何要求拥有头衔的人的投票权或担任官职的权利。在革命前,只有自治殖民地的总督通过选举产生,王家及业主殖民地的总督都是由英王或业主任命。州宪法改变了这个情况,各州州长均通过选举产生。有八个州的州长由选民选出,有六个州州长由州议会任命(实际上是间接选举)。在佐治亚,州以下的地方官吏也是选举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祚昌《刘祚昌美国史讲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革命“争取美国社会和政治的民主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革命关于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美国革命中各州制定的州宪法的积极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唐代中叶开始,中国历史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到宋代基本定型。因此,宋朝历史呈现出与唐朝完全不同的风貌,在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司法、文化等方面均表现出新的特点。
——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宋朝政治方面的变化拟定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三、综合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的功臣伊藤博文对中国维新发表议论:“变亦不可太骤,欲速则不达,古人具有明训。即如中国积弊,犹沉睡已有百余年,安能一日警觉?幡然改图,使转环有如此之易易者,窃恐弊未去而弊滋深,徒使天下骚扰不宁而已。”康、梁宣传变法、组织学会时,李鸿章前往观察后说:“一、皇帝没有自己的主张,经常随着大臣们的奏折为转移;二、掌权的大臣绝不知西国的情形,没有看过《泰西新史揽要》,自己倒是看过几遍;三、京中大臣都称西学为‘鬼子学’,所以一般人不肯研究;四、八股考试不得人才正用;五、从西国留学回国的学生,政府不肯重用,无法使之发挥作用。现在政权在守旧派手中,所以,稍明新学的官僚必须格外小心,不敢倡言变法,即便有新政见,也作不成什么事。”他的议论十分中肯切实。而对康有为的评价,康广仁则抱怨:“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
——摘编自王宪明、蔡乐苏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述要》
材料二 梁启超指出:“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若其形式,则殊多缺点。殆犹大辂之仅有椎轮,木植之始见萌坼也。当时举国人士,能知欧美政治大原者,既无几人,且掣肘百端,求此失彼,而其主动者,亦未能游西域读西书,故其措置不能尽得其当,殆势使然,不足为讳也。若其精神,则纯以国民公利公益为主,务在养一国之才,更一国之政,采一国之意,办一国之事,盖立国之大原,于是乎在。精神既立,则形式随之而进,虽有不备,不忧其后之不改良也,此戊戌维新之真相也。”
——摘编自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当时国内外各界人士对戊戌维新的态度,并简述李鸿章的议论“中肯切实”的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如何看待戊戌维新的“成功”与“失败”。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A D A C C A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B B D B
17.(1)背景:汉末社会动荡、士人流徙,汉代选官察举制难以为继;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官权,干扰了人才选拔。机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考察本籍士人,根据其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品,写出评语,称为“状”;中正将评定结果提供给吏部,作为吏部授官选官的依据。
(2)影响: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随着魏晋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18.(1)表现:各州享有制定州宪法的权利;各州新的州宪法确立共和制;制定了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措施。
(2)措施:扩大官职选举的范围;禁止官职世袭及授予贵族头衔。
(3)积极影响:州宪法的制定调动了人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州宪法对于北美现存政治制度做了重大的改变;使各州内部的政治进一步民主化。
19.示例一:
论题:宋朝的皇帝制度、官僚政治体制逐步完善。
论述:唐末以后,门阀士族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旧的皇帝制度、士族政治体制彻底瓦解。宋代,皇帝已不再是士族地主的首领,而是官僚和上户地主的首领。皇帝作为天命和社稷的象征,起着维系和凝聚整个王朝的官僚士大夫和黎民百姓之心的作用;同时,皇帝又是整个王朝的最高行政长官,全面掌管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但是,皇权一定程度上仍受到舆论和各种法条的制约。宋初,通过科举制等途径不断吸取士人进入各级政府,形成了宋朝自己的官僚队伍。宋朝的这些新官僚阶层,与门阀士族不同,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出身贫寒,主要依靠参加科举考试而获得官职。科举考试由唐代的资格考试,演变为宋朝的任用考试,一旦考中,即可做官。宋代士大夫的门第族望观念比较淡薄,也不再严格区分清、浊的流品。除皇室以外,其他人均不能享受世袭官职和财产的特权,在经济上享有的免税和免役的特权也比前代大为减少。
综上所述,宋朝的皇帝制度、官僚政治体制得到逐步完善。
示例二:
论题:宋朝分化事权的“祖宗家法”确立。
论述:宋朝统治者为了严密防范文臣武将、外戚宗室等,吸取唐、五代弊政的历史教训,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等的“祖宗家法”。为防止宰相专权,设置了参知政事和枢密使,以分散其权力。为防止武将跋扈,首先解除其军职,授以虚衔,赋以厚禄;其次废除节镇支郡之制,任命文官出任知州。在各州之上,又设置互不统属的几个监司和帅司,以监督知州和通判,并分掌一路的民、财、兵、司法等权,不用武将专制一路。武将一般只任统兵官,率领兵马。对于外戚、宗室,宋朝逐步使之官僚制度化,除皇后外,皆授以各类官爵:包括皇后在内,皆领取俸禄。同时,又用各种办法,防止他们专权。
综上所述,宋朝统治者“事为之防,曲为之制”,集权措施严密。
20.(1)态度:当时国内外各界人士认为变法事业交给年轻的光绪帝和激进的康、梁注定失败;对光绪帝锐意变法的决心表示赞赏和关注;对康、梁急躁激进的维新方式却不赞同。理由:李鸿章是清廷中最务实,接触外国最多,办洋务时间最长、最得力,长期位居清廷中枢的大员之一;李鸿章的政治经验、办事能力等,在当时满朝官员中都是首屈一指的;李鸿章对“外事”的了解从深度与广度上都超过康、梁。
(2)看待:戊戌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且必然失败,君主立宪制在中国行不通;但戊戌维新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并没有失败,它成功传达了“变”的精神,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